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脆性骨折是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的常见并发症,为了评估该类骨折的发生风险,最终达到预防的目的,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推荐使用骨折风险评价工具(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FRAX~?)对目标人群进行评价,即通过利用计算机软件综合分析受试者临床骨折危险因素,评价其未来10年骨折发生概率。FRAX~?在制定过程中,排除了部分常见的骨折危险因素,使预测具有一定特异性,然而区域差异等因素导致无法形成统一的FRAX~?干预阈值供临床医生直接使用,所以要真正发挥该评价工具的作用,需根据各地区人群特点建立符合当地特征的模型。另外随着对该评价工具认识的逐步深入,其使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针对特殊疾病患者的临床应用也在逐渐受到关注。鉴于该工具较高的实用性,国内已逐渐接受并将其付诸实践,并取得一定成果。FRAX~?从诞生之初至广泛应用,研究与探讨从未停息,本文就近年来的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评价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骨折风险预测工具(FRAX)对中国绝经后女性人群的适用性,探索有、无股骨颈骨密度(BMD)对FRAX预测结果的影响。方法对2314名绝经后中国女性进行回顾性队列分析。采集所有入选者FRAX预测工具中所包含的各危险因素资料,将包括股骨颈BMDT值等数据输入FRAX,计算10年骨折风险。从所有危险因素数据中得出针对中国绝经后女性骨折风险预测的回归方程,将该方程得出的骨折风险值与FRAX预测值相比较。对有无BMD情况下的FRAX预测值进行比较。结果除吸烟和饮酒外,FRAX预测风险与各危险因素间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既往骨折史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骨质疏松引起的主要骨折概率(临床性椎体、髋部、肱骨和前臂骨折)和髋部骨折的概率均随着股骨颈BMD的下降而升高。根据中国绝经后女性骨折风险预测回归方程计算的髋部骨折风险概率与FRAX预测结果一致,有无BMD情况下的FRAX预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FRAX可用于中国绝经后女性人群骨折风险预测,无BMD情况下的FRAX预测结果同样可靠。  相似文献   

3.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临床中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死亡率。除了经常引起关节肿胀、压痛外,心脏受累是RA常见的关节外表现,且与RA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与普通人群相比,RA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CVD)的风险明显升高,从而会进一步增加患者的死亡风险。除了传统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肥胖、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等外,一些非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如炎症、免疫、抗风湿药物的使用等被发现在RA患者的CV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对RA患者合并心脏损害的相关临床表现及危险因素等展开综述,旨在为此类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理论帮助。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低骨量人群不同水平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Beta 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Ⅰcollagen,β-CTx)下FRAX~系统对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骨量减少的女性患者,根据β-CTx水平分为472. 97 pg/m L组和472. 97 pg/m L组,借助FRAX~评估系统,测算每例患者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对比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β-CTx472. 97 pg/m L组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分别为(5. 64±3. 18)%和(1. 79±1. 58)%,β-CTx472. 97 pg/m L组分别为(4. 37±2. 94)%和(1. 21±1. 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13,P 0. 05; t=2. 03,P 0. 05)。结论高β-CTx组患者未来10年骨折风险可能增大。  相似文献   

