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检测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的水平在急性肺栓塞(APE)预后评估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呼吸内科诊治的126例APE患者,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和FDP水平。根据AP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将其分为高危组、中危组及低危组;根据其6个月临床转归将其分为存活组及死亡组,比较不同组间D-二聚体和FDP水平,评价D-二聚体和FDP水平对评估APE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随着APE病情严重程度的增加,D-二聚体和FDP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D-二聚体和FD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浆D-二聚体及FDP水平呈正相关(r=0.437,P=0.000);ROC曲线分析显示D-二聚体0.98mg/L和FDP10.02mg/L对APE患者预后生存状况的判断准确率较高。结论 D-二聚体及FDP水平差异与APE的危险分层以及远期预后相关,二者联合可提高对APE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准确性,在新形势下的临床个性化医疗中可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后循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相关参数的表达,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72例TIA患者作为实验组,6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疾病对照组,60例体检健康者作为健康人对照组。比较各组血小板相关参数、血浆D-二聚体及其纤维蛋白原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对患者的临床病理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IA患者、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血浆中的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621.855和92.277,P0.01);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IA和脑梗死患者血浆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1);TIA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低于脑梗死患者(P0.05)。TIA患者、脑梗死患者和健康人血小板相关参数中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的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分别为267.634、128.213,P0.01),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压积(PCT)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两两比较发现,TIA和脑梗死患者PLT、MPV及PDW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TIA患者PLT水平高于脑梗死患者(P0.05),但PDW、MPV水平低于脑梗死患者(P0.05)。结论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相关参数在TIA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存在差异,可为其早期诊治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PCT、CRP和D-二聚体检测在医院获得性肺炎(hospital acquired pneumonia,HAP)患者诊断、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方法将2017年6月至2019年3月某院ICU病区住院期间发生HAP的82例患者为HAP组,另选同一时期在某院进行健康体检者54例为对照组,82例HAP患者根据肺炎严重指数(PSI)分为高危组(16例),中危组(35例)和低危组(31例),HAP患者根据住院治疗30 d结局分为生存组(71例)和死亡组(11例),分别检测各组PCT、CR P和D-二聚体。结果HAP组PCT、CR P和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高危组PCT、CR P和D-二聚体水平、PSI评分显著高于低危组和中危组(P<0.05);生存组PCT、CR P和D-二聚体水平均显著低于死亡组(P<0.05);生存患者PCT、CRP、D-二聚体水平与PSI评分均呈正相关(r=0.716,0.529和0.641);三项指标联检诊断HAP的灵敏度和效能高于任一单项检测。结论HAP患者PCT、CR P和D-二聚体水平高于健康对照组,患者PCT、CRP和D-二聚体水平与肺炎严重程度相关,三项联检有助于观察病情严重程度及进行预后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测定60例肺癌患者(肺癌组)及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肺癌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病理类型、肿瘤大小、TNM分期之间无明显关系。肺癌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生存期呈显著负相关。结论:肺癌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水平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抗凝治疗对控制肺癌患者病情的发展及预后可能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产妇产前血浆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ibrinoge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D-二聚体水平与产后出血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产前血浆FDP、D-二聚体定量检测对产后出血的临床提示价值。方法收集产妇产前24小时内血浆标本,检测其血浆FDP、D-二聚体水平。根据产妇产后出血情况分组:无明显出血(出血量<100 ml)组41例,亚临床出血(500 ml>出血量≥100 ml)组30例,临床出血(出血量≥500 ml)组36例,分析3组患者血浆FDP、D-二聚体水平与产后出血量之间的关系。