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观察累及弓部分支血管的A型主动脉夹层(AAD)全弓置换手术效果。方法 将2010年1月~2015年12月于我中心治疗的68例夹层累及弓部血管的AAD患者设为弓部组,并抽取同期弓部血管正常的60例AAD患者作为对照组。弓部组中33例患者术前伴脑部症状,包括昏迷2例,一过性意识丧失6例,嗜睡、语言和感觉障碍等25例(症状组);35例患者未见明显脑部症状(无症状组)。两组患者均行AAD全弓置换手术治疗。观察以下术中和术后指标,包括:症状组和无症状组选择性顺行脑灌注(ACP)时间,弓部破口、永久性神经功能缺损(PND)和一过性神经功能缺损(TND)和院内死亡例数以及出院前NIHSS评分;弓部组和对照组手术中情况:包括手术时间、体外循环时间、ACP时间、心脏停搏时间,以及双侧选择性顺行脑灌注(BACP)和单侧选择性顺行脑灌注(UACP)例数,主动脉病变情况包括中度以上主动脉瓣返流(AR)、弓部破口例数;弓部组和对照组手术后恢复情况,包括ICU时间,再次开胸止血、长期机械通气、血滤治疗、气管切开、肺部感染、PND、TND和院内死亡例数。结果 全部AAD患者均完成手术操作,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患者ACP时间无显著差异;与无症状组比较,症状组患者术中探查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PND和TND例数以及院内死亡发生例数较多,患者出院前NIHSS评分较高(P<0.05)。弓部组和对照组患者在术中BACP和UACP方式选择、术中探查中度以上AR例数上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弓部组手术和体外循环时间、ACP和心脏停搏时间较长,术中探查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部例数较多(P< 0.05,P<0.01)。两组患者再次开胸止血、气管切开、肾功能不全血滤治疗及院内死亡例数无显著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弓部组患者ICU滞留时间较短,长期机械通气、肺部感染、PND和TND例数较多(P<0.05,P<0.01)。结论 累及弓部分支血管的AAD患者手术操作复杂,全弓置换术后脑部并发症发生率较高,其中术前存在脑部症状者手术风险更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的急诊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分析急诊手术治疗16例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按主动脉根部术式,分为Bentall术7例,单纯升主动脉置换术3例,David+升主动脉置换术2例,全弓置换术+支架象鼻术4例。涉及主动脉弓部手术患者采用深低温停循环,选择性脑灌注。结果全组16例手术患者,围手术期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3例,胸腔积液2例,呼吸功能不全2例,住院死亡2例,均死于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能衰竭,1例经过透析治愈,无手术死亡,无精神症状发生,无二次开胸止血。生存出院者随防0.5~8年,期间失防3例,晚期死亡1例,余生活质量良好。结论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及时准确作出诊断,准确掌握手术适应证,积极手术治疗,术中采用最佳术式及合适的脑保护,术后及时处理并发症,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急诊行全弓置换手术对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AAAD)伴灌注不良综合征(MPS)预后的影响.方法: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3月间,我院连续收治的AAAD伴MPS的患者病例资料,根据患者接受手术时机的不同,将入院2 h以内接受手术,且距离发病≤2 d的病例纳入急诊手术组,其余例病例纳入非急诊手术组.两组患者...  相似文献   

4.
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以发病快、病情进展快、并发症多、院内死亡率高为特点,外科手术治疗作为主要治疗方式之一,能显著降低患者院内死亡率,但术后早期发生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包括肾功能不全、呼吸功能不全、肝功能不全、低心排综合征以及神经系统问题等。该文介绍术后早期常见并发症的特点及处理方法。  相似文献   

5.
