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
本文报道实验感染杜氏利什曼原虫小犬10只,在感染前及咸感后5、12、20、40d,分别收集血清,用McAb-AST检测血清内循环抗原。试验结果可见小犬感染后5d即出现阳性反应,表明已可检测出其血清内循环抗原,并随着时间的加长,阳性反应程度有所增加。初步建立了犬利什曼病的一种新的早期诊断方法,简便易行,易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雄性激素对杜氏利什曼原虫感染的C57BL/6J小鼠骨髓巨噬细胞(BMMs)水平的影响。方法:用雄性激素处理小鼠3wk后,收集BMMs,培养5d后,按BMMs前鞭毛体=110的比例,接种杜氏利什曼原虫,用吉姬氏染色法观察不同时相的感染水平。结果:与植物油处理的对照组相比,雄性激素处理的小鼠BMMs对前鞭毛体较为易感,并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其感染水平增高(感染后3h,P<0.05;24h,48h和72h,P<0.01)。结论:雄性激素可增加杜氏利什曼原虫对BMMs 的感染水平, 这可能与雄性激素诱导的免疫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杜氏利什曼原虫 39k Da抗原基因的结构。方法 :将表达杜氏利什曼原虫 39k Da抗原肽段的重组噬菌体中插入 DNA片段亚克隆人质粒载体 p UC18中 ,并对插入片段进行限制性内切酶谱分析。结果 :插入片段大小近 1.3kb,其 3 端含有单一的 kpn I、Xba I、Hinc 和 Pst 识别位点 ,表明该片段为一非重复序列结构。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雄性激素对C57BL/6j雌性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溴化丙锭染色及透射电镜观察凋亡特征性形态学变化。来自雄性激素和油处理过的小鼠骨髓巨噬细胞分别用杜氏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donovani)攻击24h后,检测特征性的DNA凋亡梯形。结果:在培养基中去掉M-CSF后可以诱导骨髓巨噬细胞的凋亡。DNA片段电泳提示:①在雄性激素和油处理组间凋亡细胞的量没有区别,然而②经杜氏利什曼原虫攻击后,雄性激素处理组的凋亡细胞数明显低于油处理组。结论:雄性激素可以抑制感染了杜氏利什曼原虫的巨噬细胞的凋亡,不感染利什曼原虫时,这种抑制作用并不出现。雄性激素对骨髓巨噬细胞凋亡的抑制作用可能在雄性激素诱导的免疫抑制作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以抗杜庆利什曼单克隆抗体L_(12)F_7检测黑热病病人的循环抗原。文中对1986~1989年收集并低温保存的118份血清加以检测,阳性率为88.9%;另检测经锑剂治疗后的患者血清57份,结果均为阴性。同时又以IFA检测体内抗体,阳性率为68.4%。这57例治愈者经追踪观察并未出现复发及抗锑现象。因而用单克隆抗体检测循环抗原的另一优越性,可以作为疗效考核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用流式细胞术分析双氢青蒿素对杜氏利什曼原虫DNA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流式细胞术( F C M )检测分析了双氢青蒿素对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 D N A 的作用。4 个不同浓度(177×10- 4,353×10- 4,71×10- 4,141×104m ol/ L)的药物对虫体 D N A 均有抑制作用,用药组虫体 D N A 含量的荧光分布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而减弱,抑制率分别为 323% ,326% ,864% ,892% ,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 P< 005)。后两个用药组与前两个用药组抑制率有显著性差异( P< 0005)。本研究结果与光镜观察、3 H Td R 掺入试验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8.
应用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制备出高特异性、高效价的抗砂鼠利什曼原虫单克隆抗体,选择其中2株对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大砂鼠体内的分离物给予检测。从IFA,斑点-ELISA的实验结果,均证明为砂鼠利什曼原虫,同时以抗杜氏利什曼单克隆抗体测定则为阴性。从而进一步阐明砂鼠利什曼原虫为大砂鼠体内特有的一种亲皮肤但对人不致病的原虫。  相似文献   

9.
