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基因工程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原性和免疫效果的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80年代第一个基因工程疫苗———乙肝疫苗研制成功 ,以后随着对目的基因选择、抗原表达系统、质量评价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对其质量问题产生了不同见解。不同乙肝疫苗抗原来源于不同的表达系统 ,糖基化程度和生产工艺有所不同 ,由此引起保护率、抗体水平和免疫持久性的差异如何 ?以及以何种方法评价方能较科学地反映疫苗质量 ,均为乙肝预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这方面的研究 ,对确定我国乙肝疫苗生产发展的方向 ,即选择、推广何种类型的乙肝疫苗十分重要 ,为制定疫苗更新换代的行政决策提供依据。本文对疫苗免疫效果考核和保护机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我国新生儿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后的长期保护效果,为乙肝防控和乙肝疫苗HepB免疫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用横断面调查和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观察监测点收集1987-1996年出生(13~22岁)、全程接种乙肝血源疫苗的人群,以及1997-2008年出生(1 ~ 12岁)、全程接种乙肝重组酵母疫苗人群的血清样本和资料;用微粒子酶免疫法检测HBV感染指标,结合本底资料和乙肝疫苗免疫史进行分析.结果 在河北正定、广西隆安、上海黄浦、青海同德和湖南湘潭5个监测点共收集1~12岁重组酵母疫苗免疫人群样本8133例,13 ~22岁血源疫苗免疫人群样本4848例,5个监测点的HBsAg平均阳性率均显著低于本底值,疫苗总体保护效果分别为86.04%~96.14%;河北正定、青海同德和湖南湘潭的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广西隆安和上海黄浦的结果显示19~22岁人群HBsAg阳性率偏高;Anti-HBs阳性率随免疫年龄增长而下降,重组疫苗免疫人群从1~2岁组的86.84%下降至11~12岁组的46.40%,17 ~18岁组的Anti-HBs阳性率处于较低水平,而19~22岁组出现升高;几何平均浓度(GMC) <10 mIU/ml(Anti-HBs阴性)的比例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100~999.99 mIU/ml和≥1000 mIU/ml的比例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下降趋势.结论 血源疫苗免疫后13~ 22年、重组酵母疫苗免疫后1~12年的总体保护效果良好;不必开展加强免疫,建议加强监测18岁以上人群的Anti-HBs水平,对GMC<10 mIU/ml者开展加强免疫. 相似文献
3.
4.
5.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持久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曹惠霖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5,9(1):97-98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持久性研究进展曹惠霖乙型肝炎病毒自然感染患者愈后产生的抗-HBs抗体几乎终生存在。Seeff报告[1],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接种含人血清的黄热病疫苗而发生乙型肝炎(简称乙肝)患者,40年后追访到12名,年龄已到63~76岁,检测乙肝... 相似文献
6.
乙肝型炎(乙肝)疫苗纳入农村计划免疫后,进行了1-8年免疫效果的横断面调查。结果表明,1986-1993年出生(1-8岁)的儿童上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7.18%;免疫后1-8岁全体儿童(水免疫儿童)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抗-HBs)阳经,由后第1年的97.03%降至第8年的76.92%;明显地随免疫年限延长逐渐下降;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由免疫前的11.76%降至2.45%,保护率为7 相似文献
7.
新生儿单纯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的免疫持久性和远期保护效果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掌握我国新生儿单纯接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后的免疫持久性和远期预防效果;观察新生儿免疫较长时间后是否需加强免疫。方法 在湖南湘潭市等4个乙型肝炎疫苗试点区间,对1986-1988年出生并接种乙型肝炎血源疫苗的新生儿,连续14-15年按免疫儿年龄分层随机抽样采血随访,累计随访21680人次,观察免疫儿HBsAg、抗-HBs和抗-HBc的动态变化。结果 新生儿单纯乙型肝炎血源疫苗全程基因免疫后,在15年随访中没有加强免疫,各试点区免疫儿童HBsAg携带率低于1.66%,携带率没有随免疫后的延长而增加;阻断HBV慢性感染的效果持续在90%左右(95%可信限为:83.1%-97.2%);免疫后不同年限间HBsAg携带率、HBV感染率和保护效果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免疫儿抗-HBs阳性率随免疫后年限延长而逐年明显下降,至第9-10年下降为40%-50%,之后数年内下降幅度不大,至免疫后13-14年抗-HBs阳性率维持在30%-42%;抗-HBs滴度下降了90%。结论 新生儿单纯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后抗-HBs阳性率与滴度的下降不影响其远期预防效果;就群体而言,新生儿及时完成全程免疫后,无需加强免疫可有效阻断HBV感染后成为HBsAg慢性携带者,而很有可能终生受益。 相似文献
8.
