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胃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及蛋白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于燕妮  陈杨  胡军  方艺  樊毓 《贵州医药》2007,31(2):107-109
目的 探讨胃癌组织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率及p53蛋白的表达.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和银染技术,对30例胃癌石蜡包埋组织中p53基因第5~8外显子突变率进行检测;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二步法检测胃癌组织中p53的表达水平.结果 30例胃癌石蜡标本中有11例发生p53基因的突变,突变率为36.67%.病理组织学观察胃癌中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分化较好)16例,低分化腺癌/印戒细胞癌(分化较差)14例.p53蛋白随胃癌的分化程度降低而增加,阳性表达率递增(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p53基因突变及p53蛋白高表达在胃癌的发生中有重要的作用及意义.从石蜡包埋组织中提取DNA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测适用于肿瘤研究.  相似文献   

2.
高璐  于德民  刘德敏 《天津医药》2003,31(5):276-278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DM)患者葡萄糖转运蛋白4(GLUT4)基因外显子4a的基因突变在2型DM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PCR-SSCP)方法对220例2型DM患者和150例健康对照者的GLUT4基因外显子4a进行筛查,并对筛选的突变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220例2型DM患者中,共检出4例在外显子4a内AAC→AAT(Asn^130)的突变,1例纯合子,3例杂合子,突变率为1.82%。在150例健康对照者中,未发现任何突变。两组突变率无差别(P=0.157)。结论:GLUT4基因突变在2型DM患者中的发生率较低,不是2型DM致病的主要原因。但2型DM是一种多基因疾病,单个基因突变可能与胰岛素信号途径中的其他突变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导致2型DM的易感性增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发作性运动诱发性运动障碍(Paroxysmal kinesigenic dyskinesia,PKD)个体与富含脯氨酸的跨膜蛋白2(Proline-rich transmembrane protein2,PRRT2)基因突变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由佳木斯中心医院提供的14例散发病例的外周血3mL,同时取健康人3...  相似文献   

4.
赵廷坤  凌保东  周岐新  刘刚  雷军 《中国药房》2006,17(20):1531-1533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gyrA基因突变与喹诺酮类药物耐药关系,并对聚合酶联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DNA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gyrA基因突变的可行性进行评估。方法:以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gyrA基因序列为靶序列,用PCR、PCR-RFLP、PCR-SSCP、DNA测序等方法对铜绿假单胞菌ATCC27853及16株临床分离株gyrA基因突变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在8株耐环丙沙星铜绿假单胞菌中,有6株gyrA基因的83位表现出单点突变,其突变方式全为ACC→ATC,导致氨基酸苏氨酸→异亮氨酸的改变;gyrA基因的PCR扩增产物SacⅡ酶切片段与测序结果一致;SSCP分析结果显示,16株细菌中仅2株gyrA带型与ATCC27853相同,其它菌株gyrA带型与ATCC27853均不同。结论: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主要表现为gyrA基因83位氨基酸密码子突变,应用PCR-RFLP-SSCP系统可快速、准确地检测耐喹诺酮类药物的铜绿假单胞菌gyrA中碱基的变异。  相似文献   

5.
许家仁  李建勇  张苏江  黄峻 《江苏医药》2006,32(12):1103-1104
目的 研究急性髓性白血病(AML)患者含SH2肌醇磷脂酶(SHIP)基因突变和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基因组PCR、RT-PCR和直接测序等方法,在72例AML患者中检测SHIP基因突变和SNP。结果 SHIPQ1153L为新发现的突变,阳性率1.4%。结论 SHIPQ1153L突变可能参与了继发性AML的分子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合并早发冠心病患者进行低密度脂蛋白受体(LDL-R)基因突变研究.方法 对1例FH合并早发冠心病患者进行详细家系调查和临床体检并按照国内FH诊断标准明确临床诊断;酚氯仿法提取患者基因组DNA;应用聚合酶链反应结合核苷酸测序方法,检测LDL-R的全部18个外显子和启动子及载脂蛋白(apo)B100R3500Q位点;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 与GenBank比对寻找突变.结果 本例患者和其子TC分别为12.1、16.0 mmol/L,本例患者可诊断为"FH杂合子",其子因存在肌腱黄瘤可诊断为"FH".患者 apoB100基因3500片段经核苷酸序列分析未发现突变,可排除由于患apoB100缺陷症导致高胆固醇血症的可能性.该患者LDL-R第13外显子D601Y杂合突变.结论 对于高胆固醇血症合并早发冠心病患者应尽量明确诊断并给予治疗,控制病情进展.  相似文献   

7.
马绍刚  方佩华  吕枚  陈慧  许静  李宁  冯洁 《天津医药》2005,33(4):204-206
目的:探讨1个甲状腺发育不良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先天性甲减)患者家系促甲状腺素受体(TSHR)基因突变遗传规律。方法:调查包括先证者3代家系成员共计13人,检测血清甲状腺激素。用TKM法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TSHR基因第10外显子序列,对PCR产物正反向测序,测序结果同Genbank人TSHR基因序列对比。结果:先证者TSHR基因同时存在2个位点纯合子型点突变R450H/D727E,家系12人甲状腺功能均正常,6人为R450H/D727E杂合子型点突变,其中5人血清sTSH轻度升高。结论:R450H/D727E纯合子导致先证者甲状腺发育不良及先天性甲减,R450H/D727E杂合子甲状腺功能正常仅sTSH轻度升高。  相似文献   

