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PCI(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1周及6个月时梗死区的室壁运动情况,评价TIMI血流及ST段回落与梗死区再灌注的关系。方法选择209例行急诊PCI和56例未行急诊血运重建的急性STEMI患者(对照组),采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肌梗死后1周及6个月时梗死区的室壁运动。将PCI患者分为3组,A组为PCI后TIMI血流2~3级且2h内ST段回落〉150%者;B组为PCI后TIMI血流2~3级且2h内ST段回落〈50%者;C组为PCI后TIMI血流1级且2h内ST段回落〈50%者。结果与对照组相比,A组梗死后1周及6个月梗死区的室壁运动均明显改善(P〈0.01),B组梗死后1周梗死区的室壁运动无明显改善,6个月时梗死区的室壁运动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1),且与A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C组梗死后1周及6个月梗死区的室壁运动均无改善(P〉0.05)。结论急性STEMI患者成功PCI后,ST段迅速回落对于判断梗死区早期再灌注具有重要的临床预测价值,而对梗死区远期再灌注的临床预测价值较小;TIMI血流对于判断梗死区远期再灌注具有重要的临床预测价值,而对梗死区早期再灌注的临床预测价值较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使用血栓抽吸导管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同时对抽吸物成分进行病理分析探讨血栓抽吸临床获益的机制。方法选择梗死相关血管前向血流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0~Ⅰ级的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62例,按电脑数字随机法分为血栓抽吸组加PCI治疗组30例和标准PCI治疗组32例。比较两组术后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分级、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住院期间血清心肌钙蛋白Ⅰ浓度的变化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值。通过测定血清心肌钙蛋白Ⅰ浓度峰值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值,术后3个月主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心源性死亡、急性心肌梗死或急诊血运重建等,对抽吸物有斑块组与无斑块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基线情况和冠状动脉造影特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抽吸组心电图ST段完全回落比例明显高于非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5.67%±11.34% vs. 43.63%±10.76%,P〈0.05)。抽吸组即刻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Ⅲ级患者比例高于非抽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6%(26/30)vs.78.1%(25/32),P〈0.05]。两组的血清心肌钙蛋白浓度术前及术后14h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内两组均未发生主要心血管事件。抽吸物有斑块组术后14h血清心肌钙蛋白浓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高于无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1.32±0.78)μLg/L vs(21.32±0.78)μg/L,P〈0.05;57.00%±9.00%vs. 59.00%±1.00%,P〈0.05]。结论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疗使用血栓抽吸可以有效清除血栓和部分斑块物质,可改善心肌再灌注和心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冠状动脉介入术(PCI)中无复流患者心功能和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将2000年2月至2004年12月来青岛大学医院附属医院和协作单位因急性心肌梗死就诊急诊行PCI术中出现的TIMI血流〈3级,及TIMI血流3级而术后ST段持续抬高患者共60例分为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给予前列地尔脂微球载体制剂10μg经20mL生理盐水稀释后静脉推注或静脉滴注;对照组给予硝酸甘油100μg,地尔硫革500μg分别加生理盐水10mL稀释后经导管冠状动脉内推入或静脉推注。两组患者(TIMI血流≤3级)均在给药前及给药结束后2h记录18导联心电图,比较梗死相关导联Srr段的变化;在PCI术后即刻及6个月时进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收缩末容量(LVESV)和心肌梗死部位心肌收缩期室壁增厚率(△T),以评价心功能并观察术后6个月内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结果(1)治疗组患者ST段2h内回落明显:∑STI下降≥50%(P〈0.05),ST段回落I〉70%的比率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2)给药后6个月LVEF、△T均提高、LVESV减少(P〈0.05)。(3)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等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降低(P〈0,05)。结论Lipo—PGE.