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青蒿素(Artemisinin)是1997年从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annua L.叶中提取分离到的,在青蒿素的基础上又开发了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等[1]衍生物.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属于倍半萜内酯化合物. 1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抗肿瘤活性 孙玮辰等[2] 1992年报道了4种青蒿酸及青蒿B衍生物体外对多种肿瘤细胞有选择性抑制作用,这些化合物的抗肿瘤活性又在多项研究中得到证实.Efferth等[3]在研究青蒿琥酯对55种癌细胞株的抗癌活性时发现,青蒿琥酯对白血病细胞和结肠癌细胞的抗癌活性最强,对黑素瘤、乳腺癌、卵巢癌、前列腺癌、中枢神经系统肿瘤及肾癌细胞等有中度活性,对非小细胞性肺癌细胞的活性最弱.  相似文献   

2.
四个青蒿素生物转化产物抗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检测四个青蒿素微生物转化产物10β-羟基青蒿素^[1]、去氧基蒿素^[2]、9β-羟基青蒿素^[3]及3β-羟基青蒿素^[4],对体外培养恶性疟原虫的作用。方法:以青蒿素和氯喹为对照,用体外微量法测定。结果:四个转化产物的抗疟活性比青蒿素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其中10β-羟基青蒿素活性较好。结论:30位、9位、10位的羟基化引起的结构改变均使青蒿素体外抗疟原虫活性有一定的减弱,过氧桥的断裂同样使活性降低。  相似文献   

3.
口腔的适宜环境为微生物定植提供了条件,而口腔微生物是诱发口腔感染性疾病的重要原因,针对病原微生物的治疗是控制口腔感染性疾病的有效策略。青蒿素是从传统中医药黄花蒿中提取出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由于其具高效低毒的抗疟效果而成为间日疟、恶性疟和抗氯喹疟疾治疗的首选药物。近年来,青蒿素已被证实具有抗细菌、真菌、病毒、其他寄生虫、肿瘤等效果,而部分微生物与口腔疾病密切相关,因此本文将对青蒿素及衍生物在口腔相关微生物方面的作用效果进行综述,总结分析之前的成果及进展,为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并展望新的研究方向。完善现有技术及标准以明确青蒿素及衍生物对效果存在争议的微生物的作用,扩大对口腔感染性疾病相关微生物的检测,在抗真菌领域明确与现有抗真菌药物的相互作用,这几个方向有待深入研究。另外在抗口腔感染性疾病研究过程中,青蒿素及衍生物的给药方案、潜在药物相互作用、毒副作用等方面是深入研究的必要条件,也是研究的新方向。随着制作工艺的成熟、相关研究的完善与口腔感染性疾病治疗潜在需求,青蒿素及衍生物在口腔微生物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也为口腔相关药物的研发提供了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青蒿素、哌喹、青蒿素哌喹片(Artequick)抗性产生的速度和程度.[方法]参照大剂量复燃法进行抗青蒿素、抗哌喹、抗Artequick虫系的培育,每5代采用Peters 4 d抑制试验检测90%有效剂量(ED90),并计算抗性指数I90.[结果]历时8个月,抗性培育至30代,青蒿素和Artequick抗性指数I90分别为9.1和8.6,均为轻度抗性;哌喹抗性指数I90是22.9,为中度抗性.[结论]青蒿素与Artequick不易产生抗性;青蒿素与哌喹联合应用,可以延缓抗性产生.  相似文献   