结果①产前血浆FDP含量与D-二聚体水平高度正相关(r=0.381,P=0.003),与产后出血量亦呈高度正相关关系(r=0.462,P<0.001);D-二聚体与产后出血量的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r=0.152,P=0.252);②出血组产前血浆FDP及D-二聚体含量均明显高于无明显出血组(P<0.001);③亚临床出血组与临床出血组血浆D-二聚体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高于无明显出血组(P<0.001);④无明显出血、亚临床出血及临床出血3组血浆FDP水平依次显著递增。结论产妇产前血浆FDP及D-二聚体水平变化对于产后出血的发生有提示诊断价值;血浆FDP较D-二聚体水平对产后出血更具有临床预警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在急性脑出血中的变化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78例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和8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标本中D-二聚体水平。结果入院后(0h),各组间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24、48、72h小量脑出血组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大量脑出血组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小量脑出血组(P0.05);小量脑出血组在24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而大量脑出血组48hD-二聚体水平达高峰且D-二聚体水平与颅内出血量呈正相关(r=0.914,P=0.0000.05)。结论急性脑出血患者血中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且随颅内出血量的增加呈上升趋势;颅内出血量越多,D-二聚体高水平持续时间越长。可见检测D-二聚体水平对急性脑出血患者病情的监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五项凝血指标的变化,初步探讨异常指标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Sysmex血凝仪检测46例初诊APL患者(其中高危18例、中低危28例;12例随后并发DIC)、157例非APL患者和30例对照的PT、APTT、FIB、TT和D-二聚体水平。结果与对照组比较,APL和非APL组的PT和D-二聚体升高(均P0.05),且APL组的PT和D-二聚体高于非APL组(均P0.05),而APL组FIB低于对照组和非APL组(均P0.05)。APL患者高危组的PT高于中低危组(均P0.05),而APTT、TT、FIB和D-二聚体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随后并发DIC的APL患者的PT、D-二聚体水平高于,而FIB低于未并发DIC组(均P0.05)。相关性分析显示,APL患者PT与FIB呈负相关(r=–0.43,P0.05),与WBC呈正相关(r=0.46,P0.05)。结论APL患者PT升高与病情有关,高水平的PT、D-二聚体和低水平的FIB对APL合并DIC具有早期诊断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术前癌胚抗原(CEA)、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FIB)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分期及预后相关性,探讨CEA、D-二聚体和FIB术前检测在结直肠癌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1年7月该院收治结直肠癌患者158例病理资料,术前检测血浆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随访并观察所有患者5年生存率,分析血浆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TNM分期及预后关系。结果术前158例患者血浆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别为(4.41±0.84)ng/mL、(0.48±0.13)mg/L和(3.72±0.73)g/L。术前血浆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与性别、年龄、肿瘤部位、分化程度无关(P0.05);术前血浆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与结直肠癌TNM分期相关(P0.05),经相关性分析,术前血浆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与TNM分期呈正相关(r=0.67,r=0.81,r=0.64,P0.05);经单因素分析,术前血浆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是影响术后5年生存率的危险因素(P0.05),经多因素分析,术前血浆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是影响术后5年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前血浆CEA、D-二聚体和FIB水平和结直肠癌临床病理特点及分期相关,高水平CEA、D-二聚体和FIB患者5年生存率较低,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红细胞沉降率(ESR)、血浆D-二聚体与慢性荨麻疹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荨麻疹患者50例(慢性荨麻疹组),同时选择3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CRP、ESR、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血清CRP水平与ESR、D-二聚体水平的相关性。结果慢性荨麻疹患者组CRP、ESR、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荨麻疹患者CRP的水平与ESR水平(r=0.51,P0.05)、D-二聚体水平(r=0.55,P0.05)均呈正相关。慢性荨麻疹患者ESR水平与D-二聚体水平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慢性荨麻疹患者CRP、ESR、D-二聚体水平升高且CRP的水平与ESR水平、D-二聚体水平均呈正相关,可能参与慢性荨麻疹的发病。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PE)患者血清D-二聚体的水平及其与血脂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80例PE孕妇作为PE组,并根据PE病情分为重度PE组(n=42)和轻度PE组(n=38);其中重度PE组又根据发病时间分为早发型重度PE组(n=18)和晚发型重度PE组(n=24)。选择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待产的80例正常妊娠的孕妇作为正常对照组。对比观察各组血压、血脂、血D-二聚体、血尿素氮(BUN)、肌酐(Scr)、尿酸(UA)等指标水平。