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996年3月-2001年5月,我们采用胫骨结节下骨牵引结合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大龄儿童股骨干骨折21例,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2.
儿童股骨干骨折较为多见,小夹板外固定配合双腿垂直悬吊皮牵引及弹性髓内钉治疗都是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常用而有效的方法^[1-2]。由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配合欠佳,所以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本院2003年8月-2008年10月采用小夹板外固定配合双腿垂直悬吊皮牵引66例、弹性髓内钉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12例,  相似文献   

3.
儿童股骨干骨折较为多见,小夹板外固定配合双腿垂直悬吊皮牵引及弹性髓内钉治疗都是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常用而有效的方法[1-2].由于患儿在治疗过程中配合欠佳,所以做好患儿的护理工作显得更为重要.本院2003年8月~2008年10月采用小夹板外固定配合双腿垂直悬吊皮牵引66例、弹性髓内钉治疗小儿股骨干骨折12例,无1例因护理不当出现并发症,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活血止痛汤辅助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Colles骨折)的疗效。方法:选取68例Colles骨折患者(2019年2月至2020年4月),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外固定组和联合治疗组,各34例。外固定组以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联合治疗组以活血止痛汤辅助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腕关节功能、住院时间、消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及治疗前后肿胀评分、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结果: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腕关节功能较外固定组优,住院时间、消肿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均较外固定组短(P<0.05);与外固定组比较,治疗后联合治疗组肿胀评分、VAS评分均较低(P<0.05)。结论:活血止痛汤辅助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Colles骨折可快速缓解肿胀、疼痛症状,促进骨折愈合,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钢板断裂或松钉后中医传统疗法在其康复中的治疗价值。方法给予移位者手法复位或牵引复位,小夹板或石膏夹板固定。中药内服、外浸。骨痂牢固后给予膝关节功能锻炼器被动运动及配合主动屈伸锻炼。结果36例中24例获治疗优良;差及无效为12例。结论传统疗法在股骨干骨折内固定失败后,仍可选择性的获得治疗优势,若为上、下1/3骨折出现内固定失败后应尽早手术,以减少长期外固定造成膝关节的功能丧失。  相似文献   

6.
王刚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4):8506-8507
目的:探讨腕舟骨骨折的治疗方法。方法:手法复位、夹板、石膏外固定。后期配以中药薰洗治疗腕舟骨骨折26例。结果:本组均治愈。未遗留任何功能障碍。结论:腕舟骨骨折的早期正确诊断,并施以中医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中后期可结合患腕及前臂管型石膏固定)是治疗腕舟骨骨折切实可行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治伤三黄酊外敷治疗前臂中下段“背靠背”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6月-2020年6月南昌市洪都中医院治疗的86例前臂中下段“背靠背”骨折患者。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观察组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伤三黄酊外敷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骨折愈合时间及疼痛程度。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RR)(95.35%)高于对照组(81.40%),治疗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2.61±0.83)分,低于对照组(3.92±1.10)分,骨折愈合时间(28.76±3.59)d,短于对照组(34.24±5.06)d,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前臂中下段“背靠背”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联合治伤三黄酊外敷治疗有利于缓解疼痛症状,促进骨折愈合,恢复前臂功能,可作为治疗该类骨折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选取98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通过观察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的对位情况、疼痛缓解时间、肿胀消退时间和GW评分等指标来评定其临床治疗效果。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复位后患者的后掌倾角、尺偏角均有较好的改善,骨折愈合时间35-60(47±2.5)d,其中优58例(59.2%)、良33例(33.75%)、可7例(7.1%)。优良率达92.9%。肿胀消退时间5-15(10±1.5)d,疼痛缓解时间4-12(8±1.2)d。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操作简便,临床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和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选用60例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患者,30例采用动力性外固定支架治疗(治疗组),30例采用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对照组)。结果:术后均随访1年,外固定支架组的复位评分及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组(P〈0.01或P〈0.05)。结论:治疗组的复位及功能的恢复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对照组骨折位置再失位程度也明显高于治疗组。是治疗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尺骨鹰嘴牵引加小夹板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预防并发症发生的价值。方法通过5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尺骨鹰嘴牵引加小夹板固定治疗,并根据随访平均6个月观察骨折复位情况,肘关节活动度,以及并发症发生进行疗效评判。结果50例小儿患者复位:36例解剖复位,13例功能复位.1例复位失败。随访46例:肘关节活动度优32例,良10例,可3例,差1例,无并发症发生。结论尺骨鹰嘴牵引加小夹板圃定治疗能正确复位骨折,促进骨折愈合肘关节功能恢复良好,对肘内翻畸形、Volkmann缺血性挛缩等病发症的发生有一定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内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双骨折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19年5月收治的尺桡骨双骨折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以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40例(采用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治疗)和对照组36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腕关节影像学参数变化、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疗效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桡骨相对高度大于对照组,尺偏角、掌倾角小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手法复位夹板外固定与内固定治疗小儿尺桡骨双骨折均具有一定疗效,但前者疗效更佳,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在肱骨近端骨折治疗的疗效.方法:收治76例肱骨近端骨折患者,均采用麻醉下行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国定,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76例均获随访,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并有满意的肩关节活动度.结论:麻醉下行骨折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是治疗肱骨近端骨折较为理想的治疗方式,根据创伤机制选择合适的骨折手法复位方法,复位后予小夹板外固定,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桃红四物汤+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柯力氏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6月治疗的96例柯力氏骨折患者,其中48例接受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的患者为单一组,48例接受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桃红四物汤治疗的患者为联合组。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关节功能、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水平。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联合组91.67%高于单一组的75.00%(P<0.05);与单一组比较,治疗后联合组关节功能评分及血清转化生长因子-β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骨形态发生蛋白-2水平均更高(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柯力氏骨折效果确切,可有效调节骨折修复因子水平,改善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4.
