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大鼠胃热证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目的:建立大鼠胃热证的病理模型。方法:采用辣椒汁加60度白酒灌胃两周,最后3d夹尾激怒引发胃热证模型。观察每只大鼠体温、食量、饮水量、大小便性状并检测血浆中白细胞素8(IL-8)、白细胞素2(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血栓烷(TXB2)和6-酮-前列腺素F(6-keto-PGF1α)含量及胃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两周后可见模型组大鼠体温体重减少,饮水量增加,食量减少,大便量减少等主要症状体征,血浆中IL-8,IL-2,TNFα,TXB2和6-keto-PGF1α含量明显增加,胃粘膜弥漫性充血,炎性损伤等的胃热证的变化特征;左金丸治疗后,胃热证的生化和组织学检查等均有所改善。结论:该方法能成功地建立大鼠胃热证的病理模型。  相似文献   

2.
杨万斌  文彬  张凌杭  刘红 《中国中药杂志》2015,40(18):3644-3649
研究将72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左金丸组、空白组,每组24只(雌雄各半)。模型组及左金丸组用浓度递增乙醇溶液灌胃,持续3周,之后2周给予浓度递增的辣椒素和乙醇的混合水溶液灌胃,诱导大鼠胃热模型形成。期间左金丸组每日予左金丸汤剂灌胃,持续5周。第6周,每组各随机抽取12只(雌雄各半),麻醉并处死,取胃体清洗干净,部分胃体固定包埋,切片进行组织学检查,部分胃组织进行酶联免疫吸附实验,观察IL-2的浓度;剩余存活大鼠用于观察模型持续时间;实验期间每日观察大鼠的体重、食量、饮水量等。造模后,模型组大鼠胃部病理结果显示大鼠出现胃溃疡病变,IL-2浓度明显高于空白组,模型组的一般症状和药物反证结果均符合胃热证模型指标,因此认为,辣椒素和乙醇溶液相结合的灌胃方法可建立胃热证大鼠模型。  相似文献   

3.
清胃黄连片治疗胃热证30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4.
中医实热证、虚热证实验研究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就中医实热证、虚热证从动物模型、实验进展、结论和展望等3个方面进行综述,并进行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胃寒证、胃热证模型大鼠基础代谢的变化及寒热方剂对相应的模型的影响,探讨其方证相应的客观规律。方法:采用"寒、热因素"分别建立大鼠胃寒证、胃热证模型,观察其症状、体征及胃黏膜形态,并运用大鼠代谢笼检测受试大鼠饮水量、饮食量、排尿量及排便量。结果:胃寒模型组大鼠日饮水量减少,粪便量增多,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理中丸治疗组以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P〈0.05,P〈0.01)。胃热模型组大鼠日饮水量、饮食量增加,粪便量减少,与空白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大黄黄连泻心汤治疗组以上症状有明显的改善(P〈0.05)。结论:本研究所采用的"寒、热因素"能成功模拟胃寒证、胃热证动物模型,且寒、热方剂与其相应模型体现了一定的方证相应的规律。  相似文献   

6.
为探索寒热证的本质,很多学者对寒热证动物模型进行了研究。本文检索了CNKI1994~2009年的相关文献,从寒证、热证、寒热体质3个方面总结了近15年中医寒热证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同时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提出了以后的研究设想,为进一步研究寒热证动物模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肾炎湿热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湿热证在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逐渐被认识,临床医家进行了大量的临床试验和动物实验,从病因、病理、生化、免疫、细胞因子、血液流变学改变等多方面论证了湿热伤肾是肾炎病机的基本特点。这其中经历了10余年的发展过程:1978年徐嵩年[1]指出邪热内蕴常为整个慢性肾炎治疗过程中最为严重的干扰因素;1982年张镜人[2]提出慢性肾炎伴肾功能损害过程中,湿热是贯穿始终的病邪;1988年赵金锋[3]观察50例慢性肾炎患者,认为百分之百的病例在整个病程或病程中某个特定阶段都可表现有湿热,刘志明[4]进一步指出湿热伤肾是肾炎病机的基…  相似文献   

8.
寒热本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39,自引:1,他引:39  
梁月华 《中医杂志》1996,37(12):747-750
1988年和1990年,两次讨论了寒证、热证本质。近年来有关的研究又有很大的进展,如寒证、热证模型的改进,机能水平的研究,形成机制及治则的研究等。1 寒证、热证动物模型研究概况有关“证”模型的研究国外也很重视并进行了研究。1989年,日本的关正威、池田宏等参考了中国证的研究,其中包括了我组对寒证,热证动物脑、肾上腺、血液内多巴胺—β—羟化酶(DβH)活性及尿内17—羟皮质类固醇(17—OHCS)变化的研究,以前列腺素—PGF1α(血液内PG1α的代谢产物)为指标研究胆石症、  相似文献   