5.
FRAX(Fracture Risk Assessment Tool)是一种应用临床危险因素来评估每一位个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绝对风险的工具,可以帮助临床医生做出治疗决策,是基于对一些骨折风险因子的循证医学研究一系列数据分析得到的.FRAX存在多种限制与局限性,其影响的远期效果目前也还不清楚.尽管如此,FRAX在代表骨质疏松性骨折预防策略上仍然是一个具有巨大的进步和发展的工具,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做临床决策提供了一个新的捷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骨折风险预测简易工具(FRAX)在太原市部分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风险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治疗的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n=292)为骨折组,以骨折组为标准,按性别、年龄配对,招募相同地域的社区居民为对照组(n=292)。2组均使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检测股骨颈骨密度(BMD),收集骨折危险因素,采用FRAX中国模式分别预测2组受试者在有无BMD条件下10年发生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结果骨折组在有无BMD的条件下10年发生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概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有BMD时FRAX预测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的ROC曲线下面积高于无BMD时(0.905、0.701,P0.01),但有无BMD的FRAX预测ROC曲线下面积均低于BMD测定。结论采用FRAX预测太原市部分中老年人骨质疏松性髋部骨折风险评估有一定价值,但预测骨折风险值较低,需要进一步矫正。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脏病(CKD)是心血管疾病(CVD)发生、发展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普通人群,CKD可明显增加CVD发生的风险;对于已有CVD或存在CVD危险因素的人群,CKD则可明显增加心血管事件如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等的发生.另一方面,CVD又是促进CKD进展、影响CKD预后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CKD患者致残、致死的第一位常见原因.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日常生活因素对老年人群骨折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上海普陀区长征镇和石泉街道的14个居民小区4 480例65岁以上老年人,逐户上门进行全面的健康问卷调查。统计分析日常生活因素(如吸烟、喝茶、运动、饮食及各类生活习惯)对骨折发生率的影响。结果老年人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为吸二手烟(OR=3.500,P=0.004),保护因素为食用色拉油(男性OR=0.527,P=0.049;女性OR=0.439,P=0.001)。同时,男性喝浓茶量[OR=1.008,每增加50 g(1两),骨折风险增加0.8%]、食用鸡皮(OR=1.709,P=0.028)也是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女性参加乒乓运动(OR=18.176;95%CI=1.094,301.892;P=0.043)、食用豆油(OR=1.628,P=0.048)也是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老年人戒烟、避免二手烟、饮淡茶、避免剧烈运动、食用色拉油有助于减少骨折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佛山市三水区60岁及以上人群发生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方法对佛山市三水区210例60岁及以上髋部骨折患者和居住在患者邻近社区性别、年龄相仿的210例非髋部骨折人群填写调查表,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髋部骨折的危险因素。结果经常轻体力劳动、既往骨折史、饮酒、吸烟、糖尿病、骨质疏松为髋部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而经常锻炼、食用奶制品、食用豆制品是髋部骨折发生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重视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发生髋部骨折的显著相关因素,对导致骨折的危险因素进行早期干预,防治骨质疏松和防止跌倒有助于减少髋部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具有脑卒中高危风险的糖尿病患者人群的基本特征以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从而指导糖尿病患者以及正常健康人群的加强预防,以减少脑卒中高危发生率。方法基于2011—2016年长沙某地区的脑卒中高危危险因素社区人群综合干预调查数据,共17 974人,其中有糖尿病的患者共2 597例,糖尿病合并高危脑卒中风险799例,糖尿病不具有高危脑卒中风险1 594例。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糖尿病患者发生高危脑卒中风险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该次研究的共有2 393例。男性1 289例,年龄为(58.5±12.1)岁。女性1 104例,年龄为(62.8±10.3)岁。结论具有吸烟史、超重或肥胖、缺乏锻炼、血脂异常为糖尿病患者发生高危脑卒中风险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1.
�������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使用双能X线BMD测量仪(DXA)测定的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以T≤-2.5为骨质疏松。对没有发生过骨折又有低骨量的人群(T>-2.5),采用骨折风险评估模型(FRAX)工具可以计算出每位个体发生骨折的绝对风险。面对每位"骨质疏松"患者,医师都应该做到低骨量的鉴别诊断、原发性或继发性骨质疏松的鉴别诊断、未来骨折风险的评估。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人群的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情况。方法 2007年6月至8月对9786例"社区居民胆固醇教育及控制"项目受调查者资料进行分析。按体重指数(BMI)将受调查者分为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3类人群;根据体格检查及晨起空腹血浆化验结果,评价3类人群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情况。结果 (1)存在2个及2个以上生物学危险因素的个体分别占正常体重、超重及肥胖人群的10.5%、22.5%和37.9%,平均BMI每增加1,个体发生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增加21%。超重及肥胖男性患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风险高于同BMI水平女性(P均0.001);(2)青年、中年及老年男性肥胖者中,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者所占比例为49.2%,49.7%和56.1%(P=0.285);上述3类女性肥胖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6.9%,35.7%和48.6%;(3)危险因素聚集组分最常见组合为"高血压+血脂异常",分别占男性超重和肥胖者的21.7%和38.7%,及女性超重及肥胖者的18.4%和25.5%。结论北京社区超重及肥胖者存在心血管病生物学危险因素聚集的风险明显高于正常体重人群;而在肥胖人群中,中青年男性与老年男性已具有相同危险性,故应将超重及肥胖人群,尤其是其中青年男性群体作为早期预防干预的重点对象,从而从上游预防心血管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3.
主动脉瓣硬化临床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横断面研究,了解主动脉瓣硬化在一组高危人群中发病情况,并评价主动脉瓣硬化的临床危险因素。方法 1058例首钢社区动脉硬化调查的队列人群,排除了风湿性瓣膜病、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人工瓣膜置换术后、主动脉瓣狭窄。测定并评价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血压、血糖、血脂、体质指数和吸烟情况)。根据经胸心脏超声评价主动脉瓣硬化病变情况,并将人群分为主动脉瓣硬化组和主动脉瓣正常组。结果最终入选1039例人群,平均年龄62.47±8.99岁,明确患有高血压病占68.72%,糖尿病占25.89%。发生主动脉瓣硬化401例(38.59%)。年龄每增加10岁是原来发生瓣膜硬化危险的1.589倍(P<0.001);男性发生瓣膜硬化的危险是女性的2.263倍(P<0.001);患高血压病人群发生瓣膜硬化的危险是无高血压的1.296倍(P=0.063),而患糖尿病的人发生瓣膜硬化的危险是无糖尿病的1.794倍(P<0.001)。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主动脉瓣硬化独立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增加(OR=1.507,P<0.001)、男性(OR=1.974,P=0.003)、高血压(OR=1.428,P=0.015)和...  相似文献   

