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扶芳藤提取物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IL-6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健  王坤  肖艳芬  祝美珍  黄燕 《中外医疗》2008,27(19):25-26
目的 探讨扶芳簟提取物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IL-6表达的影响. 方法取Wistar大鼠随机分为饭手术组.模型组和用药组,Longa法制作大置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用酶联免疲标记法测定脑组织与血清中IL-6的浓度.结果 挟芳藤提取物能降低再灌注3h、6h、12h、24h后大鼠脑组织与血清中IL-6的表述.结论 挟芳藤提取物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脑组织与血清中IL-6的过度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组织及血清白介素8(IL-8)含量的影响。[方法]以热凝法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放免法测定大鼠脑组织及血清IL-8含量。[结果]脑缺血后各时段模型组与同时段假手术组及正常组比较脑组织及血清IL-8显著升高(P<0.05,P<0.01);治疗后6、12、24、48h各时段针刺组与同时段模型组比较脑组织IL-8含量明显降低(P<0.01),6、12及48h针刺组血清IL-8含量显著低于同时段模型组(P<0.05,P<0.01)。[结论]针刺可能通过抑制缺血区脑组织IL-8的合成和分泌,调节血清IL-8的含量,抑制炎性细胞的黏附及浸润,从发挥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测定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白介素-6(IL-6)的含量,研究针刺留针与否对早期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的保护差异。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假手术组、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再灌注组、针刺留针及不留针组。针刺留针组在造模后2 h、24 h固定,针刺三阴交、内关、人中,留针30 min,针刺不留针组针刺时间、穴位均同针刺留针组,针刺后即起针而不留针。造模48 h后,测定各组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结果:针刺能升高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中IL-6的含量。早期针刺后留针与否对缺血再灌注大鼠血清中IL-6水平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能升高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中IL-6含量,对缺血组织起到抗损伤、促修复的作用;在缺血再灌注早期,针刺后留针与不留针可能对脑的保护作用并无差异。  相似文献   

4.
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脑细胞凋亡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揭示针刺对脑缺血再灌注大鼠模型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线栓法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造成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的动物模型,从缺血区脑细胞凋亡的变化以及针刺的干预作用等方面进行系列动态研究.结果:与假手术组、针刺治疗组相比,对照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神经元缺失明显(P<0.01).对照组、针刺治疗组大鼠大脑皮层均存在神经元凋亡,但针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脑梗死体积明显缩小(P<0.01),阳性神经元数目明显减少(P<0.01).结论:针刺"百会"、"风府"及"曲池"、"足三里"可以促进受伤神经元的恢复,有较好的抗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组织白介素(IL)-6和IL-8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脑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瑞舒伐他汀组(Ros组)。I/R组和Ros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制作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再灌注模型,于缺血1 h后再灌注12 h后断头取脑;Sham组大鼠接受相似手术处理,但不插入线栓,与其他两组同时断头取脑。分别采用ELISA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和RT-PCR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IL-6和IL-8的表达。结果 与I/R组相比,Ros组大鼠IL-6和IL-8的表达下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ham组相比,Ros组大鼠IL-6和IL-8的表达上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瑞舒伐他汀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因子的表达,从而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肌肽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外周血IFN-γ?IL-4的影响?方法: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10只)?模型组(10只)和肌肽组(10只)?模型组和肌肽组以线栓法建立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肌肽组于造模后按体质量1 g/(kg?d)予肌肽水溶液灌胃,其他两组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分别于术后清醒时?24 h?72 h采用Longa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评分,于术后24 h?72 h用ELISA法测定外周血IFN-γ?IL-4,于术后72 h取脑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形态学观察?结果:术后72 h,肌肽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模型组降低(P < 0.05);术后72 h,3组外周血IFN-γ水平有明显差异(P < 0.05);术后24 h和72 h模型组外周血IFN-γ水平和IFN-γ/IL-4值明显低于假手术组(P均 < 0.05),IL-4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 < 0.05);与模型组相比,术后72 h肌肽组IFN-γ?IFN-γ/IL-4明显提高(P < 0.05),IL-4明显降低(P < 0.05);脑缺血后,神经元重度坏死,大鼠大脑皮质病理性损伤明显,肌肽处理后,神经元继发性损伤有所减轻?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大鼠存在外周免疫抑制,肌肽对脑缺血大鼠外周免疫抑制有调节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IFN-γ?IFN-γ/IL-4值和降低IL-4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针刺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中动脉阻塞再灌注模型(MCAO),应用TUNEL法观察神经元凋亡,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aspase-3蛋白表达。结果脑缺血再灌注后应用针刺疗法能够降低大鼠神经细胞受损后出珊的Caspase-3蛋白表达,并能减轻神经细胞凋亡。结论针刺疗法能通过有效的抑制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神经细胞的凋亡起到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电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应用热凝法阻断大鼠一侧在脑中动脉形成局灶灶性脑缺血模型,应用反映脑缺血、缺氧及脑功能的灵敏的脑电图为指标,观察电针督脉“大椎”、“百会”八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前、后脑电的影响,探讨针剌对局灶性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在轻主麻醉下,正常大鼠两侧额顶区脑电图基本是对称的,幅值、频率和波形基本相等、似,用热凝法阻断一侧大脑中动脉后,损伤侧脑电民前和对侧建侧相比,脑电幅值明显下降,为原水平3  相似文献   

9.
