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IDDM)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胰岛β细胞呈进行性破坏.成人隐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mellitus in adults,LADA)属IDDM的亚型[1,9].免疫学标志如胰岛细胞抗体(ICA)、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和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Ab)可在新诊断的IDDM患者血中检测到[1~3].  相似文献   

2.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latentautoimmunediabetesinadults ,LADA)是从 2型糖尿病 (T2DM)患者中筛选出来的 1型糖尿病。该类患者与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IDDM )的发病机制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其 β细胞所受的免疫损害呈缓慢性 ,临床表现接近 2型糖尿病。 1型糖尿病常与其他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联系在一起 ,其中最常见的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 (autoimmunethyroiddisease ,AITD) ,而LADA作为 1型糖尿病的亚型 ,是否也易合并甲状腺自身免疫的紊乱 ,本文就此予以综述。1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早在 1977年Irvine等就观察到非胰岛素…  相似文献   

3.
杨俊梅  李进香 《职业与健康》2010,26(20):2320-2321
目的探讨自身抗体在特定人群中的阳性分布,给临床自身免疫性疾病诊断提供依据。方法用间接免疫荧光法和免疫斑点法分别测定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抗体(dsDNA)和ENA(Sm、RNP、SSA、SSB、Jo-1、Scl-70)。结合临床资料分析ANA在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疾病中的阳性分布趋势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儿童自身免疫性疾病以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为主,儿童自身抗体阳性以ANA为主。SLE患儿ANA滴度较高,11例中有9例为1∶1000,而过敏性紫癜(HSP)、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无临床症状组ANA滴度较低;SLE患儿组ANA阳性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HSP、ITP、无临床症状组ANA阳性率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无明显示变化。SLE患儿组女性明显示大于男性,HSP、ITP无临床症状组无明显性别差异。结论年龄和滴度可用于儿童SLE和其他风湿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使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ECLIA)测定血清胰岛素及C-肽时标本溶血程度及溶血标本放置时间对测定结果的干扰.方法:将检测标本人为干预成5种不同溶血程度的溶血标本,置于室温20℃环境下,分为4个时间段(0 min、30 min、60 min、120 min)分别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溶血和非溶血标本的胰岛素及C-肽浓度并作分析.结果:标本溶血可使胰岛素浓度降低,胰岛素浓度测定与标本溶血程度及放置时间呈负相关;标本溶血对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测定C-肽无干扰.结论:测定胰岛素时要绝对避免溶血;在标本分析前质量控制不确定情况下C-肽释放水平曲线比胰岛素释放水平曲线在临床上更具可信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单纯性肥胖患者血清胰岛素、真胰岛素变化 ,并分析胰岛素抵抗的影响因素。方法 单纯性肥胖者 70例 ,正常对照组 3 0例 ,均检测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同时测定血清真胰岛素 (TI)、免疫活性胰岛素 (IRI)、空腹血糖 (FPG)、血甘油三脂 (TG)、胆固醇 (CHO) ,计算胰岛素敏感指数 (ISI) [ISI1=1/(FPG×TI) ,ISI2 =1/(FPG×IRI) ] ,并对ISI1与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肥胖患者血清胰岛素、真胰岛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ISI1、ISI2 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但ISI1的降低要比ISI2 降低明显 ( P <0 0 1) ;直线相关分析显示 ,ISI1与BMI、体重、腰围、TG呈负相关 ,γ依次为 -0 678、-0 5 40、-0 5 68( P <0 0 1) ,-0 2 47,(P <0 0 5 )。多元步回归分析显示影响肥胖患者ISI1的最重要因素是BMI( -0 5 14 )、TG( -0 3 5 0 )、腰围 ( -0 3 11) ( χ2 =0 669,F =3 3 814 ,P <0 0 1)。去除BMI的影响因素后 ,ISI1与TG明显负相关 (γ =-0 2 96,P <0 0 5 )。结论 肥胖患者有高胰岛素血症和胰岛素抵抗 ,真胰岛素水平比免疫活性胰岛素水平更能反映胰岛素抵抗的程度 ,胰岛素抵抗与BMI、甘油三脂、腰围明显相关。  相似文献   

6.
说起糖尿病,大家都不陌生,该病患病率高,分布区域广。目前我国糖尿病患病人数超过1亿,并随年龄增加而增长,45岁以上明显上升,60岁达高峰。什么是糖尿病?糖尿病是以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浆葡萄糖增高、胰岛素分泌不足而造成的内分泌失调性疾病。糖尿病并非是单一的疾病,而是一种临床征候群,共同特点是高血糖。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至今尚未完全明了,大多是遗传、自身免疫、环境等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使胰岛β细胞毁损,致胰岛素分泌不足、抵抗和(或)分泌障碍。  相似文献   