8.
乙型肝炎病毒是一个双链DNA病毒.HBV感染能导致急、慢性的肝病,其中全球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超过3.6亿.每年由于HBV慢性感染引起的肝硬化、肝细胞癌死亡患者超过47万人[1].而由于HBV病毒的复制过程缺乏校对机制,在慢性感染的过程中发生基因突变的几率很高,相关研究最多的HBV突变株主要有:一是发生在翻译水平的前C突变(G1896A):二是发生在核心启动子区(BCP区),即A1762T和G1764A的联合突变;三是发生在HBV DNA聚合酶(反转录酶)区的变异包括P区528、552位点的突变.我们采用生物芯片技术检测,对113例乙型病人HBV前C区和BCP区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以探讨其临床意义,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苯丙氨酸羟化酶基因部分外显子突变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苯丙酮尿症(PKU)患者PAH基因突变特点。方法:用PCR—SSCP和PCR—DNA测序法对天津河北等地的70例无血缘关系并已确诊为PKU患者的基因组DNA进行PAH基因外显子3、5、6、7、10、11和12的突变基因分析。结果:70例PKU患者共140条染色体,共发现26种突变,含错义突变14种、无义突变5种、同义突变4种、剪接位点突变2种和缺失突变1种。除4种同义突变外,阳性突变率为64.28%。其中DelS70、R176X、R261X、L385L、IVS5nt 1g→a、A165D、G247R、Y325X、G344E和R413G占总突变种类的38.5%(10/26)。结论:天津河北等地的PAH基因突变类型复杂,有些常见突变的发生频率与以往报道的地域分布略有不同。  相似文献   

10.
脂蛋白脂肪酶基因突变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目的:筛查国人脂蛋白脂肪酶(LPL)基因的突变,并探讨其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的关系。方法:对高甘油三酯血症组(48例)和正常甘油三酯对照组(121例)的各扩增片段进行分析,电泳图谱异常者进行PCR产物测序。对于频率较高的多态性位点,引入限制性核酸内切酶位点利用PCR-RFLP进行鉴定。结果:在高甘油三酯血症人群中,检出2例内含子3受位剪接点上游6bp的C→T转换的突变杂合子,1例外显子5Pm^207→Leu突变杂合子,在全部样品中检出1例Ser^447→stop突变纯合子,50例Ser^447→stop杂合子。结论:天津地区人群中存在着LPL基因突变,除Ser^447→stop外,内含子3和外显子5的突变多与高甘油三酯血症相关,可能是高甘油三酯血症的遗传易感因子。  相似文献   

11.
孙晓明  葛林  解用虹 《天津医药》2007,35(3):185-186,I0004
目的:筛查PS-1基因外显子5-9的突变,了解PS-1基因突变在中国人群中的分布情况及在中国人群阿尔茨海默病(AD)发病中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利用PCR-SSCP分析技术对120例正常体检人群PS-1基因外显子5-9进行突变筛查。结果:在这5个外显子中未发现任何突变,但在内含子9中第16位核苷酸处发现一种基因多态性位点,T/G基因型频率为65.8%,T/T基因型的频率为34.2%,未发现GiG基因型;等位基因T的频率为67.1%,等位基因G的频率为32.9%。结论:PS-1基因外显子5-9的突变频率较低,可能不是中国人群AD的主要危险因素:内含子9多态性与AD之间的关系还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Graves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HLA-DQB1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序列特异性引物的聚合酶链式反应(PCR-SSP)方法,检测患者组外周血白细胞基因组DNA的HLA-DQB1位点的基因多态性并与健康人对照(对照组)。结果:HLA-DQB10602的基因频率在Graves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组中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加,Pc<0.01,RR=9.889,有很强的相关性。结论:HLA-DQB10602可能是Graves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易感基因。  相似文献   

