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1 哈尔滨市脊髓灰质炎流行情况 1955年本市开始报告脊灰疫情,至1964年10年间,本市最高发病数为1964年的693例,发病率为35.93/10万,最低发病数为1955年的125例,发病率为9.49/10万,年平均发病数370例,平均发病率为10.84/10万;1965年,全市开始大面积应用脊髓灰质炎疫苗,1965年~1982年18年间平均发病数降到24例,  相似文献   

2.
杭州市1987~2000年麻疹发病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杭州市麻疹发病情况,大致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元疫苗年代,即1967年以前,平均年发病率1145.75/10万;第二阶段为麻疹疫苗接种但尚未按月接种,即1967~1982年,平均年发病率150.64/10万;第三阶段,1983年开展计划免疫按月接种至2000年,平均年发病率为9.24/10万。1984年和1989年出现二个流行高峰,发病率分别为33.27/10万、35.07/10万。2000年又达12.98/10万。为研讨现阶段麻疹发病趋势及控制措施,现将杭州市1987年~2000年麻疹发病情况分析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麻疹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麻疹控制效果。方法根据控制策略将凤山县31年来麻疹控制工作划分为4个阶段,对各阶段麻疹流行情况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各阶段以15岁以下儿童发病最多,其中0~5岁组发病率最高。Ⅰ阶段麻疹平均发病率为197.12/10万,死亡率为1.40/10万,乡镇覆盖率达100%,冬春季为高发,流行峰间隔期为3~4年,峰形陡峭;Ⅱ阶段平均发病率为74.88/10万,死亡率为0.36/10万,流行峰间隔期为5~6年;Ⅲ阶段平均发病率35.53/10万,死亡率为0.29/10万,流行峰间隔期为7~8年,峰形上升迅速下降缓慢;Ⅳ阶段平均发病率为1.38/10万,无死亡病例,乡镇覆盖率下降到72.73%,高发季节向春夏季后移,流行峰间隔期为8~9年,峰形矮小。结论高质量实施麻疹减毒活疫苗预防接种和规范麻疹疫情管理是控制和消除麻疹的良策。  相似文献   

4.
青岛市曾是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高发地区,50年代平均发病率14.68/10万,最高年份达46.03/10万。自1960年应用脊灰疫苗免疫以来,脊灰流行逐步得到控制,70年代发病率降至1.38/10万,实行计划免疫后降低到0.13/10万。1988年开展消灭脊灰活动,发病率控制在0~0.06/10万,近4年无野毒株病例。为总结经验,改进工作,现把几年来消灭脊灰工作进展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为加速控制麻疹 ,进一步降低 5岁以下儿童麻疹发病率 ,对我县麻疹不同时期的流行特征分析如下。一、流行概况麻疹疫苗 (MV)接种前阶段 (195 0~ 1974年 )发病率波动在 0~ 142 5 .6 7/ 10万之间 ,平均发病率为 72 0 .0 4/ 10万 ,平均病死率为 2 .0 1%。预防接种阶段 (1975~ 1981年 )发病率波动在 2 1.5 4/ 10万~ 95 8.98/ 10万之间 ,平均发病率为32 1.6 4/ 10万 ,平均病死率为 0 .16 %。计划免疫阶段 (1982~1998年 )发病率波动在 1.6 6 / 10万~ 15 2 .5 0 / 10万之间 ,平均发病率为 31.5 4/ 10万 ,平均病死率为 0 .13%。二、流行特点…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佳木斯市淋病发病情况,我们对1990~1999年淋病的发病报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如下。1 材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佳木斯市传染病订正年报,人口资料来源于佳木斯市统计局。2 结果2.1 发病情况 1990~1999年佳木斯市共报告淋病6252例,平均发病率为27.42/10万,发病率最高的是1998年,达61.31/10万;发病率最低的是1991年,发病率为3.80/10万,除  相似文献   