结果 PE组收缩压、舒张压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PE组D-二聚体、TG、TC、LDL-C水平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PE组HDL-C水平低于正常妊娠组(P0.05);重度PE组收缩压、舒张压高于轻度PE组(P0.05),重度PE组D-二聚体、TG、TC、LDL-C水平高于轻度PE组(P0.05),HDL-C水平低于轻度PE组(P0.05)。PE组BUN、Scr、UA水平均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重度PE组BUN、Scr、UA均高于轻度PE组(P0.05)。早发型重度PE组D-二聚体水平(2.02±0.61μg/ml)高于晚发型重度PE组(1.64±0.52μ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27,P=0.014,P0.05)。PE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收缩压、舒张压均呈正相关(r=0.467,0.559,P=0.000,0.000),与TG、TC、LDL-C均呈正相关(r=0.627,0.615,0.572,P=0.000,0.000,0.000),与HDL-C呈负相关(r=-0.591,P=0.000),与BUN、Scr、UA均呈正相关(r=0.621,0.582,0.594,P=0.000,0.000,0.000)。结论 PE患者血清中D-二聚体水平高于正常妊娠孕妇且D-二聚体水平与血脂、血压、肾功能等指标相关,D-二聚体水平与PE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及发病时间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孕妇分娩前后以及分娩方式体内血浆D-二聚体水平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184例临产孕妇和非孕健康对照组40例,将临产孕妇分成自然分娩组(n=83),剖宫产组(n=101);采用酶免荧光法和凝固法检测孕妇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评价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的相关性,并随访其妊娠结局,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追踪.结果 剖宫产组年龄、孕龄、住院天数明显大于自然分娩组;所有孕妇体内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孕妇产后D-二聚体水平高于分娩前,而且剖宫产组产后第1天D-二聚体水平也显著高于自然分娩组产后第1天(P<0.01);临产孕妇中共有5例发生产后DIC,D-二聚体与纤维蛋白原无相关性(P>0.05).结论 妊娠妇女机体处于高凝状态,体内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水平明显高于非孕健康人群,然而对于高危人群应该动态监测D-二聚体水平,降低血栓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究血清D-二聚体水平对预测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预后的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7年12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167例老年COPD患者,其中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SCOPD)患者82例(SCOPD组),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患者85例(AECOPD组)。分析患者的一般资料、D-二聚体水平、肺功能相关指标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D-二聚体对老年AECOPD的诊断价值。患者出院后对其进行18个月的随访。采用Kaplan-Meier曲线分析高水平、低水平D-二聚体患者的生存情况。结果AECOPD组血清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SCOPD组(P<0.01);而肺功能相关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EV1/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 pred%)均显著小于SCOPD组(P<0.05)。老年COPD患者血清D-二聚体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指标FEV1(r=-0.87,P=0.03)、FVC(r=-0.75,P=0.02)、FEV1/FVC(r=-0.94,P<0.01)、FEV1 pred%(r=-0.63,P=0.01)均呈显著负相关。D-二聚体对老年AECOPD患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曲线下面积(AUC)=0.802,95%可信区间(CI)为0.732~0.864]。高水平D-二聚体老年COPD患者的死亡率显著高于低水平D-二聚体老年COPD患者,中位生存期小于低水平D-二聚体老年COPD患者(P<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D-二聚体水平与肺功能相关指标呈显著负相关。D-二聚体水平对老年AECOPD患者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 Ⅲ,ATⅢ)和p-选择素水平变化,并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体检的健康成年人作为对照。观察两组研究对象ATⅢ和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D_二聚体、细胞因子水平和认知功能的差异,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ATⅢ和p-选择素水平与纤维蛋白原、D_二聚体、细胞因子水平和认知功能的相关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ATⅢ水平低于对照组(t=63.082,P0.001),p-选择素、纤维蛋白原、D_二聚体水平高于对照组(t=-14.882、-5.850、-19.596,P0.00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IL-18、IL-6、hs-CRP和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t=-24.386、-17.860、-11.799、-27.329,P0.00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定向力、瞬时记忆、注意力计算力等MMSE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01);急性脑梗死组患者的ATⅢ水平与纤维蛋白原、D_二聚体、细胞因子水平负相关,与认知功能正相关,p-选择素水平与纤维蛋白原、D_二聚体、细胞因子水平正相关,与认知功能负相关。