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由于金黄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感染率的增加、产生耐药速度的加快,以及其易于从急性感染向慢性、持久性、复发性感染转变等特点,金黄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导致的感染已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其附属基因调节子(ac-cessory gene regulator,Agr)是一种重要的密度感应(quorum sensing,QS)信号系统和毒力因子调节系统,参与金葡菌的生物被膜(biofilm)形成和毒力因子(virulence factor)表达[1].本文就国外近年来有关金葡菌Agr与生物被膜和耐药性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体外观察金黄色葡萄球菌附属基因调节子(Accessory gene regulator,agr)agrC的特异结合小肽对葡萄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方法:人工合成agrC结合小肽(命名为N1),微量板半定量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对生物膜形成的影响;RT-PCR及Western blot观察其对自溶血素(Autolysin E,altE)和icaA蛋白的转录与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N1在金葡菌的粘附聚集期能显著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并影响生物膜形成相关因子的转录与表达。结论:N1可用于预防和治疗早期金葡菌生物膜相关感染。  相似文献   

3.
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是常见人类致病菌之一。既往报道以杀白细胞素(Panton-Valentine Leukocidin,PVL)为代表的毒力蛋白为细菌侵袭人体后的重要致病因子。随研究不断深入,目前有学者认为 pvl基因的存在对金葡菌致病力影响较小。本文旨在回顾并总结近年关于 pvl特点、分子流行...  相似文献   

4.
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金葡菌)所产生的一系列毒素由agr基因所编码并受细胞内的调节因子RNAⅢ调控,RNAⅢ的转录由细菌本身分泌的RNAⅢ激活蛋白(RNAⅢ-activating protein,RAP)诱导激活。以RAP作为免疫原阻断RAP对RNAm转录的诱导激活可望较全面阻止金葡菌发生感染、播散的整个病理生理过程,并使之易被人体免疫系统清除。  相似文献   

5.
表皮葡萄球菌在医用生物材料表面形成的生物膜可有效抵御抗生素的治疗,导致感染迁延不愈,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影响生物膜形成的众多基因构成了复杂的调控网络,在生物膜形成的不同阶段发挥不同的作用,其中表皮葡萄球菌附属基因调节子(agr)系统是调节生物膜形成的最重要基因之一.就细菌生物膜的形成过程、agr系统及其相关基因对生物膜形成调控机制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为研究以agr为靶点治疗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膜引发的相关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阿奇霉素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及毒力因子分泌的干预作用.方法 2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晶紫染色法测定早期黏附;建立PAO1体外生物被膜模型;扫描电镜观察生物被膜形态;连续稀释法进行活菌计数;弹性蛋白-刚果红法测定弹性蛋白酶活性;偶氮酪蛋白法测定蛋白水解酶活性;氯仿萃取法测定绿脓菌素;苔黑酚法测定鼠李糖脂.结果 PAO1阿奇霉素组对载体的黏附低于PAO1空白对照组(P<0.05);第3、7天PAO1阿奇霉素组生物被膜少于PAO1空白对照组,且载体活菌计数少于PAO1空白对照组(P<0.05).PAO1阿奇霉素组弹性蛋白酶活性、蛋白水解酶活性、绿脓菌素浓度、鼠李糖脂浓度均明显低于PAO1空白对照组(P<0.01),弹性蛋白酶活性及绿脓菌素浓度与PA-JP3株组相当(P>0.05),而蛋白水解酶活性及鼠李糖脂浓度高于PA-JP3株组(P<0.05).结论 阿奇霉素可以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的黏附及其生物被膜的形成,并可以抑制其毒力因子的释放.  相似文献   

7.
李海波 《医学信息》2008,21(9):1662-1662
金葡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SSS)是以全身泛发性红斑、松弛性大疱及大片表皮剥脱为特征的急性严重性皮肤病.其致病菌主要为凝固酶阳性噬菌体Ⅱ组金葡菌.  相似文献   