7.
正Graves病(graves disease,GD)是一种伴有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多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两病并存临床少见。下面介绍我院2016年收治的甲亢合并MG 1例。1临床资料患者,男,21岁,主因"心悸、多汗、消瘦3年,软瘫5天"入院。患者2013年出现心悸、怕  相似文献   

8.
免疫是机体抵抗外来侵袭和维护体内相对平衡的一种重要手段。如果人体自身相对免疫稳定功能失常,体内的平衡发生紊乱时,可导致自身免疫性疾病。自意大利Pernis和Vigliani(1958)提出矽肺发病的免疫学说~1后,各国学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认为矽肺似属自身免疫性疾病~2。随着免疫学的进展,临床上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变态反应疾患,某些非特异性炎症和器官移植,都采用免疫抑制治疗~(3、4)。免疫抑制治疗是使用免疫抑制药  相似文献   

9.
病毒感染与自身免疫性糖尿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认为,1型糖尿病(T1D)是T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以遗传为基础,在某些环境因素的作用下,诱发以胰岛炎为病理特征的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反应,损伤β细胞使其丧失合成和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引起糖代谢紊乱。病毒感染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文中综述多种病毒感染与T1D的关系,着重讨论病毒介导的自身免疫性糖尿病的发病机制以及病毒感染对糖尿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s,LADA)的临床效果。方法符合标准的LADA患者34例随机分为两组,给予不同降糖方案:胰岛素组(单纯胰岛素治疗)、联合用药组(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治疗)。分析比较三月后两组间的体重指数(BMI)、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PG2h),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C肽(FCP)、餐后2小时C肽(PC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及胰岛素用量等指标。结果联合用药组的FBG、HbA1c、TG、胰岛素用量显著低于胰岛素组,两组间的PG2h、BMI、FCP、PCP、TC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二甲双胍联合胰岛素较单纯胰岛素治疗LADA可获得更好的血糖控制,减少胰岛素用量。  相似文献   

11.
0 引言 儿童糖尿病大多数是1型糖尿病(IDDM)[1],因遗传基因、免疫因素、环境因素共同参与而患病.2006年1月至2008年11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IDDM病儿43例,经临床应用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CSII)结合营养治疗,取得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甘精胰岛素两种起始剂量调整方案治疗Ⅱ型糖尿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5例T2DM患者分为方法1组(根据病人空腹血糖值决定胰岛素起始剂量)和方法2组(医生根据临床经验自行决定胰岛素起始剂量),两组的年龄、BMI、FPG、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方法1组和方法2组治疗均有效,FPG、HbA1c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低血糖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两组达到相同血糖水平所需的治疗时间上,方法1组要明显少于方法2组(P0.05)。结论:根据病人空腹血糖值决定胰岛素起始剂量的方法,安全有效的控制高血糖,易于临床医生掌握,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胰岛素抵抗与脂代谢对2型糖尿病(T2DM)合并高血压人群的影响。方法取1 708例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Ⅰ组);1 697例T2DM患者为试验组,其中单纯T2DM 674例(Ⅱ组),T2DM合并高血压1 023例(Ⅲ组),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 A1c)、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采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测空腹胰岛素(FINS);计算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SI)、体质量指数(BMI)、血压、DM病史等临床资料。结果与Ⅰ组比较,Ⅱ组、Ⅲ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及GLU、FINS、Hb A1c、HOMAIR、BMI、TC、TG、LDL-C、LDL-C/HDL-C、TG/HDL-C、ApoB上升;HOMA-ISI、HDL-C、ApoA1、ApoA1/ApoB下降;除HOMA-ISI、HDL-C、ApoA1、ApoA1/ApoB外,其余各指标Ⅲ组与Ⅱ组比较,有上升趋势。结论高血压、胰岛素抵抗、脂代谢紊乱是T2DM合并高血压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临床、生化特点和病原抗体表达情况,为AIH早期诊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AIH的临床表现并分析肝功能、血生化、自身抗体及治疗反应。结果男女比例1:9,发病年龄高峰50岁左右,临床以乏力、纳差、尿黄为主,肝功能各项指标普遍异常,以丙氨酸氨基转移酶、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球蛋白升高为主,抗核抗体(ANA)和(或)抗平滑肌抗体(ASMA)阳性(90%),抗线粒体抗体(AMA)阳性(5%)。伴发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15%)。合理使用糖皮质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可使AIH肝功能和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结论 AIH女性多见,临床表现不典型,I型为主,ANA和(或)ASMA常呈阳性,但AMA阴性,常伴有肝外自身免疫性疾病。临床表现、肝脏病理学改变、自身抗体检测,并除外其他肝病原因可获得诊断。对激素与免疫抑制剂治疗有效。  相似文献   

