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现代医学对帕金森氏病、老年性痴呆这两种老年疑难病,进行了大量长期的研究,试图从不同角度找到有效的方法与药物。但由于血脑屏障的存在,加之人类大脑构造过于复杂,目前仍找不到有效的方法。笔者用天人合一太极共振扶正的针灸方法进行治疗,取得相当满意的疗效。即依据“人法天地”的思想,设计出一些特殊方法,使人体最深最高层面的太极结构与天地大太极场产生天人合一太极共振,产生最高层面的机体再调整与再修复——天人合一太极共振扶正。其切入点是: 1 太极针灸。以“命门-神阙”轴为人体躯干太极结构的中枢点,以位于相当于人体头部风府、哑门区域的头皮针小脑新区等作为大脑神经传导路太极结构的中枢点,做更高一层次的天人太极合一共振扶调整。2 太极天人合一诊床——动态定向,同步追踪天地大太极场,电脑程控,协助躺在诊床上的病人产生持续的天人合一太极共振。天人太极合一共振扶正如适当配合中药方法综合治疗,则会取得更好更持久的疗效。  相似文献   

2.
天人合一太极扶正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的一种探索和挖掘,为扶正理论新的发展。中药、气功、砭石与针灸殊途而同归,即调频、调讯息,采用太极天人合一扶正方法,可调整人体各层面失调的太极能场。以头皮针小脑新区治疗疑难杂病即采用太极天人合一扶正针灸方法,取得了卓越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中医治疗疑难疾病时,往往忽略了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患者的五运六气体质结构;二对人体的太极气化结构及天人合一太极共振了解不足。在治疗疑难疾病时,应该综合考虑天人合一、五运六气理论,结合天人合一太极共振扶正,可能从更深层次调动人体的自我修复系统。  相似文献   

4.
中医治疗疑难疾病时,往往忽略了两个重要因素:一是患者的五运六气体质结构;二对人体的太极气化结构及天人合一太极共振了解不足。在治疗疑难疾病时,应该综合考虑天人合一、五运六气理论,结合天人合一太极共振扶正,可能从更深层次调动人体的自我修复系统。  相似文献   

5.
“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命题,先秦时期的“天人合一”观以人与宇宙共体为特征,人与自然界和谐统一为准则,中医学汲取《周易》人与宇宙共体整体思想观念,提出了“人与天地相参”的整体观念;儒家“天人合一”体现在中庸思想上的“和”的概念,使中医学运用阴阳五行学说构建了人体五脏六腑四肢九窍和谐统一的理论体系;道家“天人合一”观中人与“道”为一的认识,使中医学进一步在生理、病理、养生诸方面确立了顺应自然的观念。  相似文献   

6.
五运六气学说是《内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以天之五运与地之六气相结合,推断天、地、月的运动变化规律.运气变化,天地自然有四时节律、日节律、月节律及特殊节律,人体气血阴阳也会随着这种周期性变化而发生变化,为人体体质的倾向性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根据“天人相应”的整体观思想,认为自然之气与人体之气息息相通,依据胎儿在母体的孕育及出生时的宇宙干支运气来判断当时的宇宙气化特点,从而推测人的体质倾向是中医体质学研究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的天地结构理论主要有盖天说、浑天说和宣夜说,这三种学说作为《黄帝内经》理论建构的前见模式,通过传统天人合一的类比推理,形成了人体生命寿夭、针刺补泻、四海、人法四时等理论。搞清中医理论建构的这种思维方法,对于我们正确理解相关理论的实质,采用相应的方法加以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太极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宇宙生成论和本体论的终极本原及其无限性的哲学范畴 ,用以说明太极—阴阳—五行—万物的宇宙演化模式。中医学受其影响 ,推原人体生命发生发育之本 ,而提出命门为人体太极之说 ;而且太极无形生有形的思想 ,也影响于命门学说 ,使命门的形质空化 ,而有命门无形之说  相似文献   

9.
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包括天人相副、人天依存、天人相合等不同认识。西医学整体观包含着"人的可分解性",即合整体观;中医学整体观的核心是人与环境、人体自身的"不可分割性",即元整体观。从元整体观探讨天人相应的理论内涵可知,天人相应包含天人本一、以人应天、天人合一在内的逻辑递进的多层次概念。其具体表现在:从宇宙本体论来看,天人相应首先是天人本一;从宇宙发生的过程看,人的健康疾病与自然环境息息相关;从宇宙生态平衡角度看,养生防病上需要天人合一。阐明"天人相应"理论深层次内涵,有助于从根本上理解健康与疾病及其防治,有益于中医"天人相应"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与现代医学相比,中医学有什么不同,即有哪些基本特征?有学者说:“中医是自然整体医学。”这是就中医的方法论特征说的。所谓自然有三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天地宇宙,即张景岳所言“天道茫茫,运行今古,苞无穷,协惟一”的那个自然:一是指与生俱来的生命个体,即以五脏六腑等为形体结构、以精神魂魄意志为表现指征的人体小宇宙;一是指自然状态下天地人合一的生命本真,即没有任何人为干扰的自然而然,亦即本来就是这样的生命呈现。所谓整体,是自然衍生的整体,亦即人天、人际、人的身心关系的完全的最高的整体。其全息性表现为自然、…  相似文献   