针刺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SEP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选择凝闭大鼠一侧大脑中动脉致避灶性缺血为模型,选择大脑皮本感诱发电位(SEP)为指标,观察电针督脉“大椎”和膀胱经“心俞”穴对脑缺血后神经元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显示:缺血组P1、N1波幅明显降低,为正常值为的20-40%;P1、N1、P2、N2峰潜伏期明显延长,随着阻断时间增加延长,与阻断前SEP的P1、N1、P2、N2峰潜伏期相比,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差异。电针组则P1、N1波幅虽有降低,为正常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远程缺血后处理( RIP)对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大鼠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MCAO),并将大鼠随机分为Sham组、MCAO组、RIP组。 Sham组不进行线栓阻断血流,MCAO组仅造模,RIP组在MCAO模型再灌注开始时,用橡皮筋扎紧大鼠双下肢10 min/次,放开10 min,共3次。造模1、7 d后处死大鼠并取材。通过伊文思兰检测血脑屏障通透性,免疫组化检测MMP-9、TIMP-1的表达情况。结果与MCAO组比较,再灌注1 d及7 d,RIP组脑组织伊文思蓝含量均明显降低(P<0.05)。再灌注1 d,RIP组TIMP-1的阳性细胞数较MCAO组明显增多(P<0.05),而MMP-9的阳性细胞数则明显减少( P<0.05)。再灌注7 d,与MCAO组比较,RIP组MMP-9、TIMP-1阳性细胞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RIP可抑制脑缺血后早期MMP-9的表达,提高TIMP-1水平,从而减轻血脑屏障的损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训练结合电针疗法对脑缺血损伤的疗效及其可能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观察早期康复训练结合电针治疗对脑缺血大鼠缺血脑组织形态结构、血清IL-6含量以及海马区IL-1表达的影响,并与单纯电针治疗比较.结果早期康复训练结合电针治疗与单纯电针疗法均显著改善缺血后脑组织病理结构变化,显著降低脑缺血损伤后血清IL-6含量,促进海马区IL-1的释放,而早期康复训练结合电针治疗效应更强.结论早期康复训练结合电针治疗能降低大鼠脑缺血损伤,促进机体康复,提高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再灌注损伤24 h后脑组织细胞黏附分子-1( 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疗效机制.方法 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模型组、眼针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脑组织病理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免疫组化、实时定量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脑组织中ICAM-1的表达.结果 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ICAM-1的含量及表达明显增强;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ICAM-1含量与表达明显减弱.结论 眼针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疗效机制之一可能是下调机体ICAM-1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井穴放血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的脑保护作用。[方法]将实验大鼠分为假手术组、脑缺血组和脑缺血+井穴放血治疗组,一侧大脑中动脉阻塞致急性缺血性脑损伤模型(MCAO),治疗组在脑缺血后即刻给予井穴放血治疗,出血量为每穴1滴。分别于缺血后的1、3、6、24h处死,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缺血区皮层脑组织c-fos蛋白(FOS)及HSP70蛋白免疫阳性细胞,以观察井穴放血法对急性缺血性脑损伤后早期抑凋亡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c-fos蛋白和HSP70蛋白在缺血区皮层脑组织表达增加,缺血后1hHSP70无表达,FOS表达增加,在随后观察的3、6、24h时程内HSP70和FOS均有随缺血时间延长表达增多的趋势。井穴放血治疗组在以上各时程c-fos及HSP70免疫阳性细胞数均高于同时段的缺血病模组,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脑缺血后应用井穴放血干预治疗可明显增强缺血区脑组织对抗神经细胞凋亡的即刻早期基因c-fos蛋白和抗应激HSP70蛋白的表达,从而提高了缺血后神经细胞对缺血、缺氧的耐受和适应能力,提高了缺血后神经元的可塑性,进而可影响晚期目的基因的表达,抵抗细胞凋亡的发展,增强脑修复能力。表明井穴放血法对中风初期有一定的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局灶性脑缺血预处理对IL-17表达的影响,探讨IL-17与脑缺血耐受的关系.方法 利用线栓法建立局灶性脑缺血耐受的动物模型.通过脑梗死体积的测定、光镜下病理形态学变化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图像分析观察IL-17的表达.结果 缺血组的脑梗死体积较耐受组明显增加.耐受组病理改变明显轻于缺血组.缺血组及耐受组比较IL-17阳性细胞平均面密度及阳性细胞平均灰度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IL-17的表达与脑梗死体积呈正相关(P<0.05).结论 局灶性缺血预处理能够诱导缺血耐受的产生,对随后的脑梗死有明显保护作用.IL-17可能与脑缺血耐受有关.  相似文献   

15.