本文采用两种方法纯化抗体。方法一,经DE-52阴离子层析纯化获IgG;方法二,采用Sepharose-4B-Protein A亲和层析抗体,用纯化的McAb 2H_6-E_3与蓖麻毒蛋白A链偶连形成免疫毒素。体外将免疫毒素加入培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内培养,经计数测定,可见免疫毒素对前鞭毛体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杀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建立的抗杜氏利什曼L.donovani,抗硕大利什曼L.major,抗热带利什曼L.tropica及抗新疆克拉玛依大沙鼠体内的利什曼原虫的4种单克隆抗体(McAb),以免疫荧光法的交叉反应显示出有较强的特异性,应用McAb的dot-ELISA试验,对新疆大沙鼠体内分离的利什曼原虫及白蛉自然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前鞭毛体进行检测,证实新疆克拉玛依鼠体、蛉体的利什曼原虫仅与当地大沙鼠体内利什曼原虫制备的McAb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从四川汶川地区分离的两株杜氏利什曼原虫(人分离株和犬分离株)前鞭毛体在培养中的生物学特征。犬株的生长迟缓期较长,为6~7天,人株仅2天。人株和犬株前鞭毛体达到增殖高峰的时间分别在培养6天和10天。人株梭状前鞭毛体大小(长×宽)为6.68~10.02×1.17~1.84μm(平均8.77×1.59μm),成熟前鞭毛体为11.69~18.37×1.17~1.67μm(平均14.41×1.59μm)。犬株梭状前鞭毛体为8.35~11.69×1.67~2.00μm(平均10.25×1.93μm),成熟前鞭毛体为13.36~21.71×1.50~2.17μm(平均15.97×1.85μm)。两株原虫前鞭毛体的大小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两者的生长曲线亦有差别。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McAb-AST法对我国山丘疫区骨髓涂片检查漏诊的黑热病病例实验诊断价值。观察的81例中骨髓涂片法漏诊者有13例,经McAb-AST显阳性反应,而给予锑剂治疗,治后11例临床痊愈,用McAb-AST复查者也转为阴性反应(1例复发除外),从而表明骨髓涂片法漏诊率高达16.05%,而McAb—AST显假阴性反应者仅有1例(1.23%)。本文还对McAb-AST的实验条件进行了改进,并以实验结果论证了McAb-AST阳性反应系由于特异性McAb-与循环抗原的结合,而不是非特异性反应所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克隆、真核表达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株的无鞭毛体蛋白(amastin)编码基因。 方法 PCR扩增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汶川人株L.d.SC10H2与四川南坪犬株L.d.SC7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将该基因导入pcDNA3.1(+),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粒,转染NIH3T3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鉴定重组质粒的瞬时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稳定表达。 结果 2株杜氏利什曼原虫均扩增出552 bp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同源性为86%。转染后在NIH3T3细胞膜和细胞内观察到较强的绿色荧光,表明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在NIH3T3细胞中获得短暂表达。细胞裂解产物经Western blotting,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20 000处检测到阳性杂交信号,表明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在NIH3T3细胞内获得了稳定表达。 结论 获得了我国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分离株L.d.SC10H2和L.d.SC7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序列,并在NIH3T3细胞中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14.
