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目的 了解涎腺肿瘤发病情况、构成特点及发展趋势.方法 对佳木斯大学口腔医学院1996~2006年间收治的469例涎腺肿瘤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良恶性的平均发病年龄分别是40.2岁和48.7岁,良恶性的男女之比分别是0.7∶1和1.3∶1.腮腺、腭部的小涎腺分别列为涎腺肿瘤原发部位前2位;多形性腺瘤、腺淋巴瘤与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分别列为良、恶性肿瘤前二位.结论 涎腺肿瘤发病有增加的趋势;男性患者的构成比恶性肿瘤高于良性;女性患者构成比有增加趋势;腮腺和腭部的小涎腺分别是大、小涎腺肿瘤的高发部位;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是最常见的涎腺良、恶性肿瘤.  相似文献   

2.
多排螺旋CT在腭部解剖及肿瘤病变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腭部的解剖结构特点,提高对腭部肿瘤的诊断准确性。方法:本组腭部肿瘤39例,男性22例,女性17例,发病年龄7岁~79岁,平均年龄43.8岁,所有病例行MSCT检查。结果:腭部肿瘤好发于软硬腭交界部,有30例,4例发生硬腭,5例位于软腭;其中良性肿瘤27例,涎腺多形性腺瘤17例,乳头状瘤3例。血管淋巴管瘤2例,黏液囊肿2例,肌上皮瘤1例;恶性肿瘤12例,黏液表皮样癌7例,鳞癌3例,腺样囊性癌2例。9例腭大管扩大,其中7例为恶性肿瘤,2例见于潜在侵袭性的涎腺混合瘤。结论:MSCT能够立体清晰显示肿瘤病变,腭大孔改变在判断腭部肿瘤良、恶性及治疗方案选择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腭部腺源性肿瘤9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腭部腺源性肿瘤的病源特征、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方法:收集98例腭部腺源性肿瘤并进行临床分析。结果:本组98例腭部腺源性肿瘤,发病部位以软硬腭交界处最多(46.9%),良性肿瘤多于恶性肿瘤。多形性腺瘤和腺样囊性癌发病率分别居良、恶性肿瘤之首,良性肿瘤发病低于恶性肿瘤,嗜酸性腺瘤和粘液表皮样癌女性发病多于男性。结论:腭部腺源性肿瘤的病原学特征,为正确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EMMPRIN和MVD对涎腺常见肿瘤的侵袭性方面的生物学作用机理。【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正常涎腺组织,28例多形性腺瘤,25例黏液表皮样癌,33例腺样囊性癌中EMMPRIN的表达和MVD值。【结果】EMMPRIN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9、54%、84%、91%(P<0.05)。MVD值在四组样本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MVD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EMMPRIN表达阳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高于EMMPRIN表达阴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结论】EMMPRIN通过刺激MMPs和肿瘤血管的生成,使不同的涎腺肿瘤具有相应的侵袭性和恶性潜能。EMMPRIN和MVD可以作为判断涎腺肿瘤侵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涎腺肿瘤组织中细胞外基质金属蛋白酶诱导因子(EMMPRIN)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探讨EMMPRIN和MVD对涎腺常见肿瘤的侵袭性方面的生物学作用机理。【方法】用SP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9例正常涎腺组织,28例多形性腺瘤,25例黏液表皮样癌,33例腺样囊性癌中EMMPRIN的表达和MVD值。【结果】EMMPRIN在正常涎腺组织、多形性腺瘤、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1/9、54%、84%、91%(P〈0.05)。MVD值在四组样本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黏液表皮样癌和腺样囊性癌的MVD值均高于多形性腺瘤。EMMPRIN表达阳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高于EMMPRIN表达阴性的涎腺肿瘤组织中的MVD值。【结论】EMMPRIN通过刺激MMPs和肿瘤血管的生成,使不同的涎腺肿瘤具有相应的侵袭性和恶性潜能。EMMPRIN和MVD可以作为判断涎腺肿瘤侵袭性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腮腺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与组织类型关系。方法:本组对我科7年来70例腮腺上皮性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及组织类型分析。结果:本组70例肿瘤中,良性60例,占85.7%,恶性10例,占14.3%。其中良性以多形性腺瘤多见,占78.32%,其次腺淋巴瘤占16.67%。恶性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最多见,占50%。结论:通过对腮腺上皮性肿瘤70例临床病理分析,腮腺肿瘤中以良性最多见,良性中多形性腺瘤居多,腺淋巴瘤次之,腺淋巴瘤男明显多于女。恶性肿瘤以粘液表皮样癌最多见,其次为腺样囊性癌,有明显的嗜神经性。  相似文献   

