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彬 《疑难病杂志》2002,1(1):45-46
<正> 麻痹性斜视是眼球运动受限的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病,在中医眼科文献中有类似典型症状记载,如“坠睛”、“神珠将反”、“瞳神反背”等。庞赞襄教授认为:以眼位偏斜为主的称为“目偏视”或“神珠将反”;以复视为主的称为“视一为二”;合并上睑下垂则称为“目偏视”或“神珠将反”合并“睑废”。为此庞教授提出以下证治方药。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黄疸病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疸是以目黄、身黄、小便黄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疾病。对黄疸的论述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183;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言:“溺黄赤,安卧者,黄瘅。’,“目黄者,曰黄瘅”;《灵枢&#183;论疾诊尺第七十四》曰:“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瘅也。安卧,小便黄赤,脉小而涩者,不嗜食”。汉&#183;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对其形成机制、症状特点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正上胞下垂是因气虚不能上提,血虚不能养筋,或风邪中络而致,以上睑提举无力或不能抬起以致睑裂变窄,甚至遮盖部分或全部瞳神,影响视力的一种眼病。即上睑下垂。1诊断依据(1)上胞下垂,两眼自然睁开向前平视时,上胞遮盖黑睛上缘超过2 mm,甚至遮盖瞳神,影响视觉,紧压眉弓部,上胞抬举困难。(2)患者视物时,呈仰头,眉毛高耸,额部皱纹加深等特殊姿势。(3)单侧上胞下垂者,可伴有其他眼外肌麻痹,目偏视,视一为二,瞳神散大。(4)两侧上胞下垂,朝轻暮重,神疲乏力,劳累后加重。作新斯的明试验阳性者,可能为重症肌  相似文献   

4.
刺络法又称刺血疗法,亦即刺血络出血的治疗方法,《张马合注素问灵枢·血络论》中指出:“血络者,外之络脉孙络”。说明分布于人体浅表皮肤,视之有形的络脉,都是血络,它们遍布全身,其主要作用是输布气血于经筋和肤部,若经络发生病变,气血郁结于络脉,就会出现瘀血等现象。《内经》云:“宛陈则除之”。“盛而血者疾诛之”,“血实宜决之”。《难经·二十八难》亦指出:“其受邪气,蓄则肿热,砭射之也”。  相似文献   

5.
1)《太素·经筋篇》中,“主癎痸及痓”之“痓”字误,应为“痉”。2)《太素·骨空论》中,“九窌在腰尻分间”应为“腰凥分间”。3)《太素·杂病·腰痛篇》说:“居阴之脉令人腰痛,腰中如张弩弦,刺居阴之脉,在月嵩踵鱼肠之外。”居阴,乃“厥阴”也。“居”、“厥”两字,声转可通也。非传写草书而有误也。4)《太素·杂病·风痓》中,“风痓,身反折“应为”风痉”。  相似文献   

6.
关格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人迎与寸口俱盛四倍以上,为关格”.  相似文献   

7.
奔豚之名,最早见于《内经》、《难经》,《灵枢·邪气藏府病形篇》:“肾脉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难经·五十六难》:“肾上积,名曰奔豚”。本篇所论当与《灵枢》含义相同,而与《难经》“肾积奔豚”有别。杨玄操注《难经》亦云:“又有奔豚之气,非此积病也”。  相似文献   

8.
眼麻痹性斜视中医称为风牵偏视,有猝然发作的眼珠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复视)的临床特征,曾治愈7例均是在当地医院经过某种治疗无效者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男性4例,女性2例,最小年龄3岁,最大年龄34岁,发病时间7~20天。其原因,外伤4例,有感冒史2例。有4例是眼外直肌麻痹,2例为内直肌麻痹,其中一例合并有提上睑肌麻痹。发病后的特  相似文献   

9.
●《中国全科医学》入选数据库情况:“中国科技核心期刊”(科技部统计源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来源期刊”。同时被国际六大检索中的“美国化学文摘(CA)”和“俄罗斯文摘杂志(AJ)”数据库收录(部分收录证书和期刊指标检索证明见目次前页)。●中国学术期刊引证报告中的影响因子等指标情况:(1)影响因子:2002年影响因子为0&#183;111;2003年影响因子为0&#183;137;2004年影响因子为0&#183;265;2006年影响因子为0&#183;420;2007年影响因子为0&#183;531。(2)2007年的即年指标0&#183;079;他引率0&#183;710;地区分布29;基金论文比0&#183;140;海外论文比0&#183;020;学科影响指标0&#183;500。2008年《中国全科医学》杂志入选数据库及影响因子情况$《中国全科医学》编辑部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古代医集中有很多类似于现代类风湿关节炎的论述,如《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素问&#183;逆调论篇》中曰:“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素问&#183;气穴论篇》中曰:“饥寒留舍,荣卫不居,卷肉缩筋,肋肘不得伸,内为骨痹,外为不仁”。《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11.
“治痿独取阳明”语出《素问·痿论篇》,这是痿证的重要治疗原则。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因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如《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中言:“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行也。”  相似文献   