摘要:目的:研究支架象鼻开窗简化手术在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月于我院就诊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78例,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组均为39例。观察组患者采用简化全弓置换加支架象鼻手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采用全弓置换术加支架象鼻手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的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过程中均无患者死亡。观察组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患者(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支架象鼻开窗简化手术治疗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能够缩短患者的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ICU停留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近期临床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
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致命的主动脉疾病,随着手术技术的成熟以及围手术期管理策略的进步,其围手术期的死亡率逐渐降低.但主动脉弓部手术策略的选择以及远期主动脉相关并发症的预防依然困扰着心脏外科医师.现结合国内外的相关临床研究,对这两个问题的现状及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总结心脏手术后A型主动脉夹层的治疗经验。方法 2006年12月至2019年03月,36例心脏术后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接受二次手术治疗,男30例,女6例;年龄26-74岁,平均(53.8+11.3)岁。首次心脏手术为非主动脉夹层手术20例,包括主动脉瓣置换9例,二尖瓣置换3例,二尖瓣成形1例,双瓣置换3例,冠脉搭桥2例,主动脉根部替换1例和室间隔缺损修补1例。首次心脏手术为夹层手术的有16例,包括单纯升主动脉替换术后主动脉弓部扩张2例,升主动脉+右半弓替换术后弓部扩张11例,Bentall+孙氏手术后右冠吻合口漏1例,升主动脉+右半弓替换近端吻合漏1例,升主替换+孙氏手术后近端吻合口漏1例。本次手术距首次手术0.3-11年(5.6±3.2y)。结果 所有36例患者均施行了主动脉夹层手术,体外循环90-409min(平均224.5±78.7)min;主动脉阻断60-207min,(平均107.2+39.4)min。34例深低温停循环、低流量选择性脑灌注患者低流量时间16~47min,(平均25.6±8.2)min。死亡2例(5.6%);术后并发症6例(16.7%)。生存患者随访1~148个月(平均40.3+20.3m),随访期间无夹层破裂、截瘫和死亡。结论 心脏手术后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或A 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根部残余夹层或远端弓部扩张患者应及时手术治疗,但手术难度及风险均较初次主动脉手术增加,因此进行心脏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主动脉操作的规范和准确,一旦心脏术后再发A型夹层则应尽量施行全弓支架象鼻手术,可获得较好的近远期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医院接受手术治疗的151例ATAAD患者的临床资料,分为存活组(134例)和死亡组(17例),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危险因素。结果 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率11.3%。死亡组患者年龄≥60岁、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比例均高于存活组(52.9%比18.7%,20.1%比52.9%,均为P<0.05),累及冠状动脉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率死亡组高于存活组(41.2%比4.5%,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60岁(OR=5.433, 95%CI:1.618~18.240,P=0.006)、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OR=1.011, 95%CI:1.004~1.020,P=0.019)、同期行CABG(OR=10.288, 95%CI:2.513~42.118,P=0.001)为ATAAD患者术后30 d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年龄≥60岁、术前存在肾功能不全、累及冠状动脉同期行CABG是ATAAD患者术后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弓部手术后脑部并发症的发病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2016年3月216例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39例,女77例;年龄27~68岁,平均(46.8±11.1)岁。术后脑部并发症包括:永久性神经系统功能不全(PND)和短暂性神经系统功能不全(TND)。依据术后是否发生脑部并发症分为并发症组和无并发症组。对术前、术中、术后与脑部并发症发生可能相关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二次插管率和住院死亡率。结果 术后发生脑部并发症共61例(28.2%),其中PND8例(3.7%),TND53例(24.5%);出现脑部并发症组死亡10例,无并发症组死亡5例,总的住院病死率7.87%(17/216)。两组患者呼吸机辅助时间、ICU滞留时间、住院时间、再次气管插管率和住院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包括年龄、高血压病史、脑卒中史、术前脑神经系统症状、急诊手术、术中低血压及血压波动、术中高血糖、主动脉阻断时间、深低温停循环时间、围术期输血量、术后低氧血症、肾功能不全、术后低心排综合症和急性感染;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深低温停循环时间>40min、术中平均动脉压波动>30mmHg、输注红细胞>1L、血肌酐>2.1mg/dl和术后低心排综合症为脑部并发症的有意义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 深低温停循环时间长、术中平均动脉压波动大、大量输注红细胞、肾功能不全和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症为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弓部手术后脑部并发症的有意义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升主动脉置换联合分期主动脉弓三开窗+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在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行分期杂交手术治疗的7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手术经验。结果:共有7例患者接受分期杂交手术治疗,均顺利出院,无不良术后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随访行主动脉CTA检查,所有分支支架均通畅,无患者因内漏行二次手术。结论:升主动脉置换联合分期主动脉弓三开窗+覆膜支架腔内隔绝术治疗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效果良好,远期效果还需进一步评估。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全主动脉弓置换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连续选择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行全弓置换治疗累及主动脉弓部Stand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481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年龄将患者分为≤59岁、60~69岁、≥70岁三组,三组病例的手术方法、体外循环时间、阻断时间...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注射液对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后谵妄发生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06~2017-06该院收治的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且行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患者117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右美托咪定组(n=59)和丙泊酚组(n=58)。两组患者采用相同的麻醉和手术方法,入重症监护室(ICU)后,右美托咪定组采用右美托咪定0. 40~0. 80μg/(kg·h)静脉泵入,至患者拔管前30 min停用;丙泊酚组则给予丙泊酚25~40μg/(kg·min)泵入,于拔管前2 h停用。比较两组术中术后指标、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术后谵妄发生率。