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亚低温脑保护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索亚低温脑保护在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应用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85例高血压脑出血患分为(1)亚低温治疗线:31例,其中脑出血分级Ⅱ级1例,Ⅲ级9例,Ⅳ-Ⅴ级21例,于伤后24h内接受轻度低温治疗,直肠温度维持在33℃-35℃,颅内压在20mmHg以下,治疗时间为24h;颅内压高于20mmHg治疗72h,而颅内压持续在30mmHg以上或在短时间内迅速增高行CT检查,以确定是否有颅内血肿形成。(2)常规治疗组;54例,脑出血分级Ⅱ级2例,Ⅲ级16例,Ⅳ-Ⅴ级36例,于伤后24h内以常规药物治疗,根据GOS预后评估系统评价两组患疗效。结果:经治疗后,亚低温组轻残8例,中残11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5例,恢复良好率为25.81%(8/31),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性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具有减轻高血压脑出血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防止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2.
亚低温治疗在高血压脑出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1  
一、临床资料与方法40例病人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46~68岁,平均55岁。高血压病史10~15年,平均12年。发病至入院不超过8h,发病后所有病人均经头颅CT扫描明确诊断及确定手术方案。意识状态分级:Ⅰ级17例,Ⅱ级12例,Ⅲ级4例,Ⅵ级5例,Ⅴ级2例。血肿的部位均为外侧型,血肿量为30~60ml,平均45ml。所有病人均急诊在全麻下行颞顶开颅血肿清除术,术中于侧脑室额角置一硅胶引流管用于术后颅内压监测及采取脑脊液。术后病人被随机分成二组,每组20例,一组为亚低温治疗组,除常规治疗外,还用降温毯进行亚低温治疗;另一组为对照组,只采用常规治疗。常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分为亚低温组(治疗组)及常规组(对照组),亚低温组在常规治疗组基础上应用亚低温治疗。在不同时间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对比。结果治疗30 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好于对照组(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对神经功能缺损恢复有效。  相似文献   

4.
高血压脑出血亚低温治疗的临床疗效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目的从临床角度研究高血压脑出血治疗中应用亚低温脑保护的疗效。方法87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分为亚低温治疗组33例,其中脑出血分级Ⅱ级1例,Ⅲ级10例,Ⅳ-Ⅴ级22例,于患病后24 h内接受轻度低温治疗,直肠温度维持在33℃~35℃,颅内压在20 mmHg以下者,治疗时间为24 h;颅内压高于20 mmHg以上者治疗72 h;而颅内压持续高于30 mmHg以上或短时间内迅速增高者行CT检查,以确定是否有颅内血肿形成。常规治疗组:54例,脑出血分级Ⅱ级2例,Ⅲ级16例,Ⅳ~Ⅴ级36例,于患病后24 h内接受常规治疗。根据GOS预后评估系统评价两组患者疗效并作出对比的统计学分析。结果经过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亚低温治疗组轻残8例、中残12例、重残5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5例,恢复良好率为24.24%(8/33),与常规治疗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亚低温治疗具有减轻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脑水肿、降低颅压、减少神经细胞凋亡的作用,可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轻度亚低温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轻度亚低温与常规物理降温对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临床疗效.方法 54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被随机分为亚低温组(26例)及对照组(28例),在术后6个月进行ADL评分.结果 治疗组死亡2例,植物生存1例.对照组死亡4例,植物生存1例,2组病死率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愈好转率(Ⅰ、Ⅱ级)38.46%(10/26),对照组14.29%(4/28),2组相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尽管轻度亚低温治疗不能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死率,但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亚低温治疗能明显改善预后,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早期应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经验.方法 将发病后6h内接受治疗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亚低温组(48例)采用亚低温治疗,对照组(52例)采用常规治疗,比较其疗效.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亚低温治疗组病死率无明显差别,但恢复良好率明显提高,2组病人预后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联合亚低温在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镜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患者40例的临床资料,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神经内镜治疗组22例(甲组),神经内镜联合亚低温治疗组18例(乙组),术后3个月根据GCS评分,甲组恢复良好1例,中残4例,重残6例,植物生存6例,死亡5例;乙组恢复良好4例,中残8例,重残3例,植物生存1例,死亡2例,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颅内压比较第1天两者差异不明显,但第2、3天亚低温组颅内压明显降低.结论 神经内镜是治疗高血压基底节区脑出血较为有效的手术方式,联合亚低温治疗能有效降低颅内压,改善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局部亚低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局部亚低温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60例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给予常规药物治疗,亚低温组30例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局部亚低温治疗,观察血糖、大脑中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脉动指数(PI)、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Barthel指数(BI)变化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亚低温组血糖水平、血肿侧PI、应激性溃疡发生率、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血肿侧Vm、BI评分明显增加(P<0.05)。结论局部亚低温治疗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的应激反应,改善脑血流动力学,具有明显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早期微创手术+亚低温治疗重症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8年3月~2000年8月我院行微创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46例,其中31例重症病人术后配合亚低温治疗,取得明显疗效,现介绍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46例病人,平均年龄63岁。出血部位:基底节区23例,以脑室为主者17例,脑叶6例。出血量:40~60ml 17例、61~90ml 14例。中线移位12例。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为重症。发病后2~10h内手术。1.2 手术方法 ①CT定位下血肿穿刺抽吸12例,对血肿抽吸不理想、术中活动性出血或出血量大者,改用小骨窗清除血肿。②小骨窗清除血肿16例,骨窗直径约3cm,分离皮层,直视下清除血肿…  相似文献   