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ATⅢ水平较低,p-选择素水平较高,且与D-二聚体、细胞因子和认知功能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肺栓塞患者血清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 BNP)、D-二聚体、内皮素1(ET-1)水平变化及其与病情、预后的关系。方法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95例急性肺血栓栓塞患者及50例健康成年人,分别纳入肺栓塞组及对照组。肺栓塞组患者进行危险度分层,分为高危组(18例)、中危组(43例)及低危组(34例),测定受试者血清NT-Pro BNP、D-二聚体、ET-1水平。结果①与对照组比较,肺栓塞组血清NT-Pro BNP、D-二聚体、ET-1水平升高(P0.05);高危组血清NT-Pro BNP、D-二聚体、ET-1水平高于中危组、低危组,中危组患者各指标水平高于低危组(P 0.05)。②入组患者好转出院85例,死亡10例,死亡组血清NT-Pro BNP、D-二聚体、ET-1水平高于存活组(P0.05)。③治疗后,肺栓塞患者血清NT-Pro BNP、D-二聚体、ET-1水平均降低(P0.05)。④血清NT-Pro BNP、D-二聚体、ET-1水平预测患者死亡的曲线下面积为0.832、0.810、0.751,血清NT-Pro BNP预测效能最高,当其截点值为1145.07 pg/ml时,约登指数最大,此时诊断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100%、60.00%。⑤NT-ProBNP联合D-二聚体、NT-ProBNP联合ET-1、D-二聚体联合ET-1及三者联合预测肺血栓患者预后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07、0.882、0.845、0.916,其中三者联合预测价值最高。结论肺血栓栓塞患者伴有血清NT-Pro BNP、D-二聚体、ET-1水平的升高,且其水平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相关,临床可将单独或联合用于预测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子痫前期患者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P-选择素)、D-二聚体(D-dimer)的水平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选择随机选取年龄、孕周、孕次相匹配的子痫前期孕妇90例为观察组,同期正常晚期妊娠孕妇92例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胎盘组织中ICAM-1、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两组对象血浆ICAM-1、P-选择素和D-二聚体的表达水平。结果:子痫前期患者胎盘组织ICAM-1、P-选择素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子痫前期组二者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523,P0.05);两组孕妇血浆均有ICAM-1、P-选择素和D-二聚体的表达,子痫前期患者血浆ICAM-1、P-选择素和D-二聚体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在子痫前期组三者之间相互呈明显正相关关系(分别为r=0.489,r=0.561和r=0.517,均P0.05)。结论:子痫前期患者ICAM-1、P-选择素和D-二聚体的高表达可能与子痫前期的发生发展有关,监测这些指标对判断病情及指导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纤维蛋白原(FIB)检测在小细胞肺癌(SCL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74例SCLC患者(SCLC组),70例肺良性疾病患者(肺良性疾病组),60例健康人群(健康对照组)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分析D-二聚体及FIB与SCLC患者临床特征的关系;比较SCLC患者放疗和化疗前后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SCLC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和肺良性疾病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广泛性SCLC(ED-SCLC)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高于局限性SCLC(LD-SCLC)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水平与SCLC患者吸烟、肿瘤累及部位、最大肿块直径、远处转移有关(P0.05);FIB水平与SCLC患者肿块数目、病理分型、远处转移有关(P0.05)。SCLC治疗有效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和FIB水平较放疗和化疗前均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情稳定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前后D-二聚体和FIB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无效组患者放疗和化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与放疗和化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和FIB可作为SCLC辅助诊断、病情监测、放疗和化疗疗效和预后判断的观察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联合检测对产妇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诊断价值。方法于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将我院产科60例DVT产妇纳入观察组,60名健康产妇纳入对照组。所有产妇均行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及血清hs-CRP检测,比较和分析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血清hs-CRP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浆抗凝血酶Ⅲ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血清hs-CRP水平低于治疗前,血浆抗凝血酶Ⅲ水平高于治疗前(P<0.05)。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及血清hs-CRP与产妇DVT呈正相关,血浆抗凝血酶Ⅲ与产妇DVT呈负相关(P<0.05)。联合检测对DVT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ROC曲线下面积(AUC)均高于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及血清hs-CRP单一检测(P<0.05)。