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在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应用适应性支持通气对其血流动力学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6月收治的120例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机械通气,根据通气模式的不同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行同步间歇指令通气,观察组行适应性支持通气,对比两组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指标。结果:治疗后,两组平均动脉压、心率、中心静脉压水平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氧分压、氧合指数水平高于对照组,动脉二氧化碳分压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适应性支持通气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应用于老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均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和血气指标,但适应性支持通气对血气指标的改善效果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2.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指导新生儿呼吸衰竭时的机械通气,为最终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提供依据.方法 将2005至2006年收住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ICU)的50例新生儿呼吸衰竭需机械通气者,分为对照组(使用传统机械通气)和观察组(使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进行呼吸机参数设置、血气分析、肺功能监测、并发症及死亡率等对照分析.结果 观察组呼吸机参数吸气峰压(PIP)、平均气道压(MAP)、吸气时间(Ti)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气分析仅PaCO2高于对照组(P<0.01),而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脑室内出血(IVH)的发生率、呼吸机应用天数、住院时间及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指导呼吸衰竭患儿呼吸机治疗,降低呼吸机相应性肺损伤发生率;适当降低PIP,采用低潮气量和缩短Ti,使MAP下降,应用适当的呼气末正压(PEEP)治疗呼吸衰竭患儿,并不影响氧合;PaCO2轻度增高,不增加IVH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为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后,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行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手术治疗后为患儿行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对照组采用容量预置型同步间歇指令通气(V-SIMV)模式,观察组采用PRVC模式。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0.5、2.0 h后,血流动力学、气道压力、血气分析参数结果。结果:两组机械通气2.0 h后,气道压力参数(PAP、Mpaw)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RVC模式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明显影响,但可降低气道压力,改善肺顺应性,防止发生肺气压伤。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为室间隔缺损并肺动脉高压患儿进行手术治疗后,采用压力调节容量控制通气(PRVC)模式行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的效果.方法:将60例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手术治疗后为患儿行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对照组采用容量预置型同步间歇指令通气(V~SIMV)模式,观察组采用PRVC模式.比较两组患儿机械通气O.5、2.0 h后,血流动力学、气道压力、血气分析参数结果.结果:两组机械通气2.0 h后,气道压力参数(PAP、Mpaw)结果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PRVC模式对患儿血流动力学变化无明显影响,但可降低气道压力,改善肺顺应性,防止发生肺气压伤.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2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6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对照组予以仰卧位机械通气治疗,研究组予以俯卧位机械通气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不同体位机械通气治疗前和治疗后1h、6 h、7 d后血气分析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 d后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结果:给予不同体位机械通气治疗后,两组血氧饱和度、氧合指数均有改善,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氧合指数在治疗6 h、7 d后较对照组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7 d后两组患者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俯卧位机械通气对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气分析指标均有改善,对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能有效改善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的氧合及病情。  相似文献   

6.
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合并呼吸衰竭的机械通气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LPVS)在老年急性脑卒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救治中的意义。方法 通过时55例老年急性脑卒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实施机械通气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观察常规机械通气(n=27)和LPVS(n=28)对其动脉血气、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机械通气并发症、颅内压和病死率等的影响。结果LPVS和常规机械通气均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PVS对改善呼吸力学、血流动力学和降低机械通气并发症、病死率等均优于常规机械通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PVS对老年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颅内压无不良影响。结论老年急性脑卒中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机械通气可采用LPVS,设置小潮气量、限制经肺压和加用呼气末正压。同时应加强专科治疗,积极纠正循环和代谢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7.
体位对患儿机械通气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体位对患儿机械通气效果的影响。方法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19例,间歇正压通气加呼气末正压12例。均先采取常规仰卧位,待病情稳定后1h查血气,随后依次变为俯卧位、左侧卧位或惠侧卧位、右侧卧位或健侧卧位。每次变换体位均待患儿病情稳定1h后复查血气,并随时根据患儿情况调整呼吸机参数。结果 鼻塞持续气道正压组俯卧位较仰卧位动脉血氧分压(PaO2)增高,动脉血CO2分压(PaCO2)降低;间歇正压通气加呼气末正压组俯卧位较仰卧位PaO2增高,PaCO2降低,吸气峰压下降(P〈0.05)。侧卧位机械通气参数和血气结果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俯卧位通气可改善机械通气患儿的通气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有创-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老年肺内源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32例老年肺内源性ARDS患者被随机分为序贯治疗组及常规治疗对照组,每组16例.两组均建立人工气道,以辅助/控制模式+呼气末正压(PEEP)+间隙性控制性肺膨胀(SI)方式通气24 h,随病情改善改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PEEP的方式.待"ARDS控制窗"出现,序贯组改换为无创正压通气(NIPPV),以持续气道正压(CPAP)方式通气并逐渐脱离呼吸机;对照组以SIMV+PSV+PEEP常规方式脱机.动态观察两组患者的通气及氧合指标,记录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情况及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RICU)的天数.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结果相仿(P均>0.05);序贯组有创通气时间[(4.6±1.0)d]、总机械通气时间[(12.7±4.0)d]、住RICU时间[(16±7)d]较对照组[分别为(21.9±9.0)d、(21.9±9.0)d、(29±13)d]明显缩短,VAP发生率[6.25%(1/16)]和病死率[25.00%(4/16)]也较对照组[分别为75.00%(12/16)、56.25%(9/16)]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对老年肺内源性ARDS插管机械通气以ARDS控制窗为时机及时改用无创通气可显著改善其疗效.  相似文献   

9.