局灶性脑缺血神经行为及其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神经行为学评价在局灶性脑缺血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右侧大脑中动脉阻断(MCAO)模型;分别采用分级评分.和梗死灶体积测定的方法进行神经行为学评价。结果:分别采用Nagaoka法、Bederson法、zea-Longa法和Zhang法,梗死24小时分级评分的判别有统计淡意义(P<0.05),而采用Zausinger法,梗死24小时内分级评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永久性局灶性脑缺血6小时和24小时,梗死灶体积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脑缺血24小时梗 死灶体积与Bederson法分级评分有线性相关关系(r=0.91613,P<0.05)。结论:目前的评价方法尚不能全面的反映脑血时的病理生理状态,一种能较准确地反映脑缺血的神经行为学评价方法亟待提出。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眼针对局灶性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MCAO/R)模型大鼠大脑缺血区半暗带脑组织中脑原性神经生长因子(BDNF)和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表达水平的影响,探讨眼针对缺血性脑病的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6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11只)、假手术组(11只)和模型复制组(40只)。模型复制组大鼠采用线栓法建立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将模型复制成功的大鼠(32只)随机分为模型组(16只)及眼针组(16只);眼针组大鼠参照人体取穴方法,取肝区、上焦区、下焦区和肾区进行针刺干预。再灌注后2 h即开始针刺,每8 h 1次,连续针刺10次,末次干预后30 min,断髓处死大鼠,剥离缺血区域周围半暗带部位的脑组织,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大鼠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假手术组大鼠半暗带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半暗带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眼针组MCAO/R模型大鼠半暗带脑组织中BDNF和TrkB 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上升(P<0.05或P<0.01)。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后可促进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以对抗损伤。眼针可通过上调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水平实现其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脑红蛋白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增加脑红蛋白(neuroglobin,Ngb)表达对大鼠在体局灶性脑缺血组织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采用Hemin诱导脑红蛋白表达的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对照组、手术组、术后1h Hemin干预组、术后2h Hemin干预组、术后6h Hemin干预组。5组大鼠于术后24h检测脑梗死体积比,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及Western blot分析脑红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术后各时相点Hemin干预组脑梗死体积比较手术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各干预组间比较,术后1h Hemin干预组脑梗死体积比较术后2h、术后6h Hemin干预组显著缩小(P〈0.05)。免疫组化分析,各时相点Hemin干预组Ngb阳性神经元数量较手术组增多,以术后1h Hemin干预组最明显。Western blot分析提示手术组、各时相点Hemin干预组Ngb表达均有非常显著升高(P〈0.01)。与手术组比较,术后1h Hemin干预组升高非常显著(P〈0.01),术后2h Hemin干预组升高显著(P〈0.05),术后6h组无明显差异(P〉0.05)。Ngb表达与脑梗死体积比呈负相关。结论大鼠急性局灶性脑缺血后增加脑红蛋白表达可以减轻缺血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8.
大鼠局部脑缺血后NADPH-d神经元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损害中一氧化氮合酶(NOS)神经元的变化规律,探讨一氧化氮(NO)参与缺血性脑损害的机制。方法: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方法观察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尼克酰胺腺啶呤二核酸磷黄递酶(NADPH-d)阳性神经元的变化规律。结果: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NADPH-d阳性神经元明显增加,缺血2h后出现形态学改变,且以细胞皱缩、胞浆致密为主要死亡方式。结论:NADPH-d阳性元对缺血性损害相对耐受,细胞凋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大鼠局灶性脑缺血不同缺血时间皮质半暗带和中心区p38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p38MAPK)磷酸化水平和蛋白水平的表达。方法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分别于术后1、3、6、12、24h剥取缺血半暗带及中心区皮质组织,应用Western blot并结合Gel Doc凝胶成像系统,定量检测p38MAPK磷酸化水平和蛋白表达量。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皮层缺血核心区和半影区p38MAPK磷酸化水平显著升高(P〈0.05,n=6),缺血中心区p38MAPK在缺血6h磷酸化程度达高峰,半暗带在3h时达高峰;各组间p38MAPK蛋白表达量水平无明显变化。结论p38MAPK磷酸化激活参与了大鼠脑缺血损伤过程的信号转导,在缺血中心区和半影区的磷酸化增强可能与局部脑缺血损伤的神经元坏死和凋亡过程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