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辨证分型治疗的方法已渗透到中医教学、科研及临床实践中,成为辨证论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份。但对于辨证分型的原则与方法却鲜有系统的研究,很有进一步探讨之必要。一、辨证论治与辨证分型治疗的异同首先,两者都强调辨证。李中梓《医宗必读》谓:“病不辨则无以治,治不辨则无以痊”。其次,通过辨证而立法处方,都必须遵循中医理论体系。叶天士《临症指南医案》曰:“医道在乎识证、立法、用方,此三大关键。  相似文献   

2.
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中尚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需要深入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 (以下简称乙型肝炎 )的中医病名是其中之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特色。全国著名老中医赵锡武曾说 :“有病始有证 ,而证必附于病 ,若舍病谈证 ,则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1 ]”最早的中医学巨著《内经》据统计已著录病名 3 0 0余种。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经典专著。全书以病名篇 ,以病统证 ,其中《伤寒论》涉及外感热病 40多个病名 ,《金匮要略》涉及内、外、妇各科 70多个病名。隋·巢元方编著的《诸病源候论》对疾病名称的记载更为广…  相似文献   

3.
焦中华主任医师潜心血液病、肿瘤的临床研究3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特别是从整体出发,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用扶正祛邪法治疗食管癌,有独到之处。现总结如下。1从整体认识食管癌的病因病机食管癌属中医学噎膈范畴。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医宗必读·反胃噎膈》说...  相似文献   

4.
食管癌无中医病名,依其进行性吞咽困难的主症,可参考中医"噎膈"辨证施治.上病下取法源自《黄帝内经》,是在中医整体观念的指导下,依据人体脏腑、经络及气血运行之间的联系而确立的治则.食管癌病变虽然主要位于人体上部食管,属胃所主,但从脏腑生理病理及经络循行络属角度分析,其病机与下部肝、脾、肾功能失调密切相关.此理论在相关文献...  相似文献   

5.
<正> 脏腑辨证是祖国医学基本的辨证纲领之一。它不仅运用于内伤杂病的辨证,也是外感病辨证不可缺少的法则,被广泛地应用于内、外、妇、儿各科。脏腑辨证肇始于《内经》而形成于《金匮要略》,千余年来在临床辨证施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又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完善。现行《中基》讲义中的脏腑辨证,以五脏六腑为纲,以证型为目,论述脏腑各证型的证候及机理,是对历代关于脏腑辨证理论的整理和发展。但在教学中发现还存在一些问题,这就是证型、证候多而呆,学习时难于记忆掌握,临床时又感不够用。怎样才能比较容易记忆而又学得活呢?本人  相似文献   

6.
《医宗必读》为明代李中梓所著,其中有关泄泻治法的论述,内容丰富完整,为后世医家治疗泄泻提供了充足的理论基础。对《医宗必读》泄泻篇治泄9法条文进行归类总结,发现李中梓对泄泻的治法颇有研究。溃疡性结肠炎临床上治愈难度大,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现代难治病之一。腹泻是其最主要的症状之一,有效地改善腹泻症状是溃疡性结肠炎治疗的重要目标之一。在审证求因、审察病机、辨证论治的基础上,灵活应用《医宗必读》治泄9法进行治疗,均可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秦汉时期随着《黄帝内经》、《难经》、藏象经络学说的形成而奠定了脏腑辨证学说的理论基础,从早期的脏腑分证、脏腑病候的出现直至《伤寒杂病论》的问世才有了脏腑辨证论治的初步实施。秦汉时期脏腑辨证学说仍是零散、未成体系的,所以是它的孕育时期。  相似文献   

8.
脏腑基本病机与中医治疗规范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规范化如症状、证候、病名的规范化已有不少研究,但对于治疗的规范化,涉足较少。认为以脏腑辨证为中心,结合气血辨证的“脏腑基本病机”为轴心,多角度、多层次指导辨证论治,在推动治疗规范化中有良好的导向作用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搜集和分析了《伤寒论》中有关条文,认为仲景藉脾胃证以阐述病因病机、诊断主证病名、鉴别病证病位、揭示误治变证、确立治疗原则、推测传变预后。  相似文献   

10.
<正> 《金匮要略》是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被历代医家奉为中医临证的经典著作,直到现在仍有效地指导着中医临床的辨证和治疗。《伤寒论》是以六经辨证为纲,《金匮要略》则以脏腑辨证为纲,当然也涉及到气、血、津液、八纲及六淫等的辨证,所以本书第一篇总论以脏腑经络先后病名篇,而且有五脏风寒积聚病篇,痰饮病有水在五脏之异,水气病有五脏水之  相似文献   