胡芳玉  李渊  熊志泉  邱洪生 《检验医学与临床》2021,18(22):3261-3263,3268
目的 比较双水平正压通气和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赣州地区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早产儿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7年5月至2020年4月该院收治的RDS早产儿6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双水平正压通气)和对照组(持续气道正压通气),各30例.对比两种治疗方式下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无创正压总通气时间、住院时间、有创呼吸机上机率、后期停氧时间.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儿二氧化碳分压(PaCO2)、氧分压(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PaCO2、PaO2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并发症发生率(3.33%)低于对照组(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无创正压总通气时间、住院时间及后期停氧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有创呼吸机上机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水平正压通气可有效改善RDS早产儿血气分析指标,降低有创呼吸机上机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并未延长患儿住院时间、后期停氧时间以及无创正压通气时间,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阴雪 《全科护理》2021,19(8):1073-1075
目的:探讨差异化胸部物理治疗在老年重症肺炎机械通气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医院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病人7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两组均接受相同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予以翻身、体位引流、叩背、吸痰等常规胸部物理治疗,观察组则基于气道分级管理予以差异化胸部物理治疗,比较两组干预前和干预7 d后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功能指标,并记录两组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下肢静脉血栓、肺不张等并发症发生情况、机械通气时间和重症监护室(ICU)住院时间等。结果:两组干预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呼吸功能指标均优于干预前(P<0.05)。观察组干预后观察指标均优于同时期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常规胸部物理治疗模式,差异化胸部物理治疗在老年重症肺炎病人机械通气治疗中具有更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与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对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新生儿呼吸衰竭患儿78例,根据通气模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比较两组血气分析指标、插管上机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后血氧分压、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二氧化碳分压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插管上机率及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步间歇指令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衰竭,可改善患儿血气分析指标,减低插管上机率,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俯卧位通气对老年重症肺炎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氧合功能及血液动力学的影响,探寻更佳的机械通气方法。方法将收治的老年重症肺炎并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仰卧位及俯卧位通气,对气管插管前和机械通气各时点的动脉血气分析、气道平台压、平均动脉压、心脏指数、胸腔内血容积指数等指标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机械通气时2组患者的氧合指数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点俯卧位通气组的平台压均低于仰卧位组,呼吸系统静态顺应性均高于仰卧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俯卧位通气组平均动脉压、胸腔内血容积指数、心脏指数在不同时点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仰卧位组患者机械通气后平均动脉压、胸腔内血容积指数较机械通气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俯卧位机械通气策略可以提高机械通气效果,呼吸机相关肺损伤发生率低,对血液动力学影响较小,可为老年呼吸衰竭患者带来更多的益处。  相似文献   

13.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12):1853-1855
目的探讨有创呼吸机通气联合纤维支气管镜灌洗疗法在重症肺炎患儿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0月~2019年3月与我院就诊的重症肺炎患儿9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50例。对照组予以有创呼吸机通气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纤维支气管镜治疗。观察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观察血气改善情况,比较两组咳嗽、肺部啰音、发热等症状缓解时间,以及住院天数和呼吸机使用天数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气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咳嗽、肺部啰音、发热等症状缓解时间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住院天数和呼吸机使用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创呼吸机通气联合纤维支气管镜灌洗疗法可以提高重症肺炎患儿的治疗有效率,显著改善患儿血气情况,缩短咳嗽、肺部啰音、发热等症状的缓解时间及患儿平均住院天数和呼吸机使用天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术前机械通气对重症法洛四联症(TOF)患儿手术效果的影响。方法:将同期收治的60例TOF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儿术前未进行机械通气而直接手术治疗,观察组患儿术前行气管内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监测机械通气治疗前,治疗后1 h、10 h的血流动力学、动脉血气指标,并且纠正血气和电解质紊乱。结果:手术前观察组机械通气支持治疗后PaO2、SaO2明显升高,PaCO2明显下降,pH值、BE恢复至正常范围,与机械通气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术前机械通气支持治疗可以有效纠正缺氧和酸中毒,进而减少婴幼儿TOF术后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有创与无创序贯机械通气对创伤性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炎症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将72例创伤性ARDS患者,随机分为A组及B组,各36例;A组给予有创呼吸支持模式[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压力支持通气(PSV)];B组给予序贯通气模式[SIMV+无创双水平正压通气(S/T)];动态观察两组患者1、2、4d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比较两组患者呼吸机使用时间和总的住重症监护病房(ICU)时间。结果 B组CRP、PCT水平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气管插管时间明显少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总的住ICU时间较A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创伤性ARDS患者,使用有创与无创序贯通气策略能够明显降低创伤性ARDS住ICU时间及降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吗啡联合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对急性左心衰竭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2021年3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左心衰竭患者65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成对照组32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采用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观察组采用吗啡联合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疗效、血气指标水平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6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动脉氧分压(PaO_2)、二氧化碳分压(PaCO_2)、血氧饱和度(SaO_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PaO_2、SaO_2高于对照组,PaCO_2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2.12%,与对照组的18.7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吗啡联合无创呼吸机正压通气治疗急性左心衰竭疗效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气指标水平,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7.
