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对12例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MLEL)的治疗,认为应根据肿瘤与淋巴结转移而决定其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孙苏安  张昶 《浙江肿瘤》2000,6(1):59-59
本文对7例涎腺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其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表现,以引起临床及病理医师对本病的重视,防止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12例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MLEL)的治疗,认为应根据肿瘤与淋巴结转移而决定其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7例涎腺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资料和病理资料进行观察分析。讨论其诊断,鉴别诊断及临床表现,以引起临床及病理医师对本病的重视,防止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5.
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附15例临床与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焕新  饶慧兰 《癌症》1998,17(2):126-128,F003
目的:探讨涎腺良性淋巴上皮病变(Benignlymphoepitheliallesion,BLEL)与EB病毒的关系及其诊断要点与治疗手段。材料和方法:自1964年以来共收治BLEL15例,全组病例均经病理标本复习,并采用原位杂交检测BLEL组织内EB病毒的感染情况;行单纯放疗3例,术后加放疗3例,单纯手术切除8例,单纯药物治疗1例。结果:BLEL组织EBER1原位杂交检测阳性率为0%,3例单纯放疗患者疗后2、18、23年无复发,1例术后8年复发放疗后随访17年未见再复发。结论:EB病毒与BLEL在病因学上无相关性;提倡细针穿吸活检;放疗之于本病不失为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及埃泼斯坦-巴尔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的关系。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LSAB法对41例涎腺恶性淋巴上皮病变(Malignantlymphoepithelial lesion,MLEL)进行EBV编码的RBV-endcoded SmallRNAs,EBERs)、及EBV潜在膜蛋白(LatentActivator,ZEBRA)检测。结果:(1)本组41例涎腺MLEL EBERs40例阳性,阳性率97.56%。(2)41例涎腺MLELLMP1阳性检出率75.6%(31/41),EBNA2未检出(0/20),ZEBRA仅1例阳性。结论:本结果表明EBV与MLEL存在密切关系。很可能在其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结果:3例肿瘤发生于耳垂下,2例发生于下颌下区。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活动度差,伴有疼痛。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较大,多角形、卵圆形,细胞核泡状,肿瘤细胞呈片状、岛状、索条状,间质为成熟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组化:5例肿瘤细胞CK(pan)、EMA、EBV均为(+);而S-100、CgA、CD68、LCA、Vimentin、SMA均为(-);间质细胞CD3、CD20、CD43均为部分(+)。结论:涎腺淋巴上皮癌非常少见,是一种分化差,但是预后尚可的肿瘤,确诊依赖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广泛全切和术后辅助放疗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和鉴别诊断.方法: 对5例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学表型进行观察.结果: 3例肿瘤发生于耳垂下,2例发生于下颌下区.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活动度差,伴有疼痛.组织学特点为肿瘤细胞较大,多角形、卵圆形,细胞核泡状,肿瘤细胞呈片状、岛状、索条状,间质为成熟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免疫组化:5例肿瘤细胞CK(pan)、EMA、EBV均为(+);而S-100、CgA、CD68、LCA、Vimentin、SMA均为(-);间质细胞CD3、CD20、CD43均为部分 (+). 结论: 涎腺淋巴上皮癌非常少见,是一种分化差,但是预后尚可的肿瘤,确诊依赖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手术广泛全切和术后辅助放疗是本病的最佳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涎腺上皮—肌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8例涎腺上皮-肌上皮癌的病理学研究,分析其病理改变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复查所有病例的临床病理资料,用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果本组病例发病部位以腮腺最常见,其次为腭部,术后复发4例,3例出现神经侵犯,组织病理形态学上以典型的双套层结构为其主要特征,S-100蛋白染色均阳性。结论EMC的组织病理形态学有别于其他类型的涎腺癌,明确其特征结构是与其他涎腺癌鉴别的关键。EMC属低度恶性肿瘤,术后易复发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5例涎腺淋巴上皮癌的临床特征、组织学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表型进行观察,并对相关文献进行复习.结果:4例肿瘤发生在腮腺,1例发生于左颌下腺.其中1例继发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临床主要表现为局部包块,活动度差,伴有疼痛.组织学特点:涎腺组织中淋巴组织及纤维组织增生,淋巴样间质中见上皮样肿瘤细胞团呈片状、岛状、条索状和巢状浸润,淋巴细胞呈多少不一浸润肿瘤组织,肿瘤细胞核呈泡状,可见淋巴滤泡形成.免疫组化检测,瘤细胞AE1/AE3(+),EMA(+),p63(+),CK5/6(+),S-100(-),SMA(-),Vimentin(-),LCA(-),肿瘤间质淋巴细胞表达CD3(+)或CD20(+);原位杂交检测,瘤细胞EBER(+).结论:涎腺的淋巴上皮癌作为独立的肿瘤实体,有其特征,免疫表型呈AE1/AE3(+),EMA(+),p63(+),CK5/6(+),需与良性淋巴上皮病变等鉴别.  相似文献   

11.
