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QT间期间离散度增加与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7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对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 者(P〈0.01),且前壁梗塞组QTd明显长于下后壁梗塞组(P〉0.01或〈0.05)。说明QTd是预测AMI近期预后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QT离散度增加与急性心肌梗塞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先兆关系。方法:对112例中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发病24小时首次心电图(ECG).QT离散度(QTd)进行分析。结果: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纤颤(VF)及猝死组之QTd均显长于无VT.VF.猝死及其他生存(P<0.05)。结论:提示QTd预测是中老年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重要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3.
QT间期离散度增加与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7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分析,以探讨其对AMI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显示: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颤动(Vf)及猝死者的QTd明显长于无VT、Vf及非猝死者(P<0.01),且前壁梗塞组QTd明显长于下后壁梗塞组(P<0.01或<0.05)。说明QTd是预测AMI近期预后的一项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时QT间期离散度对心室颤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郑玲  吴蔚 《华西医学》2005,20(3):487-48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塞(AMI)时心电图QT间期离散度的改变与心室颤动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AMI后24小时内发生心室颤动的患者(心室颤动组)和32例未发生心室颤动的AMI患者(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急诊时体表同步12导心电图的QT间期离散度和QTc间期离散度。结果:心室颤动组QTc间期离散度和QT间期离散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分别为76ms±15ms与33ms±16ms和73ms±21ms与40ms±14ms,P<0.001)。结论:AMI时QT间期离散度增加可导致心室颤动的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5.
张廷满  王勇 《临床荟萃》1998,13(9):408-409
QT间期离散度(QTd)是指心电图(ECG)各导联间QT间期的变异程度。其产生与心肌细胞除极后复极不均匀有关。QTd延长与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密切相关,而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塞(AMI)的主要死因,因此将其作为AMI预后的一项指标已越来越受到关注。本文通过对200例AMI患者QTd和JTd的动态观测,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QT离散度增加与急性心肌梗塞并发恶性心律失常甚至猝死的先兆关系。方法:对112例中老年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发病24小时首次心电图(ECG),QT离散度(QTd)进行分析。结果:室性心动过速(VT)、心室纤颤(VF)及猝死组之QTd均显著长于无VT.VF.猝死及其他生存者(P<0.05)。结论:提示QTd预测是中老年急性心肌梗塞预后的重要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7.
8.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塞后的QT变化情况。方法对28例急性心肌梗塞发病后72h内的逐日心电图所测QT间期离散度(QTD)进行比较。结果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发生瘁死者QTD呈持续性增强,并大于非瘁死者QTD。结论急性心肌梗塞的QTD增加为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瘁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提高改善冠状动脉供血,控制梗塞延展,是防止QTD增加而致瘁死发生的有力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QT间期离散度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甘肃省人民医院心内科陈绍良,谢丹红,徐祖玲许多研究表明,QT间期离散度(QTd)较之QT间期更能准确反映心肌复极时间离散度。因此,QTd对于判断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的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1~6...  相似文献   

10.
陈德明  陈瑞萍 《急诊医学》1996,5(4):208-210
对60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例,在发病48h内首次描记的心电图(ECG)QT间期离散度(QTd)与JT间期离散度(Td)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QT间期离散度和JT间期离散度的增加与AMI早期室速和原发性室颤的发生率呈正相关,AMI早期室速,室颤患者的QTd与JTd(100.48±27.60ms与100.50±23.10ms)显著高于非室速、室颤组(46.80±18.00ms与48.40±18.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QT间期离散度(QTd)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测量42例AMI患者心电图的QTd,对有室性心律失常组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进行比较。结果AMI有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高于无室性心律失常组的QTd。结论AMI患者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与QTd增大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依那普利对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QT间期离散度的影响.方法 将42例冠心病急性ST段心肌梗死患者根据患者依从性分为两组,观察组26例,对照组16例,均予以心血管疾病常规治疗及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依那普利治疗,观察住院全程,随访6个月.结果 治疗后两组QT间期离散度较治疗前显著缩短(P<0.01),观察组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为7.7%,对照组为37.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o.05).结论 依那普利可明显减小急性心肌梗死后患者QT间期离散度,降低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QT间期离散度及P波离散度与小儿扩张型心肌病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探讨QT间期离散度 (QTd)及P波离散度 (Pd)与小儿扩张型心肌病 (DCM)预后关系。