9.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卡介苗联合疫苗与单价乙型肝炎疫苗的免疫效果。方法:实验动物采用豚鼠,按0、1、2月三针免疫程序接种,并于每针免疫后1个月采血,ELISA方法检测血清抗体滴度。实验分三部分进行。实验一:三种不同规格的联合疫苗与单价乙型肝炎疫苗的比较;实验二:同一规格连续三批联合疫苗与单价乙型肝炎疫苗的比较;实验三:联合疫苗与两种单价疫苗同时免疫的比较。结果:在三个实验中,联合疫苗组第一针血清抗体滴度均低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差异:联合疫苗组第二、三针血清抗体滴度均高于对照组,也无统计学差异,实验组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联合疫苗组三针免疫程序的HBsAg的效力与单价乙型肝炎疫苗组相似。 相似文献
10.
对湘潭市市区0-10岁儿童乙型肝炎(乙肝)疫苗免疫后的效果进行了系统监测。6次共调查儿时122名,各次调查的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在0.001-1.83%之间,平均HBsAg携带率1.12%,明显低于免疫前现一人群的16.17%,保护率为92.46%。初次免疫后抗-HBs的阳经及几何平均滴度(GMT)高峰值均出现在6-12个月,此后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但7-10岁儿童中仍有5 相似文献
11.
<正> 我们曾报道对乙型肝炎疫苗(下简称乙肝疫苗)初免3年抗-HBs呈低水平(S/N≤5)和转阴的儿童,加强注射1剂10μg或30μg乙肝疫苗,取得快而好的回忆反应,本文报道加强免疫2年后受检查者抗-HBs水平及保护力的观察结果。 材料和方法 观察对象的选择和分组均见前报,新生儿(3岁)组随机分成二组,分别加强接种1剂10μg或30μg乙肝疫苗,儿童(4~8岁)组 相似文献
12.
国内外九种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的免疫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比较各种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基因工程疫苗的人体免疫学特点及效果。方法 应用美国MSD、Amgen公司、日本熊本、法国巴斯德、阿根廷莱茵美州公司五个国外厂家及北京、长春、深圳康泰三个国内厂家的酿酒酵母、哺乳动物细胞、牛痘毒重组、甲基营养型酵母4个表达系列、12个批次的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免疫715名6~10岁小学生,使用放射免疫法(RIA)、美国Bbbott试剂检测免后不同时间的抗-HBs。结果 四个系列的乙肝基因工程疫苗免疫人体后安全有效;国产疫苗免后抗体高峰期出现在首针免后7个月;哺乳动物细胞疫苗的批间稳定性较好;酿酒酵母疫苗在峰值后的抗体水平下降幅度较小;含量10μg/支的疫苗较5μg/支者显示出有持久的优势。甲基营养型酵母疫苗是国内首次观察;含量10μg/支的疫苗较5μg/支者显示出有持久的优势。甲 相似文献
13.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1996,9(A00):70-74
1989年起在我国贫困地区,且乙型肝炎(乙肝)和肝癌高发的广西隆安县推行乙肝疫羁纳入现行的计划免疫(EPI),对新生儿进行普种。于1994年以随机整群分层抽样方法,抽取1-6岁免疫儿童,调查乙肝疫苗纳入EPI后6年的免疫效果。结果乙肝疫苗纳入EPI后,乙肝疫苗接经由81.8%提高到92.0%(P〈0.0001);抗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的(抗-HBs)一率在免疫后1-6年为86.5-64.8%,1-6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广州市长期应用乙型肝炎疫苗(hepatitis B vaccine,HepB)对乙型肝炎(乙肝)免疫防病效果。方法在广州市全市12个区、县级市按照多阶段分层整群抽样法,以家庭为单位对1~59岁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分析,包括检测HBsAg、抗-HBs,对HepB接种史及主要乙肝感染危险因素进行问卷调查,评估人群HepB接种率,分析和比较不同年龄组、不同家庭感染状况下接种与未接种HepB人群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指标,评价HepB免疫防病效果。