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4例缺血性肠病的临床及内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肠病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该病为肠壁血液灌注不良引起的肠壁缺血性病变,此病可累及整个消化道,但主要累及结肠,故又称为缺血性结肠炎.现将本院2002~2007年收治的14例缺血性结肠炎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结肠炎(IC)是由于肠壁血液供应不足导致的结肠缺血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及动脉硬化的发病率增高,其发病率亦逐年增高。为提高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水平,对我院1997-01~2006—12治疗的缺血性结肠炎13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3.
结肠炎又称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起病多缓慢,腹泻是主要症状,排出脓血便,粘液血便,或血便,常伴里急后重,有腹痛-便缺血性结肠炎的症状表现。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各种原因使肠壁血流灌注不良,引起缺血性肠道损害,是肠壁营养障碍的一种综合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内镜下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总结我院内镜中心近期诊断的18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内镜下表现。结果缺血性结肠炎内镜下特点主要为:粘膜散在条状充血糜烂灶;粘膜充血糜烂,散在浅表性溃疡;肠壁增厚,结肠皱襞结构消失,粘膜表面充血糜烂;肠壁增厚变形,肠腔向心性狭窄。结论结肠内窥镜检查能早期诊断缺血性结肠炎,方法简单易行,可靠性高。  相似文献   

5.
结肠镜下摘除息肉后致缺血性结肠炎1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肠壁血流减少而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好发于60岁以上老年人.以腹痛、腹泻及便血为主要临床表现,常见的基础发病因素有动脉硬化、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心力衰竭及长期口服收缩血管药物(如洋地黄、避孕药物)等。近年结肠镜下手术引起缺血性结肠炎病例鲜有报道,现将我院5年来结肠镜下摘除息肉后引起缺血性结肠炎13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胡震宇  吕宾 《浙江临床医学》2006,8(10):1057-1057
缺血性结肠炎(IC)是由于肠道血液供应不足或回流受阻致肠壁缺氧损伤引起的急性或慢性炎症性病变,近年来,由于对本病认识的提高和检查方法的不断改进,缺血性肠炎的确诊率也不断提高.现收集近年来诊治的6例IC患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缺血性结肠炎(IC)是由于结肠血流减少导致肠壁缺血及继发炎症,是缺血性肠病中最常见的类型。本文回顾性分析了23例IC患者临床资料及结肠镜等检查结果,旨在加深对该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21例缺血性肠炎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缺血性肠炎的临床病理特点及病理诊断。方法分析21例缺血性肠炎的临床特征、肠镜所见及病理改变。结果缺血性肠炎的病理改变以肠壁充血、水肿、出血及变性坏死为主,伴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结论缺血性肠炎是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并讨论其病因、分型、与溃疡性结肠炎及克隆氏病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结肠炎(IC)是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某一段肠壁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所致的肠壁缺血性改变而发生的病变,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血便、腹泻或黏液血便等非特异性症状。早期不易确诊,严重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肠坏死、穿孔及休克等,病死率较高。现将本院近10年来诊治的33例IC病例临床特点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0.
急性缺血性肠炎临床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结肠炎(IC)是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特点的独立性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某一段肠壁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所致的肠壁缺血性改变而发生的病变,临床上表现为腹痛、血便、腹泻或黏液血便等非特异性症状.早期不易确诊,严重者病情发展迅速,可出现肠坏死、穿孔及休克等,病死率较高.现将本院近10年来诊治的33例IC病例临床特点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肠病也称肠系膜血管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明显及饮食结构等的改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发病率明显增加,缺血性肠病的发病率也随之增加〔1〕。缺血性肠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  相似文献   

12.
