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对34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疾病者进行CT血管造影,层厚3.2mm,重建间隔1.6mm,pitchl 25,对比剂用量100ml,注射速度3ml/s,延迟时间23~28s;对所有病人进行最大密度投影、多平面重组、表面遮盖显示、仿真内窥镜、容积再现重组。结果:34例中,正常者7例,主动脉夹层16例,主动脉瘤7例,左锁骨下动脉瘤1例,马凡综合征1例,主动脉弓血管置换术后1例,腹主动脉瘤血管内支架术后1例。结论:MSCTA在主动脉夹层及主动脉瘤中有积极的临床应用价值,横断面CTA为诊断主动脉疾病的基础,图像后处理技术作为补充。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夹层动脉瘤诊断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25例夹层动脉瘤患者进行MSCTA检查,将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运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对病变进行显示。结果De-BaKeyⅠ型8例,DeBaKeyⅡ型1例,DeBaKeyⅢa型4例,De-BaKeyⅢb型12例。多种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夹层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关系。结论:MSCTA技术对夹层动脉瘤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在治疗方法选择、术后疗效观察及随访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主动脉及主动脉夹层是可危及患者生命的血管病变,及时准确的诊断是决定临床治疗方案、改善预后及提高生存率的关键。多层螺旋CT由于具有扫描速度快、扫描层面薄以及强大的后处理功能,使诊断主动脉瘤及主动脉夹层的水平得到很大的提高。本文对28例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angiography,MSCTA)进行回顾性分析,旨在探讨MSCTA在主动脉夹层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1材料与方法1.1一般材料本文收集我院2004年10月~2006年11月28例中,男性20例,女性8例,年龄40~78岁,平均61·3岁。…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及术前评价中的应用价值。方法:58例连续性AD患者行64层螺旋CTA,对所有数据进行MPR、MIP、VR等重建分析。结果:CTA结果显示依据DeBakey分类法,Ⅰ型夹层14例,Ⅱ型2例,Ⅲ型42例。所有患者均存在明确的撕裂内膜片及真假腔,动脉期真腔平均CT值较假腔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5)。所有患者均明确显示了初始破口的位置,55例显示了一个或多个再破口,3例Ⅲ型患者未显示再破口。39例Ⅲ型患者初始破口位于主动脉弓降部或降胸主动脉近端,其近端瘤颈长度、宽度分别为0.4~10.8cm(平均3.5cm)、2.2~3.6cm(平均2.8cm),瘤体最大径为3.2~9.2cm(平均5.4cm)。图像准确显示了所有患者主动脉重要分支受累以及假腔内血栓形成情况。结论: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具有无创、快速、准确性高等优点,是主动脉夹层诊断及术前评价的可靠影像学检查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对主动脉夹层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29例主动脉夹层患者行多层螺旋CT平扫和增强扫描,将获得的容积数据进行表面覆盖法(SSD)、实时3D(RT-3D)、多平面重组(MPR)及曲面重组(CPR)等多种方式重组。16例经手术证实,8例经造影证实,其中2例术后进行了复查。结果:SSD能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全貌,病变与分支血管的关系,但显示管腔内的情况欠佳;RT-3D图像优于其它方法的重组图像,可清楚显示主动脉壁的钙化、测量各径线参数以及多角度动态观察病变,但重组时间较长。MPR能保留有助于定性诊断的密度CT征象,多方位地显示附壁血栓、真假腔,并能显示主动脉旁血肿等合并症,但缺乏病变与周围解剖结构的立体观。CPR可连续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范围,弥补MPR的不足。结论: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可直观地显示主动脉夹层的特异性征象,综合应用多层螺旋CT的各种重组技术,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安全可靠的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6.
