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5 毫秒
1.
脑卒中可以导致病人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障碍,肌紧张力失调。症状的多样性和严重性取决于脑血管病变的部位和程度。但是,最常见的症状是站立和运动过程中体位平衡的改变。平衡表现监测仪 (BPM)是一种较轻便的可以携带的仪器,主要是提供视觉和听觉反馈。一系列有颜色的灯提供视觉信息。绿色代表协调的体重耐受,由绿色逐渐变红代表体重耐受不协调 (不协调的方向为从一边到另一边或从后到前 )。当平衡不能再保持时,可以听到声音信号。 BPM可以对每只脚的左右体重分布,体位摇摆和前后体重分布进行客观的测定。 BPM由反馈单位和两个可动…  相似文献   

2.
视觉反馈在急性脑卒中患者平衡训练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正> 与重量分布和重心位置有关的视觉反馈能够提高脑卒中后病人的对称姿势虽已证实,但是它能否提高功能性平衡能力目前尚不明了。该文将急性脑卒中后进行重心位置有关的视觉反馈训练与常规理疗效果进行了比较,旨在探讨前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资料和方法 选择脑卒中发病后4个月内,能够独自站立1min以上而经物理治疗师判定需要进行平衡训练的46例病人。将其中的32人随机均分为视觉反馈组和常规理疗组,余14人为对照组。所有病人均接受每天2h的理疗和作业治疗,两个实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对脑梗死Pusher综合征患者静、动态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36例Pusher综合征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分配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18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姿势镜反馈下的平衡训练;试验组采用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urke倾斜量表(BLS)、Berg平衡量表(BBS)及Biodex平衡仪中的姿势稳定测试(PST)进行评定。结果:治疗6周后,(1)倾斜程度:两组BL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静态平衡:两组睁、闭眼下PST中总稳定值(OSI)、前后值(API)及左右值(ML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试验组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动态平衡:两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试验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基于交互式视觉反馈的姿势控制训练可明显提高脑梗死Pusher综合征患者静、动态平衡功能,且效果优于常规姿势镜反馈下平衡训练。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主要临床表现、姿势稳定性评估和治疗进展进行综述。近年来以生物力学测试和计算机化的动态平衡仪测试为代表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姿势稳定性评估方法逐渐客观化和精确化,训练方法也由单纯的静态平衡训练发展至有针对性的本体感觉、前庭觉和减少视觉依赖的动态姿势稳定性训练。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视觉反馈组和平衡板训练组各20例;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视觉反馈组采用平衡仪提供的模式进行平衡训练;平衡板组应用平衡板进行平衡功能训练,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 Holden步行能力评分在治疗前和治疗5周后对两组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BBS和Holden步行能力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视觉反馈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平衡板组(P<0.01)。结论平衡仪视觉反馈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正> 目前儿童头部严重外伤所致马蹄足,仍然是儿童康复中的一个累赘。对严重的痉挛,保守性的物理治疗,不外乎抑制其异常的痉挛性运动,便于建立起更正常的姿势性反应,并恢复患肢运动功能。马蹄足严重时难以用足负重,这是由于下肢肌张力过高,形成明显的跖屈足,同时  相似文献   

7.
镜像视觉反馈疗法作为一种基于镜像神经元理论的康复治疗技术,最早应用于幻肢痛的治疗,后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周围神经损伤等;近年在复杂区域性疼痛综合征Ⅱ型的康复中也有应用。镜像视觉反馈疗法可改善患者疼痛、运动功能及生活质量,可能与镜像神经元的激活、运动代表区兴奋、视觉反馈及大脑皮质去抑制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平衡仪对偏瘫患者双足重力分布不均训练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增加平衡仪视觉反馈治疗。采用Berg平衡量表及Fugl-Meyer平衡量表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实施平衡仪视觉反馈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平衡功能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平衡仪视觉反馈治疗能加速和增强平衡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的双足重力分布不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视觉反馈疗法结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对急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脑卒中偏瘫患者42例,随机分为减重组(15例)、减重+视觉反馈组(减重+反馈组,15例)及对照组(12例)。全部患者每天均进行3h的常规康复治疗,减重组与减重+反馈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30min的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减重+反馈组采用姿势矫正镜配合减重平板步行训练,减重组仅采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经过8周治疗后分别采用Fugl—Meyer评定表、Berg平衡量表(BBS)和Rivermead运动指数(RMI)进行评定分析。结果治疗后减重组、减重+反馈组与对照组比较,减重组与减重+反馈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01),减重+反馈组和减重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运用减重平板步行或减重配合视觉反馈疗法,能进一步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而在减重平板步行训练中应用视觉反馈疗法并未产生显著的辅助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前庭感觉、本体感觉及视觉功能对老年人跌倒风险的影响。方法56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采用Tetrax平衡测试系统分别检测受试者在自然站立(NO)、闭眼自然站立(NC)、脚垫站立(PO)、脚垫闭眼站立(PC)4种不同测试状态下的一般稳定性指数(ST)、体重分布指数(WDI)和跌倒指数(FI)。结果平均FI(48.21±26.47);ST:PC组>PO组>NC组>NO组(P=0.000),但NC组与PO组无显著性差异(P=0.705);WDI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7)。FI与不同姿势ST相关(P<0.05);与不同姿势WDI的无相关性(P>0.05)。结论视觉、本体感觉和前庭感觉在姿势控制和跌倒预测方面均有重要作用;稳定性指数不仅能精确反映静态平衡功能状态和姿势控制能力,而且能初步反映感觉因素对平衡调控和跌倒风险的影响;体重分布指数评估跌倒风险不敏感。  相似文献   

