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天晴甘美、肝苏颗粒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将1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0例)与对照组(80例),治疗组联合应用天晴甘美与肝苏颗粒,对照组应用天晴甘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均能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及肝功能,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天晴甘美与肝苏颗粒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较好,且联合应用疗效更佳,无明显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干扰素联合苦参素和天晴甘美治疗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接受干扰素、苦参素和天晴甘美药物治疗,对照组单用干扰素药物治疗。治疗周期为8周,随访12个月。结果观察组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0.00%(36/40),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72.50%(29/40)。随访12个月,观察组的HBeAg和HBV-DNA转阴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干扰素联合苦参素和天晴甘美治疗乙型肝炎比单用干扰素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3.
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冬申 《中国药房》2005,16(17):1325-1326
目的:观察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6例,给予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氧化苦参碱治疗;对照组30例,给予甘草酸二铵治疗。用药8wk后观察2组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在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改善方面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氧化苦参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甘草酸二铵。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复方甘草酸苷在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疗效.方法 将7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8例和对照组36例,观察组用能量合剂、维生素C、复方甘草酸苷联合治疗;对照组采用能量合剂、维生素C、复方丹参联合治疗.结果 观察组在临床症状改善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在肝功能恢复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间断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的疗效.方法 96例新生儿黄疸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治疗组4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间断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两组治疗3 d后观察疗效.结果 两组总疗效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两组在治疗后血清胆红素均有明显下降,但治疗组下降更明显(P<0.01).结论 间断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茵栀黄联合肝复肽对病毒性肝炎的治疗价值。方法:90例病毒性肝炎,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茵栀黄联合肝复肽),对照组48例(强力宁)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者综合疗效、总胆红素(TBIL)和谷转氨酶(ALT)恢复正常天数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茵栀黄联合肝复肽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疗效显著,能缩短病毒性肝炎的病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20例黄疸新生儿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5%)明显优于对照组(70%),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在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改善及黄疸消退时间上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常规方法治疗新生儿黄疸效果理想,可明显改善临床症状,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是一种比较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岩黄连注射液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患者分为2组,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岩黄连注射液,对照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茵栀黄注射液,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2组疗效。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临床症状、肝功能指标明显好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岩黄连注射液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散剂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60例患儿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为4组,即对照组、茵栀黄口服液组、培菲康散剂组以及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散剂组(联合用药组),每组40例。比较四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联合用药组治愈率97.5%,与对照组52.5%、茵栀黄口服液组77.5%、培菲康散剂组72.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用药组治疗前后血清胆红素水平下降也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黄疸消退时间相对于其他三组也显著缩短(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散剂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较单独用药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效果及其对胆碱酯酶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18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90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易善复胶囊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及其对胆碱酯酶的影响。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症状体征中腹胀、右胁刺痛不适、口苦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胆碱酯酶均上升(P〈0.05),但是治疗组患者升高值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较佳,胆碱酯酶增高,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 12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应用茵栀黄口服液和肠道益生菌治疗。比较2组患儿临床疗效、血清胆红素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6.7%)明显高于对照组(8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清胆红素水平显著降低,且胆红素日均下降值明显升高,退黄时间明显缩短,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意义(P0.05)。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7%,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肠道益生菌治疗新生儿黄疸疗效可靠,可迅速降低血清胆红素水平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0例新生儿黄疸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蓝光照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观察2组治疗后疗效。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2.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总胆红素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胆红素恢复至正常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蓝光照射治疗新生儿黄疸可提高临床疗效,缩短疗程,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短时多次及持续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12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患儿按照数字随机分为观察组60例。采用短时多次蓝光照射联合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持续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评价两组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为88.33%。两组比较差异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治疗后24、48、72h血清胆红素、粪胆红素水平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但观察组的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16.67%低于对照组为48.33%(P0.05)。结论论:短时多次及持续蓝光照射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疗效相当,但血清胆红素、粪胆红素水平改善较好,不良反应发生少。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异甘草酸镁(天晴甘美)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190例经临床确诊的化疗药物性肝损害的住院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96例)给予异甘草酸镁(天晴甘美)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对照组(94例)单独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结束后的症状改善情况,肝功能相关指标并评价疗效。结果两组患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天门冬氨基转移酶(ALT)及总胆红素(TBIL)较给药前均有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显效率(70.83%)明显高于对照组(48.94%)(P=0.032),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异甘草酸镁(天晴甘美)联合多烯磷脂酰胆碱可显著改善发生化疗药物性肝损害患者的肝功能指标。  相似文献   

15.
柯伟群  黄小池  肖勇 《中国基层医药》2003,10(11):1114-1115
目的 观察茵栀黄注射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符合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诊断的 133例随机分两组 ,对照组常规治疗 ,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茵栀黄注射液治疗 ,对两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茵栀黄注射液治疗组降低胆红素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 (P <0 0 1) ,且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 茵栀黄注射液是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安全、有效的药物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在轻、中度新生儿黄疸中的疗效,探讨其作用原理.方法 选择在出生后1周内出现的轻、中度新生儿黄疸患儿1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对照组88例.对照组单用茵栀黄口服治疗,治疗组应用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 治疗组有效率95.55%,高于对照组的79.54%.治愈时间治疗组(4±2)d,对照组(5±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治疗轻、中度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且方法简便、经济实用,患儿家长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在轻、中度新生儿黄疸中的疗效,探讨其作用原理。方法选择在出生后1周内出现的轻、中度新生儿黄疸患儿17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90例,对照组88例。对照组单用茵栀黄口服治疗,治疗组应用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口服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有效率95.55%,高于对照组的79.54%。治愈时间治疗组(4±2)d,对照组(5±2)d,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肠道益生菌联合茵栀黄治疗轻、中度新生儿黄疸疗效显著。且方法简便、经济实用,患儿家长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辅助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8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0例。两组均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加服茵栀黄口服液治疗,5d后进行疗效判定。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确切,且无明显副作用,可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和探讨茵栀黄联合益生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疗效。方法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儿1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5例,对照组使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观察组选择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宝乐安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对照组患儿有效26例,一般37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84.00%;观察组患儿有效31例,一般42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7.33%,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茵栀黄联合宝乐安益生菌治疗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80例新生儿母乳性黄疸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人工喂养,口服培菲康治疗,观察组予人工喂养,口服培菲康,加服茵栀黄口服液,连用5d。观察两组患儿黄疸消退时间及每天胆红素下降速度。结果观察组日均胆红素下降速度大于对照组,且下降至102.6μmol/L所需时间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培菲康治疗新生儿母乳性黄疸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