饶向东 《临床荟萃》2011,26(21):1883-1884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IC)是由于肠壁血流灌注减少或中断所致的肠壁缺血性改变。易发生于50岁以上的老年人。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血便或黏液血便等非特异性症状,由于本病在临床上少见,早期不易被发现。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以及对本病的认识逐渐深入,IC的发病率日逐增高Ⅲ。我们回顾分析了我院确诊的32例IC患者的临床特点和内镜下表现,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总结缺血性肠炎的内镜及临床特点,提高本病的早期诊断率,减少误诊率。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缺血性肠炎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内镜下表现及病理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平均年龄58.8岁;临床主要表现腹痛、便血及腹泻等;病变累及左半结肠27例(75.0%),未见累及直肠、升结肠和回盲部,也无全结肠受累。结肠镜下1例误诊为克罗恩病,2例误诊为溃疡性结肠炎,1例误诊为结肠癌;结肠镜确诊32例,确诊率为88.9%。根据Marston分型,一过型31例(86.1%),狭窄型5例(13.9%),无坏疽型。病理检查特征性改变为肠壁内微小血管闭塞、黏膜充血水肿、炎症细胞浸润及纤维素血栓和含铁血黄素沉着等。经治疗均临床痊愈。其中19例在治疗后2周~2个月复查结肠镜,8例在原病变部位有轻度糜烂、血管纹理模糊或浅小溃疡,11例内镜下黏膜"正常"。结论缺血性肠炎有其特殊的临床、内镜表现以及病理特征;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则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肠炎病理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缺血性肠炎(IC)是由于多种原因引起肠血循环障碍所致的一种肠疾患,本文报导了10例IC的临床特征及诊断。IC的病理改变为非特异性的,包括不同程度炎反应,肠壁结构破坏,出血和含铁血黄素细胞浸润等。本文学就IC的分类,与克隆氏病及溃疡性结肠炎的鉴别及病因学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临床特点和易患因素。方法 64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50例(年龄≥60岁)和对照组14例(年龄<60岁)。回顾分析临床资料,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①多数患者表现为腹痛、便血、腹泻三联征,两组腹痛、血便、腹泻症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②结肠镜下以黏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等为主要表现,病变主要发生于左半结肠,两组间病变部位比较无显著差异;③缺血性结肠炎好发于老年患者,多伴有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多数患者预后良好;④老年组患者的血红蛋白(Hb)、血清白蛋白(Alb)浓度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1),老年组C反应蛋白(CRP)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缺血性结肠炎临床表现主要为腹痛、便血、腹泻;病变部位主要累及左半结肠。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疾病是老年缺血性结肠炎的好发因素。贫血、低白蛋白血症是缺血性结肠炎重要的危险因素。CRP增高提示炎症反应也可能是老年人缺血性结肠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电子结肠镜在缺血性结肠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24例缺血性结肠炎患者均在起病后的1~7d进行结肠镜检查,1985~1997年用进口纤维结肠镜,1997~2003年7月用进口电子结肠镜。结果1985~1997年12年间确诊3例缺血性结肠炎,1997~2003年7月6年间确诊21例。结论电子结肠镜在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肠病是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组具有一定临床病理特点的独立性疾病,该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血流减少所致的肠壁缺血性损害,使肠壁营养障碍的一种综合征。随着社会人口的日益老年化,动脉硬化所致的疾病发病率增加,缺血性肠病的患病率也有所增加。尤其是老年人临床表现不典型、误诊率高、并发症多、病死率高,是临床上严重的急腹症之一。本院2007—2008年共收治16例缺血性肠病患者,现对其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肠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肠壁急性或慢性血流灌注不良所致的肠壁缺血性疾病.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C)3类[1].该病是引起下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其中IC最常见,占整个消化道缺血性疾病的50%~60%[2].IC以腹痛、便血为主要表现,严重者可导致坏死、穿孔、腹膜炎及感染中毒性休克等,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回顾分析我院18例IC的内镜及病理特点,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结肠炎(Ischemic colitis IC)是由于肠壁血液灌流不良所致结肠缺血性疾病.临床表现有腹痛、腹泻、便血等,严重者可致肠坏死、穿孔、腹膜炎及中毒性休克,早期不易鉴别,易误诊.我院1989年1月~1998年1月收治IC 16例,误诊7例,误诊率43.8%,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缺血性结肠炎的超声图像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缺血性结肠炎的超声图像特点以及超声诊断价值。方法使用3.5~5.0MHz腹部探头和7.0~14.0MHz高频超声对12例因急性腹痛、便血患者行二维基波、自然组织谐波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结肠肠壁增厚的部位、范围、壁厚和彩色多普勒血流等声像图特征。结果全部病例经结肠镜或临床治疗监测、随访证实,超声定位符合率100%(12/12),其中病变累及右半结肠1例(8.4%),左半结肠7例(58.4%),横结肠2例(16.6%),脾曲2例(16.6%)。增厚结肠壁的长度范围10.0~20.0cm(平均15.0cm),壁厚0.5~2.0cm(平均1.3cm),病变呈均匀、全周性增厚。CDFI全部病例肠系膜上动静脉内未见血栓,4例(33.3%)增厚结肠壁间有少量彩色血流信号,8例(66.7%)未见彩色血流信号。结论超声对病变的分布、范围、肠壁厚度、彩色血流等做出正确的判断,超声对缺血性结肠炎的诊断和随访、监测对临床有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