涎腺淋巴上皮癌1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Zhang Q  Qing J  Wei MW  Guo ZM 《癌症》2005,24(11):1384-1387
背景与目的:涎腺淋巴上皮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恶性肿瘤,有关该病的的单独报道甚少。本文拟对在我院治疗的涎腺淋巴上皮癌病例的临床特点、治疗及疗效作一总结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1990年1月至2004年9月在我院经过病理确诊和治疗的涎腺淋巴上皮癌患者共16例的临床资料,应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分析。结果:16例涎腺淋巴上皮癌占我院同期涎腺恶性肿瘤的3.6%(16/443)。所有患者均为单侧腺体发病,发病年龄为15~57岁,男女比例为1∶1,本组患者均来自中国南方。除1例患者未行EB病毒血清学检查以外,其余患者EB病毒血清学检查示EBV-VCA-IgA阳性率为93.3%(14/15),EBV-EA-IgA阳性率为66.7%(10/15),EBV-DNA酶阳性率为86.7%(13/15)。16例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其中单纯手术治疗9例,手术 术后放疗5例,手术 术后放、化疗1例,手术 化疗1例。术后病理证实4例有同侧颈淋巴结转移者,转移率为25%(4/16)。1、3、5年生存率分别约为86.15%、48.46%、24.23%。结论:涎腺淋巴上皮癌分化差,但预后较好,在治疗上宜应采取彻底手术切除加术后辅助放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适应WHO涎腺上皮性癌分类的诊断,对其病理形态学诊断中应注意的问题以及术中快速切片诊断进行评估.方法对80例涎腺上皮性癌切除标本及术中40例快速切片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涎腺上皮性癌占同期涎腺肿瘤的17.8%,主要以粘液表皮样癌、腺泡细胞癌、腺样囊性癌多见,肿块多无包膜且呈浸润性生长,术中快速切片诊断定性正确率85.0%.结论按WHO推出的涎腺上皮性癌的组织学分类对其肿瘤的生物学行为,组织形态学以及预后特点具有重要依据.术中快速切片诊断具有实用性和较高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涎腺上皮—肌上皮癌(E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涎腺EMC的临床病理资料及免疫组化特征.[结果]显微镜下肿瘤组织均有上皮与肌上皮细胞形成较典型双套层结构.免疫组化内层表达上皮标记,外层肌上皮细胞表达肌上皮标记.[结论]涎腺EMC是一种少见的相对低级别的恶性肿瘤,典型双套层结构具有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14.
