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胆囊息肉样病变(PLG)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指向胆囊内突出的局限性、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总称。多为良性病变,分为非肿瘤性、肿瘤性两大类,大部分为非肿瘤性息肉样病变;常见的如胆固醇样息肉、炎性息肉,少见的如腺肌性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异位胰腺组织。肿瘤样息肉病变常见的包括肿瘤和腺癌,此外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  相似文献   

2.
胆囊息肉样病变的病因及发病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胆囊息肉样病变(PL G)又称胆囊隆起性病变,是指向胆囊内突出的局限性、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总称。多为良性病变,分为非肿瘤性、肿瘤性两大类,大部分为非肿瘤性息肉样病变;常见的如胆固醇样息肉、炎性息肉,少见的如腺肌性增生、黄色肉芽肿、异位胃粘膜或异位胰腺组织。肿瘤样息肉病变常见的包括肿瘤和腺癌,此外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神经纤维瘤均属罕见。1 常见的胆囊息肉样病变1.1 胆固醇样息肉 最为常见,这是胆囊胆固醇沉着病的一种,体积较小,直径小于1cm ,并带有蒂,常为多发。显微镜下可见结集的胆固醇晶体有细蒂与胆囊粘膜相…  相似文献   

3.
胆囊息肉样病变(PLC)是胆囊黏膜局限隆起性病变的总称,临床上称为胆囊息肉。PIG是胆道常见、多发病,分为胆固醇息肉、炎性息肉、腺瘤性息肉和胆囊腺肌病,以胆固醇样息肉多见。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为治疗胆囊疾病的“金标准”。2006年8月-2008年3月,我们采用腹腔镜联合纤维胆道镜治疗胆囊息肉,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胆囊息肉(GBP)是一类胆囊黏膜向腔内呈息肉样隆起的病变的总称.GBP分为非肿瘤性GBP和肿瘤性GBP,研究显示胆囊癌(GBC)可由GBP恶变而来, GBP发生恶变与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患者年龄,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胆囊结石,糖尿病病史等因素有关.目前GBP的治疗以外科手术为主,术前明确肿瘤性GBP的危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胆囊内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对72例经病理学检查证实的胆囊内息肉样病变进行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本组胆固醇性息肉34例(47.2%),炎性息肉6例(8.3%),单纯性腺瘤14例(19.4%),乳头状腺瘤16例(22.2%),肌腺瘤2例(2.9%);胆囊壁有强回声或中等回声团突人胆囊腔内,不伴声影,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呈单发或多发;部分回声团表面不光滑,少数可见有乳头状突起,少数回声团或与胆囊壁以蒂相连。结论多数胆囊内息肉样病变具有特征性超声表现,有助于为临床提供明确的诊断,但超声在判断良恶性病变或对微小病变有无癌变方面有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的隆起性病变的内镜分析,提高人们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经电子胃镜、十二指肠镜、超声内镜、ERCP等检查方法,共检出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的隆起性病变1 187例,对其进行内镜分析。结果本组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隆起性病变共1 187例,其中息肉981例,恶性肿瘤69例,间质瘤53例,异位胰腺31例,囊肿27例,脂肪瘤26例,所占比例分别为82.65%、5.81%、4.47%、2.61%、2.27%、2.19%。981例息肉中,经病理证实肿瘤性息肉137例,占13.97%(137/981)。60 748例上消化道内镜检查中恶性肿瘤69例,其发生率为0.11%(69/60 748)。结论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隆起性病变中息肉最为常见,其中肿瘤性息肉所占比例远高于文献报道,恶性肿瘤的发生率也较以前增加,人们应提高对十二指肠球部及降部隆起性病变的警惕。  相似文献   

