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中加羊膜移植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机理及疗效。方法 :为 10例、12眼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联合术中巩膜瓣下植入羊膜 ,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眼内反应及并发症 ,随访 3~ 5个月。结果 :术后炎症反应轻 ,眼压控制良好 ,术后眼压为 14~ 19mmHg ,术后并发症少。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能安全、有效地降低眼压 ,是治疗开角性青光眼有效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半导体激光小梁成形术对降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部分无晶体性慢性青光眼眼压临床疗效。方法 半导体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5例,无晶体性慢性青光眼26例,术后随访1~24个月眼压变化情况。结果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无晶体性慢性青光眼激光小梁成形术后6个月眼压控制在20.55mmHg以内分别占78.89%、83.25%。24个月眼压略有回升。结论 观察半导体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药物控制不良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及部分无晶体性慢性青光眼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非穿透性小梁手术(NPTS)联合丝裂霉素C(MMC)及羊膜移植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9例双眼视力、眼压、视野相近的开角型青光眼病例,采用自身对照,1只眼行小梁切除术,另1只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视力、眼压、滤过泡、前房和房水情况,评估疗效。结果两种术式术后降眼压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要比小梁切除术少。结论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研究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效果。方法 对20例26眼开角型青光眼行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术后观察眼压、结膜滤枕及前房反应等情况,随访1~12个月。结果 术后各期平均眼压均低于术前平均眼压,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前平均眼压26.26mmHg,术后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平均眼压分别为15.47mmHg、16.89mmHg、19.14mmHg、18.50mmHg。16眼结膜形成滤性手术典型滤过泡,10眼结膜疏松无滤过泡形成。26眼均无前房出血,术后前房反应轻。结论 非穿透性小梁切除术能有效地降低开角型青光眼的眼压,术后并发症少,可作为此类青光眼病人手术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VCO)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的临床效果。方法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30眼采用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治疗,30眼行传统小梁切除术(TE)治疗。观察两组患眼手术前后的眼压、视力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后随访2~12个月,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组视力无1例下降,平均眼压由术前43.15 mmHg改善为出院时11.20 mmHg,无任何严重并发症发生。传统小梁切除术组视力下降5例,平均眼压由术前42.77 mmHg改善为出院时11.50 mmHg。术中前房出血4例;术后浅前房5例,脉络膜脱离1例,两组术中、术后并发症比较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黏弹物质小管切开术能很好地降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病人的眼压,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安全而有效的手术方法,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于1980~1990年10年间,对原发性青光眼390例,484眼中463眼进行手术分析,其中闭角型青光眼403眼、开角型青光眼31眼、绝对期青光眼29眼.治疗效果:控制眼压为闭角型青光眼91.81%、开角型青光眼87.1%;视力提高为闭角型青光眼42.43%、开角型青光眼29.03%.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各种类型原发性青光眼的睫状体脱离发生情况,探讨睫状体脱离发生的机制,寻找有效的预防及治疗方法,评价超声生物显微镜在其诊断及预防术后浅前房发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8年5月~2009年12月收住入院的162例原发性青光眼患者术前常规行超声生物显微镜检查,其中原发性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82例,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45例,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5例。根据是否有睫状体脱离,将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眼分为睫状体脱离组(A组)和无睫状体脱离组(B组),B组眼压控制正常后手术,A组术前予以降眼压、使用或不使用激素治疗后手术,观察两组前房深度、眼压及术后浅前房情况。结果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及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未见睫状体脱离,急性闭角型青光眼中仅急性发作期眼检出睫状体脱离,发生率为12.2%,余各期均未检出睫状体脱离。睫状体脱离激素治疗有效,治疗后恢复时间和脱离的高度相关。A组和B组术后浅前房均见于小梁切除术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82)。结论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可合并睫状体脉络膜脱离,经皮质激素治疗能痊愈,术前有睫状体脱离者不会增加术后浅前房的发生。术前行UBM检查,能有效的发现睫状体脱离,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曲伏前列素滴眼液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39例(78眼),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19例38眼采用马来酸噻吗洛尔(0.5%)治疗,治疗组20例40眼采用曲伏前列素滴眼液(0.004%)治疗;观察两种药物的降眼压作用及其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在分别使用药物之后,眼压均有明显的下降,治疗前后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眼压漂移现象,加用其他降眼压药物治疗,而治疗组眼压控制平稳,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发生严重的临床不良反应。结论:曲伏前列腺素类滴眼液治疗开角型青光眼具有显著稳定的降眼压作用,无全身性副作用,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9.
