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黄鹤洁 《中外医疗》2009,28(26):156-156
复方丹参方由丹参、三七及冰片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之功效,是临床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常用中药处方。《中国药典》2000年版收载的该方剂型为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滴丸,在其含量测定项下,只对丹参中丹参酮IIA或丹参素作出要求,而对三七皂苷成分则没有相应的规定。为了较全面评价复方丹参方的质量,我们同时制定复方中三大物质群——丹参水溶性成分,丹参脂溶性成分和三七皂苷类成分的质量控制方法。该文报道的是复方丹参方中三七皂苷类成分的HPLC测定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复方丹参方制剂(与硝酸酯类作对照)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通过检索Cochrane Centre,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文全文期刊数据库(CNKI)和维普中文期刊数据库(VIP)等数据库(截至2007年1月),全面搜集有关复方丹参方制剂(丹参、三七、冰片组成)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随机对照试验。质量评价参照Cochrane handbook4.26提供的标准。[结果]有33篇文献纳入评价。32个研究采用心绞痛症状改善为指标,合并效应量RR(random)及95%可信区间(CI)为1.16(1.10,1.23)。30个研究采用心电图改善为指标,合并效应量RR(random)及95%可信区间为1.38(1.25,1.51)。复方丹参方制剂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轻度的胃部不适,发生率为3.4%,95%CI(2.5%,4.2%)。[结论]根据系统评价结果,提示复方丹参方治疗冠心病心绞痛与硝酸酯类相比,在改善心绞痛症状、改善心肌缺血状态等方面显示出一定的优势,且不良反应少。但由于原始研究质量较低,影响了结论的可靠性,有待高质量研究提供更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利用NIR技术研究并建立复方丹参有效成分的检测模型,实现生产规模复杂中药体系提取过程的在线质量监控。方法 在提取装置上在线采集提取液的近红外光谱,同时进行丹参素的HPLC检测,采用偏最小二乘法建立丹参素的质量浓度检测模型。结果 最佳建模波段为9 715~7 082 cm-1,模型相关系数(r)为0.959 4,校正均方差(RMSEC)为0.049 4,预测值与真实值的平均相对误差为7.2%。结论 利用NIR技术能够实现生产规模复方丹参提取过程的在线质量监控。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复方丹参注射液配伍黄芪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方法]检索文献,提取数据资料,运用Meta分析法,即对研究结果进行一致性检验,并采用相应数学模型进行数据的合并与分析。[结果]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4篇。心绞痛发作缓解率的合并效应量d的95%CI为26%~10%;心电图改善有效率的合并效应量d的95%可信区间(confienceinterval,CI)为27.38%~7.66%。[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配伍黄芪注射液对气虚血瘀型心绞痛的治疗效果优于单用复方丹参注射液。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复方丹参微丸中脂溶性成分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含量测定方法,并对比不同工艺制备的3种复方丹参微丸(冰片包合复方丹参黏附微丸、冰片不包合复方丹参黏附微丸、普通微丸)中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体外溶出度的差异。[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测定3种复方丹参微丸中隐丹参酮与丹参酮ⅡA的含量,计算溶出度,并绘制溶出度曲线,采用相似因子对比不同微丸中这两种成分的体外溶出差异性。[结果]丹参类的脂溶性成分累积溶出度均较低。其中,两种黏附微丸隐丹参酮溶出行为较为相似,24 h的累积溶出度均在40%左右,普通微丸中隐丹参酮的溶出行为与黏附微丸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其累积溶出度为64.05%。两种黏附微丸的隐丹参酮溶出更符合Higuchi方程,普通微丸更符合Peppas模型,n<0.43,均符合Fickian扩散。3种制剂中丹参酮ⅡA的溶出过程均较缓慢,3个制剂的溶出行为比较相似,累积溶出曲线接近重合,3种制剂的累积溶出度基本一致,均在40%左右。3种微丸更符合Higuchi方程,同样属于Fickian扩散。[结论]黏附微丸具有一定的缓释效果,丹参类脂溶性成分中,由于溶出度的限制,体外溶出实验评价隐丹参酮缓释效果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目的]复方丹参方不同工艺提取物心肌缺血差异。[方法]采用冠脉结扎的大鼠模型,以心肌缺血面积、心肌酶、自由基作为药效指标,观察复方丹参片和复方丹参滴丸抗心肌缺血作用。[结果]大鼠结扎冠脉前降支21h后坏死面积高达60.35%,LDH含量为(2552.7±268.3)U/L,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假手术组,P<0.01;用药后不同剂量复方丹参片(剂量分别为1.04、2.08、4.13g/kg 生药量)均可使坏死面积缩小,LDH含量下降,P<0.01,滴丸组优于同等生药量的片剂组;冠脉结扎21h后ST段下降,下降的波幅以用药组明显,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冠脉结扎后血浆SOD含量也下降,使用复方丹参片、复方丹参滴丸、消心痛后其含量均升高,与模型组相比有显著差异,但其中以片剂2.08g/kg组为优。[结论]复方丹参方两种工艺提取物均具有抗心肌缺血作用。  相似文献   

7.
