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率治疗措施。方法 对54例采用预防皮瓣坏死新方法的乳腺癌根治术病例与过去实施的84例乳腺癌根治术病例进行分组对比研究。结果 乳腺癌根治术后的皮瓣坏死率由原来的34.5%下降到9.3%,两者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 预防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关键是:用西餐刀处理皮瓣,腋下肋下置双管引流,正确的胸壁包扎。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验乳腺癌手术锯齿形切口的优劣。方法遵循肿瘤根治原则,应用转移皮瓣技术,将切口两端充足的皮肤向中间皮损区转移,解决手术中皮瓣缺损、缝合张力高的问题,观察新切口出现切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比较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及切口裂开率,乳腺癌锯齿形切口手术组(4/86.4.64%)与同期传统乳腺癌梭形切口对照组(42/349,12.03%)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46)。结论乳腺癌锯齿形切口手术通过转移皮瓣修复皮肤缺损,在减少缝合张力.避免植皮,切口美观等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如何降低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发生率。方法对130例采用预防皮瓣坏死新方法的乳腺癌根治术病例与过去380例乳腺癌根治术病例进行了分组对比研究。结果乳腺癌根治术的皮瓣坏死率由原来的47%下降到目前的3%,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有极显著差异。结论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合理的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乳腺癌手术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各种根治性手术创面大,皮下注射生理盐水刀片游离皮瓣出血多,术后易出现皮下积液、皮瓣坏死、患侧上肢水肿、功能障碍等多种常见并发症。我们针对上述特点对乳腺癌根治手术操作方法进行了几点改进,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共施行各种乳腺癌手术186例,其中行改良根治术和传统根治术者160例,均为女性,年龄30岁~75岁,中位年龄46.2岁。均经术前细胞学及术后病理证实为乳腺癌,肿瘤直径1cm~10cm。Ⅰ期10例,Ⅱa期20例,Ⅱ  相似文献   

5.
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减少皮瓣坏死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皮瓣坏死是乳癌根治性手术后最常见的并发症,不但延缓创面的愈合,而且影响早期化疗及放疗的进行。导致皮瓣坏死的原因很多,我院在乳腺癌根治性手术中采取了一些措施,使皮瓣坏死率明显减少,现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1999~2 0 0 2年共行乳癌根治性手术6 8例  相似文献   

6.
徐景伟  王振宇  王琢  顾明 《中国妇幼保健》2011,26(26):4131-4133
目的:探讨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常规切口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在近期手术疗效、美容效果及术后瘢痕对患者心理的影响。方法:对吉林大学第二医院普通外科疾病诊疗中心2009年3月~2010年1月29例乳腺癌患者行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与既往相同分期的乳腺癌患者行传统切口及缝合方法的乳腺癌根治术进行比较。结果:患者对术后效果的评价:满意27例,良好2例,无不满意的病例。随着随访时间的延长,患者的胸部外形逐渐改观,较常规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相比瘢痕明显较小。结论: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常规切口改良根治术相比在手术效果上无统计学差异;小切口皮内缝合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与常规切口改良根治术相比切口明显缩小,采用皮内缝合,美容效果较明显,切口愈合后皮肤瘢痕明显减小,患者在心理上更易接受,减轻患者心理负担。  相似文献   

7.