肖文星 《中外医疗》2010,29(3):94-94,96
目的探究苏为坦滴眼液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效果。方法用苏为坦滴眼液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或者是已经使用过其他药物,但并无好转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80例129眼。每晚点药1次,每次1滴。将连续点药后1,4,12周的眼压与基线眼压进行比较研究,同时观察血压、心率等全身及局部副作用及其患者的依从性。结果使用苏为坦滴眼液后眼压明显下降。连续点药1,4,12周眼压下降分别为(6.78±3.45)mmHg(,5.92±4.29)mmHg(,5.88±4.12)mmHg,P〈0.05;降压有效率分别为96%,94%,91%。用药后1,4,12周降压效果比较。用药前后,视力、视野、视乳头杯盘比、血压均无明显改变。有结膜充血的轻度不良反应患者14例,不妨碍继续用药。结论使用苏为坦滴眼液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效果良好,对于第1次使用或者已经使用过其他药物的青光眼及高眼压症患者的效果明显,并无安全隐患。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分离格栅模式视觉诱发电位( ic-VEP)定性模式检查在开角型青光眼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临床青光眼早期诊断提供客观敏感而有效依据.方法 随机选择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8例(82眼)和正常对照者47例(76眼),分别进行ic-VEP与视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T)进行多元相关分析,分析ic-VEP在开角型青光眼诊断中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青光眼组和正常对照组年龄、屈光度和中央角膜厚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青光眼组患者的眼压、视野、RNFLT和ic-VEP与正常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青光眼组患者中,ic-VEP信号噪音比(SNR)与屈光度、眼压、视野和RNFLT的相关性分析表明,ic-VEP SNR与眼压、视野和RNFLT损伤显著相关(P<0.01). ic-VEP检测开角型青光眼的敏感度为90. 2% ,特异度为88. 2% . ic-VEP与视野检查及 RNFLT损伤的一致性较好.结论 ic-VEP对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诊断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视野、RNFLT 的损伤和 ic-VEP SNR相关.  相似文献   

11.
陈刚  刘嘉福 《广州医药》2007,38(1):61-62
目的 探讨丝裂霉素C在非穿透小梁手术的应用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8例32眼行非穿透小梁手术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进行术后随访,通过观察眼压、滤过泡、视力、视野、并发症等情况.随访时间6~18个月,平均9个月.结果 术后1周及3个月、6个月视力较术前无下降,术后1周平均眼压(10.6±4.58)mmHg,术后6个月平均(12.6±3.64)mmHg.与术前(25.36±7.92)mmHg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 丝裂霉素C在非穿透小梁手术中的应用对患者视功能功能影响小,限眼压效果肯定,并发症少,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王夏 《中外医疗》2012,31(19):186-188
评价降眼压药物在青光眼治疗方面的效果。分类论述降眼压药物在青光眼治疗方面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副作用等。降眼压药物主要应用于开角型青光眼和高眼压症,以及闭角型青光眼急性发作期、术后。降眼压药物是有效的治疗青光眼的常规用药。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评价美开朗滴眼液和噻吗心安滴眼液的降眼压作用.方法 选择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6例90只眼,随机分为美开朗组和噻吗心安组,两组用药均为一日2次,共12周,比较两种滴眼液的降眼压作用及局部和全身副作用.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眼压均下降,与用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眼压下降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12周,美开朗组心率平均降低2.5次,噻吗心安组心率平均降低6.3次,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2%美开朗滴眼液和0.5%噻吗心安滴眼液,两者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具有相同的降眼压作用,但对心率的抑制作用2%美开朗滴眼液明显较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中评价美开朗滴眼液和噻吗心安滴眼液的降眼压作用.方法 选择开角型青光眼患者66例90只眼,随机分为美开朗组和噻吗心安组,两组用药均为一日2次,共12周,比较两种滴眼液的降眼压作用及局部和全身副作用.结果 两组患者用药后眼压均下降,与用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两组间眼压下降值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12周,美开朗组心率平均降低2.5次,噻吗心安组心率平均降低6.3次,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2%美开朗滴眼液和0.5%噻吗心安滴眼液,两者对开角型青光眼患者具有相同的降眼压作用,但对心率的抑制作用2%美开朗滴眼液明显较小.  相似文献   

15.
