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治疗癌症时,往往由药物产生副作用。日本协和发酵工业会社最近研制出既能克服癌症治疗中引起的副作用,又有抗癌作用的生物新药G—CSF(人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癌症有化学疗法、放射疗法等。在治疗中最大的副作用是白细胞减少以及伴随而来的机体防御能力下降,对治疗不利。G—CSF本来就是人体内的物质。它具有增加颗粒细胞的作用。该社将其一部予以改变,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制  相似文献   

2.
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是促进粒细胞系统造血的体液因子。CSF如下所述有3种,它能增加粒细胞数,正广泛用于临床试验治疗。本文把CSF作为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辅助疗法论述其可用性。一、CSF与粒细胞生成CSF不是单一物质,主要有三种,有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两者前体细胞的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CSF(GM-CSF)、作用于中性粒细胞前体细胞的粒细胞CSF(GCSF)、作用于单核巨噬细胞前体细胞的单核细胞CSF(M-CSF)。M-CSF除作用于M-CFU促进单核细胞分化外,还刺激单核细胞产生  相似文献   

3.
正常情况下,造血过程中,血液细胞从骨髓造血干细胞进行分化增生时,造血因子是必不可少的。各造血因子对白血病细胞是否亦有作用,则是令人极感兴趣的,在临床上也是十分重要的问题,关于促进颗粒细胞产生的因子—集落刺激因子(colany stimulating factor,CSF) 对白血病细胞作用问题,已有阐述。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具有  相似文献   

4.
造血因子中,最先被证实可调节红细胞产生的因子是50年代末期发现的促红素(EPO)并于1977年从人的尿中提纯。1985年将EPO基因克隆化而成功地产生重组EPO(rEPO)。60年代下半期发现促进粒细胞-巨噬细胞系增殖的造血因子。如果将骨髓细胞于一定条件下培养可形成由粒细胞及巨噬细胞组成的集落。已证实此种集落形成时需要一种必要的造血因子,称之为集落刺激因子(CSF)。1984年已将C  相似文献   

5.
各种淋巴因子的分离及为其编码的基因的解析已有进展,在γ干扰素(γ—INF)、白细胞间素2(IL—2)之后,小鼠白细胞间素1、2、3(INF—1、2、3),集落刺激因子(GM—CSF),人白细胞间素1(IL—1),淋巴毒素(LT),肿瘤坏死因子(TNF)也相继阐明。分子水平和基因水平的进展,表现在可更详细地探讨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疾病本质。有报告认为,对常见可变型免疫缺陷病出现的IL—2产生和B 细胞分化因子(BCDF)产生的离解可进行更恰当的治疗。对伴有腺苷脱氨基酶(ADA)缺乏的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SCID)  相似文献   

6.
G-CSF在恶性淋巴瘤治疗中的作用浦部晶夫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ranulocytecolonystimulatingfactor,G-CSF)是刺激粒细胞产生的特异性造血因子。在临床上G-CSF作为各种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治疗药物已被广泛应用,其临床...  相似文献   

7.
恶性淋巴瘤     
关于恶性淋巴瘤骨髓移植的状况是复杂的,加上疾病本身的多样性,近年陆续出现了强有力的化学疗法,最近,由于 G-CSF、GM—CSF 这样强有力的血细胞刺激因子又可用于治疗淋巴系肿瘤,可能会使化学疗法方案发生大的变化。随着这种变化,治愈率也在提高,将使骨髓移植的地位变得不明确。另外,强烈的化疗,危险性也自然上升,根据各治疗单位的状况不同,可以实施的方案不尽相同,实际治愈率的幅度大有扩展的倾向,因此正处于难以建立统一的治疗策略的状态之中。本文在于讨论在恶性淋巴瘤治疗中骨髓移植的作用,兼论述目前作者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8.
KIT     
KIT是受体型酪氨酸激酶的一种,其构造与作巨噬细胞生长因子的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CSF)的受体(FMS)、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的受体PDGFRA和PDGFRB等结构十分相似。与KIT结合的生长因子是干细胞因子(SCF),与二聚体的SCF结合形成KIT的二聚体,发挥酪氨酸激酶活性。SCF—KIT系统的信号传递可参与各种细胞的分化及生存。  相似文献   