11.
《伤寒论》充分体现张仲景对于伤寒杂病的动态辨证思路,其中的动态思维与常变思维是《伤寒论》中所体现的重要思维方法。《伤寒论》第37条,所论病程较长,病证的传变、病势的转归和疾病的预后,与临床贴合尤为密切,涉及到张仲景辨证思维论治全过程,揭示了外感病的动态传变规律,反映出疾病既有常又有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四至七版<中医内科学>教材中脏腑辨证应用的统计归纳和对照分析,探究脏腑证型的整合情况.在以往基础上历版教材都注意保留了较为成熟的证型,并随着收载病种的调整以及临床辨证研究的日渐深入,细化或更名了部分证型.通过整合脏腑证型,使<中医内科学>中脏腑辨证内容得到了充实和完善.不断趋于规范.本文从成熟证型渐趋稳定、部分证型深入细化、证型更名瑕瑜互见等三个方面予以阐述,可供在校师生和临床医师参考.  相似文献   

13.
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患者轻则头位性眩晕,伴头痛、耳鸣、视物不清,重则猝倒昏厥,严重危害着人类健康和生活质量.笔者自1995年以来,采用针灸配合药物导入理疗的综合方法治疗该病,疗效满意,小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开鬼门、洁净府”理论最早记载于《素问·汤液醪醴论》,通过查阅文献并整理,明确其具体含义指宣肺发汗、通腑排浊与清利小便之法。文章拟对现代医家运用“开鬼门、洁净府”理论指导临床治疗心、肺、肾系疾病、肢节类疾病、皮肤类疾病的应用进行梳理,体现经典理论对于现代临床疾病的指导意义与价值。“开鬼门、洁净府”是中医治疗疾病的经典理论法则,合理应用将取得良好疗效,对中医经典理论传承具有重要意义,值得中医学者进一步研究及探讨。  相似文献   

15.
探讨<脾胃论>一书在脏腑学说及脏腑辨证用药方面的运用."补土派"医家李东垣倡言脾胃论,对于疾病发病机制、脏腑病机及治疗用药无不是以脾胃为中心来认识的,建立了以脾胃为中心的四时五脏辨证用药体系,变五脏用药为升降浮沉补泻法.该辨证体系以五行、运气等学说为理论依据,强调"藏气法时"、升降浮沉,在方法上高人一畴.<脾胃论>并非专论脾胃病,而脏腑辨证不只辨杂病.  相似文献   

16.
广东省人民医院中医科通过参与治疗广州地区确诊病例,逐步形成了基于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辨证相结合治疗广州地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的院内中医诊疗方案。文章介绍了该院收治的1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患者。该患者的中医病机和证候演变呈现典型的层次性,基本按照经典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和脏腑辨证的传变规律发展,经中西医结合治疗后,患者第4天体温恢复正常,第7天广州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结果阴性,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前中西医结合在我国已取得很大成绩 ,临床治疗肿瘤、心脑血管疾病、血液病及妇、儿、外科等疾病疗效满意。实验研究主要为复制各种疾病的动物模型以探讨中药的治疗机制 ,以及复制中医“证”的动物模型进行“证”实质的探讨。中药研究主要为临床药理与实验药理相结合 ,复方化学与单味药化学相结合 ,促进了药学理论的革新。今后应在临床实践中进行辨证与辨病互补 ,使宏观辨证微观化和微观指标整体化 ;并应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 ,大力加强实验研究 ,对中医药学基础理论进行深层次的研究。  相似文献   

18.
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是胃癌前病变,具有发展为胃癌的危险。阳主动,阴主静,文章基于阴阳理论,衷中参西,微观辨证与宏观辨证结合,以阴阳消长失调和基因调控紊乱的关系为出发点,认为胃黏膜上皮内瘤变发生时胃黏膜细胞凋亡周期紊乱和细胞异常增殖分化是阴阳消长失衡在细胞基因调控水平上的体现,进而探讨胃黏膜上皮内瘤变的病因病机以及辨证论治过程,为中医药治疗胃黏膜上皮内瘤变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丰富治疗该病的临床手段。  相似文献   

19.
研读《蒲辅周医案》《蒲辅周医疗经验》中热病相关医案,简要梳理探讨蒲辅周先生针对外感热病的辨治思路,首辨神志,神昏者以卫气营血理论为基础辨证施治,神清者进一步细辨表里阴阳。提纲挈领,便于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20.
就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及两者相互为用的发展状况首次予以探究总结.该时期医家沿袭<内经>传统将脏腑辨证内容涵盖了经络辨证内容;清代发展成熟起来的络脉理论深化了脏腑、经络的内在关联,丰富的络脉辨证内容无不关乎脏腑的辨识;奇经八脉病证主要责于肝肾.以上表明明清时期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不是各自为用,而是日益广泛深入地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