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研究了80例腹股沟旋髂浅动、静脉与腹壁浅动、静脉。二、旋髂浅动脉单干起始占51.85%,外径为1.64±0.08毫米;共干起始占43.31%。不论单干或共干,绝大多数自股动脉发出,且以外侧壁为主。该动脉缺如者占4.84%。旋髂浅动脉距腹股沟韧带下方为21.05毫米,距交点为22.46毫米。三、腹壁浅动脉单干起始者占40.82%。其外径为1.67±0.11毫米;共干起始者占45.85%;缺如者占13.16%;右侧出现一例双腹壁浅动脉。该动脉距腹股沟韧带下方为28.59毫米。四、旋髂浅动脉与腹壁浅动脉共干起于股动脉者,其外径为1.96毫米;起点距韧带下方为21.44毫米,距交点为23.95毫米。五、旋髂浅静脉单干注入者占63.45%,其外径为2.79±0.16毫米,借合干注入者占32.69%,呈二支分别注入者占1.35%,缺如者占2.51%。该静脉距韧带下方为38.10毫米,距大隐静脉入口为3.66毫米。六、腹壁浅静脉单干注入者占54.75%,其外径为2.75±0.22毫米,合干注入者占24.17%,呈二支注入者占19.73%,缺如者占1.36%。该静脉注入处距韧带为34.59毫米,距大隐静脉入口为3.59毫米。七、对动脉的起始、血管外径,距腹殴沟韧带的距离,动脉的存缺以及皮瓣血管的选择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在观察的50例标本中,阴部外浅动脉多分为上、下两主支(82%),两主支来自一个阴部外浅动脉干的占66%。阴部外浅动脉干和具有独立起源的上、下主支,大都起自股动脉。动脉干或上、下主支穿入浅层的位置在大隐静脉末段的内侧缘或外侧缘,并集中在股动脉起点向内10毫米、向下50毫米为中心的一个半径为15毫米的圆内。如果动脉干、上主支、下主支与大隐静脉相遇时,动脉干和下主支多跨过静脉的后方,上主支多跨过静脉的前方。上主支主要分布于耻骨上区、耻骨前区和腹股沟内侧份。采用上主支为游离皮瓣动脉蒂时,可以用股动脉起点下50毫米处与耻骨结节间的连线作皮瓣轴。下主支主要分布于股内侧部上份和耻骨前区。采用下主支为游离皮瓣动脉蒂时,可以用股动脉起点下50毫米处作与耻骨嵴平行的线为轴。上、下主支起始处管径与分布范围密切正相关。阴部外浅静脉大都是阴部外浅动脉的伴行静脉(82%)。讨论了采用有关皮瓣的有利条件。  相似文献   

3.
<正> 股动脉近侧区血管是指股动脉近端发至腹股沟区的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和发至阴囊(或大阴唇)的阴部外浅动脉。以及回流于大隐静脉的上述区域内的三条同名静脉。本文对30具3岁左右的童尸(计60侧)该区域的血管在显微解剖镜下进行了剥离、观察和测量。  相似文献   

4.
教科书和不少文献提及的旋髂浅动脉只有一支,即浅主支,忽略了还具有一条恒定的深主支。本文共观察50例标本,由旋髂浅动脉干分为浅、深两主支的占56%。浅主支的出现率为86%,发出后迅速穿深筋膜进入浅层,穿出点多在以股动脉起点外侧15毫米、向下10毫米处为中心的附近。浅主支的行程以股动脉起点下15毫米处与髂前上棘的连线为轴线,末支多转入腹外侧部。浅主支主要分布于腹股沟外侧半的两侧。深主支恒有,其行程以腹股沟韧带下15毫米处一条与韧带平行的线为轴线,末支多转入臀部,主要分布股外侧部上份和臀部。深主支穿深筋膜处,多在髂前上棘之下20毫米处的附近。旋髂浅动脉两主支起始处的管径各与其分布的范围大小密切相关。旋髂浅静脉的走向和旋髂浅动脉的一个主支相似,或在两主支之间(70%)。讨论了采用有关皮瓣的轴、厚薄和范围等问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腹壁浅动脉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及其在头颈修复中的意义。 方法 在10例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标本上,解剖观察并测量腹壁浅动、静脉的起源、走行、分支、分布、外径、蒂长及与周围血管的毗邻关系。 结果 腹壁浅动脉的出现率为90%(18侧),管径为(1.48±0.44) mm(0.85~2.43  mm), 蒂长为(4.8±1.18) cm (2.56~7.02 mm),腹壁浅静脉恒定,管径为:(2.33±0.71) mm (1.46~4.05 mm),蒂长为:(5.45±1.2) cm(4.03~8.42 cm),当腹壁浅动脉缺如或管径细小、位置靠内侧时,外侧旋髂浅动脉上升支代偿性增粗。 结论 腹壁浅动脉皮瓣血供可靠,面积充足,供区损伤小,可选择性的应用于头颈部的多种软组织缺损修复。  相似文献   