可改善急症PCI术中无复流患者左心室功能,减少术后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患者急诊冠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术后心肌再灌注的预测指标。方法选择发病12 h内接受直接PCI治疗的STEMI患者176例,根据术后TIMI血流分级分为A组(TIMI 3级,灌注良好组),B组(TIMI 0-2级,灌注不良组)。采用心电图ST段回落、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进行分析。结果灌注不良组患者心电图ST段术后1 h回落不佳;CK-MB水平B组明显高于A组(P<0.01),且峰值持续时间长;术后BNP水平B 组明显高于A 组(P<0.05);术后1周B组LVEF值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ST段早期回落是STEMI患者急诊PCI术后心肌再灌注的有效预测指标,与心肌损伤标志物水平升高一致。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经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后使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达3级后,比较延期支架植入与即刻支架植入两种治疗方式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符合急诊PCI治疗条件的急性心肌梗患者共149例.经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后使心肌梗死溶栓试验血流达2~3级后,93例当时植入支架患者为即刻支架植入组.56例术后经强化抗凝及抗血小板治疗5~7d后再次手术植入支架者为延迟支架植入组,观察两组ST段术后回落超过50%的患者例数、慢血流或无复流发生率、心肌染色分级及支架使用情况,同时随访术后3个月时心功能状态及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心肌梗死、血运重建、卒中、各种原因的死亡)。结果延期支架组心电图ST段回落比例明显高于即刻支架植入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vs.46%,P〈0.01)。无复流及慢血流在延迟支架组明显少于即刻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vs.17%,P〈0.01)。延迟支架组支架使用量明显少于即刻支架组,差异有统计学了意义[(2.3±0.7)枚 vs.(3.5±1.1)枚,P〈0.01]。3个月后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及左心室功能状态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后延迟支架植入,可减少支架使用量,有利于减少无复流及慢血流现象的发生,对近期预后无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术前静脉注射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2011年5月至2013年4月在蚌埠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住院并接受急诊PCI的60例急性STEMI患者按入院时间顺序分为术前静脉注射替罗非班(观察组,30例)和术前不用替罗非班(对照组,30例)两组。分析两组患者术前的基本情况,术前、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前向血流、ST段回落、血清心肌标志物及出血并发症等情况。结果两组间基础临床状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梗死相关动脉前向血流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IMI 0-1级13 vs 15,TIMI 2级12 vs 11,TIMI 3级5 vs 4,P>0.05),但术后即刻前向血流,观察组好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IMI 0-1级0 vs 2,TIMI 2级2 vs 8,TIMI 3级28 vs 20,P<0.05)。两组ST段回落百分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7.32%±18.36%) vs (71.18±19.22%),P>0.05]。观察组术后6h血清心肌标志物值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118.4±55.8) vs (178.8±63.2)U/L, P<0.05;心肌钙蛋白T(cTnT):(2.18±0.69) vs (3.21±0.46)ng/L,P<0.05]。术后出血并发症比较,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0.00%vs 6.67%,P>0.05)。结论急诊PCI治疗急性STEMI时,在术前静脉应用替罗非班可以改善术后患者的心肌灌注,且不增加出血风险,临床应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单个导联ST段回落程度不良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并筛选其相关的预测因素,以早期识别高危患者,从而积极防止心肌无复流的发生。方法回顾性收集964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行急诊PCI患者的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资料与心电图,分析单导联ST段回落不良患者的临床特征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的差异,应用统计学软件筛选盯段回落不良的预测因素。结果急诊PCI后梗死相关血管(IRA)前向血流达到TIMIⅢ级而心电图ST段回落小于50%者占27.42%。