范国志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10):2327-2327
目的 探讨手法与手术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分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组和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组,对比分析两组疗效.结果 手法复位60例,优良率91.7%,手术治疗56例,优良率91.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及切开复位内固定均能取得良好效果,对于肱骨髁上稳定性骨折,优先选择手法复位外固定.对于肱骨髁上不稳定骨折,优先选择切开复位内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制定骨折速愈汤联合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固定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的疗效。方法:选取桡骨远端骨折患者86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固定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骨折速愈汤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骨折角度(尺偏角、掌倾角)、中医证候积分、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随访6个月,观察组尺偏角大于对照组,掌倾角小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95%(6/43)与对照组的11.63%(5/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速愈汤联合手法复位及小夹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患者,可改善关节活动度,缓解临床症状,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6.
皮牵引下闭合复位夹板固定治疗低龄儿童股骨干骨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儿童股骨干骨折随年龄大小治疗方法选择各异,对大龄儿童股骨干骨折原则上采取手术治疗[1],而低龄儿童(6岁以下)则采用非手术疗法.自1994年以来,我科采用牵引加闭合复位小夹板固定治疗低龄儿童股骨干骨折78例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临床12例新生儿股骨干骨折的治疗护理经验。方法:针对患儿损伤程度的不同,分别采用悬吊牵引方式、手法复位后小夹板固定或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等方式治疗,并对患儿进行新生儿的护理、牵引护理、皮肤护理、双下肢血液循环观察护理、母婴生活护理及出院指导。结果:通过定期复诊结果,12例骨折对线良好,均能良好愈合,未出现其他并发症,未留后遗症。结论:有效治疗新生儿股骨干骨折,全面系统、科学的护理是患儿获得最佳康复效果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手法复位联合塑形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桡骨远端骨骺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以我院2016年6月~2017年6月收治的桡骨远端骨骺骨折患儿68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4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闭合复位联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观察组患儿给予手法复位联合塑形小夹板外固定,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患儿手功能恢复优良率、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关节活动度。结果:治疗后6个月,观察组患儿手功能恢复优良率及关节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Gartland-Werley腕关节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手法复位联合塑形小夹板外固定治疗小儿桡骨远端骨骺骨折,在手功能恢复、关节活动度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可有效促进骨折部位较快愈合,促进患儿康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手法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与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的疗效。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6月我院收治的60例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治疗,试验组接受手法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治疗。比较两组复位后水肿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尺偏角平均变化,比较两组治疗后第1天、第2周以及第4周患侧桡骨高度、尺偏角以及掌倾角,比较两组末次随访时腕关节功能。结果 试验组水肿消退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以及尺偏角平均变化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术后第4周桡骨高度、尺偏角以及掌倾角均高于对照组(P<0.05);末次随访,试验组腕关节功能评估优良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手法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加石膏外固定治疗不稳定桡骨远端骨折,显著优于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更有利于促进患者骨折愈合及腕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20.
将60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30例患者试行跟骨牵引结合小夹板固定。有明显错位的予以手法整复,牵引固定后及时摄床边X 线片以了解骨折端的位置情况,必要时可加用压垫纠正残余移位。待骨折端达纤维愈合时,去除骨牵引,续夹板固定。对照组30例患者全部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功能复位上及关节功能上无明显差异,在愈合时间、感染几率和费用上,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跟骨牵引结合小夹板固定治疗胫骨不稳定性骨折,具有操作方便,愈合快,痛苦及并发症少,费用低等优点,更适合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