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报告我科1988年以来收治的15例上腹隐痛不适、隐痛伴发热,B超显示胆囊及胆道扩张但无黄疸存在的病人,经十二指肠低张造影、CT、ERCP等检查,诊断为黄疸前期壶腹周围癌、手术切除率66.7%,随访5年,5年以上生存4例,本文讨论对上腹隐痛不适,伴发热病例(类似胃炎、胆囊炎)不能忽视B超筛选,发现胆囊胀大,胆道扩张者,应进一步检查,及时发现那些黄疸前期壶腹周围癌病例,以提高手术切除率和延长生存时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探讨壶腹及壶腹周围癌的手术治疗措施。方法 对32例壶腹及壶腹周围癌患者行Whipple手术。32例中术前因胆道梗阻合并感染行胆囊造瘘引流10例;术中胆囊造瘘引流16例,T管引流4例。多孔硅胶管插入胰管5cm支撑,另一端置空肠引流32例。与同期内未行手术治疗者19例对比。结果 术后胆瘘1例,胰瘘1例,无手术死亡者,全组平均随访5年,1、3、5年生存者分别为31例、17例、11例,5年生存率为3 相似文献
4.
正1壶腹周围肿瘤伴梗阻性黄疸现状及争议近年来,壶腹周围癌的发病率逐年升高,特别是胰头癌,已成为西方国家第四大致死原因。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成为壶腹周围癌唯一的根治性治疗手段。随着现代外科技术的进步,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的死亡率已由原先的20%下降到5%左右,但是围手术期的并发症仍然高达40%~75%[1]。恶性梗阻性黄疸是壶腹周围癌的常见临床症状,大多数壶腹周围癌患者在确诊时已经伴有梗阻性黄疸,这类 相似文献
5.
主持人 :胆胰肠结合部包括胆总管胰后段和壶腹、胰头及其主副胰管 ,十二指肠二、三、四段 ,以及与这些脏器相关的血管、淋巴和神经等结缔组织。这一区域在解剖上复杂多变 ,是连接胆道、胰腺、胃肠道的枢纽 ,且变异多见 ;在功能上较复杂 ,一些功能性的改变亦能引起严重的后果 ;在诊断和治疗上比较棘手 ,直观性、创伤小的诊断方法较少 ,恶性病变的根治范围广、并发症多 ,使该区域恶性肿瘤的根治率低 ,对于性质难以判断的肿块 ,在处理上更是进退维谷。近年来 ,胆胰十二指肠结合部外科取得了较大进展 ,内镜手术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上取代了传统方法 ;各种扩大、改良根治术和区域性切除术在原Whipple手术的基础上得以开展 ,其远期疗效尚有待于进一步探讨。本期特邀国内肝胆胰外科界知名专家撰写笔谈 ,针对该区域较新颖或者有必要重申的手术方法进行详细讲解 ,使之更趋规范化、科学化。同时 ,针对临床工作中经常碰到的难题进行解答与讨论 ,力图能为广大读者在胆胰肠结合部外科疾病的认识上提供一些新颖的或更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
7.
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壶腹周围癌19例体会张少宏,全主见,向军章,向才来,朱为尧,钱秋炳我们自1978~1995年共收治壶腹部周围癌40例,其中通过近年来改进探查切除的方法和应用新的胰空肠吻合技术与血管外科技术治疗19例,提高了切除率,减少了胰瘘等并发... 相似文献
8.
9.
壶腹周围癌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壶腹周围癌168例,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62例,全胰切除术互例,总切除率为37.5%,切除率最高者为Vater氏壶腹癌和十二指肠降部癌,分别为88.0%和85.0%,而胰头癌切除率仅为14.9%。术后发生并发症20例,占11.9%。手术死亡9例,死亡率为为5.4%。全部获得随诊,切除组3年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32.1%和12.4%。未切除组均行胆肠内引流术,平均生存时间为5.2月。强调提高壶腹周围癌治疗水平的关键在于早期诊断与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0.
壶腹周围癌乳头上微波开窗术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28例壶腹周围癌梗阻性黄疸病人行内镜下十二指肠乳头上微波开窗,旨在达到胆汁引流减黄,改善肝肾功能,提高对手术耐受性,以利择期手术的目的;同时亦可对部分因其它原因不能或不愿意剖腹手术者达到减黄目的。经临床应用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文壶腹周围癌28例,其中胰头癌12例,十二指肠乳头癌13例,壶腹癌3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42~75岁,平均63.8岁。出现黄疸就诊时间:14天3例,21天3例,30天13例,40天1例,2月4例,3月2例,7月1例,最长1例1年(为十二指肠癌)。血清总胆红素168~507μmol/L。1.2 开窗…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告1983年~1991年手术和病理证实的胰腺癌和壶腹周围癌共48例,其中胰腺头癌26例,胰体尾癌3例,壶腹癌15例,胆总管下端癌4例。Whipple手术23例,胰体尾切除2例。手术死亡率8.7%.行改良式胆囊空肠Y型吻合为主的姑息手术23例,手术死亡率8.3%.手术切除者随访率88%,1年存活率86.4%,3年存活率78.9%,5年存活率62.5%.姑息手术21例均经随访,平均术后存活7.4个月。 相似文献
12.
