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schemic mitral regurgitation,IMR)也称为功能性二尖瓣反流或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是冠心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二尖瓣反流的发生会加速左心室重构和功能障碍,最终导致不可逆的心力衰竭。尽管在医学和外科治疗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IMR的患者与因其他原因而出现二尖瓣关闭不全的患者相比生存率较差。在外科治疗方面,此类患者尤其是中度及重度IMR患者治疗方式的选择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将从二尖瓣反流机制、不同程度IMR患者的外科治疗以及介入治疗的进展等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2.
二尖瓣反流(MR)是临床常见的瓣膜功能异常,相关指南将其分为原发性或器质性二尖瓣反流(OMR)和继发性MR,后者根据病因不同可以进一步分为缺血性MR和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1].其中,FMR是指瓣膜本身无病变而继发于左心功能或几何结构改变发生的二尖瓣关闭不全,通常是指继发于心功能不良、扩张型心肌病等的MR.二尖瓣的主要功能为保证血液舒张期由左心房流入左心室而收缩期不逆流入左心房,因此其关闭功能的异常可加重左心房及左心室的前负荷,使左心房和左心室扩大,从而导致反流进行性加重,即所谓的"二尖瓣反流加重二尖瓣反流"[2].  相似文献   

3.
二尖瓣反流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在美国每年有超过25万名患者诊断为二尖瓣反流,欧洲的患病率和发病率相似。患者对轻度反流往往可以耐受,很少出现临床症状。然而,严重二尖瓣反流患者的左心室因反流量过大而代偿性扩张,最终导致收缩功能障碍。左心房压力也因为反流而增大,容易导致房颤和肺动脉高压。如不加以治疗,患者最终会出现心衰乃至死亡。二尖瓣反流预后较差,有症状而未行手术者年死亡率在5%左右,而出现严  相似文献   

4.
二尖瓣反流是目前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之一,在人群中发病率约为10%,其中大部分为功能性反流。室性功能性二尖瓣反流(V-FMR)患者是由于左心室收缩功能减弱合并左心室扩大,导致瓣环扩大及相对性的腱索牵拉拴系所致,由于该类患者心功能及基础情况较差,手术风险及预后均不如常规二尖瓣反流患者。近年来,经导管二尖瓣缘对缘修复术逐渐发展为一项成熟的二尖瓣反流介入技术,在V-FMR患者中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结果,为V-FMR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正>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FMR)是指瓣膜结构正常,反流是由于左心室扩大或重构导致的二尖瓣前后叶闭合不全,也称继发性二尖瓣反流(secondary mitral regurgitation)。FMR是慢性心力衰竭(chronic heart failure,CHF)的常见并发症,国外文献报道,80%以上的CHF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MR,其中重度MR的发生率为18.9%[1]。FMR发病机制较复杂,目前所知的包括:左心房、左心室扩大导致二尖瓣环扩张;左心室重构及形态改变  相似文献   

6.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是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的常见并发症,发病机理与心肌梗死所致的继发性左心室扩张重构及二尖瓣瓣叶牵拉作用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二尖瓣瓣叶和瓣下结构并无结构性病理改变。随着冠状动脉缺血性疾病(CAD)的日益多发,有报道指出心肌梗死患者中高达40%的个案出现IMR。然而,IMR患者的长期预后普遍欠佳,资料显示即使患者出现轻度IMR,亦会增加其心血管事件死亡率,IMR患者的5年生存率仅62%,远逊于单纯CAD患者。因此,IMR的治疗已成为近年瓣膜病以及冠心病领域的焦点,吸引了大量临床研究对于IMR的病理生理学机制以及其治疗策略做出报道,并提出针对IMR治疗的多种不同外科手术策略。对于严重IMR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行二尖瓣外科干预是目前研究得出较有效的治疗方案;而对于轻中度IMR的治疗,目前缺乏共识,手术方案需要基于患者的二尖瓣病变及基础疾病情况做出个体化的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二尖瓣成形术与二尖瓣置换术治疗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患者的近中期临床结果,探讨其治疗方法的选择。方法:2010年至2017年,成人冠心病合并重度IMR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及二尖瓣成形/置换术共106例,其中二尖瓣成形56例,二尖瓣置换50例。研究主要终点为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二级终点:死亡、中风、二尖瓣再次手术、心力衰竭、NYHA分级恶化、二尖瓣再次反流、生活质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术后30 d、1年复合心脏事件终点发生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术后1年LVESVI及LVEF改善、基于SF-12评分的生活质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二尖瓣成形组再发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明显高于二尖瓣置换组(P=0.002)。结论:对于重度缺血性二尖瓣反流,二尖瓣成形或置换术均可获得较好的近中期临床效果;全瓣保留二尖瓣置换术更低的远期中重度二尖瓣反流发生率可能使患者更多的获益,但要权衡人工瓣膜置换的利弊。  相似文献   