14.
MTHFR基因多态性与骨质疏松性骨折易感性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MTHFR)C677T多态与上海地区汉族人群骨质疏松性骨折遗传易感性的关系.方法 采用TaqMan方法检测205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骨折组)与205例健康人群(对照组)MTHFR C677T的基因型分布及差异.结果 骨折组中的T等位基因频率为43.7%,显著高于对照组(36.1%,P=0.027),提示T是骨折发生的危险因素(OR=1.37,95% CI=1.04~1.82).与CC基因型相比,CT基因型和TT基因型携带者的骨折发生风险分别增加至1.48倍(95% CI=0.95~2.31,P=0.083)和2.11倍(95% CI=1.15~3.89,P=0.017).将CC、CT和TT视为不同的等级,存在等位基因剂量-反应关系(P=0.027).结论 T增加骨折发生风险,并呈等位基因剂量-反应关系,TT基因型是上海地区汉族人群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的遗传易感因素.  相似文献   

15.
【摘 要】老年髋部骨折是一种常见的严重骨折类型,且发生二次骨折的风险极高。跌倒是引发二次骨折的独立危险因素。因此,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开展延续性跌倒风险管控对于二次骨折预防具有积极意义。本文综述了老年髋部骨折患者常见跌倒风险因素、跌倒风险的评估、风险干预策略等。旨在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的跌倒风险延续性管理提供实践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研究开发适合我国人群疾病特点且方便临床使用的心血管病发病危险度评估方法和评估工具。方法 依据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队列随访资料,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拟合最优预测模型,并校正人群危险因素长期变化趋势的影响,采用独立人群回代检验和计算ROC曲线下面积来检验模型的预测能力。进一步建立简易预测模型,并据此制定适合我国人群的心血管病综合危险度简易评估工具。结果 中美心肺血管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1983~1984年基线调查年龄35~59岁,剔除基线患有冠心病、脑卒中及主要危险因素资料不全者后男女共计9903人,截止到2000年平均随访15.1年,共发生冠心病事件105例、缺血性脑卒中266例、缺血性心血管病360例。基线年龄、性别、血压、血清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吸烟和糖尿病与冠心病、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血管病(ischemic cardiovascular diseases,ICVD)事件发病有互相独立的显著关联,且联系的方向和规律一致。据此建立的分性别ICVD事件10年发病危险预测模型,经过校正人群危险因素的长期变化趋势,证明能够很好地用于1992~1994年新建立队列的ICVD发病预测,其ROC曲线下面积(AUC)男性最优模型为0.799,女性最优模型为0.844。简易模型的AUC与最优模型几乎相同。结论 初步开发的ICVD事件10年发病危险预测模型和简易评估工具具有令人满意的预测能力,也能够较好地反映国人发生心血管病的综合危险。  相似文献   

