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蛋白质组学及其在胃癌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根据《世界五大洲癌发病率》第4~6卷资料统计,目前世界胃癌年发病率为17.6/10万。胃癌也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1993年第2次全国肿瘤死亡抽样调查发现,在高病死率的恶性肿瘤中胃癌居首位,虽然全国少数地区病死率有下降,但总体趋势略有上升。提高胃癌患者生存率、降低病死率关键在于早发现、早诊断及早治疗,而积极寻找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胃癌标记物为胃癌早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手段,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随着后基因组时代的到来,蛋白质组学研究已成为世界生命科学领域极其活跃的部分,是后基因时代的核心…  相似文献   

2.
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虽然近年来在大多数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胃癌的发生率及病死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但据2012肿瘤年报显示胃癌仍居中国恶性肿瘤发病率的第二位、病死率的第三位。胃癌的发生是多基因改变、多因素参与及多阶段发生的复杂过程,受环境及遗传因素的双重影响,其机制至今仍不十分明确,也没有特别有效的治疗方法。但是恶性肿瘤的发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防可控,世界卫生组织在2006年正式将肿瘤列入慢性病的范畴。  相似文献   

3.
胃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在世界范围内,是因癌致死的一种主要疾病,虽然在过去50年中胃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呈下降趋势,但仍居所有恶性肿瘤的第二位,在我国则占第一位。  相似文献   

4.
胃癌是最常见、最多发和危害最大的恶性肿瘤之一,在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其发病率和病死率存在着较大差异.在我国,据最新的调查资料显示,胃癌的病死率在各种恶性肿瘤病死率中位于肺癌、肝癌之后排在第3位[1].胃癌病理分型系统众多,传统分型以形态结构和细胞组织学特性为基础,不同组织类型的胃癌,其形态结构和生物学行为各异.胃癌的病理学特征与患者的生存期、治疗效果及预后等有着密切关系.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不断发展,给胃癌的诊断与治疗带来了更加光明的前景,逐渐形成以传统病理形态学方法为基础,以分子生物学特征为研究热点的新格局.  相似文献   

5.
健脾利湿与活血化瘀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发性肝癌是指肝细胞或肝胆管细胞发生的癌变,为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居第三位,仅次于胃癌和食管癌.  相似文献   

6.
胃癌仍然是我国病死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胃癌约有5%,而进展期胃癌约有50%在5年内死亡,导致死亡的最终原因往往是肿瘤复发。因此,对复发胃癌的诊断和治疗成为胃癌诊治领域的新课题。  相似文献   

7.
中药抑制消化道恶性肿瘤端粒酶活性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道恶性肿瘤为临床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我国是世界上食管癌的高发国家,也是世界上食管癌死亡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胃癌是我国最常见的肿瘤之一,每年新诊断的癌症病例中,胃癌位居第四位,在癌症病死率中排列第二位,在国内有些地区已居全部恶性肿瘤死亡原因的首位。  相似文献   

8.
胃癌属于临床常见疾病,在我国属于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疾病,发病率与病死率在恶性肿瘤中高居首位,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胃癌外科手术治疗已有100多年历史,属于胃癌治疗的主要手段,同时外科手术也是根治胃癌最为主要的方式。近几十年,对于胃癌外科手术治疗有了更加深入的研究,并且D2根治术已经得到认可,而微创手术在不断发展与进步中,也获取了一席之地,从而为胃癌外科手术带来了新的契机与发展。为了进一步分析胃癌外科手术的发展,本文进行了相关综述,希望对相关工作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正>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其致死率高,在我国居恶性肿瘤病死率第一位。中医药治疗胃癌的研究中,其抗肿瘤作用已经得到广泛的证实,如通过影响癌基因和抑癌基因,逆转DNA甲基化,调控细胞信号通路,调节细胞周期,诱导凋亡,影响肿瘤微环境,逆转肿瘤多药耐药,影响肿瘤细胞端粒酶活  相似文献   

10.
<正>胃癌是全球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居恶性肿瘤死亡的第2位。在国内胃癌发病与病死率仍居首位,病死率居高不降是由于早诊断率低(I期仅10%),手术切除率低(根治切除率50%~60%),5 a生存率低,总生存率30%[1]。进展期胃癌(AGC)因其肿瘤生物学特征,即使是根治切除,局部复发率仍高达50%[2]。淋巴结转移发生率60%,复发和转移是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3]。近年新化疗药物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研究出现高潮,但均未见到突出的上乘表现,并增加了患者  相似文献   