9.
卫严蓉  冯璐  崔文成 《河南中医》2020,40(4):541-544
崔文成教授提出小儿变应性鼻炎多为肺虚食滞胃热证。小儿变应性鼻炎肺虚食滞胃热证的内因:一是内有肺虚特禀体质,二是鼻有湿邪伏遏;外因为"非时之感",六淫、异气、情志、饮食均为非时之感。崔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鼻,病变脏腑在肺,涉及肝、脾与胃肠,病性为本虚标实,肺气虚为本,饮食聚为标。其基本病机为内有肺虚特禀体质,外有非时之感,鼻有湿邪伏遏,三者相合,闭据鼻窍则发病。崔教授常用《济生方》苍耳子散、《医宗金鉴》平胃散和《丹溪心法》保和丸加减治疗,并注重小儿的预防调护,将"军事化治理"的理念告知家长,使之运用于小儿的日常调理,双管齐下,收效显著。"军事化治理"有五个要点:①起居有常有定时;②饮食有节有规律;③适度锻炼;④调畅情志;⑤全家总动员。  相似文献   

10.
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与肠道微生物的变化密切相关,湿热证作为临床常见证型,以肠道微生物的物种丰度及多样性改变作为切入点,探求不同疾病湿热证与肠道微生物紊乱之间的关系,对于中医临床诊治的客观化评价具有重要意义。现对近年来关于不同疾病湿热证与肠道微生物的相关研究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11.
李华伟 《中医研究》2010,23(5):77-78,F0003,F0004
艾滋病(acquired immunodeficiency syndrome,AIDS)是当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引起。其潜伏期长,死亡率高,病情复杂而深重,被称为“超级癌症”、“世纪瘟疫”。目前,我国正进入艾滋病快速传播期,艾滋病疫情处于总体低流行,特定人群和局部地区高流行的态势”,  相似文献   

12.
湿热证动物模型及证型实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湿热证病症实质的研究涉及病毒、细菌感染、免疫、代谢等多方面,湿热证已成为近年来的研究热点.通过对近几年来相关文献的整理,从湿热证的动物模型和证型实质2方面加以阐述,意在拓宽思路,以提高中医疑难病证防治水平.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有关胃病与证的动物模型研讨已成为相关中药及复方实验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在整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将胃病模型、胃证模型及胃病证结合模型的相关实验研究概况进行了分类阐述,并提出,研制与中医证型相近的动物模型是突破中医药动物实验研究的瓶颈所在。  相似文献   

14.
脾虚证的现代研究,一直是学术界所瞩目的课题。90年代以来,国内仍有不少学者对脾虚证怀着浓厚的兴趣,采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从临床与动物实验方面对脾虚证的现代研究做了大量有益的工作,主要集中在脾虚证的诊断标准、动物模型复制、脾主运化、脾主肌肉、脾主统血等方面。研究范围涉及脾气虚证、脾阳虚证、脾阴虚证、牌不统血证。1研究进展1.1脾虚证诊断标准全国中百医结合虚证与老年病研究委员会于]982年制定了“中医虚证辨证参考标准”,]986年重新修订,其中涉及脾虚证辨证参考标准。1987年卫生部药政局颁布《中药治疗脾虚证的…  相似文献   

15.
大肠癌中医证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辨证论治、中药固定方、中成药治疗、其他治疗方法,论述大肠癌中医诊治。指出:中药在改善生活质量、减轻放化疗术后反映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认为相关药理的研究仍显不足,今后应加强中药抗癌机理的实验研究。  相似文献   

16.
在以往的相关研究中,已发现胃癌的发生、发展、转移涉及组织病理、免疫生化、血液流变学及肿瘤基因及动物模型实验等多个方面的病变和功能状况均与胃癌中医辨证存在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大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欧美国家发病率居消化道恶性肿瘤第1位。2010年美国估计将有147830例新发大肠癌,同年估计将有52090例患者死于大肠癌。近年来,随着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和饮食结构的变化,我国大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前,肺癌的发病率和致死率已高居榜首,严重威胁人们的健康。尽管手术、放疗、化疗成为治疗肺癌的三大犀利武器,但中医药在肺癌的防治中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取得  相似文献   

19.
辨证论治是中医理论的核心,是中医学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证候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所获知的在生命过程中表现在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及其运动、变化规律,是从时间和空间两个方面反映疾病的过程及其相互依存和联系的复杂关系[1],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目前对于中医证候分  相似文献   

20.
胃癌前病变中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癌是人类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其临床症状,可归属于“胃脘痛”“痞满”“嘈杂”“泛酸”等范畴。目前现代医学对GPL的认识已深入到分子基因水平.但在治疗上还缺乏有效的手段。中医药治疗GPL已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与试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有进一步推广和深入研究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