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68例广西尸体迷走神经食道下部和胃的外科解剖学研究结果,发现有四方面结构特点: 1.51%的迷走神经前干和39.7%的迷走神经后干属于Jackson的D型。因为常见有从膈上食道丛直接发出的肝支、腹腔支和诸胃支。 2.胃支有三个来源:主要来源于迷走神经前、后干,其次来源于食道丛,第三来源于肝支。直接起于膈上食道丛的胃支有前、后胃底支,肝支与胃小弯支,前胃体支,前、后胃小弯支,前、后胃体与胃窦支。 3.73.5%的胃前大神经沿胃小弯附近的胃前壁下行到胃窦。26.5%沿胃小弯旁的小网膜行走终止于胃窦。支配胃底、胃体近端与中部的迷走神经纤维,于食道胃底动脉深面行走于胃前壁。 4.胃左动脉及其分支——食道胃底动脉(横跨食道与胃连接处的前壁)与迷走神经前、后干的腹部诸支,有恒定、密切的毗邻关系。以此动脉为标志,易在膈下寻找到迷走神经前、后干及其重要属支——肝支与胃前、后大神经的起端。据我们的资料,对高度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的方法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迷走神经在膈肌食管裂孔周围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迷走神经在膈肌食管裂孔周围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1.食管迷走神经丛在食管裂孔处,则裂孔周围就有很多迷走神经的分支;包括迷走神经前,后干,胃支,肝支及腹腔支等。 2.食管迷走神经丛的位置高,则迷走神经前,后干发出的分支就有可能在裂孔以上,为此食管裂孔处除有迷走神经前,后干外,还有胃支,肝支及腹腔支等。 3.食管裂孔处只有迷走神经前,后干经过,则所有从前,后干上发出的分支均在裂孔以下。二,两种因素决定迷走神经在膈肌食管裂孔处的形式: 1.食管迷走神经丛的位置水平。 2.迷走神经干的分支位置水平。若食管迷走神经丛的位置高,则迷走神经的前,后干均在膈肌食管裂孔以上发出,并从裂孔伸延至腹段食管之前,后方。若迷走神经干的分支分叉高,则胃支,肝支,腹腔支均可在膈肌裂孔以上出现。若迷走神经干的分支分叉点低,则胃支,肝支,腹腔支均可在膈肌食管裂孔以下出现。若食管的迷走神经丛的位置低,则所有的分支水平都低。三、综上,值得注意的是膈肌食管裂孔处除有迷走神经前,后干外,还应有迷走神经干的分支或迷走神经丛的分支。不能认为除迷走神经前、后干穿过食管裂孔外所有的分支均在食管裂孔以下发出。在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中,处理贲门部时要将食管拉下5厘米,在5厘米的范围内除迷走神经前,后干、肝支、腹腔支外,其它的分支均要扫净的理由也在此。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测全程食管的神经来源与分布特点,为临床行迷走神经保留式食管切除微创术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50例防腐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解剖观测食管各部的神经来源、分支分布特点及其主要分支的横径,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①食管颈、胸、腹3部的神经分别来源于迷走神经和交感干的分支,各部分支形式和密度不同;②左、右迷走神经主干沿食管两侧缘下行,与食管壁外膜以疏松结缔组织相连;③迷走神经在胸部的主要食管支和交通支与支气管和膈肌食管裂孔之间具有一定距离;④在胸部,迷走神经分出集中分支前、后的横径,左侧分别为(3.01±0.14)mm和(1.80±0.23)mm;右侧分别为(3.04±0.16)mm和(1.52±0.21)mm。结论:①食管的迷走神经来源于喉返神经、迷走神经主干和颈、胸交感干的分支;②临床上在术中可切断迷走神经的前或后交通支,保留其完整的左、右主干,对改善食管癌切除和食管-胃吻合术后胃肠功能以及预防复发性食管癌可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解剖一具成人男尸(50岁左右)时,在小网膜内发现一支粗大的静脉干,沿胃小弯向左上方伴随胃左动脉走行。其接受数支胃小弯和食管的静脉,在贲门前方绕过贲门切迹至胃底后面下行。途径膈下,左肾上腺内侧,又接受数支膈下静脉和一支粗的左肾上腺静脉,最后  相似文献   

