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毒邪概念辨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按照传统病因学理论 ,“毒”并非一种或一类致病因素。然而 ,从古至今“毒”却经常被用来阐释某些疾病的发病 ,而且其应用颇为广泛。因此 ,自上世纪 80年代末有学者提出“毒邪”概念 ,此后许多学者从病因学角度对“毒”进行了深入探讨 ,不仅丰富了传统的病因学内容 ,而且推动了临床治疗学的发展。近年来 ,毒邪的病因学理论和临床研究已引起中医界的广泛关注 ,与之相应的解毒法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 ,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关于毒邪的涵义尚缺乏统一认识 ,有必要加以辨析。1 毒邪概念的提出近十余年来 ,关于毒邪的概念 ,观点繁多 ,持论不一。刘…  相似文献   

2.
毒邪辨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骆丰  周庆博 《江苏中医》1999,20(11):7-9
本文从毒邪来只辨、毒邪概念含义,毒邪研究的意义四个方面,探讨了中医毒邪致病理论的、现代认识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毒邪与广义之邪辨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张蕾 《山东中医杂志》2002,21(9):515-517
认为毒邪与一般意义的邪涵义不同 ,所导致的病机变化也有明显差异。正确界定毒邪的概念 ,对于临床上祛邪法与解毒法的正确应用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辨析   总被引:35,自引:4,他引:31  
肝衰竭毒邪病因学说认为,毒邪是肝衰竭的病因,毒邪的范围应包括外毒和内毒两方面。在我国外毒主要指病毒性肝炎,内毒是因外毒入侵导致机体脏腑功能紊乱、气血阴阳失调所产生的对机体有特殊而强烈损伤作用的病理产物,可能涉及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性“毒”、细胞因子“毒”、炎性因子“毒”、内毒素“毒”、脂质过氧化“毒”等。毒为致病之因,贯穿于疾病的始终,瘀、痰为病变之本,并且毒与瘀、痰又可互为因果,“毒”、“瘀”、“痰”胶结为本病基本病机病理,故相对应的基本治疗原则是解毒、化瘀、祛痰。  相似文献   

5.
辨毒论治     
在对“辨毒论治”进行较系统归纳和论述的基础上,提出“毒邪”之治,应遵循“急则治标”,采取以“祛邪为主,扶正为辅’’的治则;“攻”毒之法以解毒、排毒法为主;并为临床有效应用“以毒攻毒法”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中医毒邪辨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毒邪的含义主要包括五方面:一泛指药物或药物属性;二指病名;三指病因;四指治法;五为虚词。毒邪致病特点有峻烈性、顽固性、相兼性。毒邪可分为外毒、内毒。外感六淫、内伤火热与毒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外感病时,邪气亢盛病情危重时才可称毒,内伤病时,湿邪和瘀血长期蕴结淤积到一定程度,引起机体脏器功能严重损伤或衰竭,出现全身中毒症状时才称为毒邪。  相似文献   

7.
近年中医文献中有关毒邪、邪毒的论述颇多,但其概念模糊。笔者认为毒邪与邪毒是两个既有区别又密切相关的病因概念。毒邪是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侵入人体后对机体有毒害作用的外感邪气,是引起多种毒症性外感疾病的直接病因。邪毒是毒邪所含有的毒素或邪气在致病过程中所产生的毒性病理产物,是染病后对机体产生毒害作用的罪魁祸首。凡是毒邪均含有邪毒,而一般邪气并不一定含有邪毒。对毒邪与邪毒作出明确界定,有利于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8.
毒邪辨析     
本文从毒邪来源、毒邪识辨、毒邪概念含义、毒邪研究的意义四个方面 ,探讨了中医毒邪致病理论的基本内涵、现代认识和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魏科 《河南中医》2014,(10):1873-1874
毒已涉及中医药的各个领域,可以说"毒"学理论已成为中医药理论的一大特色。其涵义从最初的毒草发展到药物,药物偏性,到药物的毒副作用;从病因,病名到病证病机,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演化和延伸,涵盖范围宽泛且意义复杂多变,不能将毒的概念泛化,比如针对病因毒邪,有人把很多疾病的病因归结为毒,甚至"万病一毒",结果只能导致概念和治法的混乱;而且,应注意毒的阴阳属性,切不可一概"清热解毒"。  相似文献   