ST段无回落组其年龄更大、前壁心肌梗死比率更多、心功能分级≥Killip2级更多、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更高、糖尿病比率更多、纤维蛋白原浓度更大、C反应蛋白(CRP)升高比率更多、入院白细胞水平更高、胸痛至急诊室时间更长、冠状动脉病变更复杂,临床预后比较显示,汀段无回落组平均住院日更长,左室射血分数更低,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更高,术后IRA血流TIMIⅢ级达标率更低,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脏性死亡以及总的MACE事件发生率更高(25.5%对4.4%,P〈0.001)。Cox回归分析显示ST段回落不良是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RR=3.3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T段回落不良的预测因素有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心功能分级2级以上(Killip)、胸痛至急诊室时间(h)、入院白细胞计数。结论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急诊PCI后IRA达到TIMIⅢ级血流者仍会有近1/3的患者其心电图ST段回落小于50%,反映其心肌组织水平灌注不良,这些患者住院期间发生MACE的风险明显升高。前壁心肌梗死、入院心功能较差、入院白细胞计数较高、胸痛至急诊室时间较长等均与ST段回落不良高度相关,对具备以上情况的高危患者应采取更加积极的干预方案。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直接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方法随机入选行急诊PCI的急性STEMI患者80例,其中使用抽吸导管后行支架置人术32例(抽吸导管组),未使用抽吸导管而行球囊扩张及支架置人术48例(直接PCI组)。观察两组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无复流现象、术后即刻胸痛缓解率、术后1hST段回落≥50%(STR≥50%)发生率和心梗后24h及2周左室舒张末径(LV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抽吸导管组即刻TIMI血流2-3级高于直接PCI组(94%比75%,P〈0.05),抽吸导管组无复流现象低于直接PCI组;抽吸导管组术后1hSTR≥50%、胸痛缓解率均高于急诊PCI组(94%比71%、88%比71%,均P〈0.05);抽吸导管组心梗后24hLVDD低于直接PCI组[(54.2±4.1)mm比(56.2±4.2)mm,P〈0.05],心梗后24hLVEF高于直接PCI组[(57.6+5.24)%比(55.0±4.6)%,P〈0.05],梗后2周LVDD及LVEF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急诊PCI时联合使用抽吸导管可减少无复流发生,改善心肌再灌注及心肌梗死早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9.
张海峰  张思宁  杨磊 《内科》2012,7(6):600-602
目的观察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AMI)的急诊介入治疗(PCI)中使用冠脉内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对发生冠脉无复流的影响。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急诊入院的急性STEAMI患者共96例,在进行急诊冠状动脉造影结束后,按照就诊顺序分为冠脉内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的PCI治疗组(研究组)及单纯PcI治疗组(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PCI术后冠状动脉的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IMI)血流情况。结果研究组患者PCI术后TIMI血流3级100.0%;单纯PCI组患者术后’nMI血流3级75.0%,TIMI血流0—2级2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肌酸激酶(cK)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变化以及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2个月两组患者均无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结论在急性STEAMI的急诊PcI治疗中,使用冠脉内血栓抽吸导管联合盐酸替罗非班治疗可明显减少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冠脉的无复流现象的发生,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人采用急诊介入治疗(PCI)与溶栓治疗的不同效果。方法 选择PCI发病时间12h内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病人80例,随机分为溶栓组与急诊介入组(PCI组),每组40例,PCI组采用急诊介入治疗,溶栓组采用溶栓治疗。观察术前与术后即刻心电图ST段变化。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2h内的心电图ST段变化。结果 PCI组ST段回落≥50%为92.5%,溶栓组ST段回落≥50%为70.0%,PCI组疗效明显优于溶栓组(P〈0、05)。结论 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病人可以首先考虑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600mg负荷量氯吡格雷对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患者心肌灌注的影响.方法 将接受直接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86例,根据氯吡格雷负荷量随机分为300 mg负荷量组(43例)和600 mg负荷量组(4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PCI术前、术后12 h、术后24 h PIGF、hs-CRP水平,sumSTR≥50%和MBG 2/3分级在两组中的比例,以及住院期间严重不良心脏事件(MACE)发生率等,评价600 mg氯吡格雷对行直接PCI的STEMI患者心肌灌注的影响.