7.
346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及各类肿瘤的构成比。方法:对经病理确诊的346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43.7岁,男女性别之比为1.37:1。从原发部位分析,腮腺、腭部小涎腺、颌下腺占发病部位的前3位;从组织来源分析,上皮源性肿瘤最多;从病理类型分析,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腺癌分占前3位。结论: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较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平均年龄降低,腺样囊性癌位居病理类型的首位,腮腺、腭部小涎腺占发病部位的前两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腭部肌上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分析误诊原因,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17例腭部肌上皮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其临床表现、组织学来源、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及误诊原因等方面。结果 该组病例均发生在腭部,术前被作为第一诊断者仅2例,其余病例均被误诊为多形性腺瘤或黏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等,全部病例施行手术治疗,随访2-11年,16例无复发,1例术后9个月复发,再次手术治疗后未再复发。结论 腭部肌上皮瘤临床表现不典型,镜下瘤细胞形态复杂多样,容易误诊,手术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1963~1978年首都医院收治209例腮腺肿瘤的病理分类、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了分析讨论。病理分类参照WHO涎腺肿瘤组织学分类:①多形性腺瘤,本组共125例,其中典型多形性腺瘤39例,上皮成分为主者27例,间质成分为主者59例;②单形性腺瘤,本组共20例,其中腺淋巴瘤11例,其他类型9例;此外本组尚有粘液表皮癌16例,腺泡细胞癌14例,腺样囊性癌10例,多形性腺癌恶变及恶性混合瘤各9及3例。作者等在治疗上重点指出: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CT检查对腮腺肿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121例腮腺肿瘤患者CT表现,全部病例均行CT增强扫描。结果 121例患者中,I类70例,除3例腺淋巴瘤外,67例均为良性混合瘤;II类34例,其中16例良性混合瘤,5例恶性混合瘤,7例腺淋巴瘤,4例血管瘤,2例黏液表皮样癌;III类17例,其中恶性混合瘤6例,黏液表皮样癌5例,囊腺癌2例,恶性淋巴瘤3例,腺泡细胞癌1例。结论 CT检查有助于腮腺肿瘤的定位和定性诊断,对分辨良恶性腮腺肿瘤仍有一定敏感性和特异性。  相似文献   

11.
722例口腔颌面部涎腺肿瘤构成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了解和分析口腔颌面部涎腺肿瘤的构成现状,为临床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对722例涎腺肿瘤患者的就诊年龄、性别、部位、组织类型及不同病种间的构成比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颌面部涎腺肿瘤患者722例,男女比例为1.1:1。良性患者430例,占总数59.6%,恶性患者292例,占40.4%,其中,多形性腺瘤(74.4%)与黏液表皮样癌(33.4%)分居良恶性肿瘤首位。结论口腔颌面部涎腺肿瘤以多形性腺瘤居首位,且发病率较高,腮腺区及腭部为高发部位,女性患者有增加趋势,30~50岁组为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儿童上皮源性涎腺肿瘤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87年-2011年小于19岁的涎腺肿瘤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22例患儿,105例为良性,17例是恶性。最易受累的部位是患儿的腮腺。在良性病例中,混合瘤占91.4%,恶性病例中,黏液表皮样癌占47.1%。1例患儿诊断为腺淋巴瘤。在我们的随访中,所有患儿均未出现颈部复发。恶性涎腺肿瘤患儿的5年和10年生存率分别是81.8%和66.7%。结论:上皮源性涎腺肿瘤少见,混合瘤和黏液表皮样癌是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恶性涎腺瘤患儿的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腭部黏液表皮样癌姑息手术治疗的可行性,为小涎腺肿瘤手术治疗术式的选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18例保守骨切除腭部低度恶性黏液表皮样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2例骨质破坏行腭骨复合软组织切除,16例无骨侵犯行肿瘤周1.5 cm软组织切除术,深至硬腭骨膜。平均随访44个月(2个月~140个月),其中11例患者组织学检查手术边界无肿瘤细胞残留,5例显示肿瘤浸润接近手术边界或已侵犯深层组织。随访调查显示均无局部转移及复发。结论对软组织范围内的硬腭黏液表皮样癌仅切除软组织保留骨质的术式能起到彻底切除肿瘤的作用,复合切除术则多针对已有骨质浸润的病例。  相似文献   