5.
<正> 对腹段迷走神经10例进行了调查,计男9例,女1例(成人7例,儿童3例)。现报告如下: 观察结果一、腹段迷走神经干前干:位于膈肌裂孔下方食管肌层与浆膜层之间,10例中为单干型者9例,双干型者1例,行走方向:单干型从腹段食管左前上方斜向右下者6例,沿食管前壁左缘下行  相似文献   

6.
<正> 为了配合高选择性胃迷走神经切断术,我收集10例尸体(成年尸体5例,儿童尸体5例),采用剥离方法,对胃迷走神经解剖初步报告如下: 一、干数及行走方向前干:位于腹段食管的肌层与腹膜之间,10例解剖中,前干为单干型者9例,其中,7例行走方向是从腹段食管左上方斜向右下方,2例行于食管正中。前干为双干型者1  相似文献   

7.
胃贲门附近的静脉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50具尸体标本上剖查了分布于胃贲门附近的静脉。在食管和胃壁的外面观察到胃冠状静脉贲门食管支与附近静脉的三种直接吻合:与奇静脉系的吻合2例,与左膈下静脉的吻合5例,与门静脉左支的吻合7例。胃后静脉的出现率为62%,分布于胃后壁的上部,经膈胃韧带至隔下,然后经网膜囊后壁腹膜后向下注入脾静脉。左膈下静脉贲门食管支的出现率为14%。本文为提高门—奇静脉断流术的疗效,提供了必要的解剖学资料。  相似文献   

8.
大鼠膈神经移位迷走神经支配心脏的实验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大鼠膈神经移位迷走神经支配心脏提供显微解剖学依据。方法:20只健康雄性SD大鼠在10倍手术显微镜下解剖双侧膈神经、迷走神经及其分支。用游标卡尺(精确度为0.02mm)测量膈神经分支直径、长度,迷走神经各段的直径、长度及其与膈神经起始端的距离。结果:(1)大鼠膈神经分支有胸骨支、前外侧支、后支,迷走神经分支有咽支、喉前神经、返神经、心支和胸腹腔支。(2)大鼠膈神经主干起始端直径为(0.22±0.04)mm,其与迷走神经咽支、喉前神经、左侧返神经、右侧返神经、心支、锁骨上水平部的距离分别是(8.46±0.06)mm、(35.98±0.06)mm、(25.66±0.04)mm、(22.88±0.06)mm、(42.06±0.04)mm、(2.46±0.82)mm。结论:迷走神经锁骨上水平发出的主干与膈神经主干起始端较接近,可以与膈神经直接缝合。  相似文献   

9.
在118例标本上,借助放大镜对迷走神经在膈下和胃的分布进行解剖,结合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的需要,重点观察了胃底支、罪恶支、胃主神经、肝支和腹腔支。对迷走神经在胃的分支命名提出探讨。  相似文献   

10.
本人在湖北医学院解剖学教研室解剖一具老年女尸时,发现胃左动脉、胃右动脉、肝左动脉共干(见附图)。现报告如下:胃左动脉起自腹腔动脉前右缘,距腹腔干起始部1.2cm,外径3.4mm,至贲门发出食管支,然后转向右,沿胃小弯至幽门,沿途发出11条胃支入胃前后壁。该动脉自幽门处转折向左上,距肝脏左纵沟与横沟汇合1cm 处发出一分支入尾叶,长3cm,外径1.5mm。主干  相似文献   

