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5 毫秒
1.
目的:观察冰茶栓对W256细胞诱导的骨癌痛大鼠外周血PGE2及TNF-α含量的影响,以探讨其抗骨癌痛的外周机制.方法:将SD雌性大鼠分成假手术组、模型组、给药组3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两组参照文献方法复制骨癌痛模型;造模第15天假手术和模型组给予空白栓,给药组给予冰茶栓202 mg/只;给药10 d后腹主动脉取血,放射免疫法(RIA)检测血浆PGE2的含量;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TNF-α的含量.结果:冰茶栓可明显降低模型大鼠外周血中PGE2含量(P<0.05)和TNF-α的含量(P<0.01).结论:冰茶栓抗骨癌痛作用的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肿瘤组织分泌PGE2、TNF-α等细胞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2.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6,(2)
目的:探讨独活寄生汤对骨癌痛小鼠痛行为及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影响。方法:随机将雄性小鼠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正常组、中药A、B、C组和溶媒组。中药组和溶媒组分别灌胃含0.1、0.3、0.9 g独活寄生汤生药/0.4 m L的制剂和0.4 m L生理盐水,于造模14 d开始连续灌胃7 d,每天1次。热辐射刺激仪检测各组小鼠行为学指标(PWTL),21 d后取小鼠脊髓腰膨大处,检测GFAP m RNA和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对比正常组和假手术组的PWTL值,模型组小鼠的PWTL值随时间的推移显著下降(P0.05),而在14 d时间点,模型组、中药A、B、C组和溶媒组之间PWTL值的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21 d的时间点,对比模型组和溶媒组的数据,中药B、C组的PWTL值显著性升高(P0.05)。对比溶媒组和模型组小鼠,中药B、C组的脊髓组织GFAP m RNA及GFA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但是溶媒组、模型组以及中药A组小鼠之间GFAP m RNA及GFAP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并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独活寄生汤对骨癌痛具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并能够使脊髓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3.
4.
冰茶栓对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应用血清药理学观察冰茶栓(BCS)对体外培养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 AST)增殖、凋亡及细胞周期的影响。方法:原代培养SD乳鼠大脑皮层AST,将纯化后的细胞经免疫细胞化学鉴定后,随机分为药物组(高、中、低剂量)和对照组,加入相应血清共培养48h后,MTT比色法观察AST的增殖情况,流式细胞仪检测AST的凋亡率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MTT结果显示,冰茶栓高、中剂量组较空白血清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P<0.01,P<0.05),低剂量组与空白血清组比较无显著差异;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冰茶栓组细胞凋亡比例较对照组明显增加(P<0.01);冰茶栓组G1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S期和G2/M期细胞比例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结论:冰茶栓对体外培养的星形胶质细胞增殖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可诱导其凋亡,抑制其由G1期向S期和G2/M期的转化。 相似文献
5.