16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扫描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肝脏血管成像(MSCTA)的理想成像参数。资料与方法(1)应用Somatom Sensa-tion16螺旋CT扫描仪,对38例患者分别以2.5ml/s(8例),3.5ml/s(15例)、4.5ml/s(15例)注射流率注射碘必乐或优维显(1.5ml/kg体重)行肝脏同层动态增强扫描,测量靶血管及肝实质CT值,描绘时间-密度曲线,确定不同注射流率下肝脏MSCTA各期延迟时间。(2)以方法(1)确定的参数对60例患者(按上述不同注射流率分3组,每组20例)行MSCTA,对不同注射流率所获得的MSCTA图像质量进行评价。结果3组间腹主动脉峰值、门静脉与肝实质的密度差(PV-L)峰值,腹主动脉、门静脉及PV-L达峰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的动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28s、24s、19s,门静脉期延迟时间分别为52s、45s、36s,肝实质延迟时间分别为68s、65s、64s。MSCTA图像4.5ml/s组明显优于3.5ml/s组、2.5ml/s组,3.5ml/s组明显优于2.5ml/s组(P〈0.05)。4.5ml/s组行MSCTA检查时出现3例对比剂外渗。结论采用3.5ml/s注射流率行肝脏MSCTA,可获得较满意的血管图像。  相似文献   

7.
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肺癌诊治中的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16 MSCT)血管成像(CTA)在肺癌诊断和治疗上的价值。方法:对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肺癌病例作回顾性分析。其中中央型肺癌18例,周围型肺癌10例。采用层厚1 mm、螺距0.9375进行连续螺旋CT扫描,用CT自带软件Vitrea 2三维重组软件,重组方法包括CTA及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遮盖表面显示(SSD)、容积再现(VR)。结果:18例中央型肺癌中,全部肿块均可见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其中1 例见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和肿瘤性肋间动脉同时供血。10例周围型肺癌中有5例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供血,其中2例同时由肿瘤性支气管动脉和肿瘤性肋间动脉供血,5例找不到明确的供血血管。28 例肺癌病例中,肺血管有形态改变者23 例,中央型肺癌15例,周围型肺癌8例。其中鼠尾征10例,血管受压及狭窄者12例。上腔静脉狭窄或阻塞3例。结论:MSCT血管成像对肺癌特别是中央型肺癌的诊断及肿块区肺血管的侵犯情况有极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32例主动脉病变患者行64层螺旋CT扫描,并对原始数据采用多平面重组(MPR)、曲面成像(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容积再现(VR)、高级血管分析(AVA)处理.32例主动脉病变均经临床、手术证实.结果 32例主动脉病变中,主动脉夹层16例、假性动脉瘤7例、真性动脉瘤4例、主动脉弓缩窄3例、主动脉离断2例.MPR对内膜破口、附壁血栓显示较佳.内膜片及初始破口显示率为81%(13/16),7例假性动脉瘤周围血栓,显示率100%(7/7);CPR简单、直观显示病变全程,显示率100%(32/32);MIP对钙化及管径精确测量颇有价值,显示率84%(27/32);VR能明确病变的范围和周围血管关系,显示率100%(32/32);AVA对测量血管管径、血管横截面积具有意义,显示率44%(14/32).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的初步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颈部血管(颈动脉、椎动脉)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材料和方法:38例临床怀疑颈动脉及椎动脉狭窄者,经16层螺旋CT扫描后,用薄层横断面放大图像(MTI)及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等后处理方法,进行管腔及管壁斑块的形态学显示,并用高级血管分析软件测量狭窄段径线、狭窄段长度等作定量分析。结果:38例共计76支颈动脉、76支椎动脉CTA图像中,正常颈动脉血管40支,狭窄血管36支,其中1支颈总动脉中度狭窄者合并有动脉瘤;76支椎动脉中,6支椎动脉狭窄,受压于邻近椎体骨质;38例中有9例行颈动脉DSA检查,18例做了颈动脉多普勒超声(TCD),7例DSA和16例TCD对照结果一致,2例CTA轻度狭窄者TCD显示正常,11例颈动脉斑块均为混合密度斑块。结论:16层螺旋CT颈部血管成像图像质量满意,重建图像质量高,能较准确显示管腔狭窄及管壁斑块形态学改变,满足临床诊断需要,具有很好的临床筛查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大动脉炎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血管成像在诊断大动脉炎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拟诊大动脉炎的14例患者进行MSCT血管成像,扫描范围自颈2椎体水平至耻骨联合水平,图像后处理方法包括多平面重组、最大密度投影、容积重组、血管内镜及血管分析,充分显示受累血管的部位、范围及程度。结果 14例患者CT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动脉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管腔狭窄具有向心性的特点,部分伴狭窄后扩张。按管腔情况包括狭窄-阻塞型8例,混合型6例。重组图像结合轴面图像观察,可以清晰显示受累大血管及其分支血管的狭窄程度或闭塞情况以及侧支血管形成情况。依据Lupi-Herrea分类法包括Ⅰ型5例,Ⅱ型2例,Ⅲ型6例,Ⅳ型1例,CT结果均与其临床表现相符。结论 MSCT血管成像同时显示大动脉炎的管腔情况和管壁改变,后者对于早期诊断及治疗、改善预后具有重要意义,可以作为此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1.