6.
在41侧成人尸体上,观察了 Scarpa's 筋膜及其血供,营养该筋膜的主要动脉为腹壁浅动脉、旋髂浅动脉和阴部外浅动脉,其起点外径均为1.4mm。对该筋膜瓣的特点和临床应用有关问题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7.
观察了50例标本股前部上份的皮瓣动脉,股前部上份皮瓣动脉来源有二:①腹股沟区三支浅动脉的股皮支,它们又可以分成主要分布股部的股皮支和分布其它皮区为主但同时分布股部的过路皮支,前者又分长、短两种。②股部深动脉的直接皮炎。股前部份上内侧半的皮肤主要由阴部外浅动脉的股皮支分布,外侧半主要由旋骼浅动脉的股皮支分布。这两支动脉可考虑用作相应皮瓣的血管蒂。阴部外浅动脉的股皮支主要来自下主支,当下主支具独立起源时,可考虑用下主支作为皮瓣动脉蒂。  相似文献   

8.
<正>笔者在解剖1具中年男性尸体标本过程中,发现其左侧大隐静脉及属支数目、注入位置均有变异,较为罕见,现报道如下。修洁大隐静脉,近侧段发现6条属支。其中腹壁浅静脉有2条,位于外侧的1条腹壁浅静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25 mm处与旋髂浅静脉汇合,向内下方斜行9mm后,与位于内侧的1条腹壁浅静脉汇合成,继续向内下方斜行6 mm后,与股外侧浅静脉汇合成1短粗干,直接注入股静脉。阴部外静脉在隐静脉裂  相似文献   

9.
<正> 就我室教、学员解剖的五十侧成年尸体(男28侧,女22侧)的大隐静脉观察结果如下:一、大隐静脉近端属支大隐静脉接近汇入股静脉处,收纳五条属支:①腹壁浅静脉;②阴部外浅静脉;③旋髂浅静脉;④股内侧浅静脉;⑤股外侧浅静脉。可分如下五型:  相似文献   

10.
用固定后的成年尸体27具(男18,女9)解剖显露腹壁下血管,对动脉及其分支的起始位置、长度、管径、行程等作了观测;对静脉观测了在其汇合前的行程、支数和管径(将动、静脉压扁后测其外径)。结果如下。一、腹壁下动脉的起源、发出部位、长度,外径:54侧腹壁下动脉均为单支型,其中53例发自髂外动脉,发出部位:在腹股沟韧带上方者50侧,仅3侧在其后方。起点至腹股沟韧带的垂直距离:右侧为14.0±8.0(0~47.5)mm,左为15.1±8.0(0~40)mm。罕见1例(左侧)在腹股沟韧带下方29.8mm处起自旋股内侧动脉,折向上行,穿腹股沟韧带深面达腹前壁,入脐外侧襞。腹壁下动脉长度(自起点至分出终末支处):右侧134.1±23.6(100.0~  相似文献   

11.
正旋髂浅动脉多发自腹股沟韧带下方1.0~4.0 cm,其他可发自旋髂深动脉、旋股外侧动脉、股深动脉或旋股内侧动脉,单干或者共干。旋髂浅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共干起源于股动脉的情况临床尚未见报道。笔者在解剖1具青年男尸时发现其右侧存在此类变异(图1),现报道如下:本例标本右侧旋髂浅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于腹股沟韧带下方2.5 cm处共干,起始处外径3.5 mm,起于股动脉外侧壁,共干长1.5 cm,随即分出旋髂浅动脉与旋股外侧动脉降支。(1)旋髂浅动脉,起始处外径1.5 mm,向外侧横向走行1.0 cm分出1横支分布于股骨大转子附近,主干向髂前上棘方向走行于深筋膜层,分布于附近的皮肤及筋膜。  相似文献   