9.
骨髓移植后不久的骨髓无形成期间,中性粒细胞可持续减少,尽管实行严格的无菌室疗法,仍有合并重症细菌、真菌感染的危险。因此人们渴望找到一种缩短移植后全血细胞减少期的疗法。近年来,由于很多造血因子基因的克隆化,基因重组造血因子的大量生产,已使之可以用于临床,从而给血液疾患和癌症的治疗带来了很大的变革。在骨髓移植后,投予基因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等,能明显缩短中性粒细胞减少期。造血因子的应用,在提高骨髓移植安全性方面有很大作用。本文主要以 rhG-CSF 的临床试验结果为中心,阐明骨髓移植后应用造血刺激因子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重型再生不良性贫血(再障)。近年由于强力的免疫抑制剂和造血因子、输血和抗生素等支持疗法的进步,预后有了明显的改善。然而也有向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和白血病转化者,据报道其转化率约3%-10%不等。1992年Kojima、1995年Imashuku等均报道,儿童再障用G-CSF有向MDS、白血病转化的。其后,在日本也有儿童再障向MDS白血病转化的报道,本文就日本儿童血液学会再生不良性贫血委员会就此问题调查的情况作一阐述。  相似文献   

11.
众所周知,在产生炎症反应和免疫反应的部位能看到白细胞浸润,其细胞种类因致炎刺激的种类不同而异。已证明,引起这种现象是因为在局部产生的化学趋化因子(chemotactic factor, CF)的种类不同。白细胞介助于自身细胞膜上的受体,所感受的CF浓度梯度,向浓度高方向趋化,而最早看到的白细胞是中性粒细胞。最近又发现,一种中性粒细胞的新的CF是白细胞介素-8(IL-8)。该因子是由LPS(脂多糖)、IL-1(白细胞介素-1)和TNF(肿瘤坏死因子)刺激单核细胞而产生的一种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开始时  相似文献   

12.
直到80年代中期,因化疗所致的骨髓抑制和中性粒细胞功能异常症并发重症感染的患者,经常采用颗粒细胞输血(GTX)。可是,供血者要应用类固醇药物,粒细胞采集时间也长,而且输注效果也不理想,还有副作用。尤其是基因重组型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研制...  相似文献   

13.
粒细胞显著减少者并发细菌感染时,其治疗多比较困难。特别是白血病不仅粒细胞减少,而且由于抗肿瘤药物和类固醇激素的使用,体液和细胞免疫功能均降低,容易发生感染,其治疗亦较困难。一般认为粒细胞减少的水平和感染的发生率、严重程度有关。粒细胞低于1,000/mm~3时,感染增加,低于500/mm~3时,多发生重度感染,低于100/mm~3时,则易感染致死。作者对末梢血象粒细胞低于1,000/mm~3而发生重度感染的白血病患儿,以大剂量羧苄  相似文献   

14.
血液病     
最近,血液学的研究取得了广泛而飞速的进步,在有限的纸上是无法概括这一切的。本文主要叙述造血调节因子、白血病、凝固纤溶系统和用遗传工程法进行治疗等问题。一、造血调节因子对血液学基础—造血的研究,随着造血因子的纯化、造血相关因子和受体基因克隆培养技术等的发展而取得飞速进步。Jacobs、Miyake 等成功地研制出历来被认为是典型的成红细胞调节因子—人类促红细胞生成素(EP)的 CDNA 模式,并确立了其完整的一级结构。他们认为,EP 是由166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约为18,000。  相似文献   