15.
李佳 《职业与健康》2006,22(11):877-878
红斑狼疮(SLE)是一种累及多系统、多器官并有多种自身抗体出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由于体内有大量自身抗体和免疫复合物而造成组织损伤。临床可出现各个系统和脏器损伤表现,如皮肤、粘膜、心脏、肾脏、中枢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等等[1]。该病在全世界范围内均有出现,育龄妇女为发病  相似文献   

16.
<正>1型糖尿病(T1DM)好发于儿童及青少年,占糖尿病患者的10%~15%[1],是一种多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特点是胰岛β细胞破坏,导致胰岛素绝对缺乏引起血糖升高。T1DM多数原因是由于自体免疫,极少数为先天特发性或胰岛β生成障碍所致。T1DM可引起机体多器官损害、功能障碍及器官衰竭。糖尿病与听力损害的相关讨论于1857年由Jord觔o最先提出,Bittar等[2]报  相似文献   

17.
219例2型糖尿病胰岛素释放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219例2型糖尿病患者胰岛素释放试验(IRT)结果进行分析,了解2型DM患者糖代谢和胰岛功能情况。方法:对来我院就诊的2型DM患者行馒头餐,用磁性酶联免疫(MAIA)的方法测定胰岛素,测定结果分三组:空腹低值组(A),空腹正常值组(B),空腹高值组(C),分别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NGT组中,血清胰岛素在0.5~1 h达高峰,峰值是空腹胰岛素的3倍以上,3 h后恢复至或接近空腹水平;2型糖尿病(A)组在0、0.5、1、2、3 h各点血清胰岛素明显低于NGT组,在餐后1~2 h出现低峰值,曲线较平缓,餐后3 h仍不能恢复至空腹水平;2型糖尿病(B)组在0、0.5、1、2、3 h各点的胰岛素与NGT组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在餐后1~2 h出现峰值,餐后3 h的胰岛素仍不能恢复至空腹水平;2型糖尿病(C)组的空腹胰岛素明显高于NGT组,在餐后1~2 h出现峰值,餐后3 h仍不能恢复至空腹水平,与NGT组的胰岛素比较有非常显著意义(P<0.01)。结论:应用磁性酶联免疫(MAIA)的方法测定胰岛素,可以及时了解2型-DM患者胰岛素释放情况,对于2型DM的分型、诊断和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儿童1型糖尿病(T1DM)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贵阳市某医院2013年1月—2017年3月收治的30例T1DM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研究组患儿采用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儿采用门冬胰岛素联合中性鱼精蛋白锌胰岛素治疗。比较2组患儿治疗前及治疗6个月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水平及体质量指数(BMI)。比较2组患儿低血糖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HbA1c、空腹血糖水平及B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2组患儿HbA1c、空腹血糖水平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对照组患儿BMI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BMI无显著变化(P0.05);研究组患儿BMI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低血糖发生率为6.67%,低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27,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联合门冬胰岛素治疗儿童T1DM,可降低患儿发生低血糖及体质量增加的风险,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张秋萍 《中国卫生产业》2013,(19):105-105,107
目的对比分析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与多次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联合速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3月—2012年9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2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51)与对照组(n=51),所有患者均符合胰岛素的应用指征,观察组患者接受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多次皮下注射长效胰岛素联合短效胰岛素治疗,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①治疗前,两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FBG、2h-BG、HbA1c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观察组血糖达标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日均胰岛素用量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患者低血糖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疗效确切,值得临床应用与推广。  相似文献   

20.
《现代医院》2015,(7):61-63
目的观察不同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治疗2型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type2,T2DM)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纳入T2DM患者120例,根据患者降糖方案的不同分为3个小组,每组40例。A组患者给予甘精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B组患者给予地特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C组患者给予精蛋白锌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观察:1三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以及达标时胰岛素的使用量;26个月后比较三组患者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PBG)、糖化血红蛋白(Hb A1c)、胰岛素抵抗(HOMA-IR)、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以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观察治疗后患者低血糖事件的发生率。结果 1A、B、C组患者血糖达标时间为(6.9±2.3)d、(4.1±3.0)d、(3.8±1.5)d,达标时胰岛素的使用量为(19.0±7.8)U、(12.1±5.9)U、(11.9±5.3)U,B、C两组与A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B、C两组无差异(p>0.05);2治疗6个月后,B、C两组与A组FBG、PBG、Hb A1c、HOMA-IR差异均有显著降低(p<0.05);而B、C两组无差异(p>0.05);3治疗6个月后,B、C两组与A组TC、TG、LDL-C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而B、C两组无差异(p>0.05);4A、B、C组治疗期间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分别为22.5%、20.0%、5.0%,B、C组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B、C两组无差异(p>0.05)。结论地特胰岛素和精蛋白锌胰岛素联合二甲双胍方案治疗T2DM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够迅速控制患者的血糖水平,且血糖控制能力较好。此外,该方案导致T2DM患者发生临床低血糖事件的比率相对较低,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