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中NO、MDA、SOD的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建立大鼠实验性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 ,观察结肠组织中NO、MDA、SOD的变化。方法 :30只Wistar大鼠 ,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组、治疗组各 10只 ,实验组和治疗组用乙酸灌肠建立大鼠溃疡性结肠炎的模型后 ,分别给予生理盐水、SASP 80mg/(kg·d)各 1ml/d灌肠 ,采用组织病理学进行损伤指数评分 ;生化法检测组织中NO、MDA、SOD值。结果 :实验组NO[(5 .19± 0 .4 5 ) μmol/g蛋白 ]、MDA[(30 .6± 2 .18)nmol/g蛋白 ]均显著增高于对照组 [(1.96± 0 .2 9) μmol/g蛋白 ,(6 .82± 0 .81)nmol/g蛋白 ,P <0 .0 1]、治疗组 [(2 .98± 0 .2 7) μmol/g蛋白 ,(14 .79± 1.92 )nmol/g蛋白 ,P <0 .0 1) ];实验组 [SOD(11.0 6± 1.82 )U/g蛋白 ]显著降低于对照组 [(2 2 .2± 1.6 2 )U/g蛋白 ,P <0 .0 1]、治疗组 [(17.7± 1.76 )U/g蛋白 ,P <0 .0 1],实验组的损伤指数 (3.89± 0 .78)显著高于治疗组 (1.30± 0 .4 8,P<0 .0 1)。治疗组与对照组各值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自由基参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理过程 ,降低自由基水平可以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提供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一氧化氮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秀东  赵萍  严文康 《河北医学》2004,10(4):327-329
目的 :观察细菌性脑膜炎 (简称细菌脑 )患儿脑脊液一氧化氮 (NO)含量的变化及其与脑损伤程度的关系。方法 :应用比色法检测 30例细菌脑患儿脑脊液中NO的含量 ,并设 2 7例无中枢神经系统病变的患儿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前细菌脑全组患儿脑脊液NO含量 [(2 0 .72± 6 .4 5 ) μmol/L]明显高于对照组 [(7.2 3± 2 .31 ) μmol/L],差异有显著意义 (t=1 0 .2 9,P <0 .0 1 ) ,其中颅高压组含量升高更明显 [(2 4 .2 0± 5 .4 6 ) μmol/L],与非颅高压组 [(1 7.94± 7.0 4 ) μmol/L]比较 ,差异亦有显著意义 (t =2 .76 ,P <0 .0 1 ) ;治疗后细菌脑全组患儿颅高压和非颅高压组患儿脑脊液NO含量均下降至对照组 (正常 )水平。结论 :NO参与细菌脑的病理生理过程 ,其升高的幅度与脑损伤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对称咀嚼肌力对SD大鼠髁突软骨改建的影响.方法通过手术切除一侧颞肌和肉毒神经毒素A注射一侧咬肌,建立不对称咀嚼肌力SD大鼠动物模型,每组6只,分别于建模后3、6、9周处死动物,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TGF在大鼠髁突软骨中的表达.结果 CTGF在髁突软骨增殖层、成软骨细胞层和肥大层表达;实验组CTGF的表达均较空白对照组增强(P<0.05);实验组双侧髁突CTGF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实验组术后6周CTGF表达强于术后3周,术后9周强于术后6周(P<0.05).结论不对称咀嚼肌力可上调髁突软骨细胞CTGFmRNA的表达,CTGF介导了应力对髁突软骨的改建.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发育期SD大鼠髁状突颈部骨折对下颌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和凋亡活性的影响.方法18只4周龄SD大鼠,分为髁状突骨折组及空白对照组,分别于术后1周、3周、5周时脱颈处死,取骨折组手术侧、非手术侧及空白对照组髁状突软骨,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TUNEL染色,观察髁状突软骨细胞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和凋亡细胞数.