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人群骨质疏松影响因素及骨转换特点及其防治策略.方法 150例绝经后T2DM住院患者测定骨密度(BMD)后分为骨量正常(NP)、骨量减低(DP)和骨质疏松(OP)组.登记年龄(Age),绝经年限(LOP),糖尿病病程(YSM),计算体重指数(BMI),测定空腹血糖(FPG)、餐后2 h血糖(P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 h胰岛素(2 h Ins),血Ⅰ型胶原C端肽(CTX-Ⅰ)、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雌激素(E2).结果 ①绝经后T2DM人群OP发病率54%;②绝经后T2DM并发OP患者与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比较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及血糖水平明显增高,胰岛素和E2水平明显降低(P<0.05);③OP组患者与骨量减少和骨量正常组比较CTX-Ⅰ、TRACP5b、BALP等骨转换指标明显升高(P<0.05);④CTX-Ⅰ与腰椎2~4、股骨颈BMD呈明显负相关(P<0.05),与大转子、粗隆间BMD无明显相关性;TRACP5b、BALP与腰椎2~4、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BMD呈明显负相关(P<0.05).结论 LOP、血糖、YSM、FIns和E2水平可影响绝经后T2DM患者骨量;该人群骨重建特点为高转换型,骨吸收标记物TRACP5b可作为早期预测绝经后T2DM骨量减少及OP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体质量、体脂、骨代谢指标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分析亚洲人骨质疏松自我筛查工具(osteoporosis self-assessment tool for Asians,OSTA)识别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准确性。方法选取健康绝经后女性131例,根据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dex,BMI)及双能X线骨密度结果将受试者分为体质量正常组、超重肥胖组;骨质疏松组及非骨质疏松组。比较组间骨密度差异及体质量、体脂、骨代谢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OSTA指数识别O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结果超重肥胖组股骨颈、股骨大转子及腰椎L2-4部位骨密度较正常组升高,超重肥胖组分别为(0.82±0.12)g/cm~3,(0.72±0.11)g/cm~3,(1.06±0.17)g/cm~3,正常组分别为(0.76±0.14)g/cm~3,(0.64±0.12)g/cm~3,(0.96±0.20)g/c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P组体质量、BMI、体脂百分比、25羟维生素D3(25 hydroxy vitamin D_3,25OHD_3)、雌二醇(estradiol,E2)较正常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OSTA指数、E2、体质量、体脂百分比、BMI与骨密度呈正相关性。OSTA指数识别OP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结论健康绝经后女性适量增加体质量和体脂有利于骨密度增加,骨代谢指标可指导骨质疏松的早期诊断,OSTA指数可用于中国绝经后女性OP筛检。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并发骨质疏松患者骨转换标志物的变化及相关因素。方法选取绝经后女性80例,根据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骨质疏松诊断标准和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分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组(osteoporosis,OP)40例,绝经后T2DM并发骨质疏松组(DM/OP)40例。比较两组间N端中段骨钙素(N-MID osteocalcin,N-MID)、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5b)、1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erminal telopeptides of type 1 collagen,CTX)及相关资料的差异,并对DM/OP组的骨转换标志物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两组间N-MID、CT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M/OP组TRAP-5b高于OP组(P=0.020);相关分析显示TRAP-5b与L2-4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呈负相关(r=-0.746,P=0.044);回归分析显示TRAP-5b水平受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 A1c)影响。