12.
股深动脉起始于髂外动脉 ,实属罕见。教学过程中 ,在一例经红色乳胶灌注的成人女尸上 ,发现其右侧股深动脉高位起始 ,并分支异常动脉。现报道如下 :股深动脉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 1.2cm处起自髂外动脉 (附图 ) ,其外径 9mm ,总干长 5.3cm ,伴股动脉外侧下行。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 1.5cm处 ,股深动脉向内侧发出阴部外动脉 ,外径 1.0mm ,穿筛筋膜内侧行 ,分布于阴阜 ,大阴唇 ;同时向外侧发出旋髂浅动脉 ,外径 1.2mm ,向外上斜行至髂前上棘附近 ,分布于皮肤和浅筋膜。距髂前上棘 9.9cm ,腹股沟韧带中点下方 5.5cm处 ,旋股内 ,…  相似文献   

13.
股深动脉及旋股内、外侧动脉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就西南地区400例(男298、女102)成人尸体观察了股深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情况,据此将股深动脉分为六型,深全干型为常见型,占63.5±2.41%;深外干型、深内干型次之;深孤独干型为少见型。各型的出现率与国内的报导基本一致;中国人与日本人之间也无差异;中国人与欧美人之间深全干型、深外干型出现率有明显差异。本文未发现各型股深动脉之间存在男女性的差别和左右侧的差别。股深动脉以起源于股动脉的后侧壁最多,占45±2.48%。本文测量了股深动脉起点距股动脉起点的距离,其中深全干的距离在男性为3.38±1.038厘米;在女性为2.49±0.939厘米。在100例标本测量了股动脉和股深动脉、旋股动脉的管径,股动脉在腹股沟韧带处的管径,平均为0.95±0.211厘米;股深动脉的管径,平均为0.71±0.108厘米。本文在369例标本中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的升支和降支与隐神经和股内侧肌神经的关系。动脉与神经的关系可分为10种型式。股内侧肌神经通常分为近侧支和远侧支,此二支神经与动脉的关系有时并不一致,此点尚未见其他作者报导。在287例标本上观察了大隐静脉汇入股静脉的平面与股深动脉起点平面的关系,以大隐静脉末端低于股深动脉起点的为多数,占48.8±2.95%。从296例标本中发现10例深内干或旋股内侧动脉跨过股静脉的前面。  相似文献   

14.
髂内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了320侧成人的髂内动脉及其主要分支。髂内动脉的起点多平第五腰椎和腰骶椎间盘的高度(80.94%),在左、右侧之间,多数是右高于左;在男、女性之间,有男高于女的趋势。依髂内动脉发出臀上、臀下和阴部内动脉三大分支的情况,将髂内动脉的分支型式分为五大型共10个分型。各型中,以先发出臀上动脉,后发出臀下阴部干的(Ⅰ型)最多,占55.94%。髂内动脉三大分支与骶丛的主要位置关系是:臀上动脉多数穿过腰骶干与第一骶神经之间(79.06%);臀下动脉以经骶丛前方出盆的较多(51.65%);阴部内动脉绝大多数经骶丛前方出盆(94.69%)。髂腰动脉只有一支的占65.62%,有二支的占30%,有三支的占4.38%。髂腰动脉多数直接起于髂内动脉或臀上动脉。骶外侧动脉的支数为1—6支不等,其以有二支的为最多,占63.74%。骶外侧动脉多数起自臀上动脉。闭孔动脉起于髂内动脉系的占80%,起于髂外动脉系的占17.19%,起于髂内、外动脉系的占2.81%。直肠中动脉以起于阴部内动脉的较多。子宫动脉多数只有一支,有11例标本有两支子宫动脉,这些动脉多发自髂内动脉的脐动脉段。副阴部动脉的出现率颇高,占24.37%,该动脉经耻骨联合下方出盆,分布于阴茎或阴蒂。  相似文献   

