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风早期康复及对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是当今中风病治疗的关键,直接影响病人预后,因此日益受到学术界重视,中医药在此方面日益显出其优势所在。本文简述了中风早期康复的机理及中风后抑郁症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说明了中风早期康复及对中风后抑郁症治疗的重要性。并阐述了中医药在中风早期康复及中风后抑郁治疗中的作用,说明了将中医药引入中风早期康复及中风后抑郁症的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9,(12):2666-2671
中风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脑血管疾病之一,具有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高等特征。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最为常见。中风发病机制复杂,尚无特效治疗。中药在治疗缺血性中风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体现出整体调节、多层次、多靶点的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文章综述了近年来治疗缺血性中风常用中药的研究进展,为今后中药治疗缺血性中风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对中风患者及家属、实习医护人员进行中风康复知识的调查,了解患者及家属、实习医护人员中风康复知识现状,更好地为患者做好中风康复的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50例中风患者及50例家属、30例实习医护人员进行中风康复知识的调查。结果被调查者对中风后的康复治疗项目有所了解,但对中风的康复知识普遍缺乏;多数人通过医护人员的现场指导获取中风康复知识。结论医护人员应重视对中风患者及家属中风康复的健康教育,同时,对即将进入神经科实习的医护人员有必要加强对中风康复知识的岗前培训,并提供多种获取康复知识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中风是复发率、致残率、致死率均高的常见疾病,一旦罹患,防残、防复发、防致死就成为主要矛盾."血浊"作为贯穿缺血性中风的病理基础,是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重要切入点之一. 1 中风先兆是缺血性中风二级预防的临床切入点 中风先兆是未发生中风而临床出现一些需要引起中风警觉的症状.刘完素指出,出现中风先兆后"三年内必有大风之至".流行病学调查发现,50%的缺血性中风患者有中风先兆史,约1/3的中风先兆患者将发展为中风[1].缺血性中风存活者6个月内复发率为8.8%,5年内为25%,且预后比首次中风更差,是病死、致残、痴呆的主要原因[2].可见,对已表现出了中风先兆和有中风经历的患者,若能见微知著,通过寻找中风事件发生的原因,采取积极的防治措施,治疗可逆性病因,纠正可干预的危险因素,预防中风发生与复发,是二级预防的临床切入点.  相似文献   

5.
从中风理论(发展气血理论、创气虚血瘀学说)、中风论治(中风病因、中风先兆、中风治疗)对王清任所创立的中风学说做了考释。指出王清任在气血理论、脏腑结构、活血化瘀等方面均提出了深刻见解,其创立的中风理论在后世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上有着巨大的贡献。  相似文献   

6.
中风后失眠是中风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有文献报道中风后合并失眠者高达56.5%,严重影响了中风患者的后期生活质量和康复,因此如何治疗中风后失眠已成为现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在对中风后失眠的临床治疗研究中,发现采用针灸治疗能够有效的治疗并改善中风后失眠症状,其中针灸治疗又细分为针刺治疗、艾灸治疗、耳穴治疗以及综合治疗等。本文主要就近年来针灸治疗中风后失眠的临床研究进行概述。  相似文献   

7.
边宁涛  马菲鸿 《光明中医》2014,(6):1141-1141,1273
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中风防治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可降低中风的发病率、致残率、复发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通过探讨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对中风防治,纵览《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著作,体会中医学“治未病”思想精髓,并将其应用到中风的防治之中,普及中风的防治知识,让公众了解中风的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先兆症状、有效预防措施,加以主动干预,使中风的危害降至最小。  相似文献   

8.
中风又名脑卒中,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脑血管病变。中医认为它是由于阴阳失调、气血逆乱、上犯于脑所引起的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半身不遂。《素问·玉机真脏论》篇描述中风为“忽眩冒而颠疾”。张仲景《金要略·中风历节》篇云:“邪入于腑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两者均认为中风的发病部位在头部。计算机断层扫描运用于头部检查以后,中西医结合学者提出将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缺血性中风和混合性中风三大类。出血性中风中风指非外伤引起的血液从破裂血管直接进入脑部。临床上,出血性中风起病急、症状多、变化迅速常危及生命,是…  相似文献   