王伟 《临床医学》2020,40(12):45-47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对ICU呼吸衰竭患者呼吸力学及血气指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ICU接受治疗的63例呼吸衰竭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机械通气模式分为对照组(同步间歇指令通气,n=31)与观察组(适应性支持通气,n=32)。比较两组呼吸力学及血气指标。结果呼吸保持平稳后,两组每分钟通气量(MV)、潮气量(VT)、平均气道压(Pmean)水平较治疗前低,气道峰压(Ppeak)水平较治疗前高,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保持平稳后,两组SaO2、PaO2水平均较治疗前高,PaCO2水平较治疗前低,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呼吸衰竭患者采用适应性支持通气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患者呼吸做功,改善其血气指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选取我院2013年1~12月收治的80例老年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控制感染、机械通气等常规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沐舒坦静推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血气分析等指标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气分析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血气分析指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机械通气时间、重症监护时间及死亡率均较对照组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药品不良反应发生。沐舒坦治疗老年重症肺炎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与常规有创机械通气在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重度急性左心衰竭患者11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55例行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治疗者为观察组,另55例行常规有创机械通气治疗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呼吸功能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氧动力学指标及心功能指标间差异。结果2组治疗前、后pa(O2)、pa(CO2)、血氧饱和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中心动脉压、心输出量、全身血管阻力分别为(121.17±8.47)mm Hg、(4.35±0.28)L/min、(1 937.36±212.54)dyn/cm,对照组分别为(138.27±7.96)mm Hg、(4.13±0.13)L/min、(2 317.43±209.47)dyn/cm,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12h后氧供及氧耗水平分别为(434.38±32.17)、(192.17±20.68)mL/min,均高于对照组((389.26±39.47)、(180.22±18.60)mL/min)(P0.05);治疗6、12、24h时观察组Tei指数((0.77±0.06)、(0.69±0.03)和(0.68±0.04))小于对照组((0.83±0.05)、(0.74±0.04)和(0.73±0.0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有创机械通气比较,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辅助治疗重度急性左心衰竭,可在保证有效通气基础上降低患者心脏负荷,提高其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在老年重症肺炎并急性呼吸衰竭的疗效及可行性。方法 :选择接受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老年重症肺炎 12例设为序贯治疗组 ,以同步间隙指令通气 +压力支持 +呼气末正压 (SIMV +PSV +PEEP)方式行机械通气 ,待“肺部感染控制窗”出现时可拔除气管插管 ,改换经面罩双水平正压通气 (PSV +PEEP) ,以后渐减PSV水平直至脱离呼吸机。选择同样病例 12例作为对照组 ,行常规有创通气以SIMV +PSV方式撤机。动态观察两组病例的感染、通气及氧合指标 ,记录有创和总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 (VAP)发生情况及住呼吸重症监护病房 (RICU)的天数。结果 :序贯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的血气分析结果相仿 (P <0 .0 5 ) ;有创通气时间分别为 (4.3± 2 .1)d和 (11.4± 4 .3)d(P <0 .0 1) ;总的机械通气时间分别为 (7.2± 2 .2 )d和 (11.4± 4 .3)d(P <0 .0 5 ) ;VAP发生例数分别为 1例和 7例 (P <0 .0 1)。结论 :对老年重症肺炎并急性呼吸衰竭行有创与无创序贯性机械通气治疗可显著改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