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对此经文,先贤及后世多从或治阴,或治阳分开来论述。如王冰注云;“所谓从阴引阳,从阳治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者也。”张介宾注云;“阳胜者,阴必病;阴胜者,阳必病。如《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皆阳病治阴,阴病治阳之道也。亦上文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之义。”高士宗注云:“阳盛则阴虚,故阳病当治其阴;阴盛则阳虚,故阴病当治其阳。”张志聪注云“治,平治也,如感天之阳邪,则当治人之阴  相似文献   

2.
“凉遏冰伏”乃温热病误治生变的一种病理概括。温热病是感受四时温热病邪所致的热性病,其治疗原则,一般而言当“温者清之”、“热者寒之”。然用苦寒清热之品治热,亦应察其热从何来,随其所得而治之。清·黄宫绣有“火郁于表宜散,轻可去实之意;火燥于里宜滋,壮水镇阳之意;火虚于中,宜补宜缓,甘温除大热之意;火实于里,宜  相似文献   

3.
温者,病也。清者,法也。治温病用清法,其源来自《素问·至真要大论》“热者寒之”。此“热”指病性,“寒”指药性,即治热性之病,用寒凉之药,也含热退身凉之临床效应。《素问》所言为祖述法,后世“治温以清”为总治法。二者之别,可以看出学术上的继承性与发展性。“治温以清”的涵义,将温病治疗总法,概括为“清”,“清”有治法,药性,效应三层含义。  相似文献   

4.
一、反治法的一般认识 反治法,又称从治法,首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逆者正治,从者反治”。一般认为,当人身阴阳、寒热、虚实失去平衡,致寒盛患者见“热盛”证侯,热盛患者见“盛寒”证候,虚寒患者见“实热”证候,用反治法旨在调整人身阴阳的偏差。从《素向·至真要大论》“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所谓求其属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医贯》之“口疮上焦实热,中焦虚寒,下焦阴火,各经传变所致,当分别而治之”的思想,并结合其他相关著作论述,主张从三焦各脏腑的寒热、虚实角度阐释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辨治体会。确立了复发性口腔溃疡的辨治八法,即“清心脾积热”、“泄肺脾蕴热”的上中二焦同治法;“温中散寒”、“益气除热”、“平调寒热”的中焦治法;“滋补肾水”、“补助肾阳”、“利小便,清实热”的下焦治法。后附验案1则,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6.
张景岳强调“治痢”当辨虚实、寒热,在治疗脾肾中虚型痢疾时,提出温理脾肾之阴,滋补精血,涩肠止痢,达到治疗目的。本文梳理张氏“阳非有余论”及“真阴论”,总结其治痢思想;针对脾肾中虚型痢证,予理阴煎,以熟地、当归理脾肾之阴,滋补精血,辅干姜、肉桂温脾肾之阳;及后世医者仿理阴煎治疗该证型时,温理脾肾之阴,兼顾治表。以期为现代临床治疗痢疾提供新思路、新方法。  相似文献   

7.
《备急千金要方》对冷痢的病因病机、治疗原则及处方用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本文通过分析冷痢篇的用药规律,总结了孙思邈治疗冷痢的证治特点。孙思邈认为,该病“多寒”“多虚”,临床治疗多用附子、干姜、肉桂等温热药以“寒者热之”,用人参、甘草、当归、阿胶等“虚者补之”;同时痢多积滞,宜少加大黄、黄连清利积滞,使其“滞者通之”;久泻滑脱,宜加乌梅、赤石脂涩肠止泻;另外,冷痢多虚劳,必要时应酌加血肉有情之品。通过对《备急千金要方》冷痢进行系统分析,总结孙思邈治疗冷痢的用药规律,探讨其证治特色,以期为临床治疗腹泻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药性理论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帝内经》内容浩瀚广博,不仅系统地阐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而且阐述了若干药性理论,奠定了中医药学的理论基础,几千年来一直指导临床用药。故药性理论渊源,实源于《黄帝内经》,而历代医家对其理论渊源系统整理阐述者少,故有必要进一步研究药性理论,从而为临床用药提供理论依据。1四气(又称四性)《黄帝内经》中并无药物四气(或四性)的明确记述,虽《素问.至真要大论》有“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治寒以热,治热以寒”,很多注家也都解释为“寒证用热药”治疗或“热证用寒药”治疗,这里的寒热可以是指药性,但主…  相似文献   

9.
凉血化瘀法属于中医学活血化瘀治法之一,是将具有凉血与化瘀两类功效或双重作用的药物组合成方用以治疗血热和血瘀互为因果所致的“瘀热相搏证”[1]。凉血化瘀法首见于《伤寒论》“热在下焦,少腹当硬满,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阳随经,瘀热在里故也,抵当汤主之”,说明瘀热相搏可致蓄血,治当下其瘀热,血出则瘀热去,病情缓解。  相似文献   

10.
“阴阳盛虚汗下法”始见于《难经·五十八难》,“阳虚阴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阳盛阴虚,汗出而死,下之而愈”,后世医家对此理解执见不一。两者皆为外感疾病中的危重病证,文章提及从脉象把握“阴阳盛虚汗下法”更易于诊断和指导临床治疗。即阳虚阴盛脉见浮取小弱或难以触及,沉取应指明显或推筋至骨方得,此时阴寒凝盛而阳虚不能透达,人体气机入多出少,治当温阳发汗,使阳气得助,阴邪得散,如麻黄细辛附子汤之类;阳盛阴虚脉见浮取应指明显,沉取柔弱或难以动指,此时阳热炽盛而阴津竭乏,人体气机出多入少,治当滋阴攻下,折其阳热,急保阴津,如增液承气汤之类。  相似文献   

