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胃癌患者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可溶性P-选择素(sP-selectin)、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检测40例胃癌患者术前、术后15 d、术后30 d及20例对照的血清sP-selectin、sICAM-1水平.结果:胃癌患者血清sP-selectin、sICAM-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1);术后15 d下降,仍高于对照组水平(P<0.05);术后30 d降至对照组水平(P>0.05).血清sP-selectin、sICAM-1水平与胃癌的淋巴结转移和临床分期相关(P<0.05),与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及组织学分级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sP-selectin、sICAM-1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可成为判断预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乌司他丁(UTI)对在体缺血再灌注后肺组织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和P-选择素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新西兰兔18只随机分为3组:低钾右旋糖酐液(LPD)组、UTI组和对照组。建立兔在体肺缺血冷存再灌注模型,阻断左肺门后将左肺下叶在体冷存于10℃肺保存器内2 h,再灌注2 h。LPD组灌注LPD液,UTI组灌注含UTI的LPD液,对照组不灌注肺保护液。分别于左肺门阻断前、缺血2 h、再灌注2 h取左肺组织,以RT-PCR技术检测ICAM-1和P-选择素基因mRNA表达。结果缺血2 h及再灌注2 h,UTI组ICAM-1基因mRNA表达量显著低于LPD组和对照组;再灌注2 h,LPD组和对照组P-选择素基因mRNA的表达量明显高于缺血前和缺血2 h,UTI组则无明显变化。结论乌司他丁可抑制缺血冷存再灌注后肺组织ICAM-1和P-选择素基因mRNA表达上调,有利于肺保护。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预处理和川芎嗪及两者联合应用对肠缺血再灌注大鼠肺、心P-选择素(P-selectin)和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影响及其发生机制.方法: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对照(SC)组、肠缺血再灌注(IIR)组、川芎嗪治疗(LGT)组、缺血预处理(IPC)组和川芎嗪 缺血预处理(LGT IPC)组,测定比较各组血清SOD、GSH-PX、XOD活性,MDA含量,心、肺组织MPO活性;以免疫组化法检测心、肺组织P-selectin和ICAM-1的表达.结果:①与IIR组比较,LGT组、IPC组和LGT IPC组的SOD、GSH-PX活性明显升高,且LGT IPC组的XOD活性和MDA含量明显低于LGT组和IPC组.②LGT IPC组的肺、心肌组织MPO活性明显低于IIR组、LGT组和IPC组,IPC组心肌MPO亦比IIR组有明显下降.③除SC组外,LGT IPC组的肺、心P-selectin和ICAM-1表达均明显较另3组减少,IPC组心肌P-selectin表达较IIR组减弱.④血清SOD活力与P-selectin、ICAM-1表达之间存在负相关.结论:缺血预处理抑制肠缺血再灌注所致心肌P-selectin表达,缺血预处理与川芎嗪联合应用抑制心、肺P-selectin和ICAM-1表达,其发生机制与抗氧化作用有关,二者联用有显著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不同分期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血浆中P-选择素(CD62P)及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浓度,探讨其与肾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选取2008年本科收治住院的CKD患者80例,其中男47例,女33例,平均年龄(40.8±17.6)岁。所有患者均经病理诊断或临床确诊,且均符合CKD的诊断标准,并选取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血浆中CD62P、ICAM-1浓度采用流式细胞术及免疫技术检测。结果:CKD患者血浆中CD62P浓度(25.6±9.18)%、ICAM-1浓度(15.78±3.64)%明显高于正常人水平[(8.65±2.42)%和(5.46±1.67)%](均P〈0.05)。随患者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血浆中CD62P、ICAM-1水平又呈逐渐下降趋势,且其浓度与CKD分期呈明显负相关(r=-0.6693、r=-0.7885,均P〈0.01)。结论:血浆中CD62P及ICAM-1水平可反映并可作为CKD患者肾功能损害的重要指标,对指导临床诊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缺血脑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P-选择素(P-selectin)的表达和针刺对两者的影响。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MCAO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再灌注24h和针刺后取脑组织,应用免疫组化SABC方法检测ICAM-1、P-selectin的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使缺血脑区皮质、基底节区微毛细血管ICAM-1、P-selectin表达水平增高(模型组与正常组、假手术组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1);电针可降低再灌注后升高的ICAM-1、P-selectin的表达(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早期针刺治疗对脑缺血损害有效防治作用是通过对脑缺血再灌注炎性反应的免疫调节机制而实现的。  相似文献   

6.