11.
1 女尸35岁,身高1.58米,发育正常,死因不明,解剖后,发现腹腔干的分支异常.2 胃左动脉直接发自腹主动脉前壁,达贲门后分成两支,食管支向上沿食管走行,胃支沿胃小弯向右行.3 肝总动脉和脾动脉共干,平胃左动脉,起自腹主动脉前壁.肝总动脉分出后,从肝总动脉上直接发出肝左支,经肝门进入肝左叶,入肝门前,发出胆囊动脉,布于胆囊,后又发出胃右动脉,到达幽门后,沿胃小弯向左行,与胃左动脉吻合.肝总动脉终末分成两支:(1)肝右支,沿胆总管右侧上升,经肝门入肝右叶.(2)胃十二指肠动脉,在幽门的上方,分成胃网膜右动脉和胰十二指肠上动脉.分别布于胃、大网膜、胰、十二指肠.4 脾动脉沿胰上缘达脾门,入脾前分出两支胃短动脉,直达胃底,胃网膜左动脉沿胃大弯向右行,与胃网膜右动脉间没有吻合,主要布于大网膜和胃大弯.  相似文献   

12.
借助SXP-I型手术显微镜,观察测量了30例成人膈神经(颈段)的起源、长度、位置和血供,以及喉返神经前支在喉内的主要分支,结合组织学、AchE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了膈神经,喉返神经前支的横截面积,神经束、有髓纤维和运动纤维的数目;提出了用部分膈神经与喉返神经前支吻接结合喉返神经侧肌支切断植入环杓后肌的方法以治疗双侧喉返神经损伤引起喉麻痹的手术设想。  相似文献   

13.
人膈肌内神经分支分布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人膈的神经支配和肌内神经分支分布特点。方法:改良Sihler’s肌内神经分支染色法。结果:(1)一侧膈神经入肌后一般分为3—4支(3支型4例,4支型2例),1支(前支)向前内侧走行,支配胸部,1~2支(前外侧支)向外侧走行,支配肋部,最后1支(后支)最粗大,向后下走行,分为后外侧支和后脚支,分别支配膈中心腱外侧叶后外侧的肋部和腰部,各级神经的分支在肌束中部密集排列成神经丛。(2)6例标本均未发现左侧或右侧膈神经越过中线至对侧。(3)2例带肋间肌的标本肉眼未见有肋间神经分支进入膈。结论:(1)左、右膈神经分布于膈,未见左右侧膈神经重叠支配和优势支配。(2)膈神经的终末分支在肌束中部密集排列形成似“肾形”的神经丛带。  相似文献   

14.
大鼠胃的神经支配——荧光双标记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荧光双标记法,研究大鼠胃体与幽门的神经支配。延髓迷走神经背核(DmnX)、疑核(nA)和孤束核(nTs)均有标记神经元,部分标本脊髓胸段(T_(3~9))灰质后角V层、脊神经节(T_(0~8))和胸交感链中亦有标记神经元。结合观察结果,对胃的神经支配和外周神经标记的荧光染料选择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根据DmnX标记细胞的情况分析,表明胃体与幽门分别有迷走神经分支支配,部分神经纤维既有末梢分布于胃体,亦有末梢分布于幽门。支配胃体的神经纤维密度远较幽门部为大。根据胸交感链中存在标记神经元的情况,提出支配胃的节前交感纤维有部分是在交感链中换神经元。  相似文献   

15.
肋间臂神经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为乳癌腋清扫术中保留肋间臂神经(ICBN)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对25具成人尸体的50侧腋区进行了解剖,对肋间臂神经及上下相邻皮神经的走行、分支、支配、粗细等情况进行解剖观察。结果:ICBN可分为缺如型、单干型、单干分支型、双干型及3干型;84%的臂内侧皮神经与ICBN上支、上干相交通;34%的第3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可发支支配腋窝底;3侧第1肋间神经外侧皮支主干进入上臂内侧。结论:肋间臂神经为第2肋间神经外侧皮支的分支,通常为上支或上干,与臂内侧皮神经联合构成,可有第3或第1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参与。其损伤可造成乳房切除术后疼痛综合征,乳癌腋清扫术中经胸小肌后方或经腋静脉下方能顺利找到该神经并加以保护。  相似文献   