7.
为完善我县的传染病管理制度 ,制定相应措施 ,特对本县 195 0年以来传染病的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现将情况报告于下。资料来源1 疫情资料来源于文成县卫生防疫站传染病疫情年报表。2 人口资料来源于文成县统计局。结 果1 传染病发病率、死亡率  49年来本县传染病发病率 1979年最高达 40 5 1/ 10万 ,196 9年最低为 2 5 / 10万 ,年均发病率为 1177 88/ 10万 ;死亡率 195 2年最高达 5 1/ 10万。 1993、1995、 1996年最低为 0 ,年均死亡率为 6 42 / 10万。从发病率动态变化来看 ,本县传染病疫情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 195 0~ 196 9年 …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我县37年(1953~1989)白喉流行病学特征的变化作了分析。白喉发病率以1960年最高(156.54/10万),以后逐年下降。免疫前阶段(1953~1959年)年平均发病率为9.58/10万,白喉类毒素(白类)局部接种阶段(1960~1972年)为14.27/10万,普种阶段(1973~1976年)1.45/10万,冷链前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吉林省实施扩大免疫前后风疹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风疹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信息管理系统报告的风疹发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实施扩大免疫前(2004-2008年)风疹发病率波动在1.26/10万~36.66/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9.79/10万;扩大免疫后(2009-2013年)发病率波动在1.84/10万~5.61/10万之间,平均发病率为3.76/10万,扩大免疫后较扩大免疫前平均发病率下降了61.58%;每年的4-6月为风疹发病高峰期,4~5年为1个发病高峰,有明显的季节性。各地区均有风疹病例报告,扩大免疫前平均发病率最高的为长春市(15.83/10)万,扩大免疫后平均发病率最高的为延边朝鲜族自治州(8.83/10)万。风疹发病15岁人群发病约占病例总数的47.49%,15~24岁人群发病约占病例总数的44.24%,25~34岁人群发病约占病例总数的6.12%,扩大免疫后较扩大免疫前平均发病率5岁上升19.74%,5~9岁为下降40.25%、10~14岁下降60.85%、15~19岁下降72.58%、20~24岁下降79.89%。扩大免疫前后学生、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风疹病例分别占病例总数的83.15%和78.33%。结论吉林省实施扩大免疫后,风疹发病大幅下降;风疹暴发疫情主要发生在学生、散居儿童和幼托儿童;应通过摸底调查及查验接种证等方式,开展重点人群的含风疹成分疫苗(RCV)接种,不断提高适龄儿童RCV接种率和及时接种率;对高中及大学新入学学生及育龄期妇女开展RCV查漏补种工作,以降低风疹及先天性风疹综合征发病水平。  相似文献   

10.
白喉曾经是我省常见的急性传染病。1977年实施计划免疫前,该病发病率波动在1.41/10万~33.20/10万。实施计划免疫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大幅度卞降。1989年发病率最低为0.005/10万。为掌握免疫后白喉的流行病学特点,我们对以往的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如下。白喉免疫阶段根据白喉免疫制品使用情况分为4个阶段。第1阶段:1950~1962年,白喉免疫制品量极少,主要用于疫区;第2阶段:1963~1977年,实行每年对6月、3岁、7岁儿童免疫接种;第3阶段:1978~1985年,按免疫程序实施计划免疫;第4阶段:1986~1990年,计划免疫实行冷链运转。  相似文献   

11.
1964年蒲江县发现首例脊髓灰质炎 (简称脊灰 )以来 ,截止 1979年流行连续 16年 ,年发病率波动在 0 44 / 10万~5 75 / 10万之间 ,覆盖全县面积的 84 10 % ,发病以夏秋季为重 ,受害对象为婴幼儿。 1966年实施常规免疫措施后 ,发病率逐渐下降 ,1978年开展计划免疫后 ,1980 -2 0 0 0年 2 1年无病例发生。现就蒲江县脊灰防制工作的历史与现状作概要介绍。1 流行概况1 1 发病动态 自 1964年该县发现首例脊灰病例以来 ,截止 1979年共发现 5 9例 ,占法定传染病总数的 0 0 0 0 8% ,年平均发病率为 2 2 5 / 10万 ,其中最高发病年为 1971年 (5 …  相似文献   

12.
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是危害儿童身体健康较严重的一种主要传染病。自1974年在潮阳市推行乙脑疫苗免疫以来,发病率逐年大幅度下降,持续控制在较低水平,流行特征也发生了变化。在施行乙脑疫苗免疫前的1964~1973年的10年中,全市乙脑发病2739例,死亡432例,年发病率波动在9.03/10万~40.82/10万之间。平均年发病率为21.58/10万。年死亡率波动在1.18/10万~7.93/10万之间,平均年死亡率为3.44/10万。流行强度大,波及面广,全市26个区镇均有过不同程度的流行,每年有20~45%自然村有病例发生,1村2例以上较为多见,占总病例数34.2%。发病年龄12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湖州市甲型病毒性肝炎(甲肝)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对甲肝发病的影响。方法通过《湖州市传染病年鉴》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收集1998—2017年湖州市甲肝发病资料,以2008年甲肝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为干预实施时间点构建中断线性回归模型,检验纳入前后甲肝发病率水平改变量和斜率改变量指标,分析扩大免疫规划对甲肝发病率的影响。结果甲肝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前,湖州市甲肝年均发病率为10.228/10万,发病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1.558/10万;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后,年均发病率为1.721/10万,呈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263/10万;甲肝发病率平均每年下降速度较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前降低了1.295/10万。结论甲肝疫苗纳入扩大免疫规划后,湖州市甲肝年发病水平降低,并对甲肝发病趋势下降产生长期持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高安市是全国流行性出血热 (HFRS)高发区 ,为国家早期建立的HFRS监测点之一。自 1964年以来 ,年发病率在 0 70 / 10万~ 2 4 4 54/ 10万 ,年平均发病率 72 97/ 10万。开展HFRS监测工作以来 ,高安市的HFRS监测及控制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HFRS流行强度及流行规律发生了较大变化 :1964年至 1980年为疫情上升阶段 ,发病率年平均增长 33 74 % ;1981年至 1999年为疫情下降阶段 ,发病率年平均下降6 14% ,为进一步了解该病流行特征 ,加强疫情控制措施 ,现采用负二项分布法[1] 对高安市 1998年HFRS疫情资料进行分析 ,现报…  相似文献   