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P-、L-选择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研究P-、L-选择素在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规律,探讨P-、L-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72只雄性SD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脑缺血2h再灌注2h、3h、4h、6h、12h、24h、48h组,采用尼龙线栓塞法建立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组织缺血再灌注不同时间点P-、L-选择素的表达。结果 假手术组未见P-、L-选择素的表达。P-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3h出现少量表达,12h达高峰,48h仍有表达;L-选择素在脑缺血再灌注后2h出现少量表达,6h达高峰,24h仍有表达。结论 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P-、L-选择素表达明显上调,提示两者介导了白细胞、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黏附,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辛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中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因子-1(ICAM-1)、P-选择素血管细胞间黏附分子-1(VCAM-1)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110例ACI患者随机分为辛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治疗组56例和阿司匹林治疗组54例.分别在发病72 h内和治疗后3个月检测血清中ICAM-1、P-选择素和血脂浓度,选50例健康人设为健康对照组.结果 辛伐他汀联合组和阿司匹林组的患者发病72 h内血清ICAM-1、P-选择素、血CHO和LDL的浓度高于健康对照组(均P<0.05).与治疗前及阿司匹林组相比,辛伐他汀联合组在治疗第3个月时血清ICAM-1、P-选择素、血CHO、血LDL浓度明显下降(均P<0.05).结论 辛伐他汀有利于降低血清ICAM-1的浓度,调节免疫功能,抑制炎性反应,从而进一步稳定动脉粥样斑块,可作为治疗ACI患者的联合药物.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对兔粥样硬化髂动脉P-选择素、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30只大白兔随机分为空白组6只、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2只。空白组以普通饲料喂养6周后处死,对照组与观察组均予以高脂饲料喂养2周,行髂动脉内膜球囊损伤术,术后观察组予瑞舒伐他汀喂养4周后处死,检测血浆胆固醇浓度及髂动脉段P-选择素、ICAM-1的表达。结果观察组血浆胆固醇显著降低,光镜及Western blot显示内皮细胞中P-选择素、ICAM-1表达显著降低。结论瑞舒伐他汀对兔粥样硬化髂动脉P-选择素、ICAM-1的表达具有明确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骨骼肌缺血再灌注后肺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骨骼肌缺血再灌注(I/R)对肺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后肢I/R模型:5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Ⅰ组,n=6)、缺血组(Ⅱ组,n=6)、缺血再灌注组(Ⅲ组,n=42).Ⅱ组在缺血4 h末,Ⅲ组分别于再灌注1,2,4,12,24,48,72 h测定血浆丙二醛(MDA)、肺组织中的髓过氧化物酶(MPO),以及ICAM-1的mRNA和蛋白产物表达.结果:Ⅲ组各时点血浆MDA、MPO与Ⅰ或Ⅱ组比较明显增高,差异有十分显著意义(P<0.01);Ⅲ组的ICAM-1 mRNA表达较Ⅰ,Ⅱ组增加,在灌注后12 h达高峰(40.2±10.8)%,与其他各时点及Ⅰ,Ⅱ组比较差异有十分显著意义(P<0.01),ICAM-1蛋白产物表达亦逐渐增加,12~24 h达高峰,阳性表达值分别为(43.0±6.4)%和(44.3±11.8)%,可持续到术后48 h.结论:ICAM-1在骨骼肌I/R所致肺损伤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P-选择素是黏附分子选择素家族的重要成分,主要表达在活化的血小板/内皮细胞表面,可介导细胞初始黏附及参与启动白细胞黏附迁移级联过程。研究表明P-选择素与机体免疫防御功能及多种疾病密切相关,尤其在炎症反应、血栓形成及肿瘤转移等多种病生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针对P-选择素的早期抗黏附调节,已在抗炎、抗血栓、抗肿瘤转移等方面显示出良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1.
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方法]60例中风后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氟西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观察治疗6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抗抑郁疗效,记录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3.33%、46.67%;HAMD评分治疗组治疗后较治疗前有显著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后有显著下降(P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轻微,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症疗效较氟西汀好,且起效更快,不增加不良反应,有利于患者神经功能的康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早期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治疗对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2例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术后314天加醒脑开窍针法及康复治疗,对照组术后单纯予常规药物治疗。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临床疗效评定。比较治疗前后Glasgow昏迷评分(GCS)、简化Fugl-Meyer肢体运动功能评分(FMA)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ADL)改良Barthel指数(MBI)等,进行功能评价。结果:早期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治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临床疗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4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2.39%,经统计学处理(P〈0.05),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治疗后治疗组GCS、FMA、BI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早期采用醒脑开窍针法结合康复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病人,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3.