8.
pRNA(packaging RNA)是枯草杆菌噬菌体ψ29前衣壳上分离出的一种小RNA分子,它作为一种效应分子的天然生物载体,可以保护效应分子不被核酸外切酶降解,防止效应分子在体内的错误折叠.pRNA能够形成二聚体、三聚体和六聚体,因此pRNA不仅可以携带效应分子,而且可以同时携带配体分子,使效应分子具有明确的靶向性.pRNA作为新一代基因转移载体,具有非常强大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rtosa,Pa)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多糖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分别收集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浮游菌及生物被膜菌,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多糖合成相关基因pslA、algD.pelA的mRNA在生物被膜菌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浮游菌.结论 .pslA、algD,pelA的表达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密切相关,在生物被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rtosa,Pa)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多糖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分别收集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浮游菌及生物被膜菌,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多糖合成相关基因pslA、algD.pelA的mRNA在生物被膜菌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浮游菌.结论 .pslA、algD,pelA的表达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密切相关,在生物被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rtosa,Pa)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多糖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分别收集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浮游菌及生物被膜菌,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多糖合成相关基因pslA、algD.pelA的mRNA在生物被膜菌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浮游菌.结论 .pslA、algD,pelA的表达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密切相关,在生物被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rtosa,Pa)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多糖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分别收集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浮游菌及生物被膜菌,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多糖合成相关基因pslA、algD.pelA的mRNA在生物被膜菌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浮游菌.结论 .pslA、algD,pelA的表达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密切相关,在生物被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rtosa,Pa)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多糖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分别收集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浮游菌及生物被膜菌,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多糖合成相关基因pslA、algD.pelA的mRNA在生物被膜菌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浮游菌.结论 .pslA、algD,pelA的表达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密切相关,在生物被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rtosa,Pa)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多糖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分别收集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浮游菌及生物被膜菌,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多糖合成相关基因pslA、algD.pelA的mRNA在生物被膜菌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浮游菌.结论 .pslA、algD,pelA的表达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密切相关,在生物被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rtosa,Pa)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多糖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分别收集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浮游菌及生物被膜菌,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多糖合成相关基因pslA、algD.pelA的mRNA在生物被膜菌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浮游菌.结论 .pslA、algD,pelA的表达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密切相关,在生物被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rtosa,Pa)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多糖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分别收集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浮游菌及生物被膜菌,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多糖合成相关基因pslA、algD.pelA的mRNA在生物被膜菌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浮游菌.结论 .pslA、algD,pelA的表达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密切相关,在生物被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rtosa,Pa)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多糖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分别收集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浮游菌及生物被膜菌,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多糖合成相关基因pslA、algD.pelA的mRNA在生物被膜菌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浮游菌.结论 .pslA、algD,pelA的表达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密切相关,在生物被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rtosa,Pa)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多糖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分别收集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浮游菌及生物被膜菌,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多糖合成相关基因pslA、algD.pelA的mRNA在生物被膜菌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浮游菌.结论 .pslA、algD,pelA的表达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密切相关,在生物被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rtosa,Pa)生物被膜形成过程中多糖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生物被膜形成中的调控作用.方法 分别收集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1的浮游菌及生物被膜菌,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的方法对基因的表达进行相对定量分析.结果 多糖合成相关基因pslA、algD.pelA的mRNA在生物被膜菌中的相对表达量均高于浮游菌.结论 .pslA、algD,pelA的表达与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密切相关,在生物被膜形成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离鉴定铜绿假单胞菌烈性噬菌体,研究噬菌体控制宿主菌形成牛物被膜的效率.方法 以铜绿假单胞菌临床菌株为指示菌,从不同环境样品中分离噬菌体;采用限制性内切酶图谱分析和宿主范围测定方法,对分离的噬菌体进行分类;利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分离噬菌体进行形态学研究;以TJC729为指示菌,开展噬菌体控制牛物被膜形成的应用研究.结果 分别以14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菌株为指示菌,共分离得到13株烈性噬菌体,命名为C1~C13.利用限制性内切酶EcoR Ⅰ分析结果表明,13株噬菌体基因组均为双链DNA,并可被分成8组;宿主谱测定结果显示,c1和C13、C6和C7、C9和C11分别具有相同的宿主范围,其余7株噬菌体的宿主范围各不相同.随机挑选噬菌体C1进行形态学研究,发现噬菌体C1头部具有二十面体结构,尾部较长且无收缩性尾鞘,属于长尾噬菌体科.生物被膜控制实验结果显示,混合噬菌体能够较好地抑制TJC729生物被膜的形成.进一步实验结果显示,噬菌体C1、C10和C12分别与牛物被膜混合培养24 h后,牛物被膜的量分别下降到初始量的32.7%、57.6%、32.8%.结论 分离了13株铜绿假单胞菌烈性噬菌体,它们能够显著抑制宿主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并对生物被膜造成一定程度的破坏,为控制铜绿假单胞菌引起的感染提供了一个新方法.
Abstract:
Objective To isolate and classigy the bacteriophages specific to Pseudomonas aetuginosa and to investigate biofilm control efficaey of the isolated virulent phages.Methods With P. aeruginosa clinical strains as indicators.bacteriophages were isolated by screening difierent environmental samples.Classification of the isolated phages was done with the methods of restriction fragment analysis of phage genome and host range analysis.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TEM)was used in phage morphology study.In biogilm control tests,TJC729 was used as the jndicator strain to study the biofilm control efficacy of the isolated phages.Results Total 13 lytic phages specific to P.aeruginosa strains were isolated and named as C1-C13.According to the result of restriction fragment analysis.all 13 phages were double-stranded DNA viruses and could be divided into eight groups.Host range experiments were conducted with 5 laboratory strains and 12 clinical strains of P. aeruginosa.The same infection profiles were observed among phage C1 and C13,C6 and C7,and C9 and C11,respectively.While the remaining 7 phages each had different unique infection profile.Phage C1 was selected randomly to study its morphology.The obtained images showed that phage C1 had an icosahedral head with a non-contractile tail,belonging to the Siphoviridae family.Compared with the single phage,phage cocktail had the best effect on biofilm control.Further experiment results showed that phage C1.C10 and C12 can destroy biofilm after treatment of the biofilm for 24 h.The biofilm amounts were deceased to 32.7%,57.6%and 32.8%of the initial values,respectively.Conclusion Thirteen virulent phages specific to P. aeruginosa had been isolated.The phages could significantly inhibit the biofilm formation and had a certain degree of damage on the biofilm.The results suggested an alterna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s of P.aeruginosa infectio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