9.
中风是中医学对脑卒中的总称,根据病理的不同可在临床上将其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本文就近几年治疗缺血性中风的有关研究报道表明,使用中医治疗中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周婕  李淑蕾  肖俊杰  李双飞  潘锐焕 《新中医》2023,55(11):226-230
中风后腰痛是中风后常见并发症,但学术界对中风后腰痛针对性研究较少。基于《黄帝内经》探 讨中风后腰痛的中西医概况、中医学病因病机和针刺治疗方法;并探讨用浮针治疗中风后腰痛的可行性及疗 效。认为浮针治疗中风后腰痛疗效良好,可以推广。  相似文献   

11.
中风的发生与瘀血有很大的关系,所以活血化瘀法是治疗中风的有效方法,不论是缺血性中风还是出血性中风在急性期都可选用活血化瘀药来治疗,但在治疗这两种类型中风时要正确地选择活血化瘀药。  相似文献   

12.
刘秉 《世界中医药》2007,2(6):375-378
中风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虽然缺血性中风的病死率低于出血性中风,但其发病率明显高于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的70~80%,并且20%的幸存者1~2年内会出现再次中风,使患者的生存质量严重下降.……  相似文献   

13.
列举古代医家治疗中风先兆、中风急症、中风后遗症、中风闭证、中风脱证验案6则,分析其中的辨治思路和经验;认为从元气虚论治是其重要的方法,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风先兆证临床诊疗新思路。方法:基于中风先兆证病机特点,重视心理压力等情志因素对疾病的影响,结合患者心理状况与性格特征,试以中医内科心身疾病诊疗模式论治中风先兆证。结果与结论:心身并重论治中风先兆证,为中风先兆证临床诊疗提供新思路,以求提高临床疗效,降低中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5.
中风急性期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中风即脑卒中,为脑部血管阻塞或破裂引起的脑部血流受阻所致,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其中缺血性中风约占中风病例的75%。在我国死于脑血管病者多于死于心脏病、癌症,脑血管病居三大死因之首。中风不仅以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危害人类健康,而且在存活下来的80%中风患者中仅有10%左右能完全恢复正常功能,绝大多数患者遗留偏瘫、失语等后遗症,  相似文献   

16.
中风是世界范围内人口死亡的第3位病因和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缺血性中风占所有类型中风的85%左右,我国中风的复发率为30%,占国际之首。中医药在中风的二级预防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常用活血化瘀类药物。  相似文献   

17.
宋金医家刘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中风论》(以下简称《中风论》)中,论及中风针刺方法,颇值得研讨。如云: “中风无汗恶寒,……宜针太阳、至阴(出血)、昆仑、阳跻;中风有汗恶风,……宜针风府。以上二证,皆太阳经中风也。  相似文献   

18.
正当今社会,中风发病率增高趋势明显,而在中风后,除了谨防中风复发,还需注意复健过程。中医认为,中风的病因分为外在因素诱发的外中风和内在因素导致的内中风。中风后病人常肌肉萎缩或无力、肢体麻痹或疼痛,倘若复健过程中不多加注意,很可能出现皮肤烫伤、肺炎、褥疮等伤害或疾病。不管是外中风还是内中风,神经损伤所导致的半身不遂(偏瘫),都可以视为中医痿症、痹症等范畴。痿症可包括中风后导致的运动神经损害,进一步引起的肌肉萎缩或无力。痹症可包括因中风后感觉神  相似文献   

19.
中风是由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所引起脑血管损害的一种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其发病率、致残率较高,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中风病人除药物治疗、功能锻炼、心理治疗这些恢复手段外,合理调配饮食对康复也具有重要作用,让中风患者从饮食开始走向康复,正确进食,避免危险发生。中风病人的饮食原则是,既要保证病人的合理必需的营养,又要有利于中风危险因素和病因的控制,以利于中风患者的康复和防止再次中风。  相似文献   

20.
正根据1995年试行的《中风病诊断疗效评定标准》~([1])将中医中风和西医CCD(TCD)编码一致,即中医中风等同于西医中风。中风失语症作为中风后遗症主症之一,主要表现为感觉性失语和运动性失语。虽然有研究发现中风失语症患者年龄有年轻化趋势,但老年人仍然是主要受累人群。自古至今,对中风失语的康复治疗研究不计其数,中西医疗效各有千秋,而计算机的应用和多学科如康复学、语言学、心理学的相互渗透,为中风失语症的治疗和护理注入了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