5.
青蒿Artemisia annua为菊科植物黄花蒿的干燥地上部分.具有清热解暑,除湿,截虐[1]等功效,其主要有效成分为青蒿素和挥发油等.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青蒿素具有抗虐,抗菌,解热,增强免疫等药理作用[2].青蒿油具有抗菌,抗炎,镇咳,祛痰的作用[3],还可以治疗神经性皮炎[4],皮肤真菌病[5],慢支炎[6]等疾病.目前,对青蒿油含量测定的研究不多,作者采用挥发油含量测定法测定不同生长采收期青蒿油的含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青蒿素类中药单体(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单独或联合利福平(RVP)及异烟肼(INH)对耐药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初步研究此类单体是否具有逆转细菌耐药性的作用.[方法]刃天青显色法判断各中药单体是否有抑菌或杀菌作用;MB/BACT系统(生物梅里埃)检测RFP或INH联合中药单体是否有逆转细菌耐药的作用.[结果]单独使用时各单体均不能杀灭结核分枝杆菌;RFP联合青蒿琥酯(200μg/mL)或二氢青蒿素(200μg/mL)可使11株耐RFP菌株中的9或6株变为敏感,敏感率分别为82%或55%;INH联合上述中药单体则亦可使11株耐INH菌株中的10或7株变为敏感,敏感率分别为90%或64%.[结论]青蒿琥酯及二氢青蒿素有较强的协同相应抗结核药或逆转结核菌的耐药性的作用,但青蒿琥酯敏感率较二氢青蒿素更高.  相似文献   

7.
青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于 1 971年从植物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叶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个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类化合物[1] 。由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及青蒿酯钠具有高效低毒的抗疟活性 ,尤其对具有抗氯喹能力的脑疟和急性疟有效 ,因此 ,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全世界药学工作者的关注。由于青蒿素的化学合成[2 ,3 ] 步骤繁多、难度较大、得率低、成本高等诸多因素 ,至今未能产业化生产 ,而从植物原料中提取分离青蒿素 ,用于生产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制剂成本仍然较高 ,因此 ,许多国家的科研工作者都试图通过生物…  相似文献   

8.
<正>疟疾是经按蚊叮咬或输入带疟原虫者的血液而感染疟原虫所引起的虫媒传染病.研究结果表明,青蒿素(Artemisinin)及其衍生物有较强的抗疟原虫作用,用NaBH_4还原青蒿素的酯羰基所得到的半缩醛化合物二氢青蒿素的抗疟原虫活性较青蒿素强一倍.青蒿素在水中的溶解度较差,通过将青蒿素的C_(12)位羰基还原得到的青蒿琥酯可改善青蒿素水溶性差的问题.蒿甲醚是半合成的青蒿素衍生物,青蒿素修饰了基团合成蒿甲醚,它可加快药物的起效时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青蒿素及青蒿素衍生物对糖尿病小鼠血糖、体质量及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 正常对照组为4~6周龄健康db/m小鼠5只,顺应性喂养;实验组为4~6周龄健康db/db小鼠20只,随机分为4组:安慰剂组、青蒿素组、蒿甲醚组、青蒿琥酯组,每组5只。安慰剂组每天给予羟甲基纤维素灌胃,干预组分别给予青蒿素[200 mg/(kg·d)]、蒿甲醚[200 mg/(kg·d)]、青蒿琥酯[200 mg/(kg·d)]灌胃,共干预10周。每周测1次小鼠体质量及空腹血糖,每2周测1次随机血糖。取小鼠血清,ELISA检测血清中炎症因子:细胞间黏附分子-1(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ICAM-1/CD54)、白介素(interleukin,IL)-6、IL-8、细胞瘦素(leptin,LEP)、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 B,NF-κB)、IL-1β水平变化。结果: ①与db/m组相比,安慰剂组db/db小鼠空腹及随机血糖明显升高。与安慰剂组相比,青蒿素、蒿甲醚及青蒿琥酯组小鼠空腹及随机血糖明显降低。②与db/m组相比,db/db组小鼠体质量明显增加。与安慰剂相比,青蒿素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体质量,而蒿甲醚、青蒿琥酯对糖尿病小鼠无明显减重作用。③与db/m组相比,安慰剂组db/db小鼠的炎症因子ICAM-1/CD54、IL-6、IL-8、LEP、NF-κB、IL-1β水平均升高。与安慰剂相比,青蒿素、蒿甲醚和青蒿琥酯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炎症因子ICAM-1/CD54、IL-6、IL-8、LEP、NF-κB、IL-1β水平。比较而言,青蒿琥酯抗炎能力最强,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青蒿素次之,蒿甲醚抗炎能力相对较弱。结论: 青蒿素、蒿甲醚及青蒿琥酯可以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血糖和炎症因子的表达,且青蒿素可以减轻糖尿病小鼠体质量,而蒿甲醚和青蒿琥酯无明显减重作用。综合来看,青蒿素具有减重降糖作用,治疗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0.
<正>青蒿琥酯是1971年由中国桂林制药厂研制出的一种半合成青蒿素类衍生物,化学名为二氢青蒿素-1,2-α-琥珀酸单酯,分子式为C_(19)O_8H_(28),分子量384 Da。青蒿素在中国治疗发热寒战已有数世纪的历史~[1]。目前临床上主要将包括青蒿琥酯在内的  相似文献   