蛇毒复方制剂对W256癌细胞诱导的骨癌痛大鼠破骨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冰茶栓(蝮蛇毒、冰片、茶叶、桂枝)对骨癌痛大鼠破骨细胞数量和活性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分为冰茶栓组、阳性药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及假手术组,采用骨髓腔注射W256癌细胞复制骨癌痛模型;自模型复制第13天开始,冰茶栓组给予冰茶栓101 mg/kg;阳性药对照组给予伊班膦酸注射液20μg/kg,模型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给予空白栓,末次给药后,取各组大鼠患肢骨组织采用TRAP染色法计数破骨细胞数量、透射电镜观察破骨细胞结构、免疫组化法观察骨保护素表达。结果冰茶栓可明显降低W256细胞诱导的骨癌痛大鼠骨组织破骨细胞数量(P<0.01);诱导破骨细胞凋亡;明显上调骨组织骨保护素表达(P<0.01)。结论冰茶栓可抑制骨癌痛大鼠骨组织破骨细胞的数量和活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芷辛方的镇痛作用及对骨癌痛大鼠模型中脊髓胶质细胞蛋白(GFAP、CD11b)表达的影响。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10只)、骨癌痛模型组(10只)、西药对照组(10只)、芷辛高剂量组(10只)、芷辛正常剂量组(10只)、芷辛低剂量组(10只)、中药对照组(10只)。造模14天后开始灌胃,每日一次,连续7 d。对各组的大鼠进行行为学检测、X光片检测及HE染色。第21天行为学测试后,取脊髓L4-L5部位,分别应用免疫组化及RT-PCR检验星形胶质细胞的标志性蛋白GFAP的变化以及小胶质细胞的标志性蛋白CD11b表达变化。结果骨癌痛模型造模成功。免疫组化检测骨癌痛模型组的髓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标记蛋白GFAP,随时间的推移,呈现明显增生肥大。PCR检测CD11b,骨癌痛模型组明显高于芷辛正常剂量和芷辛高剂量(P0.01)。结论芷辛方具有镇痛作用,抑制脊髓水平胶质细胞的增殖活化可能是其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冰茶栓对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方法:采用连续15 d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模型,分成5组:造模组、生理盐水组、冰茶栓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及可乐定组(阳性对照组).各组用纳洛酮促瘾后观察各组戒断症状.结果:吗啡依赖大鼠经冰茶栓干预后,由纳洛酮催促所引起的湿狗样抖、伸展、清理皮毛、站立、跳跃、齿颤等戒断症状明显低于造模组,但上睑下垂症状无明显改善;吗啡依赖大鼠经可乐定干预后,由纳洛酮催促所引起的湿狗样抖、伸展、清理皮毛、站立、齿颤、上睑下垂等戒断症状明显低于造模组,但跳跃症状无明显改善.结论:冰茶栓能抑制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 相似文献
8.
9.
目的:观察中药止痛巴布贴对骨癌痛大鼠痛行为及脊髓背角神经节c-fos表达的影响。方法:108只180~220g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Con组,n=24)、假手术组(Sham组,n=24)、骨癌痛模型组(Ca组,n=60),3组分别于手术前2天、术后7、14、21日测定机械痛阈(MWT)和热痛阈(TWL)。于术后7天确认造模成功后,将成功的模型鼠随机分为两组,即模型组(Ca组,n=25)和中药止痛巴布贴组(CM组,n=18)。术后7、14和21天各组处死大鼠(n≥8),取大鼠脊髓腰椎L4-6膨大处,用免疫组化方法测定脊髓背角c-fos的变化。结果:MWT、TWL:术后Sham组、Ca组、CM组均低于基础值;术后7天,Sham组与基础值、Con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a组、CM组则低于基础值、Con组和Sham组(P0.05);术后14、21天Ca组与基础值、Con组和Sham组统计学差异逐渐增大(P0.01),而CM组则差异逐渐缩小(P0.05)。脊髓背角神经Fos表达:Ca组阳性神经元数目增加,术后7、14、21天与Con组和Sham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CM组于术后14、21天与Con组和Sham组比较统计学差异逐渐缩小(P0.05)。结论:中药止痛巴布贴对骨癌痛有比较明显的镇痛作用,其作用是通过影响脊髓背角神经细胞c-fos基因的表达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槐定碱对骨癌痛大鼠脊髓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DA)受体亚型NR2B mRNA和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抗癌痛的作用机制。