7.
正胆囊息肉样病变(PLG)是指胆囊壁向囊腔内呈息肉样局限性隆起,但非结石性的一类病变的总称,也可简称为胆囊息肉。一般包括胆囊炎症所引起的黏膜息肉样增生、胆固醇性息肉、胆囊腺肌增生症等非真性肿瘤行病变,胆囊腺瘤和胆囊癌等真性肿瘤行病变,以及胆囊泥等非病理性病变。胆囊癌常与胆囊其他良性病变同时存在,且难以鉴别,大部分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肿瘤已向肝脏及门脉系统侵犯,或者已有远处转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胃部粘膜非蒂状隆起病变的分型、鉴别诊断、预后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1620人次内镜检查所发现的132个胃粘膜隆起病变均作病理检查,分为息肉样(n=92)、疣状(n=25)和扁平状(n=15)3型,通过治疗、定期检查,对各型隆起病变预后进行对照分析。结果各型隆起病变的转归与病变性质密切相关,疣状隆起病变的肠腺化生、非典型增生等癌前变化明显高于息肉样和扁平状隆起病变(P<001),癌前变化与胃粘膜屏障的完整性和血循环、细胞修复功能、Hp感染等内环境有关,具有一定可逆性。结论对胃粘膜隆起病变的正确诊断、分型并给予早期治疗、定期复查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应用经皮胆囊镜检查及治疗胆囊小息肉病变24例。通过胆囊镜检查可明确息肉性质,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对20例定性为非肿瘤性息肉者行经皮胆囊镜息肉摘除术,未发生并发症。具有痛苦小,康复快,近期内临床效果较满意。作者认为胆固醇性息肉为其最佳适应证。4例定性为肿瘤性者,其中腺瘤3例、腺瘤内癌1例均中转胆囊切除术,得到及时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胃食管结合部(EGJ)息肉样隆起性病变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111例(114处病变)ESD治疗的EGJ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包括ESD切除率、手术时间、并发症和复发情况。结果病变大小1.0~6.0 cm,平均(2.47±0.80)cm。表面光滑30处,充血糜烂59处,结节样粗糙11处,分叶状3处,绒毛状8处,浅溃疡1处,局部凹陷2处;术后病理提示上皮内瘤变19处、腺癌2处,瘤变及癌变率为18.42%(21/114)。ESD治疗整块切除率为100.0%(114/114),完整切除率为99.1%(113/114),完整治愈切除率为97.4%(111/114)。操作时间17.0~60.0 min,平均为(32.45±7.32)min。3例发生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发生术中穿孔,均在内镜下治疗成功。术后2例追加手术治疗。随访96例,平均随访28.8个月,有1例(1.04%,1/96)复发。结论EGJ息肉样隆起性病变的上皮内瘤变及癌变发生率较高,采用ESD治疗整块切除病变,完整治愈切除率高、并发症少、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窄带成像放大内镜(NBI—ME)鉴别大肠肿瘤性与非肿瘤性病变表面网状微血管结构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常规内镜检出大肠肿瘤性、非肿瘤性病变144处(102例),记录NBI—ME观察病变表面微血管结构(CP)形态和染色放大内镜观察病变黏膜表面腺管开口(pit)形态。分析pit周围CP形态变化,比较两者形态间的关系。所有病变经内镜或手术治疗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常规内镜鉴别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准确率75.7%、敏感性85.1%、特异性40.0%,明显低于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P〈0.005),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间则未见差异。CP分型与pit分型对照,CP—Ⅰ型、Ⅱ型、Ⅳ型、Ⅵa型分别与pitⅠ型、Ⅱ型、Ⅳ型、Ⅴ1型间一致性达100%。144处病变中,内镜治疗129处,手术治疗15处。组织病理学检查:非肿瘤性30处(增生性息肉17处、炎症性息肉13处);肿瘤性114处(腺瘤95处、腺癌19处)。结论初步显示NBI—ME和染色放大内镜之间具有正相关性,两种检查方法互补可作为当前鉴别大肠病变是否为肿瘤性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估窄带成像放大内镜(ME-NBI)下应用JNET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临床价值。 方法 在ME-NBI模式下对结肠镜检查发现的110处结直肠新生性病变进行观察,分析病变的血管形态及表面结构变化,根据ME-NBI分型系统(JNET分型、Kudo分型)初步判断病变的性质,并与切除标本的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ME-NBI下JNET分型总体分型诊断结直肠肿瘤性病变的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96.2%(75/78)、93.8%(30/32)、97.4%(75/77)、90.9%(30/33)和95.5%(105/110),Kudo分型总体分型的上述指标结果分别为92.3%(72/78)、81.3%(26/32)、92.3%(72/78)、81.3%(26/32)和89.1%(98/110),两者在诊断准确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7)。JNET分型总体分型诊断微小息肉(≤0.5 cm)、小息肉(>0.5~1.0 cm)、大息肉(>1.0 cm)肿瘤性的准确率分别为92.3%(36/39)、93.8%(15/16)和98.2%(54/55),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79)。 结论 ME-NBI下JNET分型在鉴别结直肠病变肿瘤性与非肿瘤性方面具有较可靠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窄带成像结肠镜对结肠息肉样病变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窄带成像(NBI)结肠镜对结肠息肉样病变的病理组织类型的预测能力.方法 125例患者接受结肠镜检查诊断结肠息肉样病变173个,根据腺管开口形态及NBI下血管分型判定该病变为肿瘤性病变(结肠腺瘤、结肠癌)或非肿瘤性病变,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判定各种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结果 NBI下血管形态鉴别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94.83%、91.23%、93.64%)以及隐窝形态结合血管形态鉴别肿瘤性或非肿瘤性病变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率(95.69%、96.49%、95.59%)显著高于常规内镜(80.17%、84.21%、81.50%)(P〈0.05).血管形态鉴别腺瘤与结肠癌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率为86.90%、100.00%、87.93%.结论 NBI模式下结肠镜检查对息肉样病变的肿瘤性、非肿瘤性,结肠腺瘤、结肠癌的鉴别优于常规内镜检查,接近病理学检查.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囊息肉样病变(PLG)的癌变危险因素。方法选择118例行手术治疗且经病理证实的PLG患者,对其临床特征、腹部超声表现及病理类型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18例PLG患者中,男女比例为1:2.03,平均年龄46.2岁,临床多无特异性症状;腹部超声诊断PLG的灵敏度为80.5%。PLG以非肿瘤性息肉为主,其中胆固醇性息肉占72.9%;肿瘤性息肉占9.3%,其中癌变1例(癌变率为0.8%);118例PLG患者的平均息肉直径为7.86rain,息肉直径≥7mm者肿瘤性息肉占90.9%、非肿瘤性息肉占54.2%(P〈0.05)。肿瘤性息肉中单发者占63.6%,非肿瘤性息肉者占24.3%(P〈0.05)。结论PLG以胆固醇性息肉为主;年龄≥50岁、息肉直径≥7mm、单发或腹部超声表现为中低或等回声的PLG癌变可能性较大,应密切随访,观察息肉变化情况,必要时行外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5.
十二指肠球部隆起性病变58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58例十二指肠隆起性病变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大多数为息肉型病变(48例),其次为十二指肠平滑肌瘤(4例)、十二指肠胃黏膜异位(3例)、异位胰腺(2例)和十二指肠组织胞浆菌菌性肉芽肿、P-J病即黑斑息肉病、GIST各1例等。52例作了内镜下病变摘除,1例外科手术治疗,仅1例十二指肠乳头癌者死亡。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窄带成像技术(NBI)普通内镜在大肠隆起样病变诊断中价值。方法应用NBI普通内镜观察了80例患者共103个大肠隆起样病变的表面腺管开口形态。根据工藤进英腺管开口形态分型法,将NBI内镜诊断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普通肠镜发现隆起样病变的敏感性为80.0%(80/103),切换NBI后,能清楚显示隆起样病变的形态和边界,发现隆起样病变的敏感性为100%(103/103);NBI普通内镜观察隆起样病变腺管开口,根据工藤进英腺管开口形态分型法进行诊断,其中腺管开口呈Ⅱ型18例,Ⅲ(L)型54例,Ⅳ型15例,Ⅴ型16例。NBI普通内镜对于大肠隆起性病变肿瘤及非肿瘤性的鉴别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分别为95.3%(81/85)、83.3%(15/18)、NBI普通内镜对于大肠隆起性病变肿瘤及非肿瘤性的鉴别诊断的符合率为93.2%(96/103),与文献报道的NBI放大内镜的94.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应用NBI普通内镜,也可以通过观察腺管开口形态,比较准确地鉴别诊断大肠肿瘤与非肿瘤病变。  相似文献   

