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左半结肠缺血是腹主动脉重建术后少见而严重的并发症。1975~1981年,丹麦所有医院的血管外科共施行腹主动脉重建术3092例。其中髂主动脉阻塞性疾患2425例,腹主动脉瘤择期手术416例,腹主动脉癌破裂251例。年龄在53~76岁之间,中位数67岁。男性占2/3。全部施行动脉移植术。均未将肠系膜下动脉远断端与移植血管吻合。术后并发缺血性结肠炎23例。其中肠壁全层坏死17例,肠粘膜坏疽6例。23例中,并发于主动脉瘤择期腹主动脉股动脉移植分叉型人造血管者17例;并发于髂主动脉阻塞移植分叉型人造血管者5例;并发于主动脉瘤破裂移植主动脉者1例。作者回顾本组23例并发症的临床,并重点讨论病因、诊断及预防。本组23例的最初临床症状为腹泻。17例肠壁全  相似文献   

2.
腔内修复联合旁路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腔内修复联合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治疗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5年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运用腔内修复联合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治愈的2例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临床资料。结果腔内修复前先行左锁骨下动脉-左颈总动脉-右颈总动脉人造血管旁路手术,然后从右股总动脉将带膜支架植入升主动脉封闭内膜撕裂口,并同时封闭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1例术后即时造影和术后2个月随访造影均显示升主动脉夹层消失,无内漏,颈部人造血管旁路血流通畅,病人健康生存;另1例术后2个月随访,一般情况良好。结论对于内膜撕裂口靠近无名动脉和左颈总动脉的DeBakeyⅠ型升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联合人造血管旁路手术是一种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3.
腹主动脉重建术后可并发结肠或小肠的缺血,前者发生率约在1%~10%,后者则较少见,不到0.2%;缺血进一步发展的后果是肠坏死,其死亡率高达75~90%,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部分是由于诊断上有困难和延误诊断的结果。本文首例报道用床旁腹腔镜检查及早作出诊断的经验。患者女性86岁,作选择性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移植,手术顺利,但术毕回到监护室时即出现低血压(70/40 mmHg),血细胞压积从34%降至28%,经输血、补液及静滴多巴胺后血压恢复正常。术后第3天使出少量粘液样血丝,伴右下腹压痛及腹胀,肠鸣音消失,测血清乳酸盐为1.2mmol/L,外周血白细胞计数9.7×10~3/ul,血小板计  相似文献   

4.
肠系膜缺血很少出现症状,诊断较难.本文分析了34例慢性和急性肠系膜缺血行肠系膜动脉旁路移植治疗的早期和长期的结果,其中慢性缺血21例,急性缺血9例,其余4倒同时进行主动脉修补等手术.慢性缺血患者血管造影显示腹腔动脉、肠系膜上动脉(SMA)、肠系膜下动脉均广泛受累,器总动脉、主动脉远端和髂内动脉血管狭窄超过50%或完全闭塞的占56%,常采用大隐静脉和人造血管进行移植,包括顺行及逆行两种移植方法,住院期间无一例死亡.生存率分别为1年(100%)、2年(93±6%)、3年(86±9%)、5年(79±11%)及10年(50±15%).其中3例术后死于心脏病,2例于术后死于移植血管血栓,1例死因不明.在随访中有3例发生移植血管血栓;2例死亡,1例再次手术.在SMA或腹腔动脉单一旁路移植的5例中,2例死于肠梗死;而其余16例多部位水平进行血管重建中仅1例因移植血管闭塞再手术.16例逆行旁路移植者中3例有血栓形成,而5例顺行移植者无一例发生(p= 0.55)10例人造血管中有2例发生血栓,11例大隐静脉移植者有1例发生(p=1.00).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烟囱”技术在缺乏锚定区的胸主动脉病变中应用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 对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我科用“烟囱”技术治疗5例Debakey Ⅲ型主动脉夹层和1例Debakey Ⅲ型胸主动脉穿透性溃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烟囱”技术的适应证和实施要点.结果 6例患者在植入主动脉支架人造血管的同时分别植入“烟囱”支架于左锁骨下动脉3例,左颈总动脉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支架植入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完全隔绝,“烟囱”植入分支通畅,围手术期无死亡、脑梗死和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发生.结论 “烟囱”技术拓展了胸主动脉病变腔内治疗的适应证,微创、安全、有效,远期疗效尚待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总结应用分次主动脉阻断法行胸腹主动脉瘤重建的经验.方法 运用四分叉人工血管,分次阻断,行胸腹主动脉分支重建术12例.按照Crawford的分类标准,Ⅰ型3例,Ⅱ型6例,Ⅲ型2例,Ⅳ型1例.结果 12例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其中1例术后出现肾功能衰竭合并肺部感染,2d后死亡;截瘫1 例,未康复;5例出现肺部感染,均治愈.结论 应用分次主动脉阻断法行胸腹主动脉重建术,降低了手术病死率,减轻了术后并发症,缩短了脏器的缺血时间,是行胸腹主动脉置换较为合理的方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应用结肠移植食管重建术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中段以上食管癌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至2006年期间,胃大部切除术后患中段以上食管癌并接受结肠移植食管重建术治疗的18例患者病历资料。结果18例接受结肠移植食管重建术治疗患者均获手术成功。术后1例并发声音嘶哑,2例并发颈部吻合121瘘,3例并发肺部感染,总并发症发生率为33.3%(6/18),除1例术后肺内重症感染患者因呼吸衰竭围手术期死亡外,其余5例出现术后并发症患者均治愈。结论胃大部切除术后中段以上食管癌采用结肠移植食管重建术治疗是可行、安全的。为减少术后并发症应加强围手术期的处理和精细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8.
继发性腹主动脉肠瘘为血管重建术后的少见并发症.1953年Brock[1]首次报告了自体血管移植治疗腹主动脉瘤术后继发腹主动脉肠瘘的病例.我院于2006年11月收治一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主动脉夹层在急性期死亡率极高,血肿压迫主动脉分支血管时,相应脏器出现缺血症状。传统手术治疗需要阻断主动脉血流,导致内脏或脊髓缺血时间较长,加上人造血管吻合口渗血、术后切口易出现并发症及需要长时间的重症监护等因素,使其应用受到限制。自从1994年Dake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包括急性主动脉夹层形成(AD)主动脉壁间血肿(IMH)和穿透性主动脉溃疡(PAU)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2004年9月至2009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共收治126例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病人,其中Stanford B型AD 98例采用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必要时辅以颈-颈动脉旁路术或颈-颈-锁骨下动脉旁路术,IMH 19例,药物治疗,PAU 8例,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治疗,必要时辅以股-股动脉旁路术,1例因经济原因放弃腔内治疗。随访3个月至3年,随访率78%。结果 1例IMH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出现急性Stanford A型AD抢救无效死亡,1例Stanford B型AD病人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后半年死于急性Stanford A型AD,1例Stanford B型AD病人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后双下肢缺血性神经损伤未能完全恢复。其余病人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 腔内支架人造血管植入术是治疗Stanford B型AD和PAU的安全、有效的手段,辅以必要的动脉旁路手术可以扩大其适应证;药物治疗是控制IMH的有效方法,有良好的近、中期疗效。  相似文献   