13.
脂蛋白脂肪酶外显子9基因突变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筛查国人脂蛋白脂肪酶 (LPL)外显子9基因突变和Ser447→stop突变频率 ,并探讨该突变对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依血脂测定结果 ,将169例分为高甘油三酯血症组(HTG组 ) ,48例和正常甘油三酯组(对照组 )121例 ,利用聚合酶链反应 -单链构象多态性和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技术对待测人群的LPL基因外显子9及其相邻内含子区域进行突变筛查 ,并对典型单链构象电泳图谱携带者进行PCR产物测序。结果 :在169例中检出1例Ser447→stop突变纯合子 ,50例Ser447→stop杂合子 ,未检出其它位点的突变 ;HTG组的Ser447→stop突变检出率 (25.0 % ,12/48)明显低于对照组 (31.4 % ,38/121) ,HTG组的Stop447 等位基因频率(12.5% )明显低于对照组 (16.5% ),两组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我国人群中LPL外显子9突变种类单一 ,Ser447→stop是一高频率的多态性位点 ,Stop447等位基因可能有轻微的降低血浆甘油三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脑多巴胺转运体核素显像(DAT-SPECT)的诊断价值及其与帕金森病综合评分量表(UPDRS)评分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脑DAT-SPECT与UPDRS评分相结合对30例早中期帕金森病患者及10例对照组进行评定。结果DAT特异性摄取于纹状体区浓集;PD患者纹状体区脑DAT特异性摄取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D患者脑DAT特异性摄取与UPDRS相关因素分析可见:PD患者纹状体区DAT特异性摄取率与患者运动功能评分呈可疑负相关(P=0·0895)。结论PD患者DAT-SPECT为诊断PD提供依据,并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标志。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四川地区早发性帕金森病(PD)患者及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早发性帕金森病(AREP)家系患者中DJ-1基因外显子的突变情况。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HPLC)及DNA测序等技术,对四川地区汉族人群中AREP及家族性PD患者DJ-1基因进行突变筛查。结果对63例早发散发性PD及5个来源于2个AREP家系的患者进行了DJ-1基因2~7外显子的扩增及电泳检测,未发现大片段的纯合性缺失,进一步进行的2~7外显子DHPLC筛查也未发现杂合峰,这说明不存在点突变和小的缺失/插入突变。结论 DJ-1基因的突变可能不是四川地区早发型PD患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帕金森病(PD)动物模型黑质细胞的凋亡情况及白藜芦醇对神经的保护作用。方法 成年健康SD大鼠1 0 0只,分为5组,每组2 0只。PD模型组应用脑立体定位仪注入6 羟基多巴胺和0 . 2 %抗坏血酸生理盐水混合液至中脑黑质,诱发PD模型;白藜芦醇实验组应用脑立体定位仪注入6 羟基多巴胺和白藜芦醇混合液;正常对照组应用脑立体定位仪注入0 . 2 %抗坏血酸生理盐水混合液,术后观察SD大鼠旋转行为,及应用TH免疫组化和Tunel法观察白藜芦醇对黑质神经元的保护作用。结果 TH染色可见白藜芦醇实验组黑质部位损毁较轻、有较多的残存TH阳性细胞。6 羟基多巴胺模型组TH染色黑质大部毁损,几乎无残存的TH阳性细胞。旋转试验结果,白藜芦醇实验组大鼠旋转次数平均2 0 6圈/ 30分;6 羟基多巴胺模型组模型鼠旋转次数平均31 4圈/ 30分;两者存在统计学差异(P <0 . 0 5 )。术后第2天检测黑质细胞凋亡情况,白藜芦醇实验组黑质细胞凋亡较少,细胞棕黑色,可见凋亡小体;6 羟基多巴胺模型组黑质细胞凋亡数量较多。结论 白藜芦醇具有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帕金森病患者壳核质子磁共振波谱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利用质子磁共振波谱(1H MRS)技术研究帕金森病(PD)患者壳核的代谢变化及意义.方法PD患者46例和正常对照30例行1H MRS检查,测定双侧壳核的N-乙酰天门冬氨酸/肌酸(NAA/Cr)、N-乙酰天门冬氨酸/胆碱复合物(NAA/Cho)和胆碱复合物/肌酸(Cho/Cr)比值.结果早期PD患者有症状侧肢体和中晚期PD患者症状严重侧肢体的对侧壳核NAA/Cr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未予多巴胺制剂治疗的PD患者症状严重侧肢体的对侧壳核NAA/Cr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H MRS检测到壳核的NAA/Cr比值降低,有助于PD以及早期PD的诊断;壳核NAA/Cr比值受多巴胺制剂治疗的影响,NAA/Cr可作为纹状体神经元功能异常的可逆性标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长春西汀对帕金森病细胞模型的保护作用和机制。方法 以100 μmol·L-1 6-羟基多巴胺损伤SH-SY5Y细胞构建帕金森病模型,分为模型组和给药组,给药组在模型组的基础上分别加入不同浓度的长春西汀孵育24 h,另设空白组仅加入维生素C平行操作。以CCK-8法检测细胞存活率摸索长春西汀的有效浓度,流式细胞法检测细胞的凋亡率,Hoechst 33258染色观察细胞的凋亡状况,比色法检测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的含量,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炎症因子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 1,NMDAR1),α-突触核蛋白,cleaved caspase-9的表达量。结果 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细胞随着长春西汀浓度的增加,存活率逐渐上升而凋亡率随之下降且可观察到的凋亡小体数量逐渐减少,细胞中CAT、SOD含量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递增,MDA生成量则相应降低,IL-1β、IL-6、TNF-α的含量随药物浓度增加而递减(P<0.05或P<0.01)。Western blotting结果表明,与模型组相比,给药组细胞的NMDAR1、cleaved caspase-9的含量均降低而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量显著增加(P<0.05或P<0.01)。结论 长春西汀可通过下调NMDAR1和上调α-突触核蛋白的表达,抑制caspase-9的激活,降低氧化应激和炎症因子的生成,对帕金森病模型的神经细胞产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