11.
廖长艳  杨波  刘佳  张佳佳 《中国康复》2020,35(4):197-200
目的:探讨视觉反馈稳定极限训练联合上肢摆动训练对脑卒中患者步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训练方法训练,观察组在常规训练基础上采用视觉反馈稳定极限训练联合上肢摆动训练。比较2组治疗前后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患侧下肢支撑体重时间和稳定极限维持时间及范围测试。结果:治疗6周后,2组患者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分、患侧下肢支撑体重时间和稳定极限维持范围及前方稳定极限维持时间均较治疗前数值有所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但2组后方稳定极限维持时间改善不明显(P>0.05)。结论:采用视觉反馈稳定极限训练联合上肢摆动训练,可以增加患者步行的稳定性,改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2.
正躯干对人体姿势的维持、稳定和直立有着重要作用,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躯干平衡及姿势控制的恢复是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恢复的基础和关键~([1])。临床研究证实,虚拟现实技术对患者姿势控制、平衡、步态等的改善具有显著作用~([1])。BioMaster虚拟现实训练系统(Virtual Reallity Training System,VRTS)包括姿势控制评估与虚拟训练系统两个部分,不仅能够提供视觉反馈基础上的平衡功能训练,同时可提供躯干摆动角度等客观评估指标,对躯干姿势控制及训练过程中摆动角度的评估具有一定的可探讨性。鉴于国内关于VRTS在躯干控制角度评估方面的研究并不多见,本研究采用该系统评估健康人群的坐位时躯干倾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视觉反馈训练在膝部骨折术后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将64例膝关节骨折手术后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视觉反馈组,每组32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训练,视觉反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第3~8周加用视觉反馈训练。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4周、8周,对2组患者进行站立位平衡功能及步态评定,采用Lysholm评分法评定膝关节运动功能。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膝关节功能、步行能力及平衡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治疗8周的Lysholm评分、Tinetti量表评分均增高(P<0.05),视觉反馈组治疗4周及8周的足底重心压力移动距离、移动轨迹面积减小(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时间点比较,视觉反馈组治疗4周的足底重心压力移动距离[(338.25±14.11)mm]、移动轨迹面积[(580.62±17.26)mm2]较小(P<0.05),视觉反馈组治疗4周及8周的Lysholm评分、Tinetti量表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足底重心压力移动距离、移动轨迹面积较小(P<0.05)。 结论 视觉反馈训练能有效改善膝部骨折术后患者的膝关节功能,提高平衡及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定量评定:BPM和BBS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分析脑卒中、脑外伤患者(病例组)和健康人(对照组)两组受试对象在平衡功能方面的差异,为临床康复提供依据。方法:病例组和对照组各为21例。对每一位受试者先给予一次平衡测试仪(balanceperformancemonitor,BPM)测试,BPM测试分别在睁眼及闭眼状态下各测试两次,取其均值分析。BPM测试后稍微休息再进行Berg平衡量表(Bergbalancescale,BBS)评定。结果:病例组BPM的重心分布、摆动轨迹长和摆动面积三个指标较对照组明显增大;BBS测试总分、静态总分和动态总分的得分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降低,且动态平衡功能的改变较静态平衡功能的改变更明显。两组之间BPM和BBS的各个测试指标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①BPM和BBS是评定平衡功能的理想工具,BBS较BPM的应用更为方便。②与同年龄组的健康人相比,脑卒中、脑外伤患者的平衡控制能力降低,尤以动态平衡功能减弱明显  相似文献   