10.
毒邪是个病因概念。以人体为界,可分为“外毒”、“内毒”两类:“外毒”包括:1化学致病物(药毒、毒品、各种污染、秽毒等);2物理致病物(跌仆损伤等意外伤害,水、火、雷、电等自然灾害,气候、气温变化,噪声、电磁波、超声波、射线辐射对人体的干扰等);3生物致病物(温病毒邪、疫疠之毒、虫兽毒等)。“内毒”包括:1饮食变毒(酒毒、食积化毒、粪毒、糖毒、脂毒等);2水液成毒(水毒、湿毒、痰毒、尿毒、浊毒等),3诸气生毒(火毒、热毒等),4血瘀生毒(瘀毒、出血、瘢瘕等)。毒邪在发病中起着主导作用。没有毒,相应的疾病就不会发生。正气不足是发病的内在根据。伏毒是毒邪内伏于人体,人体正气尚可耐受制约毒邪,有的人“终生带毒”、“带毒生存”。发病与否,取决于毒邪的强弱和正气的盛衰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防治毒邪可概括为治毒与扶正两个方面。应治毒以解决主要矛盾。治“毒”法的选用又主要根据“毒邪”的致病特点、病理变化而定。外毒以避之、解之为主,使正气免遭损伤;内毒以排之、解之、耐之为主,增强或调节机体清除毒邪的能力,以达到祛除“毒”因,治愈毒病,使“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目前糖尿病已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对人类健康危害最大的是在动脉硬化及微血管病变基础上产生的多种慢性并发症。糖尿病可归属于中医学"消渴"的范畴。消渴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临床上常常表现为"三多一少"的症状,以阴虚燥热为基本病机。"燥热"贯穿消渴病发展始终,燥热日久化生火热、湿热、痰热、瘀热毒邪,诸邪蕴结,毒邪内陷脏腑,加重消渴病情,形成复杂的病机变化,导致变证百出,如水肿、痈疽、眩晕、胸痹、中风、雀目等病证,顽固难愈。历代诸多医家,在消渴病的病因、病机、证候、治疗等方面都有较为深刻和全面的认识。文章从"燥热化毒"的角度来分析消渴病病因病机特点,为临床防治消渴及其并发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
《内经》毒论诠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内经》毒论回顾《内经》中对毒的论述,主要集中于《素问》部分,共有12篇34处。大致对毒的认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1·1病因之毒此所称的病因之毒,主要指六淫之毒或外毒,但也暗示有内涵更深邃的“毒”。如在《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所论之毒当属于六淫之毒或外毒,“故风者,百病之始也,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此因时之序也”。于《素问·五常政大论篇第七十》的前半部分所论之毒,既属于药物之毒的范畴,也属于病因学的范畴之毒,且有更多的内涵。并指出:“寒热燥湿,不同其化也。故少阳在泉,寒毒不生,其味辛,其治苦酸,其谷…  相似文献   

13.
因毒致瘤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小军 《国医论坛》2001,16(1):25-26
肿瘤大致归属于中医的噎膈、失荣、积聚、胃反、乳岩等范畴。毒与肿瘤有密切的关系 ,《诸病源候论》说“诸恶疮皆由风湿毒所生也”;宋代杨士瀛更明确指出“癌毒上高下深 ,岩穴之状 ,颗颗累垂……毒根深藏 ,穿孔透里”。然而后世医家并未对肿瘤发生发展中“毒”的因素引起足够重视。笔者试从毒的角度对肿瘤的病因、病机进行初步探讨。1 毒的含义毒 ,在医学中其义非常广泛 ,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虽有大风苛毒 ,弗之能害。”《素问·五常政大论》:“大毒治病 ,十去其六 ,常毒治病 ,十去其七。”《灵枢·寒热》:“瘰病在于颈腋者 ,此皆鼠…  相似文献   

14.
15.
《中医药学刊》2004,22(12):2282-2283
  相似文献   

16.
"毒"的概念在传统医学中应用非常广泛,从病名、病因、病机、治疗、药物等诸方面,都不同程度的与"毒"有关联.然而,其内延与外涵至今争论不休.  相似文献   

17.
《内经》毒论诠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常富业  王永炎  李辉  李云 《时珍国医国药》2007,18(11):2684-2685
针对"毒"的研究日趋活跃,为深化对毒的认识,有必要从源头上对毒的经典论述进行梳理和诠释。文章简要回顾了《内经》关于毒的论述,将《内经》所论之毒概括为病因之毒和药物之毒。认为当前在毒的研究中,要注意以下3点:毒是一类致病因素,但非孤立性致病因素;毒具有从化性和非孤立性;毒有大毒、常毒、小毒之分;治毒必须用毒药。强调治毒不能尽用清热解毒,当根据毒邪的性质,选择相应药性峻猛的药物,达到治毒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中医病因新说——环境毒邪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提出环境毒邪是中医致病因素之一。与中医传统病因风寒暑湿燥火有别。时代变化 ,科技进步 ,但造成环境污染 ,中医认为这就是毒邪致病。  相似文献   

19.
辨析温病学中"毒"的含义及其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温病学"毒"的来源、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疗等方面进行探讨,认为"毒"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要依据不同的情况来理解其含义,并采用相应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阴阳毒病出现于《金匮要略》中,现代学者对其疾病实质多有讨论,现代疾病如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急性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在某些阶段与阴阳毒病极为相似,适当运用其主治方升麻鳖甲汤随证加减用药也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