15.
旋髂深动脉的外科解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报告50具成人尸体的旋髂深动脉,观察了经过,支数,起始处,穿筋膜的管径,以及动脉的分布范围,着重对外科应用的关系。结果旋髂深动脉多数起于髂外动脉(59±4.91%),口径多在2.1-2.5毫米之间(42±4.93%),距离腹股沟韧带0.5-1.0厘米居首位(77±4.20%)。  相似文献   

16.
正笔者在行一成年男性盆腔解剖时,发现其左侧闭孔动脉与腹壁下动脉共干起源于髂外动脉,且闭孔动脉还发出膀胱下动脉和前列腺动脉。闭孔动脉直接或与腹壁下动脉合干发自髂外动脉属于异常闭孔动脉,国人的出现率为17.95%±1.21%。而异常闭孔动脉发出膀胱下动脉和前列腺动脉情况少见,为积累国人资料和为临床提供参考,现将该变异报道如下。左侧髂外动脉于骶髂关节处由髂总动脉分出后,沿腰大肌表面下行,在腹股沟韧带中点上方由髂外动脉前壁内侧发出一短干,该干即为  相似文献   

17.
阴股沟区皮瓣用于阴道再造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15具成年女性尸体上,观察了30侧阴股沟区皮瓣的血管和横径。皮瓣前部由阴部外动、静脉和髂腹股沟神经分布。后部由阴唇后动、静脉和神经分布。此外,来自闭孔动脉肌支和旋股内侧动脉肌支的皮动脉(阴股沟动脉)亦分布于皮瓣。测量了上述血管和神经的外径、长度及其体表投影。该皮瓣皮肤薄而柔软、血管和神经分布丰富,以阴部外血管和髂腹股沟神经为蒂的无毛区皮瓣适用修复其他部位的皮肤缺损;以阴股沟血管为蒂的皮瓣,或以阴唇后血管和神经为蒂的皮瓣适合于阴道再造。  相似文献   

18.
在大隐—股静脉端侧吻合性畸桥转流术治疗髂股静脉栓塞中,解剖健侧大隐静脉时,发现有2条等粗(3.5mm)大隐静脉同时汇入股静脉,内侧1条大隐静脉在近端有阴部外浅静脉和股内侧静脉汇入,外侧条大隐静脉有腹壁浅静脉、旋髂浅静脉和股外侧静脉汇入。术后将两条  相似文献   

19.
以旋髂深血管或腹壁主要升支为蒂腹膜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12具灌注红色乳胶和墨汁的人尸体的显微解剖发现,旋髂深动脉的腹壁主要升支为腹前外侧壁层腹膜的主要营养血管。腹壁主要升支大多起旋髂深动脉的腹股沟段,走行于腹内斜肌和腹模肌之间,并向深面发支营养壁层腹膜。腹壁主要升起始处动脉口径1.4±0.4mm,伴行静脉口径2.0±3.4cm。结果提示:以旋髂深动脉或腹壁主要升支为蒂可形成腹膜组织瓣,可局部转位或游离移植用于修复尿道,输尿管,肝外胆道和中等口径血管  相似文献   

20.
闭孔动脉的起源及股环与邻近血管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了320侧中国成年人闭孔动脉的起源和股环与邻近血管的比邻关系。每侧有一支闭孔动脉的共309例,其中起源于髂内动脉系的254例,起源于髂外动脉系的55例。每侧有两支闭孔动脉的共11例,两动脉均起源于髂内动脉系的二例,两动脉分别起源于髂内动脉系和髂外动脉系的九例。闭孔动脉在髂内动脉系的起源点比较分散,与髂内动脉的分支类型没有什么关系。起源于髂外动脉系的异常闭孔动脉,按侧别计,其出现率为20%;按尸体计,其出现率为33.13%。中国人的异常闭孔动脉的出现率与日本人接近,而低于欧美人。异常闭孔动脉的出现率在左、右侧之间和男、女性之间均无显著差异。分析了异常闭孔动脉的行程及其与股环的位置关系,其中具有临床意义的是闭孔动脉行经股环的内侧、紧贴陷窝韧带的后方下行,出现率占总数的5%,较其他作者所报导的出现率高,值得重视。此外,在42.5%的标本中,有较大的静脉行经股环内侧汇入髂外静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