胆总管在穿经十二指肠壁时与胰管汇合后略膨大,称胆胰壶腹(简称壶腹)。壶腹及其外周环绕的括约肌向十二指肠腔突出,使二十指肠粘膜隆起形成十二指肠乳头。在壶腹周围(包括壶腹)上述组织结构所发生的肿瘤统称壶腹周围肿瘤,可为良性或者恶性,以恶性居多。恶性肿瘤包括来自壶腹、胆总管下端、十二指肠乳头和胰头的癌肿,临床上把前三者统称壶腹部癌,连同胰头癌统称壶腹周围癌。 相似文献
13.
由于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是腹部外科中较复杂的一种手术。切除范围广,涉及的大血管多,吻合口多,因而手术的死亡率高。因此,提高手术操作的技巧是降低手术死亡率的重要环节。现将我院近年壶腹周围癌施行胰十二指肠切除20例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最大年龄67岁,最小32岁。本组病例均行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其中有3例行保留幽门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有12例附加空肠浆肌层套管覆盖胰肠吻合口。本组治愈18例。死亡2例。其中1例术后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另1例则因胰肠吻合口瘘并出血死亡。讨 论…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壶腹周围癌低张多层螺旋CT(MSCT)特征,探讨低张MSCT对本病的诊断价值,方法:54例壶度周围癌患者行低张MSCT检查,动脉期、静脉期薄层增强扫描,并结合曲面重组技术(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对其低张MSCT表现进行总结.结果:54例患者均行增强扫描,可见不同程度强化,经图像后处理,均清晰显示肿瘤及肿瘤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结论:低张MSCT扫描与曲面重组技术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壶腹周围癌病变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于壶腹周围癌的手术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ERCP对壶腹周围癌的早期诊断价值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ERCP对壶腹周围癌的早期诊断价值和合理应用。方法 对我院1997年1月至2002年12月收治的2l例典型的壶腹周围癌患者的临床特点和ERCP检查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 所有病例均经剖腹手术和病理检查证实为壶腹周围癌,90.5%的患者出现上腹饱胀不适的时间早于黄疸l~2个月,壶腹周围癌的ERCP直接、间接征象和特征性改变明显。结论 重视壶腹周围癌早期非特异性症状,若B超发现阳性征象,应及时、合理地应用ERCP检查,同时结合CT、MRCP等其他影像学方法以达到早期诊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壶腹周围肿瘤是发生在Vater壶腹及其周围组织的肿瘤,包括来自Vater壶腹、胆总管下端、十二指肠乳头和胰头部的肿瘤。近年来,壶腹周围癌在国内外的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据报道,壶腹周围癌发病率在恶性肿瘤中居第8~9位,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87例胰头、壶腹周围癌梗阻性黄病例,随机分为两组,一组行单纯黄疸内引流;另一组在黄疸内引流的同时行预防性胃空肠吻合,术后观察发现,两组病例的手术死亡率、停住院时间基本相同;术后并发症黄疸内引流同时行预防性胃空肠吻合组略高,但无统计学差异。单纯黄疸内引流组术后存活3个以上者有20例(48%)出现上消化道梗阻。作者提出对胰头癌、壶腹周围癌梗阻性黄疸患者只要腹腔内无广泛转移,在黄疸内引流的同时应 相似文献
18.
胆总管下端、壶腹、十二指肠乳头及胰头的恶性肿瘤因为临床表现相似,临床上统称壶腹周围癌。壶腹周围癌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面一直存在困难,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是手术切除,如胰十二指肠切除术(pancreaticoduodenectomy,PD)。肿瘤根治术后整体长期存活率是外科医牛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就PD术预后而言,壶蝮部癌及十二指肠乳头部癌最高,远端胆管癌次之,胰头癌最差。对于壶腹周旧癌行PD术后存活率的相关因素,得到公认的包括肿瘤病理来源、细胞分化程度、TNM分期等。而近年国内外在该方而又有了深入研究,现就壶腹周围癌PD术后预后相关因素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9.
Vater壶腹部周围癌是指壶腹部、胆总管下段及十二指肠乳头附近的癌肿,主要包括壶腹癌、胆总管下段癌和十二指肠乳头癌。这三类肿瘤临床症状类似,术前常不易鉴别。本文就我院2000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20例Vater壶腹周围癌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般认为壶腹周围癌(periampullary carcinoma)是指来源于十二指肠乳头或其周围lcm范围内组织或器官发生的恶性肿瘤,包括胰头癌、壶腹部癌、胆总管下段癌及乳头周围的十二指肠癌,按其发生比例高低依次为胰头癌、壶腹部癌、胆总管下段癌和十二指肠癌,但胰腺来源的壶腹周围癌预后远不如非胰腺来源的壶腹周围癌 [1].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