11.
作者1976~1983年共收治肾旁主动脉粥样硬化90例。全组进行主动脉肾动脉联合重建手术。术前进行主动脉造影,摄侧位片了解内脏血管情况,下肢缺血病人需检查下肢动脉的输出道。氮血症和难控制的高血压病人要进行肾功能检查。选择部份病人进行排泄性尿路造影,同位素肾扫描和静脉肾素测定。病人分为三组,三组都有肾动脉闭塞。此外,第一组有肾旁主动脉闭塞性疾病47例;第二组肾旁主动脉动脉病30例,第三组内脏动脉闭塞伴肾旁主动脉闭塞或动脉瘤。72例采用标准经腹手术径路,18例经胸后腹膜显露主动脉,其中6例治疗胸腹主动脉瘤,12例有内脏动脉病变。施行最多的是主动脉人造血管重建术计  相似文献   

12.
直肠癌低位前侧切除术时,结肠血管的处理有两种方法,一是在主动脉旁高位结扎肠系膜下动脉(以下简称主动脉旁结扎),尤适用于肠系膜下动脉周围淋巴结已有浸润者;另一种是保留结肠左动脉上升支(ALCA),对结肠血供较好,但妨碍脾曲的充分游离。作者在连续143例直肠癌低位前则切除术观察两种血管处理方法的结果。肿瘤平均距肛缘7cm,均充分游离脾曲和降结肠,用吻合器吻合结肠和直肠,吻合口距肛缘4.5 cm。全组143例中,52例保留 ALCA91例行主动脉旁结扎。还做了101例预防性结肠袢式造瘘术,其中主动脉旁结扎和 ALCA 保留分别占60例和40例;余42例未做预防性结肠造瘘术,其中  相似文献   

13.
保护替代食管的结肠段血供的措施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目的 探讨保护替代食管的结肠段充分血供的有效措施。方法 根据循证医学随机对照研究,分析6所医院不同时期实施结肠重建食管术的术式及结果。结果 548例术后并发症率15.2%,病死率1.8%,未发生结肠段缺血、坏死。近阶段施术的100例吻合口漏率5%,并发症率8%,病死率1.0%。结论 保证结肠段充分血供的有效措施为①结肠段边缘血管弓完整,且无张力,供血充分;②结肠段上提通道宽畅;③保证稳定的动脉压;④采用一层吻合术;⑤加强综合性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建立长期存活的人造二尖瓣植入模型的方法.方法 选用健康绵羊16只,雌雄各半,预实验6只,正式实验10只.麻醉成功后建立体外循环,经降主动脉插动脉灌注管,右心耳至右心房插静脉引流管,升主动脉根部置冷灌管,经左心耳显露二尖瓣,采用间断缝合方法植入人造二尖瓣.术后常规抗生素预防感染,口服华法林抗凝.结果 正式实验中成功8例并长期成活达5个月以上,术后未出现并发症,实验结束行病理检查各脏器未见异常,2例死亡.结论 绵羊作为长期存活人造二尖瓣植入模型的实验动物可行可靠、存活率高、术后易于管理.  相似文献   