16.
胃裸区的冠状断层解剖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给胃底部和食管腹段疾病的现代影像学诊断和外科治疗提供实用的形态学依据。方法:用成人躯干部连续冠状断层标本30例,研究了胃裸区在连续冠状断层上的典型表现及胃裸区内的结构。结果:(1)胃膈韧带右层与小网膜的后层相续,左层与膈脾韧带右层及胃脾韧带后层相续,向下左、右层靠拢而续为胃胰襞左部。在冠状断层上寻找胃裸区的最佳层面在A11(下腔静脉前份层面(和A12(下腔静脉中份层)。(2)胃裸区居胃膈韧带的左、右层之间,其存在率为100%。胃裸区内除有迷走神经后干,血管、淋巴结外,左肾上腺、左肾上极及胰体上份亦可进入其内。结论:(1)胃为腹膜间位器官。(2)国膈韧带很短且两层间的距离较宽,加上胃裸区较大,胃底后壁的活动度较小,在施行胃底和食管腹段手术构解胃底后壁时,对胃裸区内的结构应给与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17.
胃小弯侧动脉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解剖观察胃小弯侧的动脉供应及其变异,为临床上腹部手术、胃癌介入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随机收集经福尔马林处理过的74具成年尸体,观察胃动脉的起源、行径及其分支分布范围,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在本组标本中,胃左动脉起源于腹腔干者72例,占97.3%;起于肝左动脉者2例,占2.7%.胃左动脉发出副肝左动脉者4例,占5.4%;发出替代性肝左动脉者4例,占5.4%.另有4例其变异更为特殊,占5.4%,其中有2例,替代性肝左动脉直接由腹腔干发出,后者再发出3支胃动脉,供应食管下部、胃的贲门部和胃体前壁小弯侧的部分;1例胃左动脉的前、后支直接由腹腔干发出;另1例除拥有常规的胃的动脉来源外,腹腔干还直接发出1支粗大的胃动脉供应贲门部的右上份.胃右动脉起源于肝固有动脉者48例,占64.8%;起于肝总动脉者10例,占13.5%;起于肝左动脉者9例,占12.2%;起源于胃十二指肠动脉者7例,占9.5%.结论 胃小弯侧动脉变异率较高,掌握其变化规律,对临床医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嚼肌神经的显微外科解剖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查明嚼肌神经的分支,走行和粗度以便与面神经吻合治疗面瘫,本文观察了60侧嚼肌神经。嚼肌神经可分为单干型(12%),双干型(68%)和三干型(20%)。同时并确定了嚼肌神经的分段,测量了各段神经的长度和粗度。嚼肌神经主干第二段和前干第一段是选择手术的最佳部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肋间臂神经(Intercostobrachial nerves,ICBN)切除治疗腋臭的可行性,并提供相关解剖学基础。 方法 对25具成人尸体的50侧腋区进行解剖,观测腋窝被毛区的神经支配情况;另对合并腋臭的20例乳癌患者分两组进行切除或保留ICBN的手术,观察切除ICBN对腋臭的影响。 结果 ICBN可分为缺如型(4%)、单干型(10%)、单干分支型(50%)、双干型(28%)及3干型(8%);95.83%的 ICBN均参与腋窝被毛区的支配,其中,单干型全部分支进入腋窝被毛区,单干分支型及多干型者则由下支或下干支配腋窝被毛区,其上支、上干单独或与臂内侧皮神经汇合进入上臂内侧;34%的第3肋间神经外侧皮支可发支达腋窝被毛区。乳癌根治术中切除ICBN可消除腋臭,保留ICBN者腋臭无变化。 结论 切除ICBN或其上支、上干,从而消除腋窝被毛区汗腺的分泌以治疗腋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笔者在解剖一具老年女性尸体标本时,发现腹腔干存在罕见变异现象,为积累资料,提供临床参考,现报道如下: 胃脾动脉干外径6.4mm,在主动脉裂孔稍下方起自腹主动脉前壁,垂直下行 1.3 cm后分为胃左动脉和脾动脉。胃左动脉外径4.0 mm,在小网膜内行向左上方,在距起始部位 1.7 cm和2.9cm处分别发出胃体支和食管支进入胃体、胃底和食管下段,本干继续上行,向右上方沿肝脏下缘呈弓形走行 1.8 cm后发出副肝左动脉进入肝左叶,本干则继续走行至门静脉左前方分为2支(图1)。第1支为肝固有动脉,外径3.0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