李真林  卢春燕  胡刚  孙家瑜 《放射学实践》2007,22(12):1308-131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16-MSCTA)在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腔内带膜支架置入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40例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患者术前行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采用层面准值16×0.75,螺距1,重建层厚1 mm,间隔0.7 mm;碘对比剂总量按患者体重计算,CTA延迟扫描时间用小剂量对比剂试验法测定;重点运用专用软件测量主动脉夹层及动脉瘤腔内带膜支架置入术所需的所有参数.结果:Ⅲ型夹层26例,单个破口23例,多个破口3例.其中8例符合腔内隔绝术;腹主动脉瘤14例,其中4例符合腔内隔绝术.16-MSCTA提示腹主动脉瘤合并动脉粥样硬化改变11例,与病理诊断结果一致(100%).结论:16-MSCTA可从局部到整体对瘤体进行多方位的观察和测量,提供腔内隔绝术所需的各项参数,为主动脉夹层和腹主动脉瘤选择治疗方案以及术前规划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2.
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在颅内动脉瘤破裂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与DSA和手术对照,探讨16层螺旋CT血管造影(CTA)在颅内动脉瘤破裂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3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33例均使用16层螺旋CT进行了CTA检查,其中18例行DSA检查;6例DSA下介入治疗,27例开颅行动脉瘤颈夹闭术;将CTA与DSA和术中所见对照。结果33例中,CTA共发现动脉瘤36个,其中18例行DSA检查者中,CTA发现动脉瘤20个,DSA发现动脉瘤21个;CTA能够清晰显示动脉瘤瘤体(形态、指向、轮廓)、瘤颈的宽度、载瘤动脉及与颅骨之间的关系;与DSA和手术对照,CTA对动脉瘤的检出率为95.2%,对破裂动脉瘤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结论16层螺旋CT脑血管造影重组图像质量高,安全、快速、无创,可以作为颅内动脉瘤破裂首选的筛检方法。  相似文献   

13.
螺旋CT血管造影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螺旋 CT血管造影 (SCTA)在腹主动脉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13例腹主动脉瘤病人行螺旋 CT增强扫描 ,后进行各种重建 :表面阴影显示 (SSD)、多平面重建 (MPR)、最大密度投影 (MIP)。结果 :SSD明确显示动脉瘤的范围和周围血管的关系 ;MPR对瘤体内附壁血栓范围的显示较佳 ;而 MIP对瘤壁的钙化及对管腔各段的精确测量颇有价值。结论 :螺旋 CT血管造影操作简单、安全、诊断明确 ,能帮助和指导手术 ,可取代 DSA对腹主动脉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诊断主动脉缩窄的价值.资料与方法 对8例临床怀疑主动脉缩窄患者行16层螺旋CT检查,将获得的数据进行容积再现(VR)、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薄层MIP重组,分段诊断法分析心内外结构.结果 8例患者均诊断为主动脉缩窄,MSCT不仅全部显示缩窄的程度、形态,而且还显示了缩窄处与左锁骨下动脉和未闭动脉导管的关系.其中7例为局限性狭窄,1例为管状狭窄.合并畸形包括2例动脉导管未闭、1例动脉导管未闭伴室间隔缺损、1例主动脉瓣二叶畸形;1例房间隔缺损、1例卵圆孔未闭漏诊.结论 MSCTA是诊断主动脉缩窄的无创、快速而准确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全程显示双下肢动脉、静脉的方法及相关技术问题.方法:15例临床疑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肘静脉注射高浓度非离子型对比剂后,采用CT密度跟踪技术对双下肢进行全程动、静脉期扫描,然后利用CT工作站进行多模式血管成像观察.结果:所有病例动脉成像清晰,静脉成像基本满足诊断要求.双下肢动、静脉正常2例;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多个动脉分支闭塞8例;双侧股深动脉血管瘤1例;动、静脉瘘2例;小腿深静脉曲张1例;小隐静脉血栓1例.结论:16层螺旋CT双下肢动、静脉成像可靠性高、无创伤性,操作简便,是诊断下肢血管疾病的可靠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主动脉瘤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技术在诊断主动脉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对32例主动脉瘤和主动脉夹层患者进行MSCTA检查,将原始图像传至工作站进行后处理,运用不同的重建方法对血管进行显示,包括多平面重组(MPR)、最大密度投影(MIP)、表面遮盖法(SSD)和容积再现(VR)技术.结果主动脉瘤13例,主动脉夹层19例,多种重建图像与轴位图像相结合能清晰地显示动脉瘤的解剖细节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解剖关系.结论 MSCTA技术对主动脉瘤的诊断具有独特的优越性,对于选择治疗方法、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7.