14.
小涎腺恶性肿瘤不同疗法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不同疗法对小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生存率的影响 ,将我院 1980年 1月~ 1996年 12月收治资料完整的 76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一般资料  17年中共收治 81例患者 ,男 5 1例 ,女 30例 ,出院后 5例失访 ,实际随访 76例 ,占 93.8% ;年龄 17~84岁 ,平均年龄 5 2 .7岁 ;病史 1个月~ 15年。病理诊断 :粘液表皮样癌 2 5例 ,占 30 .9% ,腺样囊性癌 2 0例 ,乳头状囊腺癌 9例 ,恶性多型性腺瘤 9例 ,腺癌 6例 ,鳞形细胞癌 5例 ,腺泡细胞癌 2例。病变发生在腭部 5 2例 ,占 6 4.2 %。单纯接受手术治疗 2 7例 ,手术加放疗 2 3例。术后确诊发生颈部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鼻腔多形性腺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 6例鼻腔占位性病变术前采取CT影像学检查,3例经鼻侧切开手术切除肿瘤,1例常规前鼻孔入路剥离切除,2例鼻内镜下前鼻孔入路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切片观察并随访治疗效果.结果 6例手术患者术后病理观察确诊为鼻多形性腺瘤,肿瘤形态特征中具有腺上皮和肌上皮两种上皮成分,同时可见黏液软骨样结构,黏液成分多,结构复杂多样,其中1例局部可见含黏液的表皮样细胞.所有病例均随访2-7年,5例无复发,1例肿瘤局部有黏液表皮样癌结构的患者复发.再次手术彻底切除病变后随访2年未见复发.结论 鼻部多形性腺瘤临床较少见,肿瘤组织学形态多样,结构复杂容易误诊;尤其有局部恶性变的病例,手术切除不彻底容易复发,治疗的关键是能够彻底切除病变组织,对复发病例要警惕恶变的可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错配修复基因产物hMSH2在涎腺良恶性组织中的表达。【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正常和炎症涎腺、多形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腺样囊性癌和腺癌组织的hMSH2表达。【结果】hMSH2在正常和炎症涎腺组织导管上皮细胞的胞核、胞浆阳性表达 ,在腺样囊性癌和腺癌肿瘤细胞的胞核呈强阳性表达 ,但在多型性腺瘤、粘液表皮样癌组织不表达。【结论】部分涎腺肿瘤组织出现错配修复基因产物hMSH2的表达异常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喉多形性腺瘤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对3例喉多形性腺瘤进行光镜及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结果:3例肿瘤均位于声门上区,其中2例位于会厌,1例位于假声带,大体肿瘤直径均小于3 cm,3例均有包膜,其中1例包膜不完整。镜下肿瘤细胞排列呈腺管状、条索状和片状,细胞形态多种多样,间质为黏液样及软骨样,1例间质明显透明样变;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瘤细胞CKAE1/AE3、Vimentin、S-100、肌动蛋白、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均阳性。结论:喉多形性腺瘤是喉部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上易误诊为喉癌,形态学上应与肌上皮瘤、基底细胞腺瘤、恶性多形性腺瘤、腺样囊性癌等鉴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增殖细胞核相关抗原(Ki67)在人体腮腺及其肿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7例正常腮腺组织、32例腮腺多形性腺瘤及29例腮腺腺样囊性癌中PCNA及Ki67表达情况.结果:PCNA、Ki67在正常腮腺组织、腮腺多形性腺瘤及腮腺腺样囊性癌中呈阳性表达,但PCNA、Ki67表达阳性率及强度与腮腺细胞分化程度相关;腮腺腺样囊性癌组的PCNA、Ki67的阳性及强阳性表达构成比明显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组.结论:PCNA、Ki67反映腮腺肿瘤的增殖活动,可作为腮腺肿瘤发生的可能性及恶性程度的参考性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19.
王淑珍  胡永升 《陕西医学杂志》1992,21(8):482-483,F003
利用三种抗体对27例恶性多形性腺瘤进行病理形态分析和免疫组化研究.光镜观察发现:肿瘤恶性成分为癌和癌肉瘤。肿瘤的良性成分与恶性成分之间有形态移行。免疫组化结果发现:恶性多形性腺瘤中的腺癌、导管癌的细胞呈角蛋白阳性,呈现出与多形性腺瘤腺管内层细胞相似的免疫表型。恶变的肌上皮细胞呈现出与多形性腺瘤肌上皮细胞相似的免疫特性,除呈S—100蛋白阳性外,尚呈波形蛋白和角蛋白阳性。这些发现提示:恶性多形性腺瘤与良性多形性腺瘤似乎在发生上具有连续性。  相似文献   

20.
108例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璐  柴松岭 《中外医疗》2009,28(16):72-73
目的分析涎腺恶性肿瘤的临床发病情况及各类肿瘤的构成比。方法对1986~2006年大连医科大学附属一院口腔颌面外科病房,经病理确诊的108例涎腺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49.97,男女性别之比为1.20∶1。从原发部位分析,腮腺、颌下腺、腭部小涎腺占发病部位的前3名;从组织来源分析,上皮源性肿瘤最多,占98.15%;从病理类型分析,腺样囊性癌、粘液表皮样癌、腺癌分别占前3位。结论涎腺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较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的平均年龄低,腺样囊性癌占首位,腮腺、颌下腺占发病部位的前2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