15.
日本札幌医大第四内科的漆崎教授和高俊裕讲师利用癌患者本身的淋巴细胞与T 细胞增殖因子IL—2,在特殊的试管装置内,成功地培养出一种对癌细胞有抑制和吞噬功能的抗癌细胞LAK。漆崎指出,原来把IL—2因子单独注入癌患者体内,但由于IL—2因子在体内滞留时间很短,影响疗效。而用患者本身的淋巴细胞在体外培养抗癌细胞(LAK)再注入癌患者体内,使癌治疗又取得重大突破,临床试用结果表明,患者每周注入1~2次,3~  相似文献   

16.
癌的治疗     
谷内昭  林清华 《日本医学介绍》1992,13(10):442-442,445
在内科领域,最近癌治疗的动向大致包括:①癌化疗的进展;②集落刺激因子(CSF)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利用;③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疗法的进展;④用碘化罂粟油作为载体对肝癌进行动脉注射疗法,以发对胃粘膜内癌在内镜下进行粘膜切除术等局部疗法的进展等。本文主要介绍有关前三者的最新进展。一、癌化疗进展1.新开发的抗癌药最近新开发的抗癌药有,从海参中分离出来的didemninB、甘薯霉菌产生的4(?)甘薯黑疤霉二酮、中国的喜树碱。后者主要是通过抑制局部同分异构(?)Ⅰ  相似文献   

17.
新喋呤(Neopterin, Ne)分子量253,为来自GTP(谷氨酰转肽酶)的代谢产物。体内的Ne一般认为主要是伴随着免疫靶细胞中T细胞活化而释放IFN-γ(干扰素-γ)使单核细胞活化后由单核细胞产生。本文报告的是作者对脑膜炎患儿脑脊液(CSF)中Ne浓度的测定,用以鉴别细菌性与无菌性脑膜炎。对象和方法:CSF与血液发现致病菌的细菌性脑膜炎患儿10例(0~6岁);CSF细菌培养阴性及临床所见诊断为无菌性脑膜炎的患儿9例(其中包括流行性腮腺炎4例,0~7岁)。对照组为可疑脑膜炎而CSF无异常所见的尿路感染等非中枢性疾病的患者及癲痫等各种非炎症性疾病的患儿共45例。脑膜炎患儿在入院时及病情变化的过程中,多次测定CSF中Ne浓度并就其峰值进行比较。同时在CSF测定的同一天,对9例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和6例无菌性脑膜炎患儿,测定了血中Ne浓度。  相似文献   

18.
血液疾病的细胞因子疗法由于近年来细胞工程学的进步,各种细胞因子已用基因工程技术大量制备,并有了临床应用之可能。在血液疾病方面,也以于扰素为开端,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细胞刺激因子、红细胞生成素等细胞因子已在广泛使用。此外,GM-CSF和IL-l、I...  相似文献   

19.
有关粒细胞输血,应当解决的问题很多。有治疗效果判断上的困难,还有HES 对供血者的副作用等等。此外,粒细胞的采集数量就目前的状况来看,很难说能够采集到治疗的充足量。这一次我们采用了血细胞分离机FenwalCS3000型和IBM2997型二种机器,使用HES 和尿素交联明胶,作为红细胞沉降促进剂进行采集粒细胞条件的研究。在日本,连续血液成分分离机主要使用IBM  相似文献   

20.
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吞噬细胞能够用胞膜包裹细菌等颗粒状物质并将其吞入胞内 ,这种现象称为吞噬或吞噬作用。此外 ,蛋白质等可溶性物质以同样方式被吞入细胞内的现象称为胞饮作用。广义上称那些结合对象物促进吞噬细胞吞噬作用的物质为调理素 ;通过结合调理素辅助吞噬作用的现象称为调理化( opsonization)。调理素以 Ig G类抗体及补体活化成分 C3b为主 ,纤维连接蛋白 ( fibronectin)以及来源于 Ig G Fc段的 4氨基酸肽段的 tuftsin亦有较弱的调理作用。 Ig G类抗体之所以具有强烈的调理作用 ,是由于吞噬细胞表面存在着 Ig G Fc段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