17.
1型糖尿病(T1DM)在临床中以胰岛素绝对缺乏为特征。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外源性胰岛素的强化治疗、血糖控制不佳, 胰岛素抵抗(IR)在T1DM中也引起人们的重视。IR是预测T1DM发生心血管疾病及并发症的一个重要危险因素, 但在临床实践中难以评估。利用估计葡萄糖处置率作为间接评估T1DM是否存在IR的工具, 并可以预测糖尿病并发症风险。因此, 早期识别T1DM中是否合并IR将有助于风险分层, 除了优化降糖之外, 可以早期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或药物治疗改善IR并预防慢性并发症从而改善该人群的预后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糖耐量低减和空腹血糖受损:定义及干预的现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9  
由国际糖尿病联盟 (IDF)召集的本次研讨会是为了考察有关糖耐量低减 (IGT)和空腹血糖受损 (IFG)相关的糖尿病和心血管疾病 (CVD)风险的最新文献 ,力图回答三个问题 :(1 )目前的IGT和IFG的定义是否合适 ;(2 )IFG和IGT是危险因子 (riskfactor)、危险标志 (riskmarker)还是疾病 (disease) ;(3)对 :IFG和IGT人群应该采取怎样的干预措施 (如果有的话 ) ?①引起空腹血糖 (FPG)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 2h血糖 (2hPG)升高的因素并不相同 ,肝脏葡萄糖输出增加和早期胰岛素释放缺陷是前者的特点 ,而外周胰岛素抵抗是后者的显著特征。因此 ,IFG和IGT之间的一致性是有限的。迄今所有的患病率调查发现 ,只有不到一半的IFG人群有IGT ,更少的IGT人群 (2 0 %~ 30 % )有IFG。②大多数的人群研究表明 ,IGT的患病率远高于IFG ,二者的临床表现和性别分布也有差异。IFG在男性更为常见 ,IGT在女性稍微增多。IFG的患病率倾向在中年达到高峰 ,而IGT的患病率逐渐增加直到老龄。③IFG和IGT都与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显著增加有关 ,而最大的风险在于同时具有IFG和IGT的人群。由于在多数人群IGT比IFG更常见 ,所以对于筛查糖尿病高危人群 ,IGT的敏感性较高 (特异性稍差 )。在多数人群 ,60 %的糖尿病人大约 5年前已有IGT或IFG ,另外 40  相似文献   

19.
正一、概述(一)定义和分类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最常见的骨骼疾病,是一种以骨量低,骨组织微结构损坏,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性骨病[1]。2001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将其定义为以骨强度下降和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疾病,提示骨量降低是骨质疏松性骨折的主要危险因素,但还存在其他危险因  相似文献   

20.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各个系统都可受累。RA患者患心血管系统疾病(CVD)的风险要明显高于一般人群,其危险因素包括常见的心血管病变危险因素,如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及吸烟等,同时亦与RA的慢性炎症、抗风湿药物的应用有关。众多研究表明,抗风湿药物的应用可提高疾病缓解率,但有些药物可能会增加CVD的风险,还有一些不改变或者可降低CVD风险。本文主要综述了治疗RA常用药物对CVD风险的影响,以期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