方法将W256癌细胞注入40只SD雌性大鼠骨髓腔复制骨癌痛模型后随机分为槐定碱治疗组(腹腔注射槐定碱25 mg/kg)及模型对照组,另取10只大鼠骨髓腔注入生理盐水,治疗前后分别测量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采用逆转录PCR(RT-PCR)检测大鼠脊髓NR2B mRNA和nNOS mRNA的表达。结果槐定碱能够明显提高W256癌细胞诱导的骨癌痛大鼠热痛阈和机械痛阈,明显下调骨癌痛大鼠脊髓组织NR2B mRNA和nNOS mRNA的表达。结论槐定碱抗骨癌痛作用可能与下调脊髓与痛觉过敏密切相关的NMDAR-nNOS/NO-cGMP信号转导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蟾龙镇痛膏镇痛对骨癌痛大鼠的镇痛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将50只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蟾龙镇痛膏常规剂量组、蟾龙镇痛膏高剂量组和扶他林组,每组10只。骨癌痛模型造模方式采用右侧后肢胫骨注射Walker256乳腺癌肿瘤细胞悬液,空白组正常饲养,在造模后14d开始外敷相应药物,每日1次,连续21d。观察大鼠热痛觉缩足反射潜伏期(PWL)、机械痛觉缩足反射阈值(PWT)变化情况,检测大鼠L4~L6脊髓磷酸化38蛋白(p-p38)、磷酸化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1/2(p-ERK1/2)的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大鼠痛阈较空白组、蟾龙镇痛膏常规剂量组、蟾龙镇痛膏高剂量组和扶他林组明显降低(P<0.05);模型组脊髓p-p38、p-ERK1/2较空白组、蟾龙镇痛膏常规剂量组、蟾龙镇痛膏高剂量组和扶他林组明显上升(P<0.05)。结论蟾龙镇痛膏对骨癌痛大鼠镇痛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号通路中p-p38、p-ERK活化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脊髓星形胶质细胞和P2X3受体在电针缓解肠易激综合征(Irritable Bowel Syndrome,IBS)大鼠内脏痛的调节作用机制。方法 采用直结肠球囊扩张(Colorectal dilatation,CRD)刺激诱导IBS慢性内脏痛模型。将清洁级SD(Sprague-Dawley)雄性新生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造模组。通过行为学评分和结肠形态学方法鉴定模型制备成功后将造模组随机分为模型组、电针组、氟代柠檬酸组。电针组取双侧上巨虚穴(S37)、天枢穴(S25)进行电针治疗,针刺深度为5 mm,30 min/次,每日1次,连续治疗7天。氟代柠檬酸组鞘内注射氟代柠檬酸10 μL,每周3次。治疗结束后,采用腹部撤回反射(Abdominal Withdrawal Reflex,AWR)评分评估电针对IBS内脏痛大鼠行为学影响;采用HE染色观察IBS内脏痛大鼠的结肠组织病理形态学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脊髓中星形胶质细胞标志物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和P2X3受体蛋白表达。结果 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AWR评分显著升高,脊髓中GFAP和P2X3受体表达水平明显增多;与模型组比较,电针组、氟代柠檬酸组大鼠AWR评分明显降低,脊髓中GFAP、P2X3受体的表达明显降低。结论 电针能够有效缓解IBS大鼠内脏痛敏,其镇痛效应可能与其抑制脊髓GFAP和P2X3受体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梗死区周围MPA2、GFAP蛋白和mRNA表达的动态变化,以及三七三醇皂苷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线栓法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45 min,不同再灌注时间(1、7、14、21、28 d)大鼠短暂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应用PCR、Western动态观测微管相关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及三七三醇皂苷治疗对其影响。结果:微管相关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显示,再灌注1、14、21、28 d时三七三醇皂苷组、N.S组要比正常组、假手术组高,但各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胶质纤维酸性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显示,再灌注后1、7、14、21、28 d三七三醇皂苷组比N.S组、正常组和假手术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周时最明显。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mRNA和蛋白表达增高,三七三醇皂苷治疗可能加速了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并可能使增值的神经干细胞更多向胶质细胞分化。 相似文献
14.
