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研究肝豆灵对Wilson病(Wilsons disease,WD)大鼠肝组织miRNA-122表达的影响,探究其保护肝脏的机制。方法将24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模型组、青霉胺组和肝豆灵组。铜负荷喂养8周后,分别用青霉胺、肝豆灵以成人等效剂量灌胃,空白对照组及模型组均以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每组均灌胃4周。观察各组大鼠肝功能及肝组织miRNA-122的表达水平。结果肝豆灵和青霉胺均可显著降低WD大鼠异常升高的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总胆红素(total bilirubin,TBil)(P0.05,或P0.01),显著升高WD大鼠肝组织异常降低的miRNA-122表达水平(P0.01)。肝豆灵降低血清ALT、AST和TBil的作用及升高肝组织miRNA-122表达的作用显著优于青霉胺(P0.05,或P0.01)。结论肝豆灵保护WD大鼠肝功能的作用与其上调肝组织miRNA-122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豆灵对铜负荷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组织中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表达的影响,探讨肝豆灵防治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将60只Wistar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青霉胺组、肝豆灵组4组,每组15只,通过喂食硫酸铜复制铜负荷大鼠模型,各组分别灌胃生理盐水及相应药物,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中TGF-β_1、PDGF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TGF-β_1、PDGF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模型组比较,青霉胺组及肝豆灵组大鼠肝组织中TGF-β_1、PDGF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肝豆灵可明显抑制铜负荷肝纤维化模型大鼠肝细胞p38丝裂素激活蛋白激酶信号通路下游因子TGF-β_1、PDGF的表达,这可能是肝豆灵诱导肝星状细胞凋亡、防治肝豆状核变性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 从代谢组学角度探讨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肝损伤的干预机制。 方法 将21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和肝豆灵组,每组7只。正常组大鼠接受普通饲料喂养,其余两组大鼠均接受高铜饲料喂养以复制铜负荷模型,共计12周。从第7周开始,肝豆灵组以肝豆灵灌胃,正常组和模型组予以等容量生理盐水灌胃,直至模型复制结束。以超高效液相色谱/四级杆-飞行时间质谱技术,结合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方法分析大鼠肝组织代谢物的变化。结果 模型组中溶血磷脂酰胆碱、油酸酰胺含量降低,色氨酸、苯丙氨酸、硬脂酰胺、牛磺酸鹅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牛磺胆酸含量升高。肝豆灵组溶血磷脂酰胆碱、油酸酰胺含量升高,色氨酸、苯丙氨酸、硬脂酰胺、牛磺酸鹅脱氧胆酸、甘氨胆酸、牛磺胆酸的含量降低。〖JP〗 结论 肝豆灵对铜负荷大鼠肝损伤具有一定的干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胆汁酸代谢、氨基酸代谢、脂代谢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肝豆灵抑制Notch信号通路干预铜负荷大鼠肝纤维化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机制。方法 将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肝豆灵小、中、大剂量组,除正常组给予正常饲料外,其他各组喂饲硫酸铜饮食复制铜负荷大鼠肝纤维化模型。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 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透明质酸(hyaluronic acid,HA)水平及肝组织羟脯氨酸(hydroxyproline,Hyp)含量;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组织病理损伤及胶原沉积状况;采用RT-PCR检测肝组织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 TGF-β1)、Jagged1、Notch1、Notch3、Snail mRNA,采用Western blot检测Hes1、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α-SMA表达水平。结果 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ALT、AST、ALP、HA水平及肝组织Hyp、胶原纤维含量均显著升高(P<0.05),肝组织TGF-β1、Jagged1、Notch1、Notch3、Snail mRNA表达水平以及肝组织Hes1、α-SMA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肝豆灵中、大剂量组E-cadher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0.05),其余上述指标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肝豆灵通过抑制Notch信号通路,干预EMT环节,减少肌成纤维细胞转化生成及活化增殖,降低胶原纤维沉积而抗肝纤维化。  相似文献   

5.
6.
目的观察肝豆灵对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早期肾脏损害的干预作用。方法将70例HLD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接受常规保肝排铜治疗,治疗组加用中药肝豆灵口服,连续治疗4周。治疗前后分别观察两组尿免疫球蛋白G(urinary immunoglobulin G,UIgG)、尿转铁蛋白(urinary transferrin,UTRF)、尿微量白蛋白(microalbuminuria,MAU)、尿α1微球蛋白(urinary alpha 1microglobulin,Uα1M)、尿β2微球蛋白(urinary beta 2microglobulin,Uβ2M)的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UTRF、MAU、Uα1M和Uβ2M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或P0.01),而对照组仅UTRF、Uα1M和Uβ2M显著降低(P0.05,或P0.01)。治疗后治疗组Uα1M下降程度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讨论肝豆灵对HLD患者肾脏早期损害有一定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7.