余辉 《现代保健》2012,(9):101-102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76例女性乳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不同年龄、手术方式、皮瓣厚度、皮瓣张力、皮瓣应用肾上腺素、术中应用电刀、术后应用加压包扎等因素对术后皮瓣坏死的影响。结果:176例女性乳腺癌手术患者中,术后皮瓣坏死38例,占21.59%。厚皮瓣者、低张力皮瓣者的皮瓣坏死发生率分别低于薄皮瓣者和高张力皮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皮瓣薄、皮瓣张力高是乳腺癌术后皮瓣坏死的主要原因,预防乳腺癌根治性手术后皮瓣坏死的关键原则是保证皮瓣血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皮瓣坏死,皮下积液的原因与对策。方法行乳腺癌根治术游离皮瓣时电刀应用小频率,皮缘3.Ocm以内不用电凝,术后随机分成硅胶胃管小负压吸引组(甲组),皮瓣戳孔加压包扎组(乙组),皮下置常规引流管负压吸引组(丙组)。结果在预防皮瓣坏死,皮下积液方面甲组明显优于乙组,乙组优于丙组。结论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皮下积液淋巴漏是可以预防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化疗对乳腺癌妇女手术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6年11月于医院接受治疗的各种乳腺癌患者252例,其中手术前未进行辅助化疗的患者125例设为对照组;术前接受辅助化疗的患者127例设为试验组。比较患者的一般基础资料、手术部位病原菌的数目、患者手术切口感染时间及手术切口部位的感染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手术前使用药物抗菌、手术持续时间、年龄、血糖水平、手术类型及病理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切口感染患者共50例,感染患者共分离培养病原菌130株,其中革兰阴性菌58株占44.62%,革兰阳性菌29株占22.31%,真菌43株占33.08%。对照组进行乳房根治手术患者感染率为9.45%低于试验组16.80%(P0.05);对照组进行保乳手术的患者,感染率为2.36%低于试验组11.20%(P0.05);对照组出院后手术切口发生感染和住院治疗期间发生感染的患者分别为有4例和11例少于试验组12例和23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化疗会增加乳腺癌妇女手术切口的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11.
Ⅰ类切口非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后我院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126例,其中有3例术后并发切口感染,现报道如下. 1病例 1.1病例1女性,58岁,以右乳肿块两年入院.右乳外上限质硬肿块,大小约3 cm×3 cm,腋窝及锁骨上下未触及肿大淋巴结,空心针穿刺提示右乳浸润性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后第9天腋窝24 h引流液量为40 ml,出现引流管周皮肤水肿伴全身低热,第10天出现高热,皮瓣红肿,血常规提示白细胞12.5×109/L、中性85%.行引流管拔除,切开引流,头孢呋辛抗感染治疗3d后患者体温恢复正常,6d后痊愈出院.引流物细菌培养提示表皮葡萄球菌感染,对头孢类抗菌药物敏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损伤小、安全简单、避免植皮手术的乳腺癌根治术中、术后皮肤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结合网状皮片和皮瓣的共同优势,将乳腺癌缺损创面两侧的皮瓣做成网状推进皮瓣,在无张力下相对推进,覆盖创面修复缺损。结果 19例网状推进皮瓣全部成活,避免了植皮手术。网孔起到了引流效果,减少了引流管的数量。切口长分别为1.0cm、1.5cm、2.Ocm左右的网孔,平均分别在9d、12d、16d被新生组织长入填充愈合。网孔越大,皮瓣扩张的面积越大,但网孔愈合时间相对延长。术后皮瓣弹性好,无胸廓紧缩感,术后不影响按时放化疗。结论 网状推进皮瓣是修复乳腺癌术中、术后皮肤缺损的有效方法,可避免植皮手术,适合不同面积缺损的修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乳癌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及防治。方法:对我院1990年1月至2005年3月手术治疗的102例乳腺癌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乳腺癌病人术后发生皮瓣坏死35例,发生率为34.3%。其中,根治术占31.4%,改良根治术占2.9%。结论乳癌术后皮瓣坏死率高,经改良手术方法和术后处理,皮瓣坏死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选择合适皮瓣厚度特点。方法本次共选择40例实施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作研究对象,均为我院2012年5月-2013年5月收治,采用数字表抽取法随机分组就肿块周围与切口处距3-4cm皮瓣,向真皮层剥离,其余皮瓣均保留一薄层脂肪组织(观察组)与不留脂肪组织,所有皮瓣均剥离至真皮层(对照组)比较,回顾临床资料。结果观察组选择病例皮瓣坏死1例,随访示无复发,对照组皮瓣坏死14例,复发1例,皮瓣坏死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离肿块稍远处可对厚的皮瓣保留,故距肿瘤3-5cm位置作切口,不留脂肪的皮瓣在切口外3cm位置游离,其它可留一薄层,以确保预后。  相似文献   

15.