结果 ①600 mg负荷量组中sumSTR≥50%和MBG 2/3级的比例明显高于300 mg负荷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相比,PCI前和PCI后12 h 600 mg负荷量组PIGF和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24 h PIGF和hs-CRP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两组间心脏不良事件、出血等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TEMI行直接PCI患者给予600 mg负荷量氯吡格雷比300 mg负荷量更能改善心肌组织的灌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冠状动脉内应用维拉帕米对冠状动脉灌注、心肌灌注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随机、双盲、对照性临床研究。连续性入选99例STEMI拟行急诊PCI的患者,随机分为维拉帕米组与对照组。在支架释放后即刻,维拉帕米组在靶血管内注入维拉帕米200μg,对照组在靶血管内注入肝素生理盐水,比较两组PCI术前、术后和冠状动脉内注药后的冠状动脉灌注和心肌灌注的差别。冠状动脉灌注以心外膜TIMI血流(TFG)和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计数(CTFC)来评价。心肌灌注以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和心肌灌注显影(MBG)来评价。并比较两组在PCI术后1周心脏彩色超声结果、住院期间以及随访期间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发生率上的差别。结果最终91例患者有完整资料,其中维拉帕米组47例,对照组44例,两组临床基本特征和造影特征相仿。维拉帕米组和对照组在术前和支架释放后即刻冠状动脉灌注和心肌灌注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状动脉内注入维拉帕米后,维拉帕米组的CTFC、TFG、MBG、TMPG均较对照组有显著改善,分别为CTFC:27.1±14.2比39.0±23.8,P=0.011;TFG≥2级:100%比90.9%,P=0.035;MBG≥2级:91.5%%比75.5%,P=0.034;TMPG≥2级:89.4%比72.7%,P=0.042。维拉帕米组和对照组PCI术后1周时左室射血分数(63.4%±8.2%比63.5%±10.3%,P=0.578)、院内MACE发生率(4.3%比9.1%,P=0.613)和3个月MACE发生率(23.9%比22.7%,P=0.894)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STEMI患者急诊行PCI治疗时,冠状动脉内应用维拉帕米可显著改善冠状动脉灌注和心肌灌注水平,但未观察到其对急诊PCI术后心室重构和短期临床预后的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导管室内经下游冠状动脉和上游静脉内注射负荷剂量替罗非班对血管造影结果和左室功能的影响。方法连续入选210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直接PCI的患者,分为上游静脉组(105例,在急诊室经静脉注射负荷剂量的替罗非班10μg/kg)和下游冠状动脉组(105例,在导管室完成诊断性造影之后经指引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10μg/kg)。两组患者均后续以0.15μg·kg^-1·min^-1静脉泵入替罗非班36h。观察指标包括:手术前、后TIMI(TIMI)血流分级,校正TIMI计帧数(cTFC),心肌灌注分级(MBG)。术后1个月使用超声心动图评价左室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上游静脉组各个初始造影指标均明显优于下游冠状动脉组,TIMI3级血流24%比10%,P=0.01;cTFC(78±30)比(92±21),P=0.001;MBG2或3级15%比6%,P=0.02。而术后心肌水平灌注指标下游冠状动脉组均明显优于上游静脉组,ST段回落〉70%的比率50%比35%,P=0.03;MBG2或3级79%比58%,P=0.01。左室功能恢复指标显示下游冠状动脉组明显优于上游静脉组,EF平均增加(8±7)%比(6±7)%,P=0.02;室壁运动分数指数平均增加(0.4±0.3)比(0.3±0.3),P=0.03。结论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导管室经冠状动脉注射替罗非班,可以改善介入术后的心肌组织水平灌注和术后1个月时左室功能的恢复。这可能得益于冠状动脉内局部注射,使病变局部及病变远端的血管床有较高的药物浓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STR)和冠状动脉造影心肌呈色分级(MBG)评价糖尿病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直接PCI后心肌灌注以及患者预后影响的价值。方法287例AMI并行急诊PCI的患者依据病史以及入院前是否接受药物和非药物降糖治疗的情况分为糖尿病组(n=95例)和非糖尿病组(n=192例)。所有患者分析心电图STR和MBG,并进行临床随诊。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年龄较大[(65±12)岁比(57±11)岁,P〈0.05]。两组PCI术后TIMIⅢ级血流的患者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多于非糖尿病组(MBG 0/156.0%比41.1%,P=0.019),ST段回落不全也多于非糖尿病组(43.2%比30.7%,P=0.038)。糖尿病组患者在随诊期间联合终点事件的发生率明显多于非糖尿病组(27.4%比16.1%,P=0.02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是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RR=1.83,95%CI:1.04~3.36,P=0.01)。