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根据张克劬 2 16例观察桡神经浅支缺如 ,其支配范围由前臂外侧皮神经代偿的占 2 .8± 1.1% ( 6侧 ) ;前臂外侧皮神经与桡神经浅支在桡骨茎突上方 1.0~ 7.8cm间有交通支的占 5 .1± 1.5 % ( 11侧 )。作者在解剖两例成年男性新鲜上肢标本过程中 ,发现其桡神经及肌皮神经走行变异 ,现报道如下 :例 1,左上肢桡神经浅支缺如 ,其支配区域由前臂外侧皮神经所代替。桡神经出肱肌和肱桡肌间隙后 ,在肘窝仅发出一细小分支到肱桡肌后即穿旋后肌到前臂背侧 ;而前臂外侧皮神经出肱二头肌和肱肌之间后下行于肱桡肌深面 ,在前臂中部从肱桡肌深面浅出、居皮…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12个健康男性青年的旋前方肌、旋前圆肌、旋后肌、肱二头肌及肱桡肌,以Ediswan脑电墨水描记仪,用肌内电极引出电位进行分析,结果认为:旋前方肌无论在肘的伸位或屈位,当前臂慢旋前时,它的电位都比旋前圆肌更活动。给以抵抗力时二肌电位活动都增加。旋后肌在肘伸位前臂慢旋后时,即出现了电位活动,但肱二头肌无活动只是给以抵抗力时始出现电位活动。肘屈位,前臂从旋前位旋后时,旋后肌首先出现电位活动。肱二头肌自中间位到完全旋后位电位活动逐渐增加,而旋后肌则逐减小。肱桡肌使旋前位或旋后位的前臂迴旋到中间位的作用,只是在肘屈位特别自旋前位旋后至中间位的电位较明显。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臂近中段Thompson入路中容易发生桡神经深支损伤的解剖学因素并提出对策。 方法 教学用成人尸体标本48具,按照Thompson入路显露,观察前臂伸肌与桡神经深支及其肌支的位置关系;测量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位置距离桡侧腕短伸肌的横向距离;观察指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在前臂近段的愈着情况,测量二者在肱桡关节线以远的愈着长度。 结果 指伸肌和桡侧腕短伸肌在前臂近段相愈着,愈着长度在肱桡关节以远(7.1±2.1)cm;桡神经深支在旋后肌下缘的穿出点与桡侧腕短伸肌尺侧缘的水平距离为(1.3±0.3) cm,与肱桡关节线距离为(6.1±1.8) cm。 结论 前臂近中段Thompson入路中容易发生桡神经深支损伤存在着解剖学因素,了解桡神经深支的解剖特点及其与前臂伸肌的位置关系可以避免桡神经深支损伤。  相似文献   

4.
在进行尸体解剖操作时,发现一具男性老年尸体左侧前臂的桡动脉与前臂正中静脉相伴行,位置表浅.1 在肘窝内,肱动脉本干平桡骨颈延为尺动脉,从肱动脉前壁发出桡动脉.尺动脉粗,走行正常.桡动脉细,向前穿肘筋膜浅出至皮下,在浅筋膜内与前臂正中静脉伴行下降.桡动脉在前臂近侧2/3居旋前圆肌和肱桡肌浅面;远侧1/3居桡侧腕屈肌与肱桡肌之间,于桡骨下端斜穿拇长展肌和拇短伸肌腱深面至手背.再穿经第一骨间背侧肌至手掌,与尺动脉掌深支吻合,形成掌深弓.2 桡动脉于起始处发出桡返动脉,沿途发出肌支,未见掌浅支.起始部外径3.5mm,平桡骨茎突处外径3.1mm.3 前壁正中静脉于肘窝下角向上呈叉状分为2支,分别与头静脉和贵要静脉相连,并借交通支与肱静脉外侧支相续.4 本例桡动脉在肘窝由肱动脉发出,伴前臂正中静脉全程浅行皮下,属于低位桡浅动脉,颇为少见.这种桡浅动脉伴前臂正中静脉浅行,容易致动、静脉混淆,易造成意外的动脉内注射,如误将药物或造影剂注入桡浅动脉,常致手  相似文献   

5.
解剖了107侧成人上肢旋后肌区,发现由旋后肌浅、深两层肌束在桡骨抵止线之间形成的裸区出现率为63.6%,各裸区的最大宽度变动在1~9mm之间,长度则在7~44mm之间。裸区近侧端有一例高达桡骨粗隆上缘水平,距肱桡关节线16.5mm,下界最低者可达肱桡关节线下方82mm处。多数裸区(64.71%)低于桡骨粗隆水平。通行于旋后肌浅深两层间的桡神经深支与裸区的关系取决于:裸区形状、大小和位置,以及前臂旋后时桡神经深支向裸区侧的移动范围。  相似文献   