10.
亚低温联合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低温联合微创穿刺碎吸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04—2013-10收治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微创穿刺碎吸术进行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采用亚低温进行辅助治疗,比较2组患者CC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CSS评分均得到明显改善,但实验组CSS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无发生MODS,对照组发生5例,2组MODS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应用亚低温辅助微创穿刺碎吸术进行治疗可获得较好神经功能恢复效果,致死致残率低,临床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施行局部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对脑出血患者的疗效及其对血浆内皮素、神经肽Y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的影响。方法58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亚低温组(30例)和对照组(28例),分别给予局部亚低温脑保护治疗和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脑水肿和欧洲脑卒中评分变化值的差别。同时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两组共18例患者(各9例)的血浆内皮素、神经肽Y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结果(1)治疗2周后两组患者脑水肿量变化值及欧洲脑卒中评分变化值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2)亚低温组患者治疗后血浆神经肽Y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血浆内皮素、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两组之间差异则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1)局部亚低温脑保护结合常规治疗可明显减少出血灶周围脑组织水肿量,疗效确切,安全性较高。(2)亚低温治疗对血浆神经肽Y水平有一定影响,而对血浆内皮素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水平则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2.
亚低温治疗对实验性大鼠脑出血的保护作用研究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目的 本文观察了32 ℃亚低温对脑出血大鼠脑 Na+ 、 K+ 、水含量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66 只大鼠随机分成三组: (1) 假手术对照组; (2) 常温脑出血组; (3) 亚低温脑出血组。结果常温出血组水、 Na+ 含量随时间而增加, 而 K+ 含量减少; 亚低温组水、 Na+ 含量比常温组低, 而 K+含量增加。超微结构显示亚低温组脑超微结构损害较常温组轻。结论 亚低温治疗对脑出血后脑水肿, 脑细胞结构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的发病原因及临床救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0年1月至2007年1月间收治的17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 本组所有患者经治疗后按日常生活能力分级(GOS评分):Ⅰ级(能独立活动,无需帮助或指导)5例,Ⅱ级(能活动,但需指导)6例,Ⅲ级(需人帮助,扶拐可走)4例,Ⅳ级(卧床但保持意识)1例,Ⅴ级(植物生存)1例. 结论 脑梗死是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严重并发症之一,治疗复杂,早期诊断和防治是降低残死率、提高生存质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尿激酶辅助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尿激酶辅助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定向组)采取立体定向血肿次全排空术,术中血肿腔置管,术后残留血肿采取尿激酶溶解。以拔管时间及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作为评价疗效的指标,与同期采取CT定位下钻孔抽吸血肿及尿激酶溶解术(抽吸组)的30例患者进行比较。结果定向组拔管时间明显短于抽吸组,疗效明显好于抽吸组。结论尿激酶辅助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具有创伤小、操作简便、清除血肿较彻底等优点,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淀粉样脑血管病相关性脑出血(CAAH)与高血压脑出血(HICH)的临床、影像、手术预后的特点.方法 收集3年来6家三级甲等医院经手术治疗的101例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标本经送我院病理科诊断后分为CAAH组11例,HICH组90例.对两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术后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CAAH组发病平均年龄高于HICH组,而术前偏瘫的发生率低于HICH组.CAAH组出血部位多在脑叶,而HICH组以基底节区最常见.CAAH组年龄≥70岁患者术后病死率高于HICH组.随访期内CAAH组2例再次出血,其中1例死亡,4例出院后因长期卧床并发肺部感染,1例出现左眼视力颞侧偏盲,生活基本自理.结论 CAAH在临床和影像学上具有一定的特征,年龄较大者预后较差.外科手术干预近期有较好的效果,术后肺部感染是导致预后不良的常见并发症.  相似文献   

16.
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胃粘膜内pH值的监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胃粘膜内pH值(pHi)的变化及其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关系.方法利用胃张力管检测78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不同时间pHi,同时测定不同时段胃液pHi值,比较发生与未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患者的差异.结果78例患者中21例发生了应激性溃疡出血,其入院时的pHi均值与未出血组无显著差异;入院后第24 h、第3、5、7 d 2组间均有显著差异;出血组与未出血组第1、2 d胃液pH值无显著差异,以后每天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监测pHi对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术后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生具有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血压性脑出血再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52,自引:1,他引:151  
目的 研究高血压性脑出血再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221 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病例, 其中47 例发生再次脑出血。对这些病例进行了定期门诊复查或随访, 分析了血压( 收缩压和舒张压) 、年龄、性别、出血部位、糖尿病、高血脂、心肌供血状态和抗凝血药物应用等因素与再次脑出血的关系。结果 舒张压水平与再次脑出血关系密切, 舒张压> 90mmHg 的病例的高血压性脑出血再次发生率明显高于舒张压< 90mmHg 的病例。其它因素与再次脑出血无显著关系。结论 本研究认为高舒张压是引起高血压性脑出血再次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濮阳市安阳地区医院2017-01—2018-06收治的8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入院后均接受颅脑穿刺术治疗,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再出血分为出血组18例,未出血组70例,对颅脑穿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再出血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