结论糖尿病可能主要通过增加破骨细胞活性影响骨代谢,TRAP-5b可能成为绝经后T2DM并发骨质疏松患者监测骨代谢变化的特异性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老年股骨颈脆性骨折患者体内血清铁蛋白水平、骨组织元素(钙、镁、铁)含量与骨密度的相关性。方法 116例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留取静脉血检测血清铁蛋白、血钙、血镁、血磷、血清25-羟基维生素D、血清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ⅠNP)和Ⅰ型胶原C端肽β降解产物(CTX)等指标,髋关节置换术后留取股骨头行骨组织钙、镁、铁含量检测,术后测定健侧股骨颈骨密度,分析两组血清学指标、骨转换指标、骨元素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结果两组股骨颈骨密度、体重指数(BMI)、血清25-羟基维生素D、骨钙和骨镁随年龄增加明显下降。老年人骨代谢以低转换为总体趋势,但在高龄女性(≥81岁组)表现出高血清铁蛋白和高骨转换的代谢特点。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增龄、低BMI、骨钙和骨镁的减少是老年人股骨颈骨密度下降的危险因素;血清铁蛋白和β-CTX与老年女性骨密度呈负相关。结论增龄、低BMI、骨钙和骨镁流失会导致老年股骨颈骨密度下降,高龄女性中还需注意血清铁蛋白和高骨转换对骨密度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武汉及周边地区老年骨质疏松(OP)性骨折的发病特点,分析其高危因素。方法武汉及周边地区178例OP性骨折患者为骨折组,男72例,女106例,平均年龄(73. 24±7. 84)岁;对照组为214例骨密度正常的老年人,男102例,女112例,平均(72. 84±6. 52)岁。分析两组OP性骨折与碱性磷酸酶、空腹血糖、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钙及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相关性,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老年OP性骨折的高危因素。结果骨折组体重指数(BMI)、握力都明显较低(P0. 05),而三酰甘油、空腹血糖水平明显较高(P0. 05);两组年龄、血压、碱性磷酸酶、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血磷、血钙及血钾差异均无明显差异(P0. 05)。骨折组糖尿病、高血压和高脂血症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 05),冠心病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 05)。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证实低BMI(P=0. 023;OR=0. 803;95%CI 0. 662~0. 972)、高三酰甘油(P=0. 046;OR=2. 169;95%CI 1. 015~4. 636)、高血压(P=0. 015;OR=3. 275;95%CI 1. 245~8. 613)、低握力(P=0. 036;OR=0. 857;95%CI 0. 742~0. 991)、糖尿病(P=0. 032;OR=2. 765;95%CI 1. 083~7. 052)是导致武汉及周边地区老年人发生OP性骨折的危险因素。结论武汉及周边地区老年人合并糖尿病、高血压及高脂血症的OP患者更容易发生骨折,保持高BMI、控制三酰甘油和空腹血糖水平、提高握力能够减少老人发生OP性骨折的概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健康绝经后妇女25羟基维生素D[25(OH)D]缺乏状况及与甲状旁腺素(PTH)和骨转换指标值的关系。方法筛选2010年2—3月上海市徐汇区548例绝经后健康妇女,平均年龄为(63.6±6.5)岁。受试者按照25(OH)D浓度分为维生素D严重缺乏组(<24 nmol/L)、维生素D缺乏组(24~<48 nmol/L)、维生素D不足组(48~<72 nmol/L)和维生素D充足组(≥72 nmol/L)。检测空腹血25(OH)D、PTH和各骨转换指标包括1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降解产物(β-CTX)、全端骨钙素(OC)和1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1NP)。结果 184例(33.6%)为严重缺乏,251例(45.9%)为缺乏,30例(5.5%)为不足和82例(15.0%)为充足。进一步分析各组间年龄、体重指数(BMI)、PTH和各骨转换指标水平的差异,发现各组年龄和BM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随着25(OH)D浓度下降,PTH、β-CTX、OC和P1NP水平逐步增加,与≥72 nmol/L组比较,其他3组上述各指标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5(OH)D浓度与PTH及各转换指标呈显著的负相关(P均<0.01)。结论在冬季上海市健康绝经后妇女维生素D缺乏非常普遍,随之引起血PTH水平和骨转换指标的明显增加,临床必须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河北地区不同年龄不同部位健康女性的骨密度变化。