11.
青蒿琥酯是青蒿素的衍生物 ,为二氢青蒿素的1 2 - α-琥珀酸酯钠。青蒿琥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疟疾、抗焦虫、抗血吸虫及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以及临床的疗效。其抗疟机制被认为是该药化学结构含有过氧桥 ,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自由基的构效特点 ,使红细胞O2 和 H2 O2 活性氧浓度升高 [1]。鉴于该化学结构中含有过氧桥 ,在组织有可能释放氧的机制。我们研究了青蒿琥酯对体外培养的人癌细胞系 He La、SACC- 83细胞增殖的影响。1 材料1 .1 药物及试剂 :青蒿琥酯 ,广西桂林制药二厂提供 ,白色粉剂 ,用前溶于 2 m L5% Na HCO3 溶液中 ,经过滤除菌 ,…  相似文献   

12.
[目的]提高青蒿素抗肿瘤效率,阐明青蒿素增敏复方的抑瘤增敏机理.[方法]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各药物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细胞的生长抑制率;经皮下接种HepG2细胞进行荷瘤裸鼠造模,测定给药15 d后瘤体质量,计算抑瘤率.[结果]青蒿琥酯配伍马来酸二乙酯、巯基琥珀酸和氨基三唑后,肿瘤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较相同浓度的青蒿琥酯单方高43.84%,抑瘤率较青蒿琥酯单方提高近3倍.HepG2细胞中抗氧化剂含量及抗氧化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空白组的测定值均高于单方组和复方组,而复方组的测定值低于单方组.[结论]青蒿素增敏复方可能通过降低抗氧化剂含量及抑制抗氧化酶活性发挥抗肿瘤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检测青蒿素和青蒿琥酯对人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生长的影响,探索建立抗皮肤瘢痕膏剂的有效配方.方法:原代培养建立人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系,MTT法和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计算增殖抑制率和凋亡指数.结果:浓度为0.206 g/L和0.103 g/L的青蒿素对人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青蒿琥酯对人皮肤瘢痕成纤维有明显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浓度为0.206 g/L的青蒿素和浓度为240、120 mg/L的青蒿琥酯的凋亡率和坏死率较对照组高(P<0.01).结论:青蒿素、青蒿琥酯可抑制体外培养的皮肤瘢痕成纤维细胞的生长,作为抗皮肤瘢痕外用膏剂的功效药物, 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青蒿素(artem isin in)是从菊科植物黄花蒿中提取分离到的一种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实验表明,该药具有抗疟、抗孕、抗纤维化、抗血吸虫、抗弓形虫、抗心律失常和肿瘤毒性等作用[1,2]。高血压病是指未查出明确病因而以非特异性循环动脉压持续升高为特点的病理过程,常伴有不同程度心、脑、肾的损害。传统的抗高血压药物主要有4个类型,即利尿剂、β-受体阻断药、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剂和钙拮抗剂。研制高效、长效、多器官保护和低副作用的抗高血压药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3]。青蒿素是否有抗高血压作用,目前尚不清楚。本实…  相似文献   