16层螺旋CT触发技术在颈部动脉CTA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团注追踪触发技术在颈部动脉CT血管成像(CT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例志愿者行主动脉弓同层动态增强扫描,利用获得的主动脉弓时间-密度曲线(TDC),寻求触发技术的理论阈值。将28例患者随机分为4组(触发阈值分别为110 HU1、40 HU1、70 HU2、00 HU),采用16层螺旋CT结合触发技术行颈部动脉CTA检查,探讨CTA触发技术的最佳应用阈值。结果:阈值140 HU组(参照组),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全程强化明显(CT值188~262 HU),而颈内静脉强化不明显,动静脉密度差别大,3D后处理显示的动脉图像清晰。阈值110 HU组,椎动脉起始处CT值较低(106 HU);阈值170 HU及200 HU组,C1及C5椎体平面颈内静脉的密度明显升高(>150 HU),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16层螺旋CT血管成像中触发技术结合最佳触发阈值可较好地显示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椎动脉;对比剂注射流率4.0 ml/s,触发阈值为140 HU时的图像质量较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MSCT)肝穿胆管造影及血管造影成像在胆管梗阻病变的应用价值.资料与方法 运用16层螺旋CT对45例胆管梗阻病变行胆管造影及血管造影多期扫描,重组胆管系统、肝动脉、门静脉的三维图像, 对病变的部位、性质作出诊断,判断肿瘤与血管的关系,对恶性肿瘤可切除性进行术前评估,并与手术和病理结果作比较.结果 45例胆管梗阻病例的CTA和43例胆管造影成像能满足诊断要求.对照手术和病理结果,定位诊断率为100%;整体定性诊断率为97.8%,恶性肿瘤的定性诊断率为100%.36例手术探查患者中,判断肿瘤与肝动脉、门静脉关系上,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1.6%及94.4%.29例接受手术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中,在评估肿瘤可切除性上,准确率为95%;在评估肿瘤不可切除性上,准确率为88.8%.统计学检验分析,Kappa值为0.795,提示术前评估结果与手术结果一致性极好.结论 MSCT血管和胆管造影检查对判断胆管梗阻病变的部位、性质,门静脉、肝动脉受侵犯情况具有相当高的准确性,在恶性肿瘤特别是高位胆管癌术前可切除性的评估以及制定手术治疗方案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索16层螺旋CT在肝脏多期相扫描设置的优化及血管成像的综合应用技术,以期提高肝脏疾病的诊断准确率.方法:参照肝脏增强时间密度曲线,选择兼顾肝动脉、门静脉成像及肝内病变检出的最佳时间段设置扫描期相.采用此期相设置对40例经B超发现肝脏有病变的患者进行16层CT增强检查.将所得双期血管成像与其中12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患者进行比较,作出前瞻性诊断后追踪病理及临床综合资料并作比较.结果:在注射对比剂后40例患者病变均能检出,且前瞻性诊断符合率达95%,双期血管成像与DSA比较有较好的相似性.结论:肝脏16层CT多期相设置及血管成像的综合技术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