方法将河北地区923名健康女性,年龄20~80岁,每10岁为1组,分为6组,所有受试对象均记录年龄、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女性绝经年限,同时测定腰椎2_4、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转子间的骨密度(BMD);计算各组骨质疏松发生情况,找出各部位骨峰值,分析年龄、BMI与各部位骨密度的关系,同时分析50岁以上女性年龄、BMI、绝经年限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结果40~49岁骨质疏松(OP)发现率为11.72%,50~59岁为31.54%,60~69岁为63.42%,70~79岁为79.84%,骨峰值出现在30—39岁,30—39岁不同部位骨密度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20~29岁与40~49岁各部位BMD无明显差别(P〉0.05);其他各年龄组股骨颈、ward's三角、大转子、转子间骨密度两两比较均有显著差别(P〈0.05);肥胖组的L2-4,ward's三角区BMD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P〈0.05),但后两组无明显差别(P〉0.05);肥胖组的股骨颈、大转子、转子间BMD均明显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但肥胖组与超重组,正常体重组与超重组相比以上部位BMD无明显差别(P〉0.05),相关分析表明:各部位骨密度与年龄呈负相关,与BMI呈正相关,50岁以上女性同时发现绝经年限与各部位骨密度呈负相关,但相关性以年龄最好。结论建立了河北地区健康女性不同年龄不同部位骨密度的数据库,为骨质疏松预防、诊治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绝经后2型糖尿病(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79例绝经后T2DM患者的正位腰椎(L1-4)、左股骨颈与左股骨粗隆及左全髋骨密度,根据骨密度值分为骨质疏松组与非骨质疏松组,并对测定的相关化验指标、年龄、病程、绝经年龄、绝经年限及体质指数(BMI)等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组年龄、BMI、白细胞介素6(IL-6)、骨钙素、绝经年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直线相关分析显示IL-6与骨质疏松(r=0.260,P=0.020)及糖化血红蛋白(GHbAlc)(r=0.259,P=0.023)相关;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绝经后T2DM患者骨质疏松的发生与年龄独立相关,与BMI独立负相关.结论 年龄与低BMI可能是绝经后T2DM患者骨质疏松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骨质疏松(OP)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600例老年健康综合评估项目中完成骨密度(BMD)检查的111例老年人(年龄≥60岁)进行调查,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OP诊断标准,分为OP组57例、骨量减少组22例、骨量正常组32例,对其进行OP相关危险因素问卷调查,包括一般情况、生活习惯及运动等。结果 BMD随年龄增加而降低。75岁以上发病最高,随着年龄的增大,OP的患病率越来越高。年龄、性别、体重质数(BMI)、文化程度、吸烟、每日饮奶量、每日户外锻炼时间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上述变量是OP发病的影响因素。由有序logistic回归的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饮奶量与OP发病关系密切。结论应积极干预上述危险因素以有利于提高OP防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40 ~ 80岁女性血清中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β-胶原降解产物(β-Crosslaps)、N端骨钙素(N-MID)及甲状旁腺素(PTH)的变化规律,以及这几项指标与骨密度(BMD)的相关性. 方法 采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Lunar Prodigy双能X线(DXA)骨密度仪,检测各部位BMD;采用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分析血清中PINP、β-Crosslaps、N-MID及PTH的含量. 结果 PINP、β-Crosslaps及N-MID在50 ~ 59岁年龄段开始明显升高(P<0.05),随后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PTH在70~80年龄段开始明显升高(P<0.05).PINP、β-Crosslaps及N-MID与各部位BMD呈显著负相关(r=-0.256~-0.134,P均<0.05);PTH与FN及Troch的BMD呈显著负相关(r=-0.138、-0.201,P均<0.05).与正常骨量组比较,低骨量组(除Ward's部位外)和骨质疏松(OP)组妇女的PINP及N-MID显著升高(P均<0.05);低骨量组和OP组妇女的β-Crosslaps均显著升高(P<0.05);在L1~4及FN区域,低骨量组妇女的PTH显著升高(P均<0.05),在FN、Ward及Troch区域,OP组妇女的PTH显著升高(P均<0.05). 结论 高骨转换状态是女性骨量丢失的重要原因,而PINP、β-Crosslaps、N-MID及PTH能反映女性随年龄和绝经变化的骨转换状态,监测这几个指标有助于早期防治OP.  相似文献   

11.