15.
<正>结肠造瘘术后造瘘口肠管缺血坏死是较严重且常见的并发症。我院在2008年6月~2014年6月间共出现结肠造口术后造瘘口肠管缺血坏死的6例,病例资料回顾性分析如下。临床资料1.一般资料:本组6例,男3例,女3例;年龄42~76岁,平均年龄(52.5±4.1)岁,择期手术4例,伴急性肠梗阻急诊手术2例,均为结直肠癌患者,包括低位直肠癌4例,乙状结肠下段癌和中段癌各1例,6例均在行乙状结肠造口术后出现造瘘口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一种末端直径可调节的新型免缝合人造血管的动物实验效果并与普通涤纶血管进行对比.方法 以猪为实验对象,实验组8只猪使用可调式免缝合人造血管,在常温阻断下行降主动脉结扎置换术;对照组6只猪使用普通涤纶人造血管,行常规降主动脉手工缝合置换术.对两组动物均进行为期3个月的术后临床、影像学、病理学和超微结构的观察.结果 两组均有1例手术死亡.与普通涤纶血管比较,使用可调式免缝合人造血管在降低手术并发症、减少手术时间、动脉阻断时间、手术出血量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P<0.01);而手术死亡率、近期临床效果、移植物的生物愈合和组织相容性方面与涤纶血管无明显差异.结论 新型可调式免缝合人造血管能安全、迅速地完成血管重建,符合人造血管的基本要求,具有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慢性下肢动脉缺血,常由肾动脉远侧腹主动脉和髂动脉粥样硬化狭窄或闭塞所引起。必须明确主—髂动脉的通畅性,纠正可能存在的流入道阻塞性病变,才能使下肢动脉重建术取得应有的效果。30多年来,由于动脉造影技术的改进和无创伤检测方法的应用,已能对主髂动脉阻塞作出正确的诊断和定位;人造血管和缝线材料的更新,血管外科操作和麻醉技术更趋成熟,术中和术后监护技术的发展,这些因素使主—髂动脉阻塞的手术处理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腹主动瘤破裂(简称rAAA)并发结肠缺血,可达7%~27%,死亡率高。Harborview医学中心(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曾于1980~1991年收治190例rA-AA,取其中并发和不并发结肠缺血各25例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其解剖学、血流动力学和临床表现,结果如下: 结肠缺血表现:在25例中,10例系在修补动脉瘤破裂手术时发现,均作结肠切除;另15例则在手术后发现,经乙状结肠镜检和临床确诊分别占12例和3例,12例再次手术,3例仅作观察。结肠缺血组平均年龄75岁,而对照组(无缺血)为71岁。全部对照组和24例结肠缺血者为男性。两组病人均有症状,如腹、背或腹股沟区疼痛,呕吐、恶心和腹泻等胄肠遗症状,并有胸痛。对照组的胃肠道症状较多见,其他区别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重建术患者的护理白求恩医科大学第一临床学院周秀玉,王培芹,刘艳我科收治腹主动脉瘤患者2例,均行腹主动脉瘤切除人造血管重建术,术后经精心护理无并发症,治愈出院。1病历简介例1,男,61岁,因不明原因低热5个月在内科住院治疗,体检发...  相似文献   

20.
需作股-腘动脉重建的病人,若缺乏合适的自体大隐静脉时,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人造血管移植,其早期通畅率良好.用异种血管代替,其早期通畅率尚可,但中期和晚期通畅率低.作者对匹兹堡大学医院105例共127支股-腘动脉搭桥术后进行了长期随访.按手术时统计,男性92例,年龄44~88岁(平均63岁);女性35例,年龄45~87岁(平均67岁).手术适应证为:挽救肢体50%,病肢跛行30%,静息痛18%,已移植的血管动脉瘤样变性2%.24例(19%)曾行近端动脉搭桥术(主动脉-股动脉搭桥术),22例(17%)曾行同侧股-腘血管重建术.远端血流出良好者92例(74%),不良者32例(26%).90例(71%)于膝上方行股-腘动脉吻合术,32例(29%)于膝下行吻合术.用寿命表计算累积血管通畅率.测定移植血管阻塞的依据为;缺血症状急性复发,脉搏消失,血管造影示血流中断,Doppler压力线或波形恶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