头针对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研究头针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脑血流量和血液流变的影响。方法: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作局灶性脑缺血(MCAO)再灌注损伤模型,将24只大鼠分为假手术、模型、观察和对照四组。采用氢清除法测定患侧大脑皮层和海马区的血流量,测量全血黏度和全血还原黏度并进行病理形态学检测。结果:MCAO模型大鼠患侧大脑皮层和海马区血流量显著减少,全血黏度增加;给予头针和体针治疗后,大脑皮层血流量均明显增加,全血黏度显著降低。且头针与体针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头针治疗能增加大鼠脑缺血局部血流量,改善血液流变性,对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有明显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14.
熊杰  张蒙  郭文丽  范淑华  张玉莲 《中医学报》2016,(10):1609-1613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脑梗死所致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研究。方法:将64例脑梗死所致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32例,均给予常规神经内科脑血管常规基础治疗,对照组在此基础上结合语言康复训练,联合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再予脑开窍针刺法治疗,均连续治疗5周。记录治疗前后患者语言功能评分以及逆境商数(Adversity Quotient,AQ)、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hincse functional communicarion profile,CFCP)、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观察比较失语程度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口语理解、自发言语、命名以及复述等语言功能评分均升高(P0.05),AQ、CFCP评分升高(P0.05),NIHSS评分降低(P0.05),运动性失语程度减轻(P0.05);与对照组比较,联合组口语理解、自发言语、命名以及复述等语言功能评分较高(P0.05),AQ、CFCP评分较高(P0.05),NIHSS评分较低(P0.05),运动性失语程度较轻(P0.01),治疗有效率较高(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所致运动性失语临床疗效显著,促进患者语言功能恢复,利于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天麻醒脑胶囊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采用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10min继以再灌注5d建立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评价天麻醒脑胶囊的神经保护作用。[结果]天麻醒脑胶囊灌胃后明显促进再灌注期间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m,EEG)电位幅度的恢复,呈剂量依赖性降低再灌注5d沙土鼠皮层水和钙的含量。[结论]天麻醒脑胶囊对沙土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与降低皮层水含量及钙离子浓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脑梗死后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6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方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8例,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对照组48例,予传统针刺法治疗。治疗4周后,以《汉语失语症检查法》为疗效判定标准。[结果] 两种方法均能提高患者的语言功能,治疗组有效率为87.5%,对照组有效率为53.3%,两组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醒脑开窍针法对脑梗死后失语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针刺治疗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汤联合针刺对急性脑梗死血瘀证患者的神经保护作用及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急性脑梗死血瘀证患者78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9例,予临床常规治疗;研究组39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应用醒脑开窍汤联合针刺疗法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血清S100β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水平、血清氧化因子水平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的(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降低、巴塞尔指数(Barthel)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S100β蛋白及NSE水平均降低,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水平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患者治疗后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Barthel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清NO、MDA、S100β蛋白及NSE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SOD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的临床有效率94.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9.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汤联合针刺疗法能够有效改善、保护急性脑梗死血瘀证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能力,降低血清氧化因子水平,且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实验性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Fos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Fos蛋白表达的意义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法观察Fos蛋白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皮层和基底节区的动态变化。结果 Fos蛋白在大脑中动脉阻断 1h后 ,随再灌注时间延长其分布不同。基底节区持续时间长 ,阳性细胞多 ,而皮层持续时间短 ,阳性细胞少。其中再灌注 90min ,Fos蛋白表达最显著。大脑中动脉供血中心区皮层几无表达。结论 Fos蛋白的表达与神经细胞存活密切相关 ,出现Fos蛋白表达的区域神经元易于耐受缺血性损害而存活 ,可能是神经细胞自我保护机制之一 ,Fos蛋白的表达存在扩散抑制  相似文献   

19.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揭示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线栓法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从缺血区脑细胞凋亡的变化以及针刺的干预作用等方面进行系列动态研究.结果:与假手术组、针刺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神经元缺失明显(P<0.01).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大鼠大脑皮层均存在神经元凋亡,但针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1),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P<0.01).结论:针刺"百会"、"风府"及"曲池"、"足三里"可以促进受伤神经元的恢复,有较好的抗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开窍醒脑颗粒对缺血性脑卒中模型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探究其作用机制。方法:取120只SD大鼠,适应性饲养1 w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阳性对照组(华佗再造丸,0.72 g/kg)、开窍醒脑颗粒低(1.08 g/kg)、中(2.16 g/kg)、高(4.32 g/kg)剂量组。给药7d,末次给药后40 min向一侧的颈内动脉注入血栓栓子复制缺血性脑卒中模型。术后24 h取脑组织,进行IL-1β、TNF-α、IL-6含量检测。结果:与模型组比较,开窍醒脑颗粒高、中、低剂量组脑组织中TNF-a和IL-1β含量明显降低,IL-6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开窍醒脑颗粒对大鼠缺血性脑卒中有预防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大鼠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