8.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常见并发症。左室重构是IMR的主要发生机制。心肌梗死后发生IMR是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对于重度IMR患者,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同期处理二尖瓣已形成共识,但对于中度IMR患者,CABG同期是否行二尖瓣成形术尚存争议。该文介绍IMR的发生机制、反流程度的评估及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斑点追踪成像(RT3D-STI)技术检测老年缺血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的左心房心肌运动及容积变化,评价左心房功能。方法选取86例老年慢性冠心病患者,根据有无继发于冠状动脉病变的二尖瓣反流分为单纯冠心病(CHD)组(32例)及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MR)组(54例,其中20例轻度反流、18例中度反流、16例重度反流),对照组为32例老年健康志愿者。应用RT3D-STI技术测量左心房心肌整体纵向、圆周、径向应变及左心房最大容积、最小容积、主动收缩前容积,并计算左心房总体(LAEF)、被动(LApEF)及主动射血分数(LAaEF),分析左心房容积变化及心肌应变与左心房功能的关系。结果CHD组与IMR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LAEF均较对照组降低,且IMR组低于CHD组;与对照组比较,IMR组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增大、LAaEF降低(均P<0.05)。IMR组及CHD组左心房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心房整体圆周应变(GCS)、左心房整体径向应变(GRS)与对照组比较均降低,且IMR组低于CHD组,随反流程度增加,GLS、GCS、GRS均不同程度减低;与对照组比较,IMR组左心房整体纵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LS-SD)、左心房整体圆周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CS-SD)、左心房整体径向应变达峰时间标准差(TRS-SD)均增大(均P<0.05)。CHD组及IMR组GLS、GCS、GRS与LAEF呈较强相关性(CHD组r=-0.745、-0.718、0.627,P=0.006、0.007、0.009;IMR组r=-0.785、-0.781、0.643,P=0.006、0.007、0.008)。TLS-SD、TCS-SD、TRS-SD评价左心房功能改变的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3、0.890、0.872,其灵敏度与特异度分别为89.7%、81.8%,78.6%、84.8%,85.7%、72.1%。结论通过测量IMR患者左心房容积变化及追踪描记心肌运动,RT3D-STI技术可较准确、客观地评价老年IMR患者左心房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10.
<正>二尖瓣反流是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之一,是指由于二尖瓣瓣叶、瓣环、乳头肌、腱索等器质性或功能性改变导致二尖瓣前后叶吻合不良,使收缩期血流从左心室逆流至左心房~([1])。在75岁以上老人中约有10%患有此病~([2-3])。据估测,我国重度二尖瓣反流的患者数量在1000万以上,但得到外科手术治疗的比率低于2%~([4])。体外循环下进行二尖瓣修复或置换是二尖瓣反流的标准治疗方法,然而一些研究结果显示50%以上严重症状性二尖瓣反流患者由于肺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肾功能不全等各种原因并不适于外科手术治疗~([5-6])。因而,二尖瓣反流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因、病理生理学、自然病史和预期治疗效果等多方面因素。2017年美国心脏协会(AHA)/美国心脏病学会  相似文献   

11.
二尖瓣反流为临床上较常见之瓣膜疾病,Euro Heart Survey指出存在严重二尖瓣反流的患者,尤其是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预后较差。针对二尖瓣反流的传统治疗方式为瓣膜修补与瓣膜置换,但由于手术损伤较大相关并发症较多,使得许多严重的瓣膜病或老年患者无法接受治疗。因此,临床上出现二尖瓣夹利用介入方式治疗二尖瓣反流,此种方式损伤小,临床效果确实,目前已成为二尖瓣反流治疗之新兴热点,现介绍二尖瓣夹手术装置的原理及其应用情况与临床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对二尖瓣叶及二尖瓣反流的影响。方法:采用数字化超声心动图技术分析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二尖瓣前叶形态结构及二尖瓣反流的特点。结果:68例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其中2例二尖瓣前叶赘生物形成合并穿孔,66例二尖瓣前叶近瓣缘部分轻度增厚。全部患者均有明显二尖瓣前叶收缩期前向运动(SAM)及二尖瓣偏心反流。结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可引起二尖瓣前叶病变。左心室流出道梗阻患者二尖瓣前叶SAM可导致二尖瓣反流。  相似文献   