11.
太极拳与中医的阴阳虚实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太极拳之阴阳虚实与中医的阴阳虚实均源于《内经》的阴阳这一哲学概念。欲将太极拳演练至炉火纯青,必遵中医之阴阳虚实论。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参草通脉颗粒对心力衰竭大鼠血栓形成的影响。[方法]选取80只大鼠,随机取20只为正常对照组,其余大鼠经冠脉结扎法配合力竭式游泳、节食等方法造成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将造模成功的大鼠分为模型组、中药治疗组、西药治疗组,共4组,均以灌胃给药或蒸馏水28 d。利用蛋白免疫印迹法测定各组血栓素B2(TXB2)、降纤酶原抑制物(PAI-Ⅰ)的变化情况及血清脑钠素(BNP)的浓度,用比色法测定高能磷酸盐(ATP)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及各组大鼠TXB2、PAI-Ⅰ及BNP含量显著升高(P0.01),ATP水平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相比,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TXB2、PAI-Ⅰ及BNP含量明显降低(P0.01),ATP明显升高(P0.01);西药治疗组与中药治疗组血清中TXB2、PAI-Ⅰ明显降低(P0.01),ATP和BNP含量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中药复方参草通脉颗粒可显著降低心力衰竭大鼠BNP的含量水平,降低血小板活化作用,减少心力衰竭后血栓的发生,能够改善线粒体能量代谢,改善心功能,抑制或逆转心室重构。  相似文献   

13.
中医系统论是中医学关于人的生命及其健康与疾病之复杂性的现代理论,是系统中医学研究的基础理论.该研究开创于1980年,核心观点是中医学关于人的复杂性的7条基本原理,即非加和原理、元整体原理、天生人原理、有机性原理、功能性原理、有序性原理、自主性原理,及所辖的90个基本论点.中医系统论冲破经典中医学的研究视野,遵循系统科学...  相似文献   

14.
续议中医学是复杂性科学--中医标准化预备研究之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学与其他医学或生命科学具有相同的观控对象和观控目标 ,相互之间共性是主要的。与现代生命科学一样 ,中医学无法避免复杂性科学规律的支配。继续讨论复杂性科学与多样性或个性、不确定性和混沌动力学的关系 ;从动力学视点探讨作为中国古代科学基石的太极阴阳图符的循环零维空间的哲学意义 ;以心脏泵血为例 ,描述了太极循环零维空间与人体的关系 ;最后以中医学气论为例分析了中医学层次动力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和"走出去"战略的实施,走向世界成为新时代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重大主题。本文通过对某中医药院校中外学生的中医药文化符号观的调研分析,探讨中医药跨文化传播中的符号解码不对称现象。立足差异文化理论,通过主导霸权、协商、对抗三种解码立场,剖析中医药跨文化传播的成效与阻碍。结合符号学理论,探讨中医药文化符号在跨文化传播中的价值,并就如何发挥其优势作用提出初步的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中医学合和思想研究述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藉中国古代文化对“合和”的认识 ,将其界定为“整体协调”,运用太极气说及阴阳五行学说阐释了“合和”的机制 ,提出自然或人身存在着合和调控机制的假说。以“合和”为主线 ,对中医学有关理论进行了探究 ,认为合和是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 ,合和失调是疾病的本质 ,追求合和是中医治疗的最高法度。根据合和理论对现代中医研究的启示 ,从理论、方法及临床等方面论述了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7.
吴咸中(1925-),男,满族,出生于辽宁省新民县。天津医科大学外科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负责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科带头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国家首批国医大师。吴咸中院士为我国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的主要奠基人和全国中西医结合事业的卓越开拓者。他创立并不断完善了中国中西医结合急腹症诊疗体系,实现了外科治疗学的重要变革。在重症胆管炎、重型胰腺炎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等外科急危重症领域取得重大突破。他还首倡“以法为突破口、抓法求理”的中西医结合理论研究思路,推动了临床研究、基础研究和药学研究的有机结合,使中西医结合不断向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运用Meta分析法评价中医药降低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蛋白尿水平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Medline、Pub Med、Cochrane图书馆、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中有关中医治疗早期糖尿病肾病的随机对照试验。依据修改后Jadad量表对纳入文献评分并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27个随机对照试验,涉及1 824名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与单纯使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及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CEI/ARB)的对照组相比,无论治疗组是否使用ACEI/ARB均可以有效降低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UAER)水平和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减少24 h尿蛋白定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中药治疗早期糖尿肾病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