11.
日前胃癌发病率在我国居恶性肿瘤第二位,病死率一直居高不下,导致胃癌病死率高的原因不仅仅限于原发灶本身,还取决于有无远处转移和复发,而脉管内癌栓的形成是肿瘤转移和复发的重要因素。笔者就脉管内癌栓与胃癌患者的疾病分期、组织分化程度、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等的相关性作一探究,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卜文静  舒鹏 《河北中医》2011,33(4):629-631
胃癌为高发肿瘤,全世界死于癌症的患者中胃癌占第2位,仅次于肺癌[1],在我国胃癌的死亡率占各种恶性肿瘤首位[2],且病死率有逐年上升趋势,预计今后若干年内胃癌的发病率还将持续上升,其防治形势处于严峻状态[3]。中医药作为肿瘤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3.
在我国,胃癌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病死率高,其病因与多种因素有关.近年来,有研究发现肝脏再生磷酸酶(PRL)-3在肿瘤发生、发展及转移中有重要作用,笔者对PRL-3与胃癌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正胃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第3位[1]。目前对于中晚期胃癌的治疗主要依赖手术、放化疗等手段,但因副作用较大,患者不易耐受。笔者采用益气扶正健脾法治疗中晚期胃癌患者30例,观察其对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将本院2016年9月—2017年7月期间治疗的中晚期胃癌患者60例作为观察对象,其中胃癌术后16  相似文献   

15.
胃癌与机体免疫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癌是发生在胃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较常见,好发于胃窦部、小弯侧。其起病隐匿,早期常因无明显症状而漏诊。易转移,易复发,预后差。可发生在任何年龄,以50~60岁居多,男性多于女性。我国胃癌发病率高,其病死率居各种恶性肿瘤之首,故胃癌是一个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常见病,应引起高度重视。然而胃癌的发病原因至今仍不很清楚,考虑是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对胃癌的发生及病情进展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16.
胃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我国作为胃癌的高发区,男性发病率为79.6/10万、女性为36/10万,居农村肿瘤发病率之首,城市仅次于肺癌.自20世纪90年代始,我国胃癌的病死率呈逐年上升趋势,预计今后几年内胃癌病死率将再度上升[1].目前,手术治疗仍是胃癌的主要方法,在日本、韩国等国家由于胃癌的早诊率提高,使胃癌的长期生存期有了较大改善.约80%以上的胃癌患者发现时就已为进展期或晚期,单纯手术治疗效果较差.对于有转移淋巴结癌灶的早期癌及进展期癌,多以内科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17.
胃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发病率高,病死率高的特点,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虽然针对胃癌的治疗手段不断进步,但其防治工作仍是棘手的问题。治未病思想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延至今日对临床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因此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中医药应用于胃癌防治的现状进行归纳总结,结果表明中医药在预防胃癌发生、防治胃癌治疗引起的并发症、控制疾病进展、维持带瘤生存状态、预防胃癌复发转移等方面已取得良好成果。  相似文献   

18.
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胃粘膜异型增生属于癌前病变。而胃癌在世界范围内是一种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生被认为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但胃癌的发病机制到现在都未阐明。所以如能对胃粘膜异型增生进行积极的随访检测,并加以有效的干预,从而阻断其发展为胃癌,那将显著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本文从中医和西医两方面对该病进行探讨研究。  相似文献   

19.
胃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及病死率居恶性肿瘤第三位。在我国胃癌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有明显的地区和城乡差异,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西医治疗副作用大,且价格昂贵。将中医药与西医结合治疗,不仅疗效显著,而且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中医注重扶正与驱邪相结合,调整机体平衡,一方面使肿瘤生长速度减慢,甚至使肿瘤缩小,另一方面使机体适应新的内在环境,减少肿瘤给机体带来的损伤。从而达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减轻患者痛苦、延长患者寿命及延缓肿瘤发展的目的。本文从西医方面简要论述胃癌的研究:胃癌的病因病机及分型、临床表现、治疗(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疗、术前放化疗、术后放化疗、靶向治疗)。中医方面论述胃癌的病因病机及辨证论治、临床经验及高萍教授的经典案例列举。  相似文献   

20.
<正>胃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病死率高居我国全身恶性肿瘤的首位,早期多不易察觉,一旦确诊,多已进入中晚期,失去了手术的时机,首选化疗,但化疗同时易产生明显的毒副作用,长期使用疗效欠佳~([1])。在长期的理论与实践中,中医开辟了治疗恶性肿瘤的新途径,对疾病转归具有积极意义~([2])。基于此,笔者尝试采用自拟中药固本益胃汤联合化疗对晚期胃癌进行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