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脾胃学说钩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从六经病的理、法、方、药等方面探讨张仲景脾胃学说的内涵,认为六经病证的发生发展多取决于脾胃的盛衰。治疗时立法、组方、用药、服法应处处顾护脾胃;诊察脾胃之气的盛衰可测知疾病的传变及预后;药后饮热粥、禁生冷和久病的调、补、和、清之法均意在顾护和恢复胃气。  相似文献   

2.
中医辨证论治之鼻祖的《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发病和辨证论治中的作用,顾护脾胃的思想和保胃气之秘旨贯穿于《伤寒论》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杂病辨证论治体系通篇。从承前启后重视脾胃,六经发病重在脾胃,六经传变脾胃为枢,治疗原则无犯胃气,立法处方法重脾胃,调理脾胃寒热虚实,提出治禁源于护胃,煎服调护顾护脾胃,预后吉凶胃气为本,病瘥调理继培后天等10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3.
论《伤寒论》的保胃气思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胃气在中医学理论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胃气是指脾胃的生理功能。《伤寒论》全书首重胃气,首开临证保胃气之先河,奠定后世脾胃学说基础。《伤寒论》始终贯穿着保胃气的思想,将这一理论运用到临床实践,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调护具有很高的实用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4.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人以胃气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素问·平人气象论》)。这是《内经》重视胃气的至理铭言。《伤寒论》继承了《内经》注重胃气的学术思想,通过对外感疾病辨证论治基本规律的阐述和总结,从祛邪与扶正两方面体现了“保胃气”在防治疾病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并把“保胃气”作为外感疾病的重要治疗法则,贯穿到六经病证的临床实践之中。  相似文献   

5.
1 胃气的作用 首先,胃气在生理上有其重要作用。如《内经》云:“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可见,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其次,胃气在病理上的作用。李东垣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又谓“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由此看出,胃气的盛衰是疾病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再次,是胃气的治疗作用。调理脾胃是一种重要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非常重视脾胃,如李东垣说:“善治病者,惟在调和脾胃。”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在病证中常预示着疾病的预后。在治疗疾病时,顾护胃气是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脾胃病为临床常见之疾病,不论内伤,还是外感都累及脾胃。脾胃病证候复杂,治法繁多,但遵《内经》及李东垣脾胃学说之理论,结合本人多年治疗脾胃病的经验,对脾胃病的治法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保胃气思想在六经传变中的应用。[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的文献研究[方法],研究总结保胃气思想在六经传变中的运用。[结果]书中多以胃气强弱作为六经病发展转归的关键因素,并在六经病的辨证论治中,始终将保胃气作为治疗六经病的基本准则。病在三阳,祛邪保胃气,病入三阴,扶正保胃气。[结论]张仲景在临床中非常重视胃气的作用,并将保胃气的治疗思想贯穿于《伤寒论》的始终。其中,在六经传变方面,保胃气思想表现的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析《伤寒论》中“胃气”思想在病脉辨证中的运用。[方法]逐条摘录《伤寒论》中与胃气相关的服药、饮食、大便、脉象等条文,归纳其胃气思想在疾病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的运用。[结果]《伤寒论》主张试验性地投用水谷和药物以测胃气之盛衰。药食后发热则胃气受损、疾病难愈,不发热则胃气尚存、疾病易愈;腹中转矢气则胃气实、可攻下,无矢气则胃气虚、不可攻下。能食代表中焦实热、胃气来复或中焦虚极;不能食者根据伴随症状又有寒、热、虚、实之分。通过观察大便的数量、颜色、形状、次数、气味,可推断疾病的寒、热、虚、实、瘀血。脉证相符提示胃气尚存、病重能愈;脉证不符提示胃气衰败、病轻难愈;趺阳脉(冲阳脉)浮、太溪脉小于趺阳脉均是有胃气的表现。[结论]《伤寒论》常通过试药食、问饮食、审大便、切脉博来判断胃气的盛衰和戾、推断疾病的性质和轻重。  相似文献   

9.
《伤寒论》十分重视胃气,无论从发病学,还是从治疗学之辨证、立法、方药、禁忌,以及传变预后、调养护理等,自始至终都广大而精微地贯穿了仲师顾护中土胃气且以和为度的学术思想,这种思想源于《内经》,又不断被后世医家实践和完善,直至今天,仍有效而广泛地指导着临床实践。文章现对《伤寒论》顾护调养中之胃气观择其菁要,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0.
历代脾胃大家,如李东垣、叶天士等为世人皆知,但追溯脾胃学说的源头当首推张仲景之脾胃观。如《古今医统》云:“汉仲景著《伤寒论》,专以外伤为法,其中顾盼脾胃元气之秘,世医鲜有知之者”。仲景在其《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后世脾胃学说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李东垣正是继承发展了仲景脾胃学术思想,提出了“人以胃气为本”,“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能滋养元气”,创立了升发脾阳之说,从而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脾胃学说;而叶天士据此提出滋养胃阴学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脾胃学说。仲景在立法、组方、用药上匠心独具,处处顾护脾胃,其养胃扶正以祛邪及祛邪而不伤脾胃的治法,体现了以脾胃为本的指导思想。现从以下七方面讨论仲景治疗学中的脾胃观。  相似文献   