11.
暴瘖一证,每因感受风寒,过食油腻香燥,致寒邪凝滞郁热成瘖;或客热在肺,暴饮寒凉或苦寒直折清里,致寒伏热郁,音瘖难言。因“喉应天气,乃肺之系也”,是气体出入之要道,邪阻气道,可致暴瘖,但寒热虚实,临证尤须辨明。若因种种原因致成寒闭热郁者临床并不鲜见,此证治不得法,往往拖延时久。笔者于临证之际,审其病机,认为关键在一“闭”字,以其寒伏于外、热郁于内,致成“金实不鸣”之证。若用一派寒凉清热或一味散寒均非所宜。又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用药当以清轻宣散为佳。总之以清其客邪,使其喉道畅通可也。笔者遇此证时,每以自拟麻杏前蝉大海汤随证加味治之,疗效尚称满意,兹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2.
经曰“治热以寒”,众云“治热不远寒”渭寒凉药为治热之利器。但治疗发热,其法繁多,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无不可用,非独寒凉,却又各有所主,用之不当,或伤正、或助邪,使病失其机,变证纷繁,治之反为棘手。我们曾遇一例发热患者即属此类,治之颇有如履薄冰之感,亦难免遇惊涉险之慨。 患者张某,女36岁,1995年9月2日就诊。患者素体丰腴,今年7月底,烦恼郁闷,冒暑登程,骤遇暴雨,全身尽湿。次日即感周身酸重不适,纳差恶心,继尔身热如炭,头身困倦。自以为感冒服用速效感冒胶囊及阿斯匹林,汗出不畅,其热未退,常在38.8℃~39.5℃间。转某  相似文献   

13.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为众所习用之正治法。但由于疾病错综复杂,有时会出现疾病本质与现象相反的情况,即有假象,如“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真实假虚”、“真虚假实”等,其治则当从其假象,反而用之,亦即《内经》“甚者从之”,“从者反治”之谓。今就仲景对反治法的运用略陈如下。 1 阴式阳微,热因热用不论六经辨证或脏腑辨证,凡阴寒盛极,真阳虚衰,致虚阳浮越于外或浮越于上,属内真寒  相似文献   

14.
中医学认为,环卧胞宫,郁而化热,热扰冲任,迫血妄行,以致经行量多;或素体虚弱,中气不足,气虚摄纳无权,冲任不能制约经血所致。临床治疗以摄血治其标,而平时采用安冲、固冲治其本,可用清热止血、凉血止血、益气止血、化瘀止血之法。因热易动血,故少用或不用辛温之品,从而使“冲气安则血海宁”。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结胸三方,为人陷胸汤、小陷胸汤、三物白散。三物白散治“寒实结胸”,大陷胸汤治“结胸热实”,小陷胸汤仲景虽未言,然从病脉证治及具体运用之方药分析之,当亦属于热实结胸范畴。今据此以谈愚在临床中运用结胸三方之点滴体会。  相似文献   

16.
《素问·异法方宜论》云:“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之大体也.”说明中医利用不同的治疗手段,针对病情“杂合以治”,可以提高疗效。因此,于临床中如何利用中药、针灸、推拿、气功四大治疗手段,并发挥各自的特长与优势,使之互为补充,相得益彰,将是提高中医疗效的重要途径,也是突出中医特色的迫切需要.目前,这种“杂合以治”在临床上运用较为广泛者,当首推针药兼施,现就此探讨如下:1 历代医家对针药互补的论述“当今之世,必齐毒药攻其中,(?)石、针艾治其外也.”(《素问·汤液醪醴论》)说明中药、针灸是通过  相似文献   

17.
吴奕强 《广东医学》1993,14(4):204-205
中医无慢性肾功能衰竭之病名,但据其临床之主要症状,当属中医之“水肿”、“虚劳”、“癃闭”、“关格”之范畴。自1986~1991年间,笔者用扶正泄浊法,收治此类患者35例,现将治疗情况小结如下,并浅谈辨治中一管之见。  相似文献   

18.
清法,是祖国医学中用来清除热邪,治疗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是中医常用治法之一。其主要作用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用以治疗热证、火证、热甚成毒以及虚热等证。清法最早在《内经》中即有记载,《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强调:“治诸胜复……热者寒之,温者清之”、“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等治则。而后又经张仲景、钱乙、刘完素、叶天士等后世医家的总结与创造,使清法逐步发展完善。最后清代医家程钟龄将其归入“八法”,并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19.
确立温病治法主要依据以下四个方面:1.根据病因温热邪气有风热、暑热、燥热、湿热、疫疠、温毒六种,因此,发病初起的临床就不同,治法当异。如风热在卫,当疏风泄热法;燥热在卫,当疏表润燥法等。此即“审证求因,审因论治。”2.根据不同病机四时温病的致病因素不同,但其病机的转变不外乎“卫气营血”和“三焦”的范围,病程阶段不同,治法必异。吴鞠通提出了“治上焦如羽,非轻必举;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的治疗大法。其含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临床上常将药物置于体表,通过皮肤、穴位及五官九窍粘膜透入,以达治疗局部或全身疾病的目的,此即为中医传统的外治疗法。“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可与内治并行,而能补内治之不及”;对一些病,变“汤头”为“膏药”,“有殊途同归之妙”,已成为历代医家之共识,并在漫长的发展进程和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丰富的经验。因此,传统的外治方法和药物剂型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在著名医药家李时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