6.
桡神经深支的体表定位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建立桡神经深支的体表定位方法。方法:取成人尸体标本48具(96侧上肢标本),显露桡神经深支,在前臂中立位,分别测量桡神经深支发出点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及其与肱骨外上髁和Lister结节连线的水平距离、桡骨茎突与肱桡关节线的距离,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桡神经深支自桡神经主干发出的位置在肱桡关节上方平均为(15.4±2.5)mm。桡神经深支穿出旋后肌的部位均位于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的尺侧,与连线的水平距离平均为(6.1±2.1)mm,与肱桡关节线的平均距离为(61.3±17.6)mm。结论:桡骨小头正前方或略偏外侧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近端的定位标志,肱桡关节线下方约6cm,肱骨外上髁与桡骨Lister结节连线尺侧约0.6cm可作为桡神经深支远端的定位标志。  相似文献   

7.
正笔者在解剖1青年男性尸体时发现:其右侧臂丛外侧束先直接发出喙肱肌支、肱二头肌支、肱肌支和前臂外侧皮神经后,再与正中神经内侧根在臂中上部汇合形成正中神经。而前臂外侧皮神经斜越肱二头肌经前臂外侧至手背桡侧,前臂桡神经浅支缺如,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重建前臂旋后功能的动力肌,并在临床应用中验证其功能效果。方法:采用50例尸体上肢,经灌注后进行解剖、测量,观察尺侧腕屈肌和桡侧腕屈肌大体形态、血液供应及神经支配规律性,并设计临床手术方法,修复8例由于臂丛神经损伤后遗前臂旋后功能障碍,其中使用尺侧腕屈肌3例,桡侧腕屈肌5例。结果:8例平均随访3.6年,前臂总旋转活动度为125°~165°.旋后肌力为Ⅲ~ ~Ⅵ级。均能完成日常生活及工作,对屈腕功能无明显影响。结论:尺侧或桡侧腕屈肌移位重建前臂旋后功能。均能达到良好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9.
对42侧成年人上肢臂外侧皮瓣的动脉来源、皮动脉在皮及皮下组织内的吻合情况及神经分布等进行了观察和测量。1.臂外侧皮瓣的动脉主要来自肱深动脉及桡侧副动脉皮支、肱外侧皮动脉和旋肱后动脉的皮支。皮瓣移植时主要以肱深动脉或桡侧副动脉作为血管蒂。2.分布于臂外侧皮瓣的皮动脉在皮及皮下组织内吻合成微血管网。而由臂内侧、前臀上部来的皮动脉也参与这个动脉网的形成。3.臂外侧皮瓣的静脉包括浅、深两组:浅组是头静脉,外径较粗;深组是肱深静脉或桡侧副静脉,多数有两条与同名动脉伴行。皮瓣移植时,浅、深组静脉可依据受区的条件和需要分别或同时与受区的静脉缝合。4.臂外侧皮神经和前臂后皮神经在不周高度穿出臂外侧肌间隔,分布于臂外侧和前臂背侧皮肤。后者与桡侧副动脉后支的皮支极为密切。5.依据用红墨水灌注肱深动脉所显示的结果,讨论了臂外侧皮瓣的切取范围。臂外侧皮瓣可分为上、中、下臂外侧皮瓣,分别以旋肱后动脉皮支、肱外侧皮动脉和肱深动脉或桡侧副动脉作为血管蒂。  相似文献   

10.
<正> 在制作教学标本中,发现一具成年男尸其左侧桡神经浅支缺如,桡神经浅支的分布区为前臂外侧皮神经所代替。在该例标本中,可见前臂外侧皮神经上续于肌皮神经,在肘窝前方肱骨内、外上踝连线中,外1/3的交点处离肱二头肌腱外侧至前臂外侧伴随头静脉下行,在前臂下1/3列于肱桡肌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桡骨交锁髓内钉近端锁钉在3种不同入路的情况下与桡神经深支的解剖关系,确定安全入路及桡神经深支的安全区域。方法:将9个成人上肢标本随机分成3组,按照标准锁钉方法(距肱桡关节面1.5cm),在不暴露桡神经深支的情况下分别于前臂过度旋前位、中立位和过度旋后位从前侧入路、外侧入路和后侧入路拧入近端锁钉。然后解剖出桡神经深支,测量和观察锁钉与桡神经深支的关系。结果:本组有2例桡神经深支损伤,其中1例在前臂中立位,后侧入路锁钉拧破对侧皮质所致。在前臂中立位,外侧入路锁钉与桡神经深支的最短距离为8.9mm。并且在外侧入路前臂过度旋前时,桡神经深支跨越桡骨干轴线距离肱桡关节面的最短距离为37mm,平均为50.8mm。结论:桡骨交锁髓内钉近端锁钉于前臂过度旋前位,从外侧入路进钉损伤桡神经深支的可能性较小。其进钉的安全区域为离肱桡关节面3cm以内。  相似文献   

