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宣痹汤温病医家常用于治疗湿温。万丽玲认为宣痹汤亦可治疗由感受外邪或情志内伤所致的肝肺不调、肺气痹郁。基于上焦痹郁的病机及其辨证要点,阐述万丽玲对于宣痹汤证病机的新认识,并结合临床验案,进一步印证导师以宣痹汤治疗肺气痹郁证的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2.
董振华 《北京中医药》2006,25(6):347-350
根据《内经》五脏痹理论,对五脏痹的成因、病机、证治及其与现代风湿病多系统损害的关系均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认为五脏精气亏损、气机逆乱是痹病发生和传变的关键因素,辨识五脏痹的证候必须与五体痹结合起来,治疗也应以调整和恢复五脏正常功能为主.提出《内经》的痹病是一个全身性疾病,病情发展到五脏痹阶段,与现代风湿病导致的多系统损害非常类似,可以应用五脏痹的理论指导其治疗,并结合现代治疗五脏痹的医案以阐明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素体气血阴阳不足为其发病基础,病位在络,湿瘀闭阻络脉,为其主要病机.本文论述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常见证型,并提出治疗五法:化湿宣痹法治疗湿热痹阻于络型、化痰通络止痛法治疗痰浊痹阻于络型、益阴通络法治疗络脉空虚,血运不行型、温阳通痹法治疗阳气痹阻不通型、辛润活络法治疗瘀血阻络,血运不行型.因其主要病机特点为痹阻不通,故在治疗时采用通法,强调通法应用的重要性.同时附验案一则,以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痹"的理论和实践极为丰富,痹病理论影响深远。但痹病理论在肩痹治疗的运用缺少系统性的总结分析。阐释《黄帝内经》痹病理论的内涵,对五体痹中具有代表性的肩痹(肩关节周围炎)的病因病机、病症表现及其针灸治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归纳《黄帝内经》治疗肩痹的特点和规律,便于进一步对《黄帝内经》的痹病理论进行研究和运用。  相似文献   

5.
姚新苗教授从事中医学教育、临床30余年,擅长针药结合治疗项痹病[1]、腰痛病、膝痹病等骨伤科疾病,姚新苗教授倡导“以筋为主,理筋为先”[2]治疗骨伤科疾病,现将其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加减治疗项痹经验总结如下. 1 从筋脉失和论项痹 项痹在西医学中类似于颈椎病[1],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3]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  相似文献   

6.
张仲景<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篇总论了血痹、虚劳的病因、病机、脉证、治疗.血痹的病因、病机是气血不足,感受风邪,血行不畅,阳气痹阻,症状以肢体局部麻痹,或轻微疼痛为主,治疗上轻者可用针刺,重者用黄芪桂枝五物汤通阳行痹.虚劳的主要病机是五脏气血阴阳虚损,证型可有气虚、阴虚、阳虚、阴阳两虚及虚中夹实等,治法强调甘温扶阳,重视调补脾肾.现将虚劳的具体证型及治法方药列表如下.  相似文献   

7.
王惠  王志文 《光明中医》2016,(9):1228-1229
目的总结王志文教授治疗痹病的经验。方法王教授认为痹病病因病机可概括为正气亏虚、外邪入侵、痰浊瘀血三方面,根据风寒湿痹阻证、湿热痹阻证、寒热错杂证、痰瘀痹阻证、气血两虚证、肾阳亏虚证这六种证型总结王志文教授对痹病的治法及用药规律,而且用临床病例验证了王教授的辨证治疗经验。结果王志文教授多年辨证治疗痹病的经验可行有效。结论王志文教授通过辨证治疗痹病,疗效可佳,使上万风湿骨病患者受益。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对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病、复发性风湿症等风湿痹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9年6~8月在我院风湿科行冬病夏治穴位贴敷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可明显减轻上述风湿痹病关节疼痛、关节肿胀等症状,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证效关系显示对寒湿痹阻、风湿痹阻、痰瘀阻络、肝肾两虚等偏寒证疗效较好.结论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对风湿病稳定期偏寒证患者疗效最好.  相似文献   