乳腺癌为体表手术,由于其手术范围较大、创伤大,易出现多种并发症,如感染、切口出血、皮下积液、皮瓣坏死、上肢水肿等。本文结合我科自1999年1月~2001年12月收治的300例乳腺癌病例,就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预防及处理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皮瓣转移术在局部晚期乳腺癌中的应用。方法对124例女性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行"皮瓣转移切口"下乳腺癌根治术或改良根治术,并对切口错位缝合。结果全部患者淋巴结清扫满意,有10例患者术后出现皮瓣坏死,对照以往我科同期别乳腺癌患者143例,行传统手术后有皮瓣坏死者68例,经统计学处理,二者有显著差异。结论皮瓣转移术可有效降低皮瓣缝合张力,从而减少皮瓣坏死的发生,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几种手术刀对乳腺癌根治术后皮瓣坏死发生的影响。方法所有患者均采用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按所用手术刀不同分为三组,一般手术刀组40例,为A组;电切及电凝输出功率35W的59例,为B组;电切及电凝功率输出功率60W的59例,为C组。结果 A组40例中坏死4例(10.0%),完全坏死1例;B组59例中坏死5例(8.5%),完全坏死2例;C组55例中坏死16例(27.1%),完全坏死5例。三组皮瓣坏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87,P〈0.05)。结论乳腺癌皮瓣根治术后皮瓣坏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电刀的不正确使用可增加乳腺癌的并发症,输出功率小于35W的电刀安全,易于操作,术中出血少,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8.
潘茂华 《现代预防医学》2012,39(13):3225-3226,3229
目的探讨乳腺癌根治术中不同皮瓣处理方法对术后皮下积液及切口皮缘坏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2003~2009年行乳癌根治术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不同皮瓣处理方式对术后皮下积液及切口皮缘坏死情况的影响。结果采用大刀片游离皮瓣组的皮下积液及皮瓣坏死率均明显低于电刀分离法组(P﹤0.05);U型铆钉式缝合组和皮瓣戳孔加压包扎组的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率均低于皮下置管负压吸引组(P﹤0.05);而U型铆钉式缝合组的皮下积液高于皮瓣戳孔加压包扎组(P﹥0.05),但U型铆钉式缝合组的皮瓣坏死率却低于皮瓣戳孔加压包扎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刀片分离皮瓣及皮瓣戳孔加压包扎的术式能有效地减少术后皮下积液和皮瓣坏死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切口感染常见病原菌分布和耐药性,以期提高临床治疗水平。方法随机选取2003年3月-2013年3月医院收治210例乳腺癌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中发生切口感染的65例患者进行病原菌和耐药性分析,采用PPM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10例乳腺癌手术患者发生切口感染65例,感染率30.95%;检出病原菌7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47株占66.20%,革兰阳性菌24株占33.80%;革兰阴性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变形菌属为主,分别占21.12%、18.31%、12.68%;革兰阴性菌耐药率最高的为青霉素,在88.89%100.00%,最低的是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均为0。结论乳腺癌患者术后切口感染常见的病原菌是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等革兰阴性菌,要加强无菌操作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20.
手术切口分类愈合等级与统计的准确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强医院手术统计。方法介绍手术病案统计指标的概念、统计指标值的计算、切口分级方法、愈合类别和愈合意义,运用ICD-9-CM-3、ICD-10手册填写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结果2003-2005年手术病人37814人次。将不属于无菌手术病例记为无菌手术共3122例,误记率为8.26%,未达到手术规范要求。结论手术切口愈合等级的正确分类与统计是否准确,关系到医院病案统计的质量及手术的效率,关系到医师手术科研成果,应该引起科技人员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