12.
骨间后神经穿桡管远端处的解剖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可能的卡压位置及临床意义,方法:在2倍放大镜下解剖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的行程,分支,可能卡压位置以及前臂活动对其影响。结果:骨间后神经穿旋后肌后恒定地分尺仙支和桡侧支;旋后肌远侧缘和拇短伸肌,拇长展肌浅面的腱性肌纤维结构可能是致卡压的解剖结构,前臂伸肌群的活动可 诱发上述结构卡压骨间后神经,结论:在桡管远端同样存在卡坟骨间后神经的解剖结构,必要时应手术探查,松解。  相似文献   

13.
<正>笔者在解剖一成年男性右上肢过程中发现正中动脉自腋动脉第3段发出,分支形成掌浅弓和变异拇主要动脉,报道如下。此标本正中动脉自腋动脉第3段(外径6.68 mm)距离旋肱后动脉(外径4.00 mm)10.10 mm处发出,此处正中动脉外径为2.82 mm;跨过正中神经起始部,在臂部于肱动脉和正中神经之间经肱二头肌内侧至肘窝,臂部长度227.00mm,后跨过旋前圆肌和桡侧腕屈肌,行于桡侧腕屈肌和掌  相似文献   

14.
在对一具老年女尸行层次解剖时,发现其左侧上肢桡神经浅支缺如,被前臂外侧皮神经替代,兼有副拇长屈肌;且有先天性巨乙状结肠。集诸多变异畸形于一身,实属罕见。1.桡神经浅支缺如左侧上肢桡神经于肱骨外上髁后上方穿臂外侧肌间隔进入肘窝,走行于肱肌与肱桡肌之间的沟中,  相似文献   

15.
小波变换在表面肌电信号分类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针对肌电信号的非平稳特性,采用小波变换方法对表面肌电信号进行分析。通过奇异值分解有效地提取信号特征进行模式识别,能够成功地从掌长肌和肱桡肌采集的两道表面肌电信号中识别展拳、握拳、前臂摧旋、前壁外旋四种运动模式。实验表明,基于小波变换的奇异值分解方法是一种稳定、有效的特征提取方法、为非平稳生理信号的分析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正> 在解剖一女尸右上肢时发现腋动脉在背阔肌下缘即分为桡、尺动脉。桡动脉在上臂由腋动脉发出后,于正中神经外侧0.5cm处下行,经肱二头肌短头内侧深面到达肘窝后在正中神经外侧、肱二头肌腱膜深面进入前臂桡侧,以下行程与正常桡动脉相同。桡动脉在臂于肱二头肌深面先后发出三支到肱二头肌,此外在上臂无其他分支。  相似文献   

17.
肱深动脉通常起于大圆肌下方的肱动脉后内侧壁,起点距肱动脉起点距离约(1.47±1.10)cm[1]。肱深动脉起点高位变异,其外径较粗,类似变异见于旋肱后动脉续为桡侧副动脉,旋肱后、肱深、肩胛下和尺侧上副动脉共干高位起点异1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肱骨前外侧手术入路时避免损伤桡神经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42侧成人尸上肢标本上,根据手术进路和易损伤部位对桡神经和旋肱前动脉的行径及毗邻关系进行了观测。结果:桡神经进入桡神经管上口位于胸大肌腱止端内侧2.3±0.24cm,喙突下方10.73±0.45cm。旋肱前血管经胸大肌腱上缘上方0.66±0.03cm处横过。结论:沿胸大肌腱止端处纵行切开骨膜并将其连同胸大肌腱一同翻向内侧,可避免损伤桡神经近段(管上段);沿骨膜下向远侧分离,可避免损伤桡神经中段(管内段);沿肱肌中线分开肱肌至骨膜下,可避免损伤桡神经远段(管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间后神经(PIN)受员的临床及肌电图诊断方法。方法:对44例临床疑PIN受损患者作详细的临床检查和肌电图研究。结果:在肱桡肌、桡侧伸腕长肌肌电图及运动神经经传导速度(MCV)均正常。伸指总肌、食指固有伸肌肌电图均有不同程度异常;MCV测定分别有24例(54%)及34例(77%)异常。桡神经浅支的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均可引出动作电位,其中7例传导速度轻度减慢。结论:肱桡肌、桡侧伸腕长肌无异常,其余前臂伸肌的肌电图改变。部分病例MCV异常,桡神经浅支SCV正常,即可诊断PNI受损。  相似文献   

20.
桡掌肌一例     
钱月楼 《解剖学杂志》2005,28(4):M0004-M0004
解剖男性成人尸体标本,见其右前臂有桡掌肌,起于桡骨远侧段的掌面,前臂中点下0.2cm,穿腕管止于第2掌骨底、桡侧腕屈肌腱止点的内侧;肌腹呈梭形,中部最宽13mm,长6.2cm;肌健长7.0cm,宽1.6mm,肌总长13.2cm。在前臂掌面远侧部,肌的浅层有桡动脉,深层为旋前方肌。在腕管内,肌的浅层有桡侧腕屈肌腱和拇长屈肌腱越过,深层为桡腕韧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