正常女性与年龄相关的骨转换生化指标和骨密度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Liu H  Liao EY  Wu XP  Zhang H  Luo XH  Xie H  Cao XZ  Liu SP 《中华内科杂志》2004,43(11):805-809
目的 探讨女性人群骨转换生化指标 :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sBAP)、血清骨钙素(sOC)和尿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 (uNTX)随年龄变化及其与骨密度 (BMD)之间的关系。方法 用ELISA测定sBAP、sOC和uNTX ,用DXA仪测定腰椎 1~ 4前后位 (AP)、股骨颈 (FN)的BMD。结果( 1)sBAP、sOC和uNTX与年龄呈正相关 ,3个骨生化指标随年龄的变化均以三次回归模型的拟合程度最好 ,拟合曲线的决定系数 (R2 )为 0 181~ 0 381(P <0 0 0 1)。 ( 2 )按每 10岁年龄段分组发现 :这3个生化指标在 30~ 39岁年龄段最低 ,随后随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5 0~ 5 9岁段达最高值。 ( 3)按是否绝经分组结果表明 :绝经后妇女sBAP、sOC和uNTX水平均较绝经前妇女高 (P <0 0 0 1) ,而绝经后妇女的AP、FN部位的BMD都低于绝经前妇女 (P <0 0 0 1)。( 4 )sBAP、sOC与uNTX呈正相关 (P<0 0 0 1) ,sBAP、sOC和uNTX与AP、FN部位的BMD呈负相关 (P <0 0 0 1)。结论 sBAP、sOC和uNTX是反映女性随年龄及绝经变化的骨转换的敏感和较特异的指标 ,能较好地预测BMD ,妇女BMD降低与骨的代谢转换率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2.
老年高血压与体重指数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 探讨体重指数(BMI)对老年人群血压水平和高血压患病率的影响。方法 对5113例老年居民采用统一表格、方法及质量控制调查得到的高血压及其危险因素调查资料,按BMl分为BMI〈18.5;18.5≤BMI〈24;24≤BMI〈28(超重组);BMI≥28(肥胖组)四组,按年龄分为60-64;65-69;70~79;≥80四组对高血压患病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 老年高血压患病率随BMI的上升而上升(P〈0.05),但在≥80岁老人,不同BMI老人高血压患病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正常和超重组老年人的高血压患病率各年龄段间有显著性差异,提示在〈80岁人群中,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上升。对老年人来说,BMI随年龄的增大而下降(P〈0.05)。结论 对60~79岁的老年人,高血压患病率与其BMI呈正相关;对于≥80岁的高龄老人,年龄已取代体重等诸因素成为影响高血压患病的首要因素,BMI宜控制在肥胖标准之内。  相似文献   

13.
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与血清雌二醇及睾酮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OP)与血清雌二醇及睾酮的关系。方法采用双能X线法检测189例老年男性骨密度,分别检测雌二醇(E2)、睾酮(T)、降钙素(CT)、25羟维生素D(25-OH—VitD)、甲状旁腺素(PTH)、钙(Ca)、磷(P)及碱性磷酸酶(ALP)的指标。结果OP组的血清E2、CT及25-OH—VitD水平均低于骨量正常组(P〈0.05),PTH高于骨量正常组(P〈0.05),两组的血清T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组70~90岁及≥80岁两组的血清E2水平均低于60~69岁组(P〈0.05),三组的血清T水平呈下降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OP组血清E2水平与骨密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血清E2水平与老年男性OP密切相关,应重视E2对老年男性OP的预警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仑膦酸钠D3片(福美加)对绝经后原发性骨质疏松(OP)患者骨转换标志物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随访治疗1年以上30例绝经后OP患者的完整资料。患者均在口服钙尔奇D1粒/d基础上加用福美加(2 800 IU)70 mg1粒/w,疗程为1年。检测每位患者治疗前(第0个月),治疗第3、6、12个月的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Ⅰ型前胶原N端前肽(P1NP)的水平,同时对治疗前及治疗后第6、12个月的骨密度进行测量;分析服用福美加1年后,绝经后OP患者β-CTx、P1NP的变化特点。结果口服福美加第3个月骨转换标志物下降明显(P0.01);β-CTx在治疗后3、6、12个月与治疗前比较分别下降了52.49%、60.25%、76.85%;P1NP在治疗后3、6、12个月分别下降了33.14%、46.37%、53.62%,β-CTx下降幅度比P1NP大,两者各时间截点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均0.01)。口服福美加可以提升绝经后OP患者的骨密度,L2~4第6个月和第12个月的骨密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福美加治疗绝经后OP患者可以明显增加骨密度,降低骨转换率,治疗后第3个月骨转换标志物明显下降,后期骨转换指标下降幅度减慢。  相似文献   

15.