15.
平衡试验和平衡反应—脑卒中后的能力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平衡评定是许多病人特别是脑卒中病人康复评定的一个组成部分。许多研究表明卒中病人有平衡损伤。临床上虽采取了各种方法来训练卒中病人的平衡能力,包括体重转移,生物反馈和斜板训练,但有关这些训练效果的报道较少。本文旨在回顾卒中病人在平衡反应和平衡试验中的变化以及有关平衡治疗效果的研究。姿势摇摆静站时姿势摇摆,健康人15~60岁基本相似,小于15岁或大于60岁明显增加。卒中  相似文献   

16.
<正> 本文介绍的直立式运动系统,兼备了直立姿势的治疗效益及轮椅的运动益处。某些作者认为,直立的身体姿势能促进肠道及膀胱功能;使横膈膜下降,呼吸运动更为容易;使下肢的负重较少出现废用性骨质疏松,同时使踝,膝及髋关节处于中立位,有助于防止这些关节的挛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基于D-WALL系统的视觉反馈下平衡训练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膝关节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选取60例TK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视觉反馈组、常规平衡训练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对照组仅进行常规康复训练,视觉反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视觉反馈下平衡训练,常规平衡训练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常规平衡训练。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使用D-WALL系统对3组患者进行平衡能力测试,并采用“起立—行走”计时测验(TUGT)评估3组患者步行能力。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TUGT结果和睁眼、闭眼状态的运动轨迹面积、运动轨迹周长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3组患者睁眼、闭眼状态的运动轨迹面积、运动轨迹周长均小于治疗前,且视觉反馈组小于对照组、常规平衡训练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对照组、常规平衡训练组、视觉反馈组的TUGT结果依次为(14.1±1.9)、(11.7±2.5)、(9.6±2.0) s,分别短于治疗前的(17.2±3.0)、(15.8±3.6)、(16.9±4.4) s,且视觉反馈组短于对照组、常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损害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对照研究。分为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采用Tetrax平衡仪分别检测两组睁眼站立状态下的一般稳定性、体重分布及体重分布指数、跌倒风险指数、同步性及姿势摆动频谱分析。结果 患者组除低频段外,其余频段姿势摆动强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组健侧足跟和足趾部位的体重百分比及体重分布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组稳定性、"四点"同步性指标(CD、AC、BD、BC)均较对照组差(P<0.05);患者组跌倒风险指数与稳定性、中低频、中高频、高频摆动强度、同侧脚的足跟与足趾以及双脚足跟/足趾对角线同步性(AB、CD、AD、BC)呈正相关(P<0.05),与双侧脚足跟与足趾同步性(AC、BD)呈负相关(P<0.05)。结论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障碍时身体的稳定性、体重分布及体重分布指数、同步性及姿势摆动频谱均显示异常,跌倒风险与多种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不同出生体重脑瘫高危儿婴儿期粗大与精细运动技能发育的结构特征及其相关性。方法: 以接受Peabody运动发育量表中的粗大运动(GM)和精细运动(FM)技能评估量表评定的522例年龄小于1岁的脑瘫高危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多变量方差分析和t检验确定不同出生体重脑瘫高危儿婴儿期运动技能发育的结构特征,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比较其相关程度。结果: 不同出生体重组别间患儿GM、FM各项原始分和标准分值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患儿的姿势、移动、抓握、视觉-运动整合项标准分值均明显低于反射项(t值分别为23.82、32.27、37.06、26.92,P<0.001)。不同出生体重组别患儿反射、姿势和移动项标准分值与FM分值具有良好相关性(r=0.39-0.85,P<0.01),且抓握、视觉-运动整合项标准分值与GM分值也有良好相关性(r=0.55-0.85,P<0.01)。结论:不同出生体重脑瘫高危儿的反射发育明显好于姿势、移动、抓握、视觉-运动整合发育,其粗大运动与精细运动技能发育存在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视觉反馈太极"云手"训练对亚急性期脑卒中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56例亚急性期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 每组28例。2组患者均给予常规平衡功能训练, 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视觉反馈太极"云手"训练。于干预前、干预4周后通过Balance诺衡视觉反馈平衡系统对2组患者进行姿势图平衡参数评估, 通过microFET2型便携式肌力测试仪对患者下肢肌力进行测试, 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计时起立-行走测试(TUGT)、10米步行时间测试(10MWT)、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分别评估患者平衡能力、下肢肌力、步行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ADL)能力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BBS、TUGT、10MWT及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对照组仅有TUGT及MB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 并且观察组BBS、10MWT及MBI评分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偏瘫侧股四头肌(QUA)、胫前肌(TA)、腓肠肌(GAS)肌力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强(P<0.05), 对照组偏瘫侧QU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