12.
望眼诊伤是中医望诊的重要内容,应用于骨伤科。《灵枢·四时气》曰:“视其目色,明知病之存亡。”《望诊遵经》云:“凡观气色,当视精明,精明者目也,五脏六腑之精也,营卫魂魄之所营也,神气之所生也,心之使也,肝之官也,宗脉之所聚也,阳明之所会也。”所以,望眼诊伤具有一定临床意义,它是在患者无眼部自觉症状的情况下,根据结膜与巩膜之间的血管的改变和瘀血点的出现,来诊断受伤的部位,疼痛的性质及发病的时间等;并根据其颜色、形状等的不同进行判别受伤的轻重程度与性质。本文仅就其理论依据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3.
张志刚 《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0Z):65-65,77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属祖国医学内障眼病水轮视瞻有色范畴,《证治准绳·杂病·七窍门》曰:“视瞻有色证,非若萤星,云雾二证之细点长条也,乃目凡视物有大片甚则通行(有色阴影)……”本病多见于20~45岁的青壮年男性,多为单眼发病,但亦有双眼先后发病者,易复发。2004年6月~2005年6月笔者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42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第一段]  相似文献   

14.
上睑下垂是指上胞不能自行提起,遮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视物者。中医称为“目睑垂缓”、“睑废”。有先天后天之分,可单眼或双眼发病。庞赞襄教授认为:本病为气虚不能上提,血虚不能养筋。先天桌赋不足,肝肾两虚,肌腠空疏,风邪客于胞睑,阻滞经络,气血不和;脾虚气弱,中气不足,筋肉失养,经筋弛缓,以致胞睑无力而下垂。  相似文献   

15.
黄疸一病首见于《素问·平人气象论篇》,日:“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日黄疸。”又《灵枢·论疾诊尺》篇说:“身痛面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黄疸,以身黄、目黄、小便黄为临床诊断依据,中医辨证分为阳黄、阴黄两型。笔者自1998年至今,诊治黄疸病数例,随症加入附子、丹参,每获良效。[第一段]  相似文献   

16.
阿丁以唐·王冰注本《素问·上古天真论》:"昔在黄帝,……成而登天",或"乃问天师日"等六、七句经文,出于戴德《礼记·五帝德》,或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为《黄帝内经》成书于西汉时代句一条佐证.  相似文献   

17.
发热症首载于《内经》,散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热论》、《素问·刺热篇》、《素问·评热病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至真要大论》以及《灵枢·论疾诊尺篇》、《灵枢·热病篇》、《灵枢·刺节真邪篇》等篇。  相似文献   

18.
高血压是以体循环动脉压增高为主要表现的临床综合征,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高血压病中医文献没有此病名.对类似此病症状的记载大多散见于眩晕、头痛等篇中,如《素问·玉机真藏论》曰:“太过则令人善忘,忽忽眩冒而巅疾,”明确指出春脉太过所致,眩晕、头痛、眼花、耳鸣、健忘等头部症状。《灵枢·口问篇》又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素问·至真要大论》强调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也即内风理论。《素问·玄机原病式》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眩晕和头痛可单独出现,亦可同时互见。[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上睑下垂是指上睑部分或全部不能提起所造成的下垂状态,在向前方注视时,上睑缘遮盖角膜上部超过角膜的1/5~([1])。轻者不遮盖瞳孔,只影响外观,重者部分或全部遮盖瞳孔,则妨碍视功能。是目前眼科临床上常见的疑难眼病,中医眼科称为"上胞下垂"。《目经大成·睑废》载:"此症视目内如常,自觉亦无恙,只上下左右两睑,日夜长闭而不能开,攀开而不能眨,理有不解。尝见患者,一行一动,以手拈起眼皮方能视。针药无凭,以此传老。愚意两胞丝脉之间,为邪所中,血气不相荣卫,麻木不仁而作此状,与风中肢体同出一辙。"~([2])  相似文献   

20.
结脉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节律失常的脉象.但其脉象的具体标准却还未完全统一。《内经》中没有结脉的记载.记载结脉脉象最早的书籍是《难经》。《难经·八十一难》曰:“结者,脉来去时一止,无常数,名曰结也。”指出结脉的脉象是脉来歇止、止无定数。至于结脉的脉率,文中没有提到。直到东汉.《伤寒论·辨脉法》云:“脉来缓,时一止复来者,名曰结脉。”[第一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