以杜氏利什曼原虫直接感染的C_(57)BL/6小鼠与免疫后再感染的同种小鼠,观察其脾细胞增殖反应,白细胞介素2活性及感染恢复期小鼠的脾细胞增殖反应的抑制指数并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感染小鼠的细胞免疫抑制与白细胞介素2水平降低及抑制性T细胞的增多有关,而不是由于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缺乏所致。免疫因素可以通过提高机体的白细胞介素2水平,调节T淋巴细胞亚群的比例而有效地提高感染小鼠的细胞免疫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克隆、真核表达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株的无鞭毛体蛋白(amastin)编码基因。方法PCR扩增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汶川人株L.d.SC10H2与四川南坪犬株L.d.SC7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将该基因导入pcDNA3.1( ),构建真核表达重组质牲,转染NIH3T3细胞,采用免疫荧光法鉴定重组质粒的瞬时表达;RT-PCR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稳定表达,结果2株杜氏利什曼原虫均扩增出552 bp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同源性为86%。转染后在NIH3T3细胞膜和细胞内观察到较强的绿色荧光,表明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在NIH3T3细胞中获得短暂表达。细胞裂解产物经Western blotting,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20000处检测到阳性杂交信号,表明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在NIH3T3细胞内获得了稳定表达。结论获得了我国杜氏利什曼原虫四川分离株L.d.SC10H2和L.d.SC7的无鞭毛体蛋白基因序列,并在NIH3T3细胞中稳定表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测定我国平原疫区和荒漠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分离株活性蛋白激酶 C受体同源物 (L ACK)基因序列 ,并与山丘疫区分离株及国外利什曼原虫分离株进行比较。 方法 应用 RT- PCR扩增 L ACK基因 ,将其克隆入p UC18载体后用双脱氧链末端终止法测序 ,并与 Gen Bank中相关数据进行比较。 结果 用 RT- PCR成功扩增出约95 0 bp的 L ACK基因片段 ,测序结果表明其片段大小均为 94 2 bp,与 Gen Bank中多种利什曼原虫 L ACK基因的核苷酸序列一致性达 97%以上。我国山丘、平原和荒漠 3个不同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 L ACK基因序列的一致性达95 %以上。 结论 获得了我国平原和荒漠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 L ACK基因序列。我国 3个不同疫区杜氏利什曼原虫分离株的 L ACK基因具有高度同源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河南省1例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探讨内脏利什曼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镜检观察骨髓涂片中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rK39试纸条检测血清中利什曼原虫抗体;用两对引物K13A?K13B和 LITSR?L5.8S分别扩增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基因片段。结果  该患者曾去过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有不规则发热、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症状,骨髓涂片查见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rK39试纸条检测阳性,两对引物K13A?K13B和 LITSR?L5.8S分别扩增出87 bp和285 bp的片段。两片段序列与杜氏利什曼原虫相应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4%和100%。结论 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病原体为杜氏利什曼原虫。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河南省1例输入性内脏利什曼病病例,探讨内脏利什曼病的实验室诊断方法。方法 分析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资料,镜检观察骨髓涂片中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rK39试纸条检测血清中利什曼原虫抗体;用两对引物K13A?K13B和 LITSR?L5.8S分别扩增利什曼原虫动基体DNA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基因片段。结果  该患者曾去过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有不规则发热、脾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等症状,骨髓涂片查见杜氏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rK39试纸条检测阳性,两对引物K13A?K13B和 LITSR?L5.8S分别扩增出87 bp和285 bp的片段。两片段序列与杜氏利什曼原虫相应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4%和100%。结论 结合患者的流行病学资料和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测结果,确诊该病例为内脏利什曼病病例,病原体为杜氏利什曼原虫。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四川省黑水县利什曼病流行区家犬的利什曼原虫感染现状,并比较PCR和ELISA检测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的效能.方法 2009年5月在犬源型利什曼病疫区四川省黑水县随机选取的无内脏利什曼病现症的家犬,采集静脉血,采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利什曼原虫特异性抗体,用两组PCR引物RV1、RV2和K13A、K13B检测血样中利什曼原虫特异DNA,并比较两种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结果 PCR法检测抗凝静脉血阳性检出率为30.47%(32/105),ELISA法检测血清阳性检出率为19.05%(20/105).结论 四川省黑水县存在大量的利什曼原虫无症状感染犬,PCR是检测无症状感染较敏感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