邱向南  喻兵 《癌症》1989,8(3):175-177
本文应用免疫组化方法(IGSS、ABC和PAP法),对10例正常涎腺组织和40例涎腺上皮性肿瘤进行了角蛋白(KT)、上皮膜抗原(EMA)癌胚抗原(CEA)、波形蛋白(Vim)和S—100蛋白(S—100)的定位观察。结果表明涎腺上皮性肿瘤的各种上皮成分不同程度地显示S—100、EMA、KT和CEA阳性,与正常涎腺闰管区细胞相一致,提示涎腺大多数肿瘤来自闰管区细胞,这种细胞具有向多种上皮和间叶组织的分化潜能。  相似文献   

15.
16例涎腺肌上皮肿瘤临床病理及免疫组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柯  李君  应李雄 《肿瘤学杂志》2004,10(2):101-103
[目的]探讨涎腺肌上皮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化表达以及鉴别诊断.[方法]16例涎腺肌上皮肿瘤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化观察.[结果]良性肌上皮瘤12例,恶性肌上皮瘤4例,组织形态均可分为上皮样细胞型,梭形细胞型,浆细胞样细胞型及透明细胞型.良、恶性肌上皮瘤的免疫组化染色S-100蛋白阳性率分别为91.7%(11/12),100%(4/4);SMA阳性率为66.7%(8/12),50%(2/4);Calponin阳性率91.7%(11/12),75%(3/4).[结论]涎腺肌上皮肿瘤的瘤细胞形态多样;S-100蛋白、SMA及Calponin等的免疫组化染色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淋巴上皮病较少见,特别是恶变,国内文献罕见有报告,现报告我们医院所遇到的 五例淋巴上皮病(有四例恶变)如下。五例临床资料见附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影响涎腺恶性肿瘤术后放疗的疗效因素。方法:收集1983年10月至1993年2月收治的涎腺恶性肿瘤术后放疗患者29例,采用60Co、X线外照射28~76Gy。结果;本组5年生存率为48.28%,10年生存率为40.0%。手术完全切除与癌残留患者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1.82%和27.78%(P<0.01)。结论:涎腺恶性肿瘤以手术加放疗为宜,疗效与手术是否完全切除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32例涎腺腺样囊性癌经手术、放疗、化疗三法综合治疗进行了分析。男性明显多于女性。30~50岁者对例,占84.3%。发生在大涎腺者15例,小涎腺者17例;有8例复发,占25%,其中发生在大涎腺者3例,小涎腺者5例。远处转移5例,肺3例,骨2例,占16.6%,其中颌下腺4例,上颌窦1例。死亡5例。治疗后生存满3年13例,满5年12例(死亡2例),满10年7例(死亡3例)。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影响涎腺恶性肿瘤治疗疗效的因素.方法 本文回顾总结收治的涎腺恶性肿瘤17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先行接受手术治疗,术后大部分患者加用60Co、X线外照射28 ~76 Gy.结果 全组总的5a生存率为66.3%,10 a生存率为57.5%,15 a生存率为46.4%,20 a生存率为11.2%.术后放疗、手术完全切除、病变在腮腺和早期患者的预后较好,其5 a生存率高于单纯手术、肿瘤残留、病变在其他涎腺和晚期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涎腺恶性肿瘤以手术加放疗为宜,疗效与手术是否完全切除、病变部位及分期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自适应放疗对鼻咽癌患者涎腺功能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6月至2015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初治鼻咽癌患者,按照放疗方式不同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40例)采用自适应放疗,对照组(40例)采用调强放疗。结果:观察组患者PTVnx、PTVnd、PTV1、PTV2的Dmax、Dmin、Dmean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侧颌下腺、患侧腮腺平均照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体积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脑干、颞叶及视神经等正常组织放射剂量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经治疗随访2年后,采取Log-rank检验,两组患者随访累积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0,7.5%) vs (5/40,12.5%),Log-rank χ2=0.563 1,P=0.453 0];观察组患者放疗后3个月、放疗后12个月、放疗后24个月唾液分泌量明显高于对照组,随访2年后口干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适应放疗提高了鼻咽癌患者肿瘤靶区的照射剂量,维持与改善涎腺分泌功能,对其它危及器官也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