结论血浆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及血清hs-CRP联合检测可灵敏、准确地检出产妇DVT,诊断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使用Innovance D-Dimer试剂盒检测的D-二聚体水平与肺血栓栓塞症(PTE)的相关性,为临床排除、诊断和治疗提供辅助依据。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E患者68例,其他肺部疾病(肺炎、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184例以及体检健康人60例,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分析其与肺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结果 68例PTE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3 077±2 008)μg/L纤维蛋白原等量单位(FEU),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100.0%(68/68)。184例其他肺部疾病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655±564)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39.7%(73/184)。60例健康人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290±130)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1.7%(1/60)。68例肺血栓栓塞患者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分别明显高于其他肺部疾病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8例肺血栓栓塞症患者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为(788±543)μg/L,其D-二聚体水平阳性率为52.9%(36/68),有效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D-二聚体水平的检测对于临床肺血栓栓塞症有着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肺血栓栓塞症患者在得到有效的溶栓治疗后,血浆D-二聚体水平下降。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与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30例作为观察组,依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分为轻度组(0~4分)35例、中度组(5~15分)65例以及重度组(>15分)30例;同时选取同期于我院行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收集各组基本资料,统计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分析血同型半胱氨酸、凝血及纤溶相关指标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血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中度组、重度组高于轻度组,重度组高于中度组(P<0.05),血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D-二聚体水平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加深呈整体上升趋势;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中度组、重度组低于轻度组,重度组低于中度组(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随着病情严重程度的加深呈整体下降趋势;各组血浆凝血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同型半胱氨酸、血浆纤维蛋白原、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704,P<0.05;r=0.654,P<0.05;r=0.432,P<0.05),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392,P<0.05),血浆凝血酶时间、血浆凝血酶原时间及血浆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水平与急性脑梗死病情严重程度无明显的相关关系。结论:血同型半胱氨酸、部分凝血及纤溶指标与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患者早期血浆D-二聚体变化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检测2010年2月至2011年6月32例SAP住院患者入院即刻以及24、48、72h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其他实验室检测指标,并记录Ranson评分;分析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各项实验室检测指标、Ranson评分是否存在相关性,并分析D-二聚体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结果 ①SAP患者入院后各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水平和实验室检测指标均无明显变化.②SAP患者入院后各时间点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白细胞计数(WBC)、血肌酐、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红细胞比容(Hct)、血白蛋白和血钙水平均呈显著负相关(P<0.05或P<0.01);入院48 h血浆D-二聚体水平与Ranson评分呈显著正相关(r=0.729,P=0.001).③胰腺CT分级D、E级的SAP患者D-二聚体水平(mg/L)显著高于B、C级(1.18±002、1.23±0.01比0.90±0.02、0.93±0.01.均P<0.05).④SAP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MOF)患者入院24 h、48 h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高于非MOF者(24 h:1.26±0.02比0.93±0.02,48 h:1.25±0.02比093±0 02,均P<0.05).结论 SAP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显著升高,且与病情严重程度明显相关;入院即刻单次血浆D-二聚体水平可以很好地反映病情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