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金匮要略》首先提出瘀血这一病名,创立活血祛瘀法,制定了许多著名方剂,为后世治疗瘀血内停所致的各种疾病,奠定了基础,树立了典范。《金匮要略)有关瘀血论述散见于《症病》、《血痹虚劳》、《黄疸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疮痈肠痈》、《妇人妊娠病》、《妇人产后病》、《妇人杂病》等篇。学者务必前后贯通,方能掌握其规律,指导临床实践。  相似文献   

2.
惊悸[1]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惊与悸是两种病情,惊是惊恐、精神不定、卧起不安,悸是自觉心中跳动[2]。有所触而动曰惊,无所触而动曰悸;惊之证发与外,悸之证发于内,但惊与悸又互有联系,所以临床上每多并称。追溯《内经》虽无惊悸一类的病名,但已有了类似的记载,《素问·举痛论篇》曾经指出:“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3]。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和《伤寒论》两部名著中,正式提出了悸与惊悸的病名,并对其发病原因作了扼要的叙述,认为主要原因是由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因素引发。《金匮要略·(中旬)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篇还对惊悸的发病原因以及审证求因的方法作了专门论述,指出:“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医宗金鉴·(中旬)卷二十·(中旬)惊悸吐衄下血胸满淤血病》从脉象表现来分析和认识惊悸发生的原因,必外有惊扰,内有所虚,内外相合,引发本证。  相似文献   

3.
肺痿概念及证治源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肺痿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书中对肺痿的成因、主症、鉴别诊断、证治等均做了论述,后世医家多在《金匮要略》基础上研究本病。延至现代,肺痿病名概念与古代已有所不同,但历来属难治病,笔者试通过研读《内经》、《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及晋代至唐代的有关文献,对肺痿的概念及证治源流进行整理,希望能对中医肺痿病的研究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论乙型病毒性肝炎的中医病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学中尚有许多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需要深入研究 ,乙型病毒性肝炎 (以下简称乙型肝炎 )的中医病名是其中之一。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中医诊断学的特色。全国著名老中医赵锡武曾说 :“有病始有证 ,而证必附于病 ,若舍病谈证 ,则皮之不存 ,毛将焉附 ?[1 ]”最早的中医学巨著《内经》据统计已著录病名 3 0 0余种。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临床经典专著。全书以病名篇 ,以病统证 ,其中《伤寒论》涉及外感热病 40多个病名 ,《金匮要略》涉及内、外、妇各科 70多个病名。隋·巢元方编著的《诸病源候论》对疾病名称的记载更为广…  相似文献   

5.
赵淑平 《基层医学论坛》2013,(13):1734-1735
支饮是中医病名,属于痰饮病的一种。"痰饮"是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又是一种继发性病因,作为病名其最早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中。痰饮病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痰饮包括所有的痰证和饮证,而狭义的痰饮病则仅指饮证中的一种类型,即《金匮要略》所述四饮中的痰饮。支饮亦属于四饮之一,张仲景根据水饮停积的不同部位,把饮证  相似文献   

6.
上气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金匮要略》对上气诊治作了系统的论述,但后世医家对上气的词义认识不够统一。通过疏理《黄帝内经》《金匮要略》相关条文,参考医学典籍,结合临床实际,认为《金匮要略》中的上气有病名及症状双重含义。作为疾病,其病位在肺,症状特点为气上冲,常引起咳嗽,或与咳、喘伴随发生,病机有寒、热、虚、实之别,《金匮要略》针对上气分为寒饮郁肺、饮热郁肺、虚热犯肺、痰饮壅肺四证进行辨治,既重视病机,亦重视药证的对应。故对经方证治的认识和理解,应辨证与方证互参,方能贯通经方之理法方药。  相似文献   

7.
心悸是临床上常见病证,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每于情志波动、劳累后发作,并伴胸闷、气短、失眠、眩晕诸症,与西医学之心动过速、心动过缓、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疾病症状相似[1].心悸病名首见于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惊悸"等.孙天福教授系全国中医临床优...  相似文献   

8.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是《金匮要略方论》的简称,是东汉时期著名医学家张仲景所撰《伤寒杂病论》的杂病部分,是我国现存最早治疗杂病的专著。本书理、法、方、药悉具,内容精要,价值珍贵,对后世医学的发展有着重大的贡献和深远的影响,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对今天的中医临床仍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金匮》以病分篇,按条论述。其原文古奥,义理深邃,篇名和有些病名特殊,病因病机多述略,就是名词术语、行文习惯也和现代不同,学习起来较难。为使读者对《金匮》一书既能撮其要,又能理解应用,达学以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阳微阴弦"的病机在动脉粥样硬化治疗中的应用。[方法]分析整理《金匮要略》中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的症状及方剂,查阅有关方剂的文献报道,阐述动脉粥样硬化的概念,从"本虚""标实"两个方面阐述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查阅文献中关于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汤、人参汤、粳米附子汤、乌头赤石脂丸、大黄虫丸和大柴胡汤等《金匮要略》中经典方剂的现代药理学报道。[结果]中医虽无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名,但却有诸多对其症状及病因病机的描述,"本虚""标实"是其主要病机。《金匮要略》提出"阳微阴弦"的理论,并创制瓜蒌薤白白酒汤、瓜蒌薤白半夏汤、枳实薤白桂枝汤、桂枝汤、人参汤、粳米附子汤、乌头赤石脂丸、大黄虫丸和大柴胡汤等方剂。根据文献报道《金匮要略》中的这些方剂都可以用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结论]《金匮要略》中提出的胸痹"阳微阴弦"的病机理论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病机相同。根据这一病机仲景创制的大量方剂,现代药理学研究显示其均可以治疗动脉粥样硬化,因此可以将"阳微阴弦"的病机理论扩大应用到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这一治疗思路值得进一步探索,古为今用,以获良效。  相似文献   