15.
河南省1963~2002年百日咳流行动态及控制策略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掌握河南省40年来百日咳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免疫策略和预测疫情趋势提供依据。方法对河南省不同免疫阶段的百日咳流行病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河南省40年来共报告百日咳3 065 075例,死亡572例。大致可分4个阶段:1963~1978年,年平均发病率为293.47/10万,死亡43例;1979~1983年,年发病率为87.70/10万~17.78/10万,呈逐年下降趋势,死亡6例;1984~1990年,发病率为1.28/10万~6.73/10万,死亡1例;1990年以后发病率为0.25/10万~1.00/10万,连续10年无死亡病例。表明随着百日咳疫苗接种率的不断提高,不但大大降低了百日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改变了其流行周期。结论目前的免疫策略首先应继续做好儿童常规免疫,其次应加强百日咳疫情管理,提高疫情报告的及时性、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摘要:目的 了解近年来义乌市虫媒传染病流行情况,为虫媒传染病防治提供对策。方法 检索2005 -2013年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义乌市的虫媒传染病资料,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分析虫媒传染病特点。结果 义乌市2005-2013年虫媒介传染病年平均发病率3.02/10万,2009年最高达11.82/10万,2009年后发病率呈下降趋势,2012年达到8年来最低点,发病率为1.17/10万,2013年有所升高。2005-2013年间各月均率分布7-10月份最多,占总病例数的74.85%,发病率最高的镇街是义亭镇,平均发病率为22.30/10万,其次是稠城,平均发病率为3.59/10万;男性比女性发病率高,为3.68/10万;职业以农民、商业服务和民工为主,分别占总发病数的39.47%、24.13%和15.75%。结论 义乌市虫媒传染病发病率在2009年登革热暴发后总体呈下降趋势,但不可掉以轻心,应强化虫媒生物监测与控制,预防虫媒传染病。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目前麻疹的流行特征,现将沈阳市沈河区1958年至1998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报告如下。资料与方法 历年麻疹疫情资料来自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本地区麻疹流行病学个案调查资料来自本站计划免疫室。结果 (1)从1958年开始对麻疹进行传染病报告,截止1998年,共报告69346例,死亡479例,年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7373/10万和284/10万,病死率为020%,从1973年开始无死亡病例。1958~1965年,无麻疹疫苗免疫措施,8年间全区共报告56727例,死亡460例,年发病率58039/10万~341688/10万(平均156245/10万);1964年发病率高达341688/10万,是历年中发病最…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天津市红桥区2003—2008年恶性肿瘤发病情况。方法收集该区2003—2008年恶性肿瘤发病数据,运用Excel 2003、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结果该区2003—2008年恶性肿瘤发病率为201.23/10万,标化率为129.37/10万;发病率随着年龄而升高,70岁~组最高(达718.84/10万),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P=0.026)。发病前5位恶性肿瘤为肺癌、乳腺癌、结(直)肠癌、胃癌、肝癌。乳腺癌平均发病年龄54.07岁。结论该区恶性肿瘤发病率低于天津市发病水平和全球发病水平;肺癌是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19.
东阳市46年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动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索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的流行规律和流行特征,对本市46年(1951~1996)疫情资料分析如下。一、流行概况:1951~1996年全市报告流脑病人18028例,年均发病率55.52/10万,死亡968例,病死率5.37%。46年来,我市流脑先后出现过4次周期性高峰。第一流行阶段(1951~1961年)发病率波动在0~44.02/10万,平均发病率8.62/10万,1959年为流行最高峰;第二流行阶段(1962~1973年)发病率波动在10.96~917.62/10万,平均发病率155.99/10万,1967年为流行最高峰,与第一个高峰周期相隔8年;第三流行阶段(1974~1983年)发病率波动在3.21~155.04/10万,平均…  相似文献   

20.
我省自1955年起就有脊髓灰质炎疫情报告。本文按未实行预防接种阶段、实行预防接种阶段、计划免疫实施阶段分析脊灰疫情的动态情况。1 未实行预防接种阶段(1955~1965年)有4个流行高峰,即1959、1961、1963、1964年,年发病率分别为5.39/10万、5.36/10万、11.31/10万、19.21/10万,年均发病率为4.18/10万。这个阶段的特点是:(1)发生地区不断扩大。1955年只有8个市县有病例,1959年波及39个市县,1963年波及全省的46个市县。(2)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7~9月为流行高峰。(3)5岁以下多发。5岁以下儿童占病例总数的94.9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