上海地区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危险因素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分布特征和易发因素相关性分析,探讨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因机理和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社区50~69岁绝经1年以上妇女,以问卷调查,结合DXA测量BMD值,以及血清1α,25(OH)2D3等骨代谢指标测定,分析与骨丢失的相关性.结果 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随增龄和绝经年限的延长而上升,绝经年龄早、生育胎数多、哺乳时间长是低骨量的重要危险因素,而使用雌激素、长期饮用牛奶、维持一定体重对骨量值有保护作用.此外,绝经后OP妇女的血清1α,25(OH)2D3和25(OH)D3含量均明显低于非OP妇女,血清1α,25(OH)2D3含量与BMD值呈高度相关(r=0.693,P<0.01).骨代谢相关指标分析表明,绝经后OP表现为高骨转换型,维生素D与PTH状态,以及DPD/Cr等均是评价绝经后OP患者的重要指标.结论 妇女绝经后有一个快速的骨丢失过程,而血清1α,25(OH)2D3水平的低下是绝经后骨量丢失的一个重要原因.为维护骨骼健康,应维持其底物25(OH)D3在正常范围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脂、血压与骨质疏松(OP)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该院治疗的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128例(T2DM组),使用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所有患者的骨密度,按其T值再分为OP组(60例)和非OP组(68例),另选56例无糖代谢异常的绝经后女性为对照组。应用OLYMPUS27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量所有研究对象的血糖、血脂及血压相关生化指标,比较不同组别之间的差异,分析OP的影响因素。结果 T2DM组血糖、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收缩压高于对照组(均P0.05),OP组的年龄、TC、LDL-C及收缩压比非OP组高,而体质量指数(BMI)、双股骨骨密度及腰椎1~4骨密度较非OP组低(均P0.05);对照组年龄与双股骨及腰椎1~4骨密度呈负相关(均P0.05),T2DM组双股骨骨密度、腰椎1~4骨密度分别和年龄、TC、LDL-C及收缩压呈负相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年龄、TC、LDL-C、收缩压是OP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P0.05)。结论绝经后女性T2DM患者骨密度改变及OP的发生与年龄、TC、LDL-C、收缩压密切相关,临床应密切关注以上指标防止患者发生OP。  相似文献   

17.