针刺对部分背根切断后大鼠脊髓背角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用单侧腰骶背根腰L2~骶S2切断保留L5的大鼠模型观察针刺对脊髓背角内生长相关蛋白GAP43表达的影响。结果观察到切断一侧L2,3,4,6及S1,2背根后,L5水平脊髓背角Ⅱ板展与对侧及对照组相比生长相关蛋白GAP3免疫阳性着色加深,而原位杂交结果显示背角阳性GAP43mRNA阳性加强。进行针刺治疗后可促进受损侧L5脊髓背角Ⅱ板层GAP3免疫标记进一步加强,L5脊髓背角GAP43杂交阳性信号强度屯进一步增强。这些结果提示:①一定条件下的神经系统损伤可以诱发中枢神经系统由GAP43介导的可塑性变化,②针刺可促进这种GAP3介导的可塑性变化。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建立机械性损伤引起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的体外培养模型,方法:体外分离培养新生Wistar大鼠脊髓的星形胶质细胞,培养至16d进行划伤实验,分为划伤组和对照组(未划伤);每组有7个时间点,分别为划伤后0,2h,6h,12h,24h,48h,72h。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进行染色,观察划伤组和对照组星形胶质细胞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并且进行半定量图像分析。结果:从划伤后2h-72h,同对照组相比,划伤组星型胶质细胞明显增生,细胞内GFAP的表达明显增高。结论:星形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的体外培养划伤模型能模拟髓组织受到机械损伤后,胶质细胞反应性增生及细胞内GFAP表达升高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补阳还五汤对大鼠脊髓损伤区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 利用脊髓半横断损伤大鼠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空白对照组和补阳还五汤治疗组、阳性对照组(激素组),每组8只均在7,15,30 d等3个时间点,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方法检测各组脊髓损伤区GFAP表达的差异。结果 补阳还五汤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脊髓损伤区内GFAP表达受到明显抑制,差异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激素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可以抑制脊髓损伤区GFAP的表达,可能是其促进脊髓损伤后后神经功能恢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建立大鼠Walker-256乳腺癌胫骨癌痛模型,予以通络散结凝胶外用并探讨其镇痛疗效。方法:取雌性Wistar大鼠40只,右后肢胫骨注射Walker-256乳腺癌细胞建立骨癌痛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5组:空白凝胶组、扶他林乳剂组、通络散结凝胶Ⅰ组、通络散结凝胶Ⅱ组、通络散结凝胶Ⅲ组。每组8只,各组大鼠自造模后第1天开始给药,1 d/1次,连用21天。同时动态观察大鼠体重以及机械痛觉缩足阈值、热痛觉缩足潜伏期和自发痛评分。结果:1造模后第5天,空白凝胶组大鼠体重下降,中药组治疗后体重逐渐增加,其中通络散结凝胶Ⅲ组体重增加最为明显(P<0.001)。2与空白凝胶组比较,通络散结凝胶从第17天开始,能够显著提高大鼠机械痛阈值,以通络散结凝胶Ⅲ组为最佳。3造模后第1820天,与空白凝胶组比较,通络散结凝胶能够提高大鼠热痛觉缩足阈值。4各组大鼠在造模5天后大鼠逐步有跛行现象,造模后第21天,与空白凝胶组比较,通络散结凝胶能够降低大鼠自发痛评分,其中通络散结凝胶Ⅲ组效果较好。结论:通络散结凝胶对骨癌痛具有一定镇痛效果,且药物浓度越高,止痛效果越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治疗大鼠脊髓损伤(SCI)的分子机制。方法:45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各15只)。采用改良的Allen's法建立SCI模型。电针组采用夹脊电针分别治疗3、7和14 d,频率为2 Hz等幅波,电流为2~6 mA,每日电针1次。应用Basso Beattie Bresnahan(BBB)评分观察大鼠后肢运动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损伤段脊髓灰质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和胶质酸性纤维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行为学实验观察到,电针组大鼠术后1周BBB评分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但仍低于假手术组(P<0.0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发现:①模型组术后3 d,损伤段脊髓灰质中EGFR阳性细胞表达显著增多,7 d后开始减少;电针组EGFR阳性细胞数明显少于模型组(P<0.01)。②损伤后GFAP的表达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相应时间点电针组GFAP阳性细胞数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结论:夹脊电针治疗可通过抑制损伤部位EGFR的表达,减少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从而有利于损伤后的神经再生。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