11.
3 益脾中医方剂组合的另一特点是“益脾”。古代医家注重益脾者,发端于张仲景。仲景而后发展这一理论的,以李东垣为代表。东垣在其原著《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中说:“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又《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夫元气、谷气、荣气、卫气、生发诸阳之气,此数者,皆饮食入胃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据此可见,脾胃是元气之本,元气是维持健康之本。脾胃伤则元气衰,元气衰则疾病所由生。这是东垣内伤学说的一个基本论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仲景保胃气思想及其在《金匮要略》妇人三篇中的运用。[方法]通过综合分析的文献研究方法,研究总结仲景保胃气思想,及其在《金匮要略》妇人病治疗大法中的运用。[结果]仲景在治法用药、治疗禁忌、煎药服药、转归预后等疾病治疗的每一个环节都注意顾护胃气。在《金匮要略》妇人三篇中,虚则补之、实则泻之、虚实夹杂则补泻兼施治疗大法方面,仲景补则以养胃气,泻时不忘固护胃气,补泻兼施以和胃气,均体现保胃气思想的运用。[结论]仲景非常重视保护胃气,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应用于临床实践,衍生出保胃气思想,对于后世医家进行疾病的诊疗施治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搜集和分析了《伤寒论》中有关条文,认为仲景藉脾胃证以阐述病因病机、诊断主证病名、鉴别病证病位、揭示误治变证、确立治疗原则、推测传变预后。  相似文献   

14.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是中医用来阐述胃气能影响疾病的转归、预后的一句常用术语。《伤寒论》作为一部外感热病的专著,在治疗的全过程始终贯穿着“扶阳气,存津液”,祛邪以安正的基本精神。本文着重从中医药理学的角度来阐明仲景重视保护胃气的有关论述,并作初步探讨。药物炮制与保护胃气药物的炮制在于消除、减轻药物的毒性、烈性和副作用。改变药物的性能和增强疗效。《伤寒论》中凡需炮制的药物都有详细  相似文献   

15.
仲景虽然没有专论脾胃,但其脾胃学说内容贯穿于六经辨证论治体系过程中,仲景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将《内经》确立的脾胃理论创造性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对中医脾胃学说形成和完善起到了承前启后作用,现就脾胃功能在六经传变的作用及意义进行初步的探索。1伤寒学六经及与六经相关术语的含义1.1六经的含义作为伤寒学的基本概念,六经并未见于《伤寒论》中,其被引用于伤寒学始于宋金时期。朱肱《南阳活人书》认为《伤寒论》之三阳三阴为人体经络,谓“治伤寒须先识经络,不识经络,触途冥行,不知邪气之所在”。以六经作为《伤寒论》三阳三阴之代称[1]1…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中体质相关内容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病证命名分类到发病,传变、辩证治疗及病证自愈论述了《伤寒论》注重体质的学术思想。论述方法上,有直述体质的,如“强人”、“血弱气尽”"本有寒”等,但更多的是取寓理于事的方法。通过实例,提示体质的内涵。剖析出体质与疾病发生,传变、辨证治疗的规律。  相似文献   

17.
《伤寒论》脾胃学说浅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伤寒论》以脾胃为本的学术思想渊源于《内经》。现从六经传变、治则制方、提出治禁、煎服调护、预后变化、病瘥调理等方面对该书重视脾胃的学术思想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8.
治脾之法在临床上应用范围颇广 ,历代医家论述颇多。《内经》最早提出“四时百病 ,胃气为本”,认为有胃气则生 ,无胃气则死。汉代张仲景指出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金元时代李东垣著《脾胃论》对脾胃的研究有独特见解。明代李中梓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 ,胃气一败 ,百药难施 ,强调调理脾胃的重要作用。清代叶天士指出温病后期应当注重顾护脾胃之阴液为要。近代医家对脾胃学说的研究不断深入 ,不少疾病通过调理脾胃而获效。因此善于掌握治脾法的运用 ,对于提高临床疗效和临床研究都很必要。根据前贤治脾的经验及笔者长期从事临床…  相似文献   

19.
叶天士对中医脾胃学说的贡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脾胃学说是中医学术体系的精华部分之一,它的形成是历代医家不断努力,经过临床实践进行总结升华的结果。从《内经》中提出“五脏六腑皆禀气于胃”“人以胃气为本”的基本脾胃理论,至仲景《伤寒论》形成其雏形,再到李东垣《脾胃论》形成较完整的体系,直至清代著名医家叶天士的补充发挥,  相似文献   

20.
胃气包括胃阴胃阳,它的盛衰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密切相关。老年人发病常以胃气虚损为基础,其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提示对于老年病的预防、治疗、用药必须时刻注意保护胃气。《伤寒论》胃气为本的观点贯穿于全书始终,为临床上老年病的防治提供了宝贵的指导思想。从预防、施治、用药注意等方面,阐述《伤寒论》胃气学说在老年病中的应用体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