15.
青蒿素(artemisinin)是目前最常用的抗疟特效药,尤其是脑型疟疾和抗氯喹疟疾。近年来发现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具有较强的抗肿瘤作用,关于青蒿素抗肿瘤作用机制,以及能否将其开发为抗肿瘤新药的研究已成为青蒿素研究的热点。1青蒿素发展史1971年,中医研究院发现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具有显著的抗疟作用,1972年从青蒿中分离出了青蒿素,1973年青蒿素首次作为抗疟药应用于临床,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在马尼拉会议上制定了青蒿琥酯的标准剂量疗程,1999年WHO将青蒿琥酯和蒿甲醚列入国际药典之后,标志着我国独立创制的新药首次得到了国际承认…  相似文献   

16.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免疫调节研究概况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青蒿素是从菊科艾属黄花蒿茎叶中提取的一种含过氧基团的倍半萜内酯,经化学改造可生成多种衍生物,如双氢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琥酯等。对青蒿素免疫作用的研究是鉴于它对脑型疟疾有效;脑型疟疾的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有关,因而推测青蒿素除直接杀灭疟原虫外,可能还具有免疫调节功能。下面就其免疫作用做一简要概述。1对免疫细胞的影响1.1对T细胞影响林培英等[1]研究表明青蒿素、青蒿琥酯均对绵羊红细胞超适量免疫(SOI)诱导供体鼠T抑制细胞(Ts)细胞有显著抑制作用,对受体鼠效应阶段Ts细胞的活性有增强作用,而蒿甲醚对供体鼠和受体鼠产生的T…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青蒿素衍生物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增殖的影响.方法:通过MTT法初步对青蒿素、双氢青蒿素和青蒿琥酯进行TC50的测定,选择低毒剂量TC10作为实验浓度,再以动态MTT法观察各青蒿素衍生物在低毒剂量下对非小细胞肺癌A549增殖的影响.结果:青蒿素、双氢青蒿素、青蒿琥酯的TC50分别为1.77 mmol/L、58.24 μmol/L、64.33 μmol/L.;在对A549细胞增殖影响中,双氢青蒿素和青蒿琥酯能延长细胞倍增时间,减缓细胞增殖周期,但青蒿素对细胞倍增时间没有影响,仅能延长细胞到达高峰期的时间.结论:青蒿素衍生物中,青蒿素抗肿瘤作用稍弱,青蒿琥酯和双氢青蒿素抗肿瘤作用较好,能同时延长细胞倍增时间和增殖周期,显示对肺癌A549细胞的增殖有直接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HPLC法测定山豆根含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豆根经多年临床验证,具有清热解毒,利咽喉,消肿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作用具有一定抗病原微生物,抗肿瘤作用,对中枢神经,呼吸,心血管,消化,免疫系统等,均有一定作用[1]。本人采用HPLC法建立了山豆根中苦参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操作简便,检测结果可靠,为清咽合剂制定了质量控制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青蒿素对无水乙醇型和利血平型小鼠胃溃疡模型溃疡指数的影响.[方法]制作无水乙醇型和利血平型小鼠胃溃疡模型,检测溃疡指数及血清MDA含量.[结果]青蒿素明显降低无水乙醇型和利血平型小鼠胃溃疡模型的溃疡指数及无水乙醇型胃溃疡小鼠血清MDA含量.[结论]青蒿素对由无水乙醇和利血平所致小鼠实验性胃溃疡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天然免疫分子Toll 样受体(Toll like receptors, TLRs),是近年来发现在宿主抗病原微生物的免疫应答中起重要作用的细胞表面受体分子,分布在免疫细胞尤其非特异免疫细胞以及某些体细胞表面.1997年,Medzhitov 等[1]首次在人体内发现TLRs,到目前为止, 克隆的人类的TLRs成员有11种.先天性免疫系统是机体抵抗病毒侵染的第一道防线,而识别入侵的病毒是激发有效先天性免疫反应的前提,Medzhitov等[2]将天然免疫细胞所识别的主要靶分子称之为病原相关的分子模式(PAMPs),识别PAMPs的受体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R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