噻吗洛尔是一种非选择性 β -受体阻滞剂 ,由于它具有较好的降眼压作用 ,且副作用小 ,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开角型、闭角型青光眼以及继发性青光眼和其他高眼压症的临床治疗。它被认为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最理想的药物 ,尤其是其他药物治疗无效时本组疗效更为显著。  噻吗洛尔系白色结晶粉末 ,溶于水 ,对光、热稳定。其作用原理为噻吗洛尔与睫状突内特异细胞上的 β -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 ,阻滞了内源性儿茶酚胺 ,使环磷酸腺苷浓度降低 ,细胞分泌减少、房水生成减少、眼压下降 ,但不影响房水回流。常用眼液浓度为 0 .2 5 %和 0 .5 %。点入结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青光眼在50岁及以上体检人群类型构成、性别、年龄分布特点,为青光眼防治提供流行病资料.方法:2008年3月~2008年8月,对50岁及以上眼科体检人群,总计1 743人进行青光眼调查.检查项目包括常规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周边前房深度、眼压及直接眼底镜检查.对可疑青光眼患者进一步详细检查眼压、前房角镜、视野检查及眼底检查.结果:1 743人中确诊为青光眼者36人,占体检人群的2.07%,其中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继发性青光眼各占整个体检人群的1.55%、0.40%和0.11%,男性青光眼患者的构成比为1.51%,女性为2.53%,女性青光眼患者明显高于男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明显高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且各型青光眼构成比随年龄增长而增高.结论:50岁及以上体检人群青光眼构成比与既往青光眼流行病调查的患病率接近,且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构成比高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构成比,女性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构成比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17.
全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应用全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方法 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62例(62眼),采用532 nm倍频Q-开关Nd:YAG激光治疗仪,以光斑400 μm,脉冲时间3 ns,能量0.4~0.8 mJ行全周小梁成形术.观察治疗后眼压、视力和前房反应等.结果 54例(54眼)18个月眼压平均下降(10.8±4.1) mmHg,术后1 d和2月时下降幅度最大.8例(8眼)术后1 d眼压仍超过30 mmHg而加用降眼压药物.术后雾视、前房反应均为一过性,视力均无变化.结论 全周选择性激光小梁成形术可以有效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药物治疗的有效性与可行性,探讨目标眼压设定和药物选用原则。方法随机选择经随诊5年以上的门诊药物治疗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46例(92眼),根据其初诊及末诊的视力、视野、眼底的检查情况,来评估药物治疗的效果,并分析一线药物的有效性、适应性和副作用,确定有效目标眼压的设定原则。结果治疗前平均眼压25.2mmHg,治疗后平均眼压16.2mmHg,共计89眼视功能得到有效控制,药物治疗的有效率为96.7%。结论如果目标眼压可以下降到治疗前基线眼压的35%,眼压对视神经造成的损害将会停止。β-阻滞剂类眼药目前仍然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线用药,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眼压者及时手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Schlemm管外壁切除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中晚期开角型青光眼 17例、18眼行Schlemm管外壁切除术 ,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 0 .2mg/ml。结果 :16眼术后眼压控制在 1.36~ 2 .5 1kPa ,2眼术后眼压为 2 .98~ 3.2 4kPa ,点 0 .5 %噻吗心胺眼水后 ,眼压控制在正常范围。结论 :Schlemm管外壁切除加应用丝裂霉素C ,可有效地降低眼压 ,减少抗青光眼药物的应用 ,术后并发症少 ,是一种具有良好前景的抗青光眼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非穿透小梁手术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效果.方法 对31例36眼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施行非穿透小梁手术,术后随访患者6个月,记录眼压、视力、视野和并发症.结果 术眼术前平均眼压29.2±8.0mmHg,术后6个月平均眼压15.1±mmHg,术前术后眼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视力、视野未见明显改变,未见严重并发症.结论 非穿透小梁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治疗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