患者接受再灌注的时间(RR=3.63,95%CI:1.27~10.42,P=0.03)、ST段回落不全(RR=11.71,95%CI:1.53~38.70,P=0.03)以及MBG0/1(RR=1.16,95%CI:1.03~1.38,P=0.01)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结论糖尿病是AMI患者在成功接受介入治疗术后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这可能与糖尿病患者出现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对于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行急诊PCI的老年ACS患者11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负荷量)和研究组(冠状动脉内使用替罗非班负荷量),每组各59例患者。比较两组PCI术后即刻冠状动脉造影结果,PCI术后7、30 d时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s)发生率间的差异。结果 PCI结束后共有115例患者入选。研究组(58例)与对照组(57例)比较,患者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血栓积分(0.7±0.2比1.6±0.5,P<0.01)、TIMI血流分级(TIMI 3级:51%比41%,P<0.05)及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 3级:49%比38%,P<0.05)均明显改善,远端血管栓塞的发生率也明显降低(1.7%比14%,P<0.05)。PCI术后30 d时研究组患者的左心室射血分数较对照组明显改善[(67.4±6.2)%比(60.7±4.6)%,P<0.05]。研究组PCI术后7 d时总MACEs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比17.5%,P<0.05),但PCI术后30 d时两组总MACEs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1.7%比7.0%,P>0.05)。两组患者用药后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行急诊PCI的老年ACS患者,与静脉内使用替罗非班相比,冠状动脉内应用安全,且更有利于改善PCI术后冠状动脉血流、心肌灌注,7 d时MACEs发生率低于对照组,30 d时无明显差别。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自2003年12月至2005年12月,共174例接受急诊PCI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纳入研究,根据是否使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分为远端保护装置(DPD)组78例和对照组96例。比较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造影情况、介入治疗结果。病变血管术后均行TIMI分级、心肌染色分级。结果DPD组78例中72例抽出肉眼可见的红色、白色碎屑或红色血栓条。两组间的基础临床状况、术前造影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PD组PCI术后TIMI分级≥2级(94.9%比79.2%)和心肌染色分级(2.65±0.68比2.22±0.94)明显高于对照组(均为P〈0.05),对照组PCI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率(5.1%比16.7%)、远端血管栓塞现象发生率(5.1%比18.8%)和30天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2.6%比7.3%)均明显高于DPD组(均为P〈0.05)。与PCI术前比较,血栓抽吸术后TIMI血流分级(0.43±0.80比2.92±0.28)、心肌染色分级(0.22±0.63比2.27±0.73)和最小管腔直径(0.12±0.23mm比1.97±0.66mm)均明显增加(均为P〈0.0001)。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等冠状动脉内存在大量血栓的情况下应用PercuSurge远端保护装置行PCI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对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临床预后的作用。方法 7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电脑随机数字法分为Diver C.E.+PCI组(36例)和传统PCI治疗组(36例),对两组之间的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心肌梗死溶栓试验(thrombolysis in myocardial infarction,TIMI)血流分级、TIMI心肌灌注(TIMI myocardial perfusion,TMP)血流]、心电图ST段回落百分比(sumSTR)和临床结果(肌酸激酶和肌酸激酶同工酶峰值、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12个月主要心血管事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Diver C.E.+PCI组与单纯PCI组比较,TIMI分级及TMP分级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肌酸激酶[(1486.6±73.7)U/L vs.(1835.9±84.5)U/L,P0.01]和肌酸激酶同工酶[(129.6±26.5)U/L vs.(246.8±29.3)U/L,P0.01]峰值明显降低;ST段回落幅度大(66.6%±29.3%vs.41.8%±33.6%,P0.01);近期左心室射血分数增高(57.9%±4.8%vs.52.3%±4.7%,P0.01);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减少[(48.6±5.8)mm vs.(56.6±5.3)mm,P0.01];两组住院期间均无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治疗中应用Diver C.E.