结果 1~16岁年龄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为88.11%(2535/2877),17~59岁人群有乙肝疫苗免疫史为20.75%(470/2113)。在推行新生儿HepB接种纳入计划免疫管理后出生的1~16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1.29%,而出生时尚未开展HepB接种的20~59岁人群HBsAg阳性率为13.72%。1~16岁人群中有HepB接种史人群HBsAg阳性率0.99%,无接种史人群为5.56%,疫苗保护率为82.19%。20~59岁人群接种HepB,基本都不是在新生儿时期,疫苗保护率为52.01%。新生儿接种HepB,母婴乙肝传播阻断率为94.16%,并能有效阻断家庭内水平传播。结论长期实施新生儿接种HepB能控制、消除受种人群乙肝病毒感染,非新生儿人群接种HepB也能显著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 相似文献
15.
对上海市南市区1986年出生并接种乙型肝炎(乙肝)疫苗的儿童进行了9年的血清学随访。这些儿童乙肝疫苗的免疫量为母亲乙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性者给予三剂20μg,阴性者给予三剂10μg,其中母亲HBsAg阳性者约占6.16%。免疫后1-9年内各次随访的血清HBsAg阳性率在1%以下波动,没有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在免疫后第9年共检测468例血清,无1例HBsAg阳性,大大低于免疫前本底对照5- 相似文献
16.
新型乙型肝炎疫苗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年乙型肝炎基因工程疫苗预防接种实践证明,疫苗是安全有效的,但也存在一些特点。为了简化疫苗的接种程序,提高免疫原性和保护性,新型乙型肝炎疫苗正在研究当中。本文就新型乙肝炎疫苗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7.
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持久性及预防效果的队列定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报告了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后1-9年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阳转率的定人随访结果。母亲HBsAg阳性和阴性免疫后的HBsAg阴性者,基HBsAg的年阳转率分别为0.36%和0.036%,前者是后者的10倍。母亲HBsAg阳性儿中14例HBsAg阳转,其中10/14(71%)发生在免疫后2-3岁;12/14(86%)变成慢性HBsAg携带者。母亲HBsAg阴性儿共发现3例HBsAg阳转, 相似文献
18.
核酸疫苗和蛋白疫苗具有各自的免疫特点,分别诱导以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为主的免疫应答,并能通过联合免疫提高机体预防病原体的免疫保护力,而核酸疫苗和蛋白疫苗的免疫特点以及联合使用核酸疫苗与蛋白疫苗协同免疫可以提高疫苗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乙肝)病毒感染是一个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报道,全球约有20亿人感染过乙肝病毒(HBV),有约3.5亿人患有慢性肝病,其中的15.25%发展为肝硬化和肝癌.我国曾是乙肝高感染率的国家,1992年全国血清流行病学调查人群乙肝病毒感染率达60%,表面抗原携带率为9.75%,全国乙肝病毒携带者约为1.2亿人,使乙肝成为影响我国群众身体健康的主要疾病. 相似文献
20.
卿玉玲 《国外医学:免疫学分册》2003,26(6):321-323
DNA疫苗因既能诱导体液免疫应答,又能诱导细胞免疫应答而受到广泛关注,但作为治疗性疫苗其免疫效果尚需进一步提高。细胞因子作为DNA疫苗免疫佐剂受到了广泛重视,特别是GM—CSF,由于在细胞因子网络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免疫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成为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就GM—CSF增强DNA的免疫效果及其作用机理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