丹参对小鼠耐急性重复性缺氧能力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氧和缺氧适应机制是医学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1,2].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的作用[3].本研究测定给予复方丹参制剂后小鼠开始出现喘呼吸的时间,分析小鼠耐急性重复性缺氧能力的不同,以探讨丹参的作用及其与耐缺氧形成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丹参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的特征和可能原因,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检索2002-2012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收录的国内关于丹参注射液导致不良反应的167例病例,对各种不良反应进行统计分析,尝试分析相关并发症的原因,并寻找预防措施。[结果] 167例丹参注射液临床不良反应中,以过敏反应为主,初步推测与丹参注射液有效成分无关,而发生率为2.99%的出血性不良反应可能为丹参注射液有效成分所致。[结论] 大多丹参注射液的不良反应可能与其主要有效成分无关。其有效成分可能会导致出血在使用过程中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建立复方丹参片中水分定量快速测定的检测方法。[方法] 通过对复方丹参片的近红外光谱应用OPUS软件进行分析处理,建立水分定量测定模型,验证样品的数据基本符合。[结果] 该方法能准确、快速测定复方丹参片的水分,相对误差为2.23%.[结论] 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现性好,且不破坏样品,能应用于药品生产、检验工作中对药品中水分的快速检测。  相似文献   

10.
纳米科学技术(Nano ST)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诞生并正在崛起的新科技,其基本涵义是在纳米尺寸(10-9~10-7m)范围内认识和改造自然,通过直接操作和安排原子、分子,创制新物质。纳米科技的出现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延伸到原子、分子水平[1]。中药有着悠久历史,其独特的药效在世界医学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作为中药发源国和中药大国,在世界植物药市场份额仅占4%左右[2],重要的原因之一是产品剂型落后,口感不好,使得中药服药量大且机体吸收率低,很难充分发挥其效能[3]。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索不同干燥方式对丹参品质的影响.[方法] 采用真空微波干燥、户外晾晒、恒温鼓风烘烤3种方式干燥鲜丹参,并对制备样本有效成分、浸出物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结果] 户外晾晒有利于丹酚酸B和丹参素成分的保留,恒温鼓风烘烤有利于醇溶性浸出物成分的保留,真空微波干燥有利于总酚酸、隐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保留.[结论] 真空微波干燥方式处理鲜丹参,干燥效率高、有效成分损失少,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以关联分析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探讨甘味中药在配伍过程中对吴茱萸的作用规律,以期为吴茱萸配伍机制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收集整理含有吴茱萸的处方,利用Apriori算法挖掘其潜在配伍规律并获取常与吴茱萸配伍的甘味中药;采用HPLC分析法,检测配伍前后吴茱萸中3种主要成分柠檬苦素、吴茱萸碱、吴茱萸次碱在提取物中的含量变化。[结果] 8种甘味中药均可不同程度的降低吴茱萸中3种主要成分的含量;黄芪使3种有效成分的含量明显下降,甘草可明显地降低吴茱萸碱和吴茱萸次碱的含量但对柠檬苦素的作用较小。[结论] 甘味中药能够降低吴茱萸中主要毒性成分兼活性成分的含量进而降低其毒性;黄芪对3种成分的降低作用最显著,甘草有良好的"减毒存效"作用。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技术结合HPLC发掘吴茱萸配伍规律并进行分析,为探索药物配伍的合理性和规律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化瘀通脉方在大鼠体内的动力学特征及其不同配伍对组方中有效成分在体内吸收、分布和代谢的影响。[方法]采用Irregular-HC18(250 mm×4.6 mm,5μm)色谱柱,流动相甲醇-1%冰醋酸(40:60),柱温30℃,波长280 nm,测定灌胃化瘀通脉方及其不同配伍组方后的大鼠血浆和组织中的药物浓度,Kinetica 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建立了同时测定大鼠血浆及组织样品中丹参素、丹酚酸B、原儿茶醛和阿魏酸四种成分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该方法的精密度、稳定性及回收率等均符合要求,线性关系良好。[结论]配伍对化瘀通脉方中丹参素在大鼠体内吸收、分布和代谢均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近年的研究指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病人血清中微量元素硒水平与CD4+细胞数、CD4+/CD8+比例、细胞比容、血清白蛋白呈正相关[1],HIV1感染儿童的病死率与低CD4+细胞数和低血浆硒水平明显相关[2].