13.
二尖瓣反流是人口老龄化社会中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疾病,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如未得到有效治疗,5年死亡率达50%.由于传统手术创伤较大,很多患者基础状态不佳,仅有2%的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接受外科治疗.二尖瓣反流介入治疗通过微创路径,无需心脏停跳和体外循环辅助,在影像学技术引导下即可完成对二尖瓣疾病的治疗.近十多年来,二尖瓣...  相似文献   

14.
正三尖瓣反流(TR)是常见的瓣膜疾病,22%~53%~([1])的二尖瓣或二尖瓣和主动脉瓣双瓣病变可伴TR,以功能性三尖瓣反流(FTR)多见。FTR多继发于左心瓣膜疾患,是二尖瓣疾病最常见的并发症~([1])。既往研究认为,二尖瓣置换术后TR会有不同程度减轻;而近年观察发现,近50%~([1])术前不存在TR的患者二尖瓣外科术后出现不同程度TR,一些术前较轻的TR患者,术后TR反而渐进性加重;因此,正确认识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二尖瓣经导管缘对缘修复术(TEER)对功能性和退行性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后6个月的瓣膜功能、心脏逆重构和心功能变化情况,并总结超声心动图应用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7月至2023年2月在云南省阜外心血管病医院接受二尖瓣TEER且完成6个月随访的93例中重度二尖瓣反流患者的超声心动图资料。根据病因将患者分为功能性二尖瓣反流(FMR)组和退行性二尖瓣反流(DMR)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瓣膜特征参数、术前和术后6个月的瓣膜功能、心腔容积和心功能指标。评估手术疗效,并总结超声心动图应用经验。结果:93例患者中,FMR患者71例,DMR患者22例。与FMR组比,DMR组患者二尖瓣前叶长度较短,对合缘高度较低,对合深度较浅,瓣叶栓系比例较低,瓣环内外径较短,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较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较高、左心室整体纵向应变(GLS)绝对值较高(P均<0.05)。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二尖瓣反流分级、NYHA心功能分级较术前均显著改善(P均<0.05),二尖瓣平均跨瓣压差较术前有所升高(P <0.05)。其中,FM...  相似文献   

16.
二尖瓣反流和三尖瓣反流是常见的心脏瓣膜病,其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不断升高,严重的二尖瓣反流和三尖瓣反流明显降低患者的生存率。手术治疗是解决瓣膜反流的主要方法,经导管治疗的出现为需要外科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近年来经导管瓣膜介入治疗发展势头迅猛,本文将对经导管介入治疗二尖瓣反流和三尖瓣反流的进展进行系统综述。  相似文献   

17.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的发病机制及其诊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缺血性二尖瓣反流(isehemie mitral regurgitation,IMR),是由于急性或慢性缺血引起左室结构和功能改变而造成的功能性二尖瓣反流,原因包括心肌梗死、扩张性心肌病,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慢性心衰等,临床上多见于心肌梗死后,是心肌梗死的严重并发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约1/5有临床重要性的二尖瓣膜关闭不全是由于腱索断裂引起的。腱索断裂可由细菌性心内膜炎、风湿性瓣膜炎和偶尔因胸部外伤所致。本文报道腱索断裂导致二尖瓣反流患者瓣膜修补术后的近期及远期结果。方法:自1958年至1980年,131名患者由于腱索断裂导致二尖瓣反流作二尖瓣瓣膜修补,其中男性82例,女性49例,年龄5~70岁(平均57岁)。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冠心病(CAD)合并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患者外科手术治疗病例及手术经验。方法 27例就诊于大庆油田总医院胸心外科的冠心病合并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患者,其中单纯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22例,同期行二尖瓣置换(MVR)手术5例。观察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瓣膜反流程度、左室射血分数(LVEF)及左室大小。结果全组患者无死亡,术后瓣膜反流程度、左心室大小较术前均减轻(P<0.05),MVR组较CABG组在左室大小和LVEF方面改善更明显。结论对于CAD合并二尖瓣中度关闭不全的患者,术式的选择需综合考虑瓣膜反流原因、心脏改变情况、反流束情况、心功能以及术中食道超声检查结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二尖瓣腱索断裂的手术方式和临床效果.方法 对40例二尖瓣腱索断裂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其中32例行瓣膜成形术,8例行二尖瓣置换术.结果 术后随访6~60个月.术后超声复查,瓣膜成形者无反流或轻微反流25例,轻度反流5例,中度反流2例.瓣膜置换者瓣膜功能均良好.结论 二尖瓣腱索断裂根据病理类型选择手术方式,二尖瓣成形术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