方法  5 2例DCM患儿 (研究组 ) ,男 31例 ,女 2 1例 ,年龄 3个月~ 18岁 ,平均 (5 79± 5 17)岁 ,死亡 5例。随机匹配健康儿童 5 2例为对照 (对照组 )。受检对象描记 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 ,选择波形清晰的 3个心动周期自动分析合并人工干预测量心率 (HR)、QTd与Pd。结果 研究组较对照组心率增快 (P <0 0 5 ) ,P -R间期 (P <0 0 5 )、QRS间期 (P <0 0 1)及QTc间期 (P <0 0 1)延长 ;QT max增加 (P >0 0 5 ) ,QTd、Pmax、Pmin及Pd延长 (P <0 0 1)。死亡组与存活组比较QTd与Pd无差异 (P >0 0 5 )。结论 QTd和Pd在DCM患儿明显增大 ,但其对估测DCM预后价值有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急性心肌梗死 (AMI)患者溶栓前后QT离散度测定与心律失常的关系。方法 将 6 7例AMI患者中有心律失常的 30例分为心律失常组 ,37例无心律失常分为对照组 ,测定溶栓前后QT离散度。结果 AMI心律失常组与对照组间QTd差异有极显著性 (94 8± 9 2msvs 6 6 .32± 12 2ms,P <0 0 1) ,溶栓后QTd降至 6 8 3± 8 8ms,心律失常消失。结论 成功的溶栓可使QTd显著下降 ,减少危险心律失常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MI )患者 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 方法 113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 (组 1, 54例 )及对照组 (组 2, 59例 ). 2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组 1采用早期康复治疗方案,组 2采用传统康复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当时 [平均( 9.3± 1.9) h]第 1周末、第 2周末、第 3周末记录标准 12导联心电图. QT 间期的测量从 QRS 波起点至 T波终点,同一导联测量 3个心动周期,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减去最小 QT值为 QTd 值. 结果早期康复组入院当时、第 1 周末、第 2 周末、第 3周末 QTd[分别为 (64± 14)ms,(46± 15)ms,(43± 12)ms,(39± 13)ms]与对照组 [分别为 (67± 12)ms,(48± 16)ms,(41± 13)ms,(40± 15)ms]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t分别为 0.81,0.68,0.85,0.38, P >0.05). 结论无合并症 AMI 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不影响 QTd 值,因而不影响心肌电稳定性,提示该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早期康复治疗对无合并症急性心肌梗死 (AMI )患者QT间期离散度 (QTd)的影响。方法 :113例研究对象前瞻性随机分为早期康复治疗组 (5 4例 )及对照组 (5 9例 )。两组主要基线资料具可比性。早期康复组采用期康复治疗方案 ,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案。所有研究对象分别在入院当时 (平均 9.3h± 1.9h)、第 1周末、第 2周末、第 3周末记录标准 12导联心电图。QT间期的测量从QRS波起点至T波终点 ,同一导联测量 3个心动周期 ,取其平均值。不同导联最大QT值减去最小为QTd值。结果 :早期康复组入院当时、第 1周末、第 2周末、第 3周末QTd(分别为 6 4± 14ms,4 6± 15ms ,4 3± 12ms,39± 13ms )与对照组 (分别为 6 7± 12ms,4 8± 16ms ,4 1± 13ms,4 0± 15ms)比较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无合并症AMI患者实行早期康复治疗不影响QTd值 ,因而不影响心肌电稳定性 ,提示该组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判断的价值。方法选取AMI患者215例,18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白细胞计数(WBC),及检测肌酐(Cr)、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水平。结果 AMI患者RDW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间Hb、WBC、Cr、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患者按照RDW四分位数分为4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预后不良比例随着RDW的逐级增高而增高(P<0.01或P<0.05),Hb随着RDW的逐级增高而降低(P<0.05)。但性别比例、WBC、Cr、TG在RDW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心功能分级恶化,RDW呈升高趋势。结论 RDW有助于判断AMI患者的预后,RDW升高,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前后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的变化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发生率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溶栓治疗后根据其是否再通分为两组,分别观察溶栓治疗前后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记录其恶性心律失常、猝死等心脏事件的发生率,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经溶栓治疗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再通者29例,未通者19例。溶栓再通组于再通后24h内QT离散度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未通组于溶栓治疗后7d方逐渐接近正常水平。溶栓治疗第3d末,再通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825,2.719,P均<0.01),未通组与治疗前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极显著性(t=2.713,2.941,P均<0.01)。心脏事件发生组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均极显著高于未发生组(t=2.819,2.691,P均<0.01)。结论QT离散度与心肌梗死后局部心肌复极电活动的不均一性有关;QT离散度及校正的QT离散度越大,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越高。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QTc间期改变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QTc间期在心肌急性缺血发作时变化特点,探讨其在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心电图出现QT间期变化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电图,观察缺血发作时与缓解(静息)时心电图QT间期、RR间期以及QTc间期的变化特点.QTc间期按Bazett's公式计算.结果:3例患者出现缺血性QTc间期改变,其中2例表现为QTc间期延长,1例QTc间期缩短.在QT间期改变中以ST段、T波时限改变为主,QRS波时限未变化,伴T波振幅绝对值增大,ST段可抬高、压低或不变.结论:缺血性QTc间期异常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超急期的心电图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