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采用多元定时释药技术制备复方丹参缓释胶囊。方法 将处方药材精制后制备成复方丹参同步释放微丸,使用流化床包衣设备,先以3%低取代羟丙基纤维素、2%羟丙基甲基纤维素和1%十二烷基硫酸钠混合配成包衣液进行包衣作为溶胀层,包衣增重为12%;再将2%乙基纤维素溶于90%乙醇中,加入2%微粉化滑石粉和0.2%邻苯二甲酸二乙酯混合配成包衣液进行包衣作为控释层,制备包衣微丸。等量称取控释层包衣增重分别为0%、8%、16%、20%、24%、26%的包衣微丸,混合均匀,装入硬胶囊中,即得复方丹参缓释胶囊。结果 当溶胀层处方及用量固定后,通过控制控释层的厚度,可使包衣微丸在预期的不同时间定时释药。将几种控释层增重不同的包衣微丸混合后制成复方丹参缓释胶囊,在溶出介质中,各种包衣微丸可以在不同时间依次释药。在模拟人体胃肠道pH变化条件下,丹酚酸B和三七总皂苷的f2值为66.9,丹酚酸B和冰片的f2值为69.0,三七总皂苷与冰片的f2值为58.0,三者能够同步释放且均呈现出明显的缓释特征。结论 采用定时释药技术制备而成的复方丹参缓释胶囊中理化性质不同的各成分在缓释的同时可以达到同步释放,遵循了中药制剂复方配伍的整体观和用药思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用微波提取丹参、槐花、生草的可行性。[方法]将3种中药分别以微波及回流提取不同时间,以阿贝折光仪测定提取液折光系数n以确定提取量。[结果]丹参、槐花、甘草微波提取40s,提取液中成分量与回流提取2h相当,甘草微波短时间提取出膏率与回流提取1.5h相当。[结论]微波提取效率高,提取时间短,可用于中药提取。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银杏黄酮醇苷类成分含量的差异性,并为银杏叶缓释制剂处方设计建立一种简单、有效、可靠的方法。[方法] 紫外分光光度法以总黄酮醇苷为指标成分,于266 nm处测定吸光值。采用HPLC法测量黄酮苷元(槲皮素、山奈素、异鼠李素)3种指标成分,用FDA推荐的f2相似因子法来评价两种检测方法的相似性。[结果] 两种检测方法的方法学验证均符合要求,且f2因子值均大于50,两者相似性良好。[结论] 在银杏叶缓释制剂处方设计过程中,可以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代替HPLC法来测定黄酮醇苷类成分的含量。该法操作省时、简便、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中药十八反中半夏、贝母、栝楼、白蔹、白及配伍乌头对大鼠肝细胞色素P450 酶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测定大鼠肝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与细胞色素b5含量。[结果]配伍组与其相应单药组比较可显著降低P450酶及b5含量(P<0.001或P<0.05)。[结论]药物配伍后导致P450酶变化,对药物的代谢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丹参及其制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丹参[1] 为唇形科植物丹参 (SalviamiltiorrhizaByge)的干燥根及根茎 ,是中药中常见的活血化瘀药之一。近年来 ,丹参及其制剂在心血管等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许多专家及学者对其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现综述如下。1 丹参制剂[2 ,3 ]1 1 复方丹参片处方为丹参、三七、冰片。药典制法为丹参提取 3次 ,第 1次加乙醇回流 1 5h ,滤过 ,滤液回收乙醇 ,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 30 (5 5℃~ 6 0℃ ) ;第 2次加 5 0 %乙醇回流 1 5h ,滤过 ;第 3次加水回流 2h ,滤过 ;合并第 2、3次滤液 ,回收乙醇 ,浓缩至相对密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本研究观察了传统中药三七花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的血压干预,并初步探讨了其作用机制。[方法]以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为实验动物模型。以三七花温浸剂灌服作为干预措施,以松龄血脉康、硝苯地平作为对照。以血压、血浆内皮素-1(ET-1)、一氧化氮(NO)、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血栓素B2(TXB2)、6-酮-前列腺素F(α6-keto-PGF)含量作为观察研究指标。经每日给药,连续8周,期间以无创尾容积法测血压4次,全部给药结束后腹主动脉取血测相关指标。[结果]三七花温浸剂在一定剂量下对SHR具有一定的降压作用。并能降低血浆中ET-1和NO含量。[结论]三七花温浸剂对SHR具有降压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通过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从而使血管收缩因子与血管舒张因子之间的协调趋于平衡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