17.
消化道隆起性病变主要包括息肉及黏膜下病变(脂肪瘤、平滑肌瘤等),消化道息肉目前认为是一种癌前病变,须积极治疗。目前国内外学者广泛采用的治疗方法是高频电凝切除术,而在切除上述病变时可能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如出血和穿孔,尤其对息肉直径〉2cm粗蒂或亚蒂(其滋养血管相应较粗)、无蒂的宽基息肉,及使用心脏起搏器者,风险更大,为高频电凝切除的相对禁忌证。  相似文献   

18.
中老年胆囊息肉样病变术后病理与术前B超诊断的对照分析穆庆霞胡淑芳胡建群张峰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10029)胆囊息肉样病变(简称胆囊息肉)是胆囊粘膜局限性隆起病变的统称。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超声仪器的不断改进,本病的检出率达100%。现将我院近...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微探头超声内镜(MPS)鉴别诊断表面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的价值。方法189例患者胃镜检查发现表面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行MPS检查并与病理检查比较。结果MPS诊断食管平滑肌瘤或间质瘤56例,其中起源于黏膜肌层35例,起源于固有肌层21例;食管静脉瘤52例;食管外压性隆起38例;食管囊肿34例;食管息肉9例。结论MPS能准确判断表面光滑型食管隆起性病变的起源和层次,并能较好地提示病变性质,对明确该类病变的诊断及指导治疗具有较高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胆囊壁隆起样病变的超声诊断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超声对胆囊壁隆起样病变的术前诊断价值。方法对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56例胆囊壁隆起样病变的超声图像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阐明了胆囊隆起样病变的大小,回声对其病理分型的价值。结论超声影像对胆囊壁隆起样病变的术前诊断有很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