结果在各时间点,手术侧、非手术侧的PCNA阳性细胞数存在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5周,空白组与手术侧PCNA阳性细胞数有统计学差异(P<0.01);术后3周,非手术侧大鼠髁突软骨中凋亡细胞数明显增多,手术侧凋亡细胞数随时间推移明显降低;术后1周,手术侧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非手术侧(P<0.01);术后3周,非手术侧的凋亡细胞数明显多于手术侧(P<0.01);术后1、5周,空白组与手术侧凋亡细胞数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一侧髁状突颈部骨折导致两侧髁状突所受应力失衡,影响两侧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平衡,进而影响下颌骨及颌面部的发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血浆可溶性E -选择素和P -选择素在感染性心内膜炎 (IE)患者血栓形成过程中 ,对炎症诱导的凝血因子前体 (酶原 )变化和内皮细胞活性改变的作用。方法  6 3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纳入研究 ,并在开始抗生素治疗 3d内 ,完成经食道超声心动图 (TEE)检查 ,其中 15例住院期间发生栓塞事件。另将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 35例设为对照组 ,于入院 /门诊体检时空腹抽外周静脉血测IE患者中发生血栓事件者和未发生血栓事件者及正常对照组的血浆sE -SLT和sP -SLT水平。结果 IE栓塞 (+)组赘生物检出率较高 ,但与IE栓塞 (- )组比较 ,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 (86 .7%vs 6 2 .5 % ,P >0 .0 5 ) ,但前者赘生物的最大径较后者大 ,并有显著差异 [(13± 5 )mmvs (9± 4 )mm ,P <0 .0 5 ]。IE栓塞 (+)组血浆sP -SLT水平明显增高 ,与IE栓塞 (- )组和对照组比较均差异显著 [(6 0 .31± 6 .6 3) μg/Lvs (30 .72± 5 .33) μg/L ,P <0 .0 0 1,和(6 0 .31± 6 .6 3) μg/Lvs (2 7.39± 5 .5 8) μg/L ,P <0 .0 0 1]。同样 ,IE栓塞 (+)组血浆sE -SLT水平也明显增高 ,与IE栓塞 (- )组和对照组比较都差异显著 [(76 .0 6± 9.37) μg/Lvs (4 0 .6 5± 6 .6 9) μg/L ,P <0 .0 0 1和(76 .0 6± 9.37) μg/Lvs (37.2 3± 5 .76 ) μg/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观察生长分化因子-5(GDF-5)在大鼠颞下颌关节发育早期髁状突软骨中表达的时空变化特点,探讨GDF-5在髁状突软骨发育中的意义.方法建立大鼠胚胎(E)13、15、17、19、21 d的颞下颌关节发育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GDF-5在颞下颌关节早期发育的不同时期髁状突软骨中的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GDF-5在髁状突软骨的发育过程中具有时空特异性,GDF-5在E13 d的髁状突细胞凝聚区中开始表达,在E15 d的增殖层及成软骨细胞层表达较强,之后表达减弱;GOF-5在肥大细胞层表达由弱至强又减弱;GDF-5在髁状突软骨不同发育时间、不同分化阶段的表达水平不同.结论 GDF-5参与调控髁状突软骨细胞增殖、分化及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癌症患者血浆和组织浸液凝血酶调节蛋白 (TM)的浓度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用 ELISA法检测 188例癌症患者血浆 TM和 2 4例癌组织及其邻近正常组织浸液的 TM浓度。结果 :癌症患者血浆 TM水平[(33.4 7± 14 .2 5 ) μg/ L]明显高于对照组 [(2 0 .4 0± 7.2 2 ) μg/ L,P<0 .0 1],癌症转移组 [(4 1.6 8± 16 .96 ) μg/ L]明显高于对照组 (P<0 .0 1) ,术后组患者 TM[(18.4 5± 9.96 ) μg/ L]比术前组 TM[(2 8.2 9± 11.74 ) μg/ L]明显回落 (P<0 .0 1) ,术后复发转移组 TM水平 [(34.5 0± 12 .5 7) μg/ L]明显增加。肺癌、胃癌和胰腺癌三种转移性癌均明显高于各自的非转移性癌 (P<0 .0 5~ 0 .0 1) ,而非转移的胃癌、胰腺癌、食道癌、大肠癌和喉癌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 .0 5 )。