10.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等范畴。中医学古代文献中对本病症状的描述、病因病机论述也有记载。“胸痹”之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心痛”病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素问·标本病传论篇》有“心病先心痛之说”,《灵枢·五邪》篇也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中首次明确将胸痹作为独立疾病提出,  相似文献   

11.
肾气丸是张仲景所创立的补肾名方,张仲景在《金匮要略方论》中运用肾气丸一方治疗寒湿脚气、虚劳腰痛、痰饮、消渴、女子转胞五种疾病,堪称"异病同治"经典。根据《金匮要略方论》原文中肾气丸的运用讨论"异病同治"理论。  相似文献   

12.
尤怡的《金匮要略心典》是对张仲景《金匮要略》的注释、概括,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从文学角度与医学价值上探讨尤在泾《金匮要略心典》中所体现的文化内涵及学术特色。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及《妇人产后病脉证治第二十一》入手,剖析《金匮要略》对月经不调病因病机的认识,探讨《金匮要略》治疗月经不调立方遣药的特色,系统探讨《金匮要略》论治月经不调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4.
心衰病为多种心脏病终末阶段,主症可见喘息、少尿水肿、或伴有心悸.《金匮要略》首次提到"心水",从病机到证候与心衰病类似,为类似心衰的病证.同时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多次论述"喘""肿""悸"三个病证.本文归纳和分析"喘""肿""悸"三个病证中与心衰病有类似的病因病机、病位、证候特点的条文,以及归纳对应的治法方药,...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金匮要略》中“辨病”和“辩证”的关系,探讨仲景诊治杂病的思想和方法.[方法]细析“病”和“证”的原本概念,分析“辨病”和“辨证”的关系及其在诊治杂病中的意义.[结果]病是疾病变化的全过程,证是过程中的外在表现.辩病与辨证关系的真实内涵,应是结合对具体疾病规律的认识,透过观察和分析患者的证候表现,从而对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机理(病机)作出全面、准确的判断.[结论]若能在理解辨病和辨证关系真实意义的前提下,重新审视和研究《金匮》条文,则可更好地理解辨证论治的意义,从而提高中医理论和临床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金匮要略》治疗"微饮"的[方法],揭示仲景治疗痰饮病的原则与思想。[方法]以《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第17条条文为例,结合经典著作及仲景在本书中的论述,阐述该条文的文义,并综合分析其背后揭示的思想。[结果]本条条文意义不止于列出治疗微饮的处方,也透过治疗微饮的[方法],体现治疗痰饮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是以恢复人体正常水液运化功能为务,反映了仲景治病以人为本的思想。[结论]《金匮》条文精简,往往意在言外,若能在结合经典和仲景论著的前提下对条文进行深入研究,则能对中医诊治思想有更深刻认识,必有助提升临床辨治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探讨伤寒与杂病历代的分合状况。从热病的证治谈《金匮要略》杂病的位置、伤寒的证治谈杂病中的六经辨证,以及宋代杂病的另立、杂病伤寒合一说等几方面着手,探讨伤寒与杂病历代分合状况,认为仲景医学是一个源远流长的独特系统,六经证治的框架是临证的基础,六经辨证具有普遍适用性,并非局限于外感伤寒,杂病的处理也应遵循。伤寒与杂病理法相通,仲景通过伤寒、杂病合论,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合一,可完好凸现中医临床治疗的基本脉络,辨证、治病和对症的中医临床思维。  相似文献   

18.
陈修园是清代名医,善以通俗的语言阐述玄而难解的中医理论,为清代中医科普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一生著作颇多,《金匮要略浅注》是其众多著作之一。书中提出《金匮要略》与《伤寒论》互参的研读方法;需注释处以小字穿插于原文进行注解;具有尊崇经典、探本溯源,崇古不泥、敢于创新的特点。该书多方参考,博采众长,见解独到,是《金匮要略》不可多得的注本,为后学者开启方便之门。  相似文献   

19.
《金匮要略》论内伤杂病,其病因并不忽视外邪致病,原著第1篇有风、寒、雾、湿、饮食即五邪之论,尚有热邪致病见于全书多处,应予重视。其热有外来、内生之分,所致病证40余种,方治十分丰富。故择其要,从《金匮要略》外热致病、内热致病及其证治等方面加以论述。1)《金匮要略》热邪致病内热多于外热,内热大多由外热转化而来。2)内热病位涉及广泛,不仅有腑热,且有脏热;内热病性有虚实;内热特点常与它邪相兼致病。3)治热方法独特:除“热者寒之”常规治热法外,尚有甘温除劳热、温阳退虚热、育阴利水清郁热、温通寒实散结热、回阳救逆治假热等。4)用药常寒热并用,以协调阴阳,化解寒热夹杂之势。  相似文献   

20.
肝纤维化是典型的"络病"病证。《金贵要略》鳖甲煎丸证以"疟母"为主症,而"癥瘕"又往往是肝纤维化最典型的症状,也是肝纤维化的重要临床指征。通过对《金贵要略.疟病脉症并治第四》第2条原文以及鳖甲煎丸用药特点的分析探讨,认为张仲景对于"疟母"症的"络病"观点和"络病"治法,为肝纤维化病症从"络病"论治奠定了理论基础和临床基础。深入研究张仲景的"络病"思想,对于提高肝纤维化的理论认识水平和临床防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