9.
膝骨性关节炎在中医中属于"骨痹""痹病"范畴,是以膝关节软骨变性、破坏及骨质增生为特征的慢性进展性关节病,其病理特点为关节软骨变性、破坏、皲裂,软骨下骨硬化,关节边缘和软骨下骨反应性增生、骨赘形成,其临床表现为膝关节肿胀、疼痛、屈伸不利。该病是中老年人群高发病,其疼痛、肿胀、屈伸不利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给患者及其家庭带来极大的痛苦与负担。随着我国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该病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致力于研究治疗痹病,在多年丰富的临床经验基础上,提出治疗痹病的新理论体系——益肾蠲痹法,完善了中医界治疗痹病的思想体系,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10.
文彬  孙海涛  贺松其 《新中医》2019,51(12):34-36
简版: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在基础理论与临床疾病治疗方面有了全面发展。该时期诸多医家对中医痹病的病因病机理论进行了深入探讨与发挥,对痹病的症候分类、鉴别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了创新与发展,整理并创制了一系列治疗痹病的方剂,尤其是提出了诸多痹病外治疗法,按理、法、方、药四位一体的方式重构并完善了痹病的证治理论体系,为中医临床诊治痹病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蠲痹汤加减对项痹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方法: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对蠲痹汤加减治疗项痹病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2.86%,优于对照组的64.29%(P0.05)。结论:蠲痹汤加减治疗项痹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手法治疗膝痹病的临床疗效,并进行机理探讨.方法 将60例膝痹病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采用手法治疗;对照组30例,采用药物治疗,两组进行疗效比较.结果 观察组治愈率80.0%,总有效率96.67%,经x2检验,两组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显著(P<0.01).结论 手法治疗膝痹病有显著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3.
研究痹病的文献资料,结合临床实践及现代医学发展,对痹病的内涵与外延进行科学界定,以促进痹病的学科发展。论述痹病的狭义与广义、病因病机的认识与发展、治疗的三原则及预防调摄;对痹病病名进行规范化研究,提出以五体痹、五脏痹理论指导风湿性疾病关节外损害的诊疗,通过特殊痹探索当代痹病理论研究和临床分类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紫蝎液治疗痹病阳虚寒凝血瘀证的疗效.方法:对22例痹病阴虚寒凝血瘀证患者予服紫蝎液,每日1剂,1个月为1个疗程,服用3个疗程.结果:临床痊愈0例,显效6例,有效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6.4%.结论:紫蝎液治疗痹病阴虚寒凝血瘀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5.
文章总结了娄多峰教授治疗痹病的学术思想。娄老将痹病的病因简要地概括为虚、邪、瘀3个方面,提出了虚邪瘀病因学说,并认为虚邪瘀又是痹病的基本病机;创立了虚邪瘀辨证理论,指出痹病治疗需正虚、外邪、瘀血3者整体对待。治痹要遵循4大原则:①扶正祛邪,标本同治;②宣散疏通,依部用药;③三因制宜,异同相治;④守方变方,杂合以治。并列举了娄老治疗痹病的基础方通痹汤及其加减化裁方法;介绍了娄老对虚热型顽痹(类痹关节炎)的辨证治疗经验。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对中药热奄包治疗痹病关节疼痛进行临床观察,评价其治疗痹病关节疼痛的疗效。方法遵循随机的原则,将60例痹病关节疼痛患者纳入试验,观察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中医证候疗效的情况。结果中药热奄包治疗痹病关节疼痛VAS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1)。结论中药热奄包治疗能够有效缓解痹病关节疼痛,且安全性好。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膝骨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皆属于中医痹病范畴,李堪印教授建立了痹病"三辨"诊疗思想,创立了"预防为先、整局兼顾法"治疗项痹病,常用黄芪桂枝五物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用桂枝加葛根汤加减治疗颈型颈椎病;自拟定眩汤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用"补肾益气法"治疗膝痹病,常用蠲痹汤加减治疗膝骨关节炎。用"阴阳-免疫双调法"治疗尪痹病,常用芍药甘草汤加减治疗早中期强直性脊柱炎,均能较好缓解病痛。  相似文献   

18.
喉痹为临床常见疾病,中医所言"喉痹"有狭义、广义之分。为探讨喉痹之病因病机及其论治,本文就喉痹的基本病机"一阴一阳结,谓之喉痹"展开论述,在理论探讨喉痹病机和治疗的基础上,以实例佐证。喉痹之为病,为阴阳失常所致,关键所在复其阴阳。强调临床从其基本病机辨证,收效良好,为临床治疗喉痹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19.
<正> 新痹病系新痹黏虫所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一种接触性热性传染病。职业以兽医、畜牧工作者、屠宰工人为多。年龄以青壮年为多;性别为男性为多;季节以春秋季为多。人类由于接触病兽或使用染黏之食物而得病。以发热、多汗、关节痛、乏力、男性睾丸肿痛、女性月经不调等为主要特征。按病人体质和病势轻重分为黑痹和白痹两种类型。我科于2007年5月至2009年5月蒙药治疗新痹病患者共30例,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20.
《山东中医杂志》2017,(8):699-701
目的:总结杨秀清教授治疗痹病的经验。方法:通过对典型病案进行浅析,总结杨教授治疗痹病的经验。结果:杨教授认为痹病发病的根本在于人体营卫功能失衡,正气不足,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痹病的治疗关键在于补益正气,治疗大法应扶正祛邪,补肝肾,益气血,祛风散寒除湿。结论:杨秀清教授治疗痹病通常辨证为湿热邪阻,脾肾亏虚、痰湿中阻,肝肾亏虚、阴虚内热,风寒湿闭阻四个证型,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