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动脉内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收集6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采取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在泵入尿激酶的过程中,通过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29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15例。脑血管造影未见明显异常15例。颈内动脉闭塞再通3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9例。大脑中动脉分支闭塞再通11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8例。并有4例因明显的血管狭窄而给予球囊扩张、支架置入术。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或有明显好转的39例。结论: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在脑保护剂,延长溶栓时间窗,新型溶栓药的开发等方面都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
目的三种溶栓方法 ,即尿激酶动脉溶栓、超选择性动脉溶栓、机械结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急性脑梗死的比较。方法回顾性分析75例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导致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尿激酶动脉溶栓组、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机械结合尿激酶动脉溶栓组,每组25例。记录三组治疗前、后24 h、7 d的NIHSS(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的评分和三组患者的并发症状况及死亡状况。结果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和机械结合尿激酶动脉溶栓组14 d NIHSS评分明显高于尿激酶动脉溶栓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选择性动脉溶栓组与机械结合尿激酶动脉溶栓的14 d NIHSS评分无明显区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激酶动脉溶栓、选择性动脉溶栓、机械结合尿激酶动脉溶栓这三种方法对于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急性脑梗死都有一定的临床效果,超选择性动脉溶栓和机械结合尿激酶动脉溶栓治疗急性大脑中动脉闭塞致急性脑梗死的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3.
目的 应用经颅多普勒(TCD)监测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治疗前后血流的变化.方法 对4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前及溶栓治疗开始进行TCD监测并且持续2 h,同时评价静脉溶栓前后的NIHSS评分.结果 不同残留血流级别患者中血管再通率有显著性差异,随残留血流信号的改善,NIHSS评分下降.结论 TCD在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时能及时了解血管再通情况,其血流改善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因动脉狭窄导致其急性闭塞的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40例合并动脉狭窄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前循环系统病变13例(其中颈内动脉病变9例,大脑中动脉病变3例,大脑前动脉病变1例),后循环系统病变27例,均采用尿激酶选择动脉溶栓,然后对明显的残余血管狭窄,采用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结果术后血管再通率为100%,支架定位准确,血管残余狭窄<20%,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或明显好转率为67.5%;溶栓后脑出血6例(15.0%),而且术前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越高,治疗有效率越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治疗开始时间的延长,治疗有效率降低(P<0.05)。结论对动脉狭窄导致其急性闭塞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选择动脉溶栓联合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是安全有效的,而且该治疗方法的有效率与术前的NIHSS评分及治疗时间相关。  相似文献   

5.
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葛英  肖佐才  胡向阳 《现代医药卫生》2008,24(14):2072-2073
目的:观察动脉内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超选择性造影技术,将微导管送至脑血管闭塞部位,将尿激酶(UK)经微导管泵入行溶栓治疗,动态观察血管再通、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3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3例,闭塞血管再通率68.75%,并发无症状脑出血1例,经对症治疗临床治愈。结论:UK超选择动脉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肯定而安全,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应用大剂量尿激酶超早期(发病6 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3例,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 h、24 h、1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观察脑内及其他系统有无出血并发症.