癌组织浸液 TM[(6 47.71± 317.5 1) μg/ L]显著低于其邻近正常组织 [(14 5 5 .6 3± 772 .2 2 ) μg/ L,P<0 .0 1],而其血浆 TM则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 :癌症患者血浆 TM水平升高与癌的扩散转移有关 ,其水平可作为判断病情进展和转移的一个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异常咬合关系对成年大鼠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方法:选用19周龄雄性Wistar大鼠50只作为研究对象,按实验目的将大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操作对照组(10只)和空白对照组(10只)。应用螺旋拉簧以60g力作用于实验组大鼠的上颌第一磨牙,使其近中移动,形成异常咬合关系。加力后2周、3周、4周、5周、6周分别处死6只实验组大鼠,2只操作对照组大鼠和2只空白对照组大鼠。取其颞下颌关节做HE染色、Masson染色,观测髁状突的变化。结果:1.实验组髁状突纤维层表层的胶原纤维间水肿,组织松解,形成细小的裂隙;胶原纤维从表面剥离;肥大层变薄;初期骨小梁出现轻度的排列紊乱,其后骨小梁排列趋于恢复;2.髁状突软骨厚度变化:实验组可见髁状突软骨厚度下降,由后向前依次变薄。前带厚度随时间变化不明显,后带的变化程度最大;3.Masson染色结果:在实验组中髁状突软骨和软骨下骨出现红染增加。结论:异常咬合将导致大鼠颞下颌关节出现退行性变,主要表现为髁状突软骨变薄和纤维层的轻度破坏。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新生儿脐带血中 β与 γ珠蛋白 m RNA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检测 2 3例新生儿脐带血和 2 5例正常对照组外周血中 β与 γ珠蛋白 m RNA水平。结果 :脐带血中 γ/ (β+γ) m RNA比值 [(4 4 .0 8±2 2 .4 1 ) % ]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1 .5 5± 4 .1 4 ) % ](P <0 .0 0 1 )。脐带血中胎儿血红蛋白 (Hb F)比值 [(5 8.1 1± 7.1 9) % ]也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0 .6 3± 0 .32 ) % ](P <0 .0 0 1 )。结论 :脐带血中 γ/ (β+γ) m RNA及 Hb F水平增高 ,可能说明出生时 γ珠蛋白仍未完全关闭 ,尚有部分表达  相似文献   

10.
参附注射液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 观察参附注射液 (GMPS)治疗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疗效 .方法 采用 GMPS随机对 30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 2 wk治疗 ,另设 30例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为对照组 .对治疗前后患者甲襞微循环等指标进行测定 ,并观察症状及生命体征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GMPS能更明显地增加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甲襞微循环的管襻密度[(7.0± 1.1)条· mm- 2 vs (6 .0± 1.0 )条· mm- 2 ,P<0 .0 1]、管襻直径 [输入枝 (4 .5± 0 .6 ) μm vs(3.8± 0 .5 ) μm,输出枝 (6 .8± 0 .8)μm vs (5 .9± 0 .7)μm,P<0 .0 1]、管襻长度[(2 36± 5 1) μm vs(16 2± 6 2 ) μm,P<0 .0 1]和血流速度[(10 10± 2 2 1)μm· s- 1 vs (789± 195 )μm· s- 1 ,P<0 .0 1],减少交错 [(1.6± 0 .6 )条· m m- 2 vs(2 .0± 0 .4)条· mm- 2 ,P<0 .0 1]和畸形 [(0 .3± 0 .1)条· mm- 2 vs (0 .5± 0 .1)条·mm- 2 ,P<0 .0 1]的管襻数 ,更明显改善红细胞的聚集性 (治疗后轻度及正常为 16 / 30 vs8/ 30 ,P<0 .0 5 ) .结论  GMPS可能通过改善患者的微循环而起到对不稳定性心绞痛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Ⅰ型骨形态发生蛋白(BMP)受体活化素Ⅰ型受体(ACVR1)对出生后小鼠下颌骨髁突软骨(MCC)细胞形态、增殖和分化的影响,为研究MCC相关性疾病的病因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采用Cre-LoxP系统构建在C57BL/6J小鼠MCC细胞中条件性敲除ACVR1基因的动物模型。将基因型为Acvr1fx/fx;RS/RS和Acvr1+/-;Osterix (+)/(-)的雌性和雄性小鼠配对合笼,以