血栓抽吸导管安全可行,有效的清除冠状动脉内血栓,改善心肌组织灌注及术后心脏功能,并且不增加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对急性心肌梗死(AMI)血管再通后“心肌无复流”现象的影响。方法将100例ST段抬高型AMI随机分为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组(直接支架组)和球囊预扩张置入冠脉内支架组(预扩张支架组),应用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心肌灌注显像(SPECT)、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TIMI)血流分级、心肌呈色分级(MBG)、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和峰值时间及6个月临床随访来评价两种方法对AMI患者的心肌灌注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虽然术后即刻TIMI血流分级、术后24h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及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96%、(48.14±4.43)%、(96.38土10.31)ml、(49.52±4.91)ml出境 vs 92%、(47.94±4.47)%、(99.66±13.26)ml、(48.18±5.32)ml,P〉0.05];但直接支架组与预扩张组比较,术后即刻MBG分级2~3级明显增高(90%VS74%,P〈0.05)、无复流发生率达10% vs 26%(P〈0.05),术后24h内SPECT心肌灌注积分(MPDS)明显降低(3.68±1.52 vs 4.93±1.84;P〈0.05)、CK-MB峰值明显减少[(217.2±96.86)U/L vs (260.22±97.78)U/L;P〈0.05)、CK-MB峰值时间明显提前[(11.72±2.67)hVS(13.7±2.06)h;P〈0.05),而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显著减少[分别为(40.48土7.18)min、(12.84±3.77)min、(134.82±55.05)ml vs (44.54±6.2)min、(15.82±5.08)min、(158.12±53.9)ml;P〈0.05];随访6个月后,与预扩张组比较,直接支架组LVEF明显增高[(52.19±3.36)% vs (50.2±5.32)%;P〈0.05],MPDS、LVEDV、LVESV显著减低[分别为2.39士1.50、(92.2±5.8)ml、(44.76±3.28)ml vs 3.11±1.74、(95.41±7.79)ml、(47.05±5.54)ml;P〈0.05]、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2级明显减少(8% vs 24%,P〈0.05)。结论直接置入冠脉内支架可降低AMI血管再通后心肌无复流的发生、缩小梗死面积、减轻左室重构,并可改善远期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心肌梗死后左心室重构与患者的临床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探讨糖尿病对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左心室重构的影响。方法单中心、前瞻性入选STEMI接受急诊PCI的患者451例,其中糖尿病患者93例,非糖尿病患者358例。比较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患者的一般临床情况、造影和介入治疗结果、术后1周和6个月心超随访左心室重构及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与非糖尿病组比较,糖尿病组患者症状至就诊时间显著延长[(399±106)min比(321±116)min,P=0.006],多支血管病变比例增高(65.6%比51.7%,P=0.02),但两组住院期左心功能相似。PCI后6个月心超随访发现,糖尿病组患者左心室重构比例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29.0%比17.3%,P=0.01)。糖尿病(RR 2.10,95%CI 1.31-4.79, P=0.02)、前壁心肌梗死(RR 2.13,95%CI 1.31-4.19,P=0.03)及多支血管病变(RR 2.85,95%CI 1.73-4.67,P=0.01)是STEMI患者发生左心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临床随访显示,糖尿病组患者因心力衰竭诊断而再次住院的比例增加(12.9%比8.1%,P=0.15)。左心室重构患者(23/89例)发生不良临床事件比例显著高于无左心室重构患者(25.8%比6.6%,P<0.001)。结论糖尿病是急性STEMI患者急诊PCI后发生左心室重构的高危因素,因此,制定糖尿病STEMI患者的综合干预策略,可能有助于进一步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门控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显像(GSPECT)检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介入治疗前、后心肌血流灌注及心功能的变化。方法选择AMI并行介入治疗的患者40例,根据介入术前GSPECT测定的左室射血分数(EF)分为A、B两组(各20例)。在介入治疗前及治疗后4周行GSPECT检查,测定左室功能并评价心肌局部血流灌注。结果介入治疗前、后比较,各项心功能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心输出量分别为(4.52±0.44)L/min和(4.89±0.87)L/min(P〈0.01),左室EF分别为(49.23±3.89)%和(55.37±5.57)%(P〈0.01)。A组与B组比较,介入治疗后心肌血流灌注改善率明显较高(38.1%比13.7%,P〈0.01)。结论AMI患者介入治疗后GSPECT检测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左室功能正常组介入治疗后GSPECT心肌血流灌注改善更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