结果 溶栓后2 h瘫痪肢体肌力提高3级4例,2级8例,1级7例,无变化4例,其中4例24 h内临床症状反复出现;1个月时,发病4 h内溶栓组与4~6 h内溶栓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ESS)升高更明显(前者P<0.01,后者P<0.05).本组有1例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后出现非症状性出血性脑便死,3例于溶栓结束后出现轻微齿龈出血,无1例死亡.结论 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其疗效较肯定,溶栓开始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在严格掌握适应证情况下,应用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动脉内区域性和接触性溶栓治疗。方法回顾分析本院15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动脉内溶栓的临床资料。治疗时间为起病1~24h。DSA全脑血管造影,找到闭塞的责任血管。根据闭塞的血管的情况选择区域性动脉溶栓和超选择性动脉插管动脉内接触性溶栓,尿激酶以微量泵持续泵入,过程中经造影管或导引导管造影,了解闭塞血管再通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88例,血管再通57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58例,血管再通38例。临床症状完全恢复及明显好转90例、占总病例60%,再次闭塞5例,脑出血5例,其中2例因脑疝死亡。结论神经介入动脉内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单侧大脑中动脉(MCA)M1段闭塞后,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提示同侧大脑前动脉(ACA)及大脑后动脉(PCA)偏侧优势与三维动脉自旋标记(3D ASL)成像提示动脉内高信号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1年7月经MRA提示单侧MCA M1段闭塞患者60例,男34例,女26例,年龄33~78(...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超选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06年5月—2008年12月收治的27例因急性脑梗死行超选动脉内溶栓治疗的患者,发病距溶栓治疗的时间为3~12h,根据闭塞血管部位,采取超选择性接触性溶栓。尿激酶用微量泵以1万U/min持续泵入,总量为50~130万U。结果颈内动脉闭塞再通率为80%(4/5)。大脑中动脉闭塞再通率为68.7%(11/16)。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再通或部分再通率为83.3%(5/6)。2周后临床症状完全恢复正常及有明显好转23例,总有效率为85.2%,症状无改善2例,溶栓术中出血1例,术后塞亡1例。结论早期超选动脉内接触性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TCD)与MRA、DSA比较评估急性脑梗死血管情况的临床意义。方法2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均经TCD检查颈内动脉终末段(TI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颈总动脉(CCA)、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获得其血流方向、血流速度、频谱形态及搏动指数(PI)等参数。脑血管病变发生的频率与95例健康对照组比较,做统计学处理。并对治疗组86例行MRA检查,14例行DSA检查,比较符合率。结果治疗组血管病变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86例行MRA检查,73例符合,13例假阳性,敏感性为85%;14例行DSA检查,10例符合,2例假阳性。结论TCD检查无创,结合MRA检查提高脑血管病变的诊断准确性,可作为常规工作的筛选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大剂量尿激酶超早期(发病6h内)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23例,于溶栓前及溶栓后2h、24h、1个月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时观察脑内及其他系统有无出血并发症。结果溶栓后2h瘫痪肢体肌力提高3级4例,2级8例,1级7例,无变化4例,其中4例24h内临床症状反复;1个月时,发病4h内溶栓组与4h~6h内溶栓组相比,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值(ESS)升高更明显,前者(P<0.01),后者(P<0.05),本组有1例大面积脑梗死溶栓后出现非症状性出血性脑便死,3例于溶栓结束后出现轻微齿龈出血,无1例死亡。结论大剂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其疗效较肯定,溶栓开始时间越早,疗效越好,在严格掌握适应症情况下,应用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在儿童烟雾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疑似烟雾病患儿24例,均进行TCD检查察看其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以经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为确诊依据,分析TCD对儿童烟雾病的诊断效果。结果:(1)MRA确诊20例烟雾病,而TCD检查中能够明确诊断的有18例,其诊断确诊率为90.0%;(2)在血流动力学变化方面,TCD检测出双侧颈内动脉末端及大脑前、中动脉狭窄样改变、闭塞样改变均与MRA的影像特征相符合,且TCD能够检测出眼动脉、前后交通动脉等侧支代偿血管的搏动指数、血速改变。结论:TCD虽然无法直观显示血管的形态与走向,但其对烟雾病的检查结果与MRA相符,且具有操作简便、无创、重复性好、经济等优势,能够探及细小烟雾血管血流信号并可通过颈总动脉压迫试验鉴别颅内动脉和了解侧支循环功能状态。因此,在临床上可将TCD检查用于疑似烟雾病筛查及辅助诊断中。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急性脑梗死的动、静脉溶栓治疗日益受到重视。由于严重的急性脑梗死多为颈内动脉(ICA)和大脑中动脉(M CA)等血管形成血栓,直径较大,而溶栓仅能溶解新形成的血栓,无法改变基础病变,狭窄血管溶栓后常常又出现闭塞。临床上我们采用在溶栓的基础上对狭窄的血管进行支架置入,  相似文献   

14.