干扰素-α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凋亡的诱导作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干扰素-α(IFN-α)对肝纤维化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凋亡的影响。方法:用四氯化碳(CCl4)复制肝纤维化模型大鼠32只,随机分为A,B,C3组。A组:6只,造模结束即处死;B组14只,皮下注射-α10万/100g8周,C组12只,注射等量的生理盐水8周。治疗结束时用TUNEL法检测各组肝星状细胞凋亡情况;HE染色观察肝组织学变化;免疫组化染色检测中间丝蛋白(Desmin,),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I型胶原,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等指标。结果:B组较其他两组肝组织学明显改善,肝纤维化程度减轻,I型胶原,TGF-β1的显色指数降低;B组肝星状细胞明显减少,凋亡指数增加,与C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FN-α在体内可诱导HSC凋亡,这可能是IFN-α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8.
肝星状细胞与肝纤维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各种病因所引起的慢性肝病绝大多数都有肝纤维化(HF),其中25%-40%最终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癌,是一类世界性的严重危害人们健康的主要疾病。在过去的几十年里,HF能否发生逆转一直是医学界有争议的问题,现已知HF是一个可逆性的病变,而肝硬化是不可逆的。HF是对各种病因所致的慢性肝损伤的一种修复反应,其实质是肝内细胞外基质(ECM)合成大于降解导致大量ECM过度沉积。研究证实,肝星状细胞是ECM的主要来源,HSC激活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样细胞(MFLC),是HF发生、发展的核心环节。各种致纤维化因素均把HSC作为最终靶细胞,通过使其转化为肌成纤维细胞这一共同复杂的网络系统,参与HF的发生及进展。在HF的恢复期,有与肝脏瘢痕降解一致的广泛的HSC凋亡,因此,诱导活化HSC的凋亡可使HF发生逆转。目前,活化HSC已被看作抗HF治疗的主要靶点。现就HSC与HF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9.
驱铜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肝纤维化干预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了解驱铜治疗对肝豆状核变性 (HLD)肝纤维化的作用。方法 对首次入院未经正规驱铜治疗的60例HLD患者驱铜治疗前后 64d及继续服药 1年后分别采用放射免疫法 (RIA)检测HA、LN、Ⅳ -C、PC -Ⅲ ,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TGF -β1 ,以动态观察驱铜治疗对肝纤维化的影响。结果 驱铜治疗前后 64d内HA、LN、Ⅳ-C、PC -Ⅲ及TGF -β1 变化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显著意义 ,P值分别为 0 .5 5 0、0 .0 92、0 .15 7、0 .614及 0 .10 7。而经过驱铜治疗排铜效果满意出院后继续服药维持治疗 1年后HA、LN、Ⅳ -C、PC -Ⅲ及TGF -β1 明显降低。P值分别为 3 .5 7E -5、2 .46E -9、0 .0 13 3、4.83E -8及 1.5 7E -9。其中HA、LN、Ⅳ -C、PC -Ⅲ及TGF -β1 分别有 16、2 9、10、9及 18例由增高降至正常水平。结论 长期驱铜治疗可使HLD患者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肝星状细胞在肝纤维化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肝纤维化是一种微循环、血管解剖学和肝脏结构被损坏、并有纤维化再生、纤维结节改变的肝病.其实质上是由机体应答各种慢性刺激诸如病毒、乙醇、化学毒物及自身免疫等引起,形成的损伤与抗损伤反复演变的过程.期间涉及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炎症细胞浸润,细胞因子作用以及肝组织中细胞外基质过度产生和沉积等复杂变化.  相似文献   

11.
牛磺酸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防治作用及机制的初步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牛磺酸对四氯化碳(CCl4)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中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保护机制。方法将实验动物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牛磺酸组,采用CCl4诱导大鼠肝纤维化模型,研究牛磺酸对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透明质酸(HA)、Ⅱ型前胶原(PCI)、肝药酶和抗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以及对激活的肝星状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牛磺酸组ALT、HA、PCⅡ水平降低,肝细胞色素P450、细胞色素bs含量提高,TGF—β1的表达明显减少,同时促进了激活的肝星状细胞凋亡,明显减轻纤维化程度。结论牛磺酸有抑制TGF—β1的表达,促进激活的肝星状细胞凋亡的作用,具有明显的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2.
肾上腺髓质素对大鼠活化肝星状细胞调亡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  邓存良  刘涛  陈枫  黄捷 《四川医学》2007,28(2):133-134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M)对活化肝星状细胞(HSC)凋亡的作用。方法大鼠肝星状细胞系(HSC-T6),以10%小牛血清DMEM培养基体外培养。采用不同浓度ADM单独以及与TNF-α一起对培养的HSC-T6进行干预,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HSC-T6的凋亡率。结果ADM10-8mol/L组、10-7mol/L组、10-6mol/L组HSC-T6凋亡率分别为(8.81±0.27)%、(7.99±0.36)%、(5.61±0.33)%;空白对照组HSC-T6凋亡率为(10.82±0.38)%;ADM不同浓度组凋亡率均显著低于空白对照组(P<0.05)。TNF-α 0.9%NS组HSC-T6凋亡率为(24.53±2.81)%,ADM低、中、高浓度 TNF-α组凋亡率分别为(21.80±3.35)%,(14.43±2.13)%,(12.96±1.61)%;各浓度ADM TNF-α组凋亡率与TNF-α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肾上腺髓质素可呈剂量依赖性直接或间接通过干预TNF-α的作用抑制活化HSC的凋亡。  相似文献   

13.