结果 右美托咪定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停药后唤醒时间、ICU停留时间和总住院时间均短于丙泊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在低血压、心动过缓及恶心/呕吐发生率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与丙泊酚组比较,右美托咪定组谵妄发生率更低,谵妄始发时间更迟,且谵妄持续时间较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右美托咪定相比于丙泊酚,可减少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行全脉弓人工血管置换术后机械通气时间和ICU停留时间,降低谵妄发生率,缩短患者总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三分支支架血管进行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全主动脉弓重建的可行性。方法对3例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需全主动脉弓重建的患者实施术中直视下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当鼻咽温度降至23℃时,停止下半身灌注,于无名动脉近端横断升主动脉,经此切口将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主动脉弓和降主动脉真腔内,并将其分支支架血管依次置入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和无名动脉。将主干支架血管近端与无名动脉近端的升主动脉切口重建后与替换近端升主动脉的人造血管端端吻合。结果3例患者术中顺利地置入三分支支架血管。术后无并发症,均痊愈出院。术后电子束CT检查结果示:主干支架血管及其分支支架血管通畅,三分支支架血管均无扭曲,三分支支架血管置入部位的主动脉夹层假腔闭合。结论应用三分支支架血管直视置入进行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全主动脉弓重建是可行的。这种方法避免于常规全主动脉弓替换术中的主动脉弓三分支血管吻合和左锁骨下动脉远端较深部位的远端人造血管一降主动脉的吻合,从而简化了全主动脉弓的重建,并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感染的危险因素。 方法 分析2017年6月~2019年12月本院收治的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接受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n = 104),根据术后是否发生感染,将患者分为非感染组(n = 35)和感染组(n = 69)。 结果 与非感染组相比,感染组术前体温明显升高(P<0.05);术中心肺转流(cardiopulmonary bypass,CPB)时间和主动脉阻断(aortic cross clamp,ACC)时间明显延长(P<0.01),深低温停循环(deep hypothermic circulatory arrest,DHCA)时间明显延长(P<0.05);术后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住院时间和总住院时间明显延长(P<0.01);术后急性肺损伤、急性肾损伤和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ICU住院时间(OR = 1.503,95%CI:1.013~2.230,P<0.05)和SIRS(OR = 11.635,95%CI:1.515~89.336,P<0.05)是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发现ICU住院时间的临界值为7.5 d,曲线下面积为0.865(P<0.01)。 结论 术后感染将明显不利于急性Stanford 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的临床预后。ICU住院时间>7.5 d及术后出现SIRS是术后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主动脉右弓右降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3例右位主动脉弓、右位降主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迷走左锁骨下动脉型)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经胸部右后外切口行胸降主动脉置换术、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缝扎术。结果:3例患者均痊愈出院,住院天数7~10 d,无左上肢缺血症状及神经系统并发症。结论:主动脉右弓右降合并Stanford B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胸降主动脉置换术方法可行,临床疗效满意,术中判断后行迷走左锁骨下动脉缝扎术,可简化手术方式,但应避免术后左上肢缺血坏死。  相似文献   

16.
BackgroundPostoperative hypothermia (PH) is a common physiological abnormality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 The incidence, risk factors of PH and its impact on early outcomes after total aortic arch replacement are not clear.MethodsWe conducted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who underwent total arch replacement from January 2013 to December 2016 at our institution. Basic variables, procedural and postoperative early outcomes were collected. Univariate and multivariate statistical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for statistical interpretation. The early outcomes were compared between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PH.ResultsA total of 300 patients (age 53.8±11.5 years, female 63, 21.0%) with 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underwent total arch replacement. Forty-four patients (14.7%) developed PH.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PH are age and the intraoperative lowest bladder temperature.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major postoperative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between patients with or without PH.ConclusionsThe incidence of PH after total arch replacement in acute type A aortic dissection is relatively low. The independent risk factors of PH in this population include age and the intraoperative lowest bladder temperature. With comprehensive rewarming strategy upon arrival at the ICU, the PH is easy to be corrected, and the adverse effect of transient PH on early outcomes after arch surgery is minimal.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D-二聚体(D-dimmer)升高对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后是否有一定的影响。方法:从2014年8月至2015年12月,在本中心行A型主动脉夹层手术的患者中,选取术前、术后4h及术后24h血样完整的患者共94例。急性主动脉夹层A型患者给予升主动脉替换+Sun’s或Bentall+Sun’s手术。其中平均年龄(47.20±10.21)岁,男性占78.3%。根据D-二聚体的数值分为A组:D-二聚体<3 000μg/L,B组。结果:A组:共75例患者占79.8%,死亡1例(0.1%),30 d内死亡:14例(18.7%),体外时间(215.19±57.43)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9.6±46.97)min,选择脑灌注时间(26.69±10.17)min,B组共19例,占20.2%。死亡1例(5.3%),30天内死亡6例(31.6%)。体外时间:(222.47±40.70)min,主动脉阻断时间(126.58±24.90)min,选择脑灌注时间(28.37±5.51)min。其中术前肌红蛋白指标B组明显高于A组(P=0.00049),B组FBG(P=0.001)及血小板计数(P=0.00003)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的发病时间明显少于A组(P=0.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中出血量(P=0.00038),术后总引流量(P=0.044)及止血药物如纤维蛋白酶原(P=0.015),凝血酶原复合物(P=0.0043)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导致输血量(P=0.035)高于A组,在并发症方面,患者急性肾功能衰竭,应用CRRT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D-DIMER升高会导致术前凝血机制受损,术中及术后出血量大,需要输血量及止血药物增多最终导致急性肾衰竭发生增加。  相似文献   

18.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