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动脉内溶栓治疗早期脑梗死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应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技术,确定急性闭塞脑血管后将导管微导管先端送至脑血管闭塞部位,将尿激酶(UK)经导管或微导管泵入行溶栓治疗,动态观察血管再通、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经溶栓治疗颈内动脉系统血管闭塞16例、椎-基底动脉系统闭塞10例,闭塞血管再通率76.89%。结论UK超选择动脉内溶栓治疗脑梗死疗效肯定而安全,未发现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行局部动脉内溶栓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 8例自起病至溶栓时间在 1h~ 12h之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 ,经股动脉插管行全脑血管造影术发现闭塞血管后 ,先用导丝及微导丝通过血栓到达血栓远端 ,撤出导丝后将导管置于靶血管闭塞点或患侧颈内动脉内 ,用注射泵缓慢注射尿激酶行局部溶栓治疗。结果 :2 8例中 14例完全再通 ,8例部分再通 ,6例无效 ,2 4h ,1个月 ,3个月NIHSS评分 ,分别较溶栓前≤ 4分 ,治疗后 3个月神经功能恢复有效率为 70 % (2 2 / 2 8) ,3例合并无症状性脑出血均痊愈。结论 :本组患者血管再通率为 70 % ,经股动脉插管行急性缺血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可使闭塞血管再通 ,此疗法是目前治疗脑梗死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A对大面积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3月我院收治的大面积脑梗死患者共计45例,将其临床资料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CT平扫,45例患者中,检查结果呈阳性患者27例,诊断率为60%;CT学赶造影显示①血管闭塞患者32例,其中大脑前动脉病变患者7例,大脑中动脉病变患者15例,大脑前、中动脉同时病变患者8例,颈内动脉末端闭塞患者2例;②血管出现狭窄患者13例,大脑前动脉出现病变患者4例,大脑中动脉出现病变患者9例。CTA诊断率为100%。结论多层螺旋CT平扫及CTA能够及时有效地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进行有效的检查和诊断,便于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临床意义,值得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7.
陈军  陈覃  吴海滨  施辉  刘希光 《江苏医药》2002,28(5):324-326
目的:评价超选择动脉溶栓及经皮空内血管成形术(PTA)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0例急性脑梗死病人,经股动脉或颈动脉插管,用微导丝将微导管送至血管闭塞部位,注入尿激酶(UK)行溶栓治疗,对6例颅外段血管狭窄者,采用PTA消除,并注向罂粟碱扩张颅内血管,结果:颈内动脉闭塞10例,大脑中动脉16例,椎基动脉系统4例中,血管完全再通15例,部分再通12例,治疗3个月后日常生活能力指数(BI)评分:100分20例,75-95分6例,占86.67%,结论:早期超选择动脉溶栓配合PTA和罂粟碱可明显提高闭塞血管再通率,是目前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赵小梅 《现代医药卫生》2009,(17):2629-2629
目的:评价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发病后6h内进行尿激酶静脉溶栓。采用Barthe(指数BI)对患者6个月时的生活状态和功能转归进行评价。结果:38例患者中,21例完全再通,8例部分再通,3例发生有症状颅内出血,1例死亡,治疗后90d时,22例功能转归良好(BI大于等于90分),11例较好(BI小于90分),4例较差(BI小于50分)。治疗后6个月时,24例功能转归良好,9例较好,4例较差。结论:尿激酶静脉溶栓能使闭塞血管再通,改善患者急性期临床症状和远期预后。  相似文献   

19.
国家“九五”攻关计划中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治疗的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患者神经功能改善较传统方法得到明显提高。我科对36例患者在彩色经颅多普勒(TCD)动态监测下尿激酶超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进行了研究,取得了显著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低场强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对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 67例脑梗死患者经低场强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照检查.结果 低场强MRA对62例脑梗死患者的诊断与DSA相符,其诊断符合率为92.5%.结论 低场强MRA在诊断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方面具有很好的可靠性,具有安全、可靠和方便的优点,可为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