RGD-M6P对原代肝星状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氨酸 -甘氨酸 -天冬氨酸 (RGD)和甘露糖 - 6 -磷酸 (M6P)的复合体 (RGD M6P)对原代肝星状细胞 (HSC)活化及细胞外基质分泌水平的影响。方法应用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原代HSC ,接种培养 4 8h后 ,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M6P组、RGD组和RGD M6P组。培养 5d后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HSCα SMA表达水平变化 ,双抗体夹心ABC酶免测定法检测培养 7d细胞的上清液中Ⅲ型前胶原 (PCⅢ )含量。结果RGD M6P组原代HSC细胞上清液PCⅢ含量和α SMA表达明显低于TGFβ1组和M6P组 (P <0 .0 5 ) ,而与RGD组比较无显著差异。结论RGD M6P显著减少原代HSCα SMA的表达水平 ,明显降低培养上清中PCⅢ含量 ,为肝纤维化的预防和靶向治疗提供新的途径和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蕲艾提取液药物血清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SC)增殖及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表达的影响。方法传代培养的HSC-T6与蕲艾提取液药物血清共同培养24h后,采用MTT法检测其对HSC增殖的影响,Elisa法检测TGFβ1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不同浓度蕲艾提取液药物血清(5%、10%、20%)与空白对照组及生理盐水血清组比较,能显著抑制HSC-T6增殖(P0.01)及TGFβ1蛋白的表达(P0.01)。结论蕲艾提取液药物血清可显著抑制HSC-T6增殖。  相似文献   

15.
李芹  邓存良 《医学综述》2008,14(6):888-890
近年来,很多临床回顾性资料证实了糖尿病与肝纤维化有关联。肝纤维化或肝硬化后胰岛素抵抗与肝细胞损伤是肝源性糖尿病的主要发生机制;而高血糖作为糖尿病的重要表现能促进肝纤维化的发生及加重肝纤维化,其机制可能与高血糖致肝星状细胞的激活和增殖等相关。从分子水平阐明糖尿病相关性肝纤维化的发病机制,有望为临床控制及减少糖尿病相关性肝纤维化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构建具有特异性瘦素(leptin)基因小于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siRNA)功能的表达质粒,研究靶向leptin基因的siRNA对大鼠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中leptin表达及HSC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方法 以leptin为目的基因,以产生siRNA质粒载体psiRNA-hHlneo为表达模板,细胞内转录合成4对特异的siRNA和1对对照siRNA。构建能在真核细胞中表达的重组质粒leptinsi RNA,用酶切方法和测序法对重组体进行鉴定。应用脂质体介导重组质粒转染HSC。RT-PCR、Western blot和免疫细胞化学法检测HSC的leptin表达情况,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用流式细胞仪分析细胞凋亡。结果 酶切和序列测定表明,成功构建了leptinsiRNA表达质粒;外源重组质粒siRNA3和siRNA4能够抑制leptinm RNA和蛋白表达(均P〈0.01);HSC增殖活性显著降低(P〈0.05),凋亡增加(P〈0.01)。与未转染组相比,consiRNA、siRNA1和siRNA2转染组没有显著改变(均P〉0.05)。结论 构建的leptinsi RNA表达载体可减少leptin的表达,抑制HSC增殖并诱导其凋亡。为肝纤维化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7.
分离肝星形细胞的简便方法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1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而可靠的肝星形细胞 (HSC)的分离方法。 方法 雄性 SD大鼠 ,常规门脉穿刺插管 ,蠕动泵灌注不含钙 D- Hanks液后游离肝脏 ,先后用含链霉蛋白酶 E、 型胶原酶消化液 37℃体外灌注消化和振荡消化 ,细胞悬液过滤后 ,经 1 1 % 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 (2 730 r/ min× 1 5 m in)分离 HSC,锥虫蓝染色排斥法鉴定细胞活率 ,以 1× 1 0 6 m L- 1 密度混悬后接种在培养瓶。结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 HSC纯度。 结果 成功分离 HSC,细胞得率 (1 .2~ 2 .3)× 1 0 6 g- 1 肝组织 ,活率 >90 % ,纯度 >90 % ,可用于实验研究。 结论 链霉蛋白酶E和 型胶原酶体外灌注消化及 1 1 % 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是分离大鼠 HSC简便、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大鼠胰星状细胞体外分离培养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胰星状细胞(PSC)以建立合适的体外模型,为进一步研究胰纤维化的分子发生机制打下实验基础。方法采用改良Apte MV酶消化法体外分离培养PSC,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免疫组化染色和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自发绿色荧光对原代培养的PSC加以鉴定。结果PSC与肝星状细胞(HSC)具有相似的特征,细胞呈梭形或星形,细胞骨架蛋白GFAP染色阳性,由于胞质内含维生素A脂滴,在荧光倒置显微镜下于328nm波长处可见自发绿色荧光。结论改良酶消化法可用于体外分离培养PSC,PSC分离培养的成功为进一步研究PSC活化与抑制信号通路的分子机制提供了体外模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