天津市老年人膝关节骨关节炎流行病学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了解天津市老年人膝关节骨关节炎(OA)的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采用亚太地区风湿病协会联合会社区控制风湿病规划调查方法,应用《膝骨关节炎危险因素调查表》于2010年1月至2011年6月对天津市部分老年人共2038例进行调查. 结果 天津市老年人膝痛和膝关节OA的患病率分别为23.1%和21.7%.女性患病率为27.6%高于男性的16.1%(x2=46.893,P<0.001),且随年龄增长患病率增高(x2=764.34,P<0.001).膝关节OA组BMI(25.4±3.3)kg/m2高于非膝关节OA组(23.8±2.9)kg/m2(t=7.944,P<0.001).女性膝关节OA患者绝经年龄(50.2±3.7)岁早于非膝关节OA患者(52.8±4.1)岁(t=7.665,P<0.001).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BMI、绝经年龄是膝关节OA的危险因素,进食蔬菜是膝关节OA的保护因素. 结论 年龄、女性、超重是膝关节OA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绝经后T2DM患者血清骨硬化蛋白(SOST)表达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于我院内分泌代谢科住院的新诊断绝经后T2DM患者150例(T2DM组);另选取同期本院体检健康的绝经后女性150名为正常对照组(NC组)。检测FPG、血清钙、磷、腰椎(L1~4)、股骨颈、全髋关节骨密度及血清SOST表达水平。结果与NC组比较,T2DM组骨质疏松(OP)检出例数(9 vs 63)、OP患病率(6%vs 42%)、FPG[(5.23±2.26)vs(7.89±3.47)mmol/L]和HbA1c水平均升高[(5.64±0.83)%vs(7.26±1.26)%](P0.01),BMD(L1~4)和BMD(全髋关节)水平均降低[(1.18±0.14)vs(0.84±0.21)g/cm2、(1.21±0.16)vs(0.84±0.21)g/cm2,P0.01)。与NC组比较,T2DM组血清SOST升高[(497.62±57.43)vs(1100.21±68.45)pg/ml,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SOST与BMD(L1~4)、BMI呈负相关(P0.001);BMD(L1~4)与血清TG呈正相关(P0.01),与SOST、FPG及HbA1c呈负相关(P0.05或P0.01);BMD(股骨颈)与LDL-C呈正相关(P=0.012),与FPG呈负相关(P=0.035);BMD(全髋关节)与TG呈正相关(P=0.021),与FPG水平呈负相关(P=0.023)。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2DM患者SOST、FPG及HbA1c升高是BMD(L1~4)降低的危险因素,高FPG、低BMI是BMD(股骨颈)降低的危险因素,FPG升高是BMD(全髋关节)降低的危险因素。结论绝经后T2DM患者SOST高表达可能导致骨代谢异常,引起BMD降低,增加OP患病风险,参与OP发生发展,高FPG、HbA1c和低BMI是BMD降低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基于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MRS)评估绝经后女性腰椎骨髓脂肪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联性。方法 42例绝经后女性分别行MRS扫描计测L3椎体骨髓脂肪分数(fat fraction,FF)及双能X线吸收检测(dual-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XA)扫描获取腰椎(L1-4)T值及BMD值,按T值分为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及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组。采用协方差分析及偏相关分析组间FF变化规律及FF值与BMD的相关性。结果正常骨量组、低骨量组及OP组FF分别为51.28±11.03、59.73±10.09、69.96±11.42。协方差分析,校正年龄、绝经年龄、BMI混杂因素后,不同骨量组间FF值差异仍存在统计学意义(F=4.14,P=0.005)。FF与BMD存在中度负相关性(r=-0.557,P=0.000),校正上述混杂因素,其相关性依然存在(r=-0.510,P=0.001)。结论绝经后妇女骨受损伴随着骨髓脂肪增多,FF对OP的诊疗有一定评估价值  相似文献   

20.
张向群  朱勇  李敏 《山东医药》2012,52(17):60-62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类风湿关节炎(RA)合并骨质疏松症(OP)的相关因素。方法选择老年女性RA患者54例(RA组)、老年女性膝骨关节炎(KOA)患者78例(KOA组);检测两组骨密度(BMD)及RA组血生化指标、疾病活动度相关指标、骨代谢指标、双手及腕数值化X线等临床资料。结果①KOA组BMD高于RA组,RA组OP发生率高于KOA组(P均<0.01)。②RA组OP患者的绝经时间长于骨量减少者,骨量减少者长于骨量正常者(P均<0.01)。③RA组OP患者的HDL-C低于骨量减少者,骨量减少者低于骨量正常者(P<0.01或<0.05);OP患者的LDL-C高于骨量减少者(P<0.01)。④RA组OP患者的骨钙素、β胶原特殊序列高于骨量减少者,骨量减少者高于骨量正常者(P均<0.05)。结论老年女性RA患者比KOA患者易伴发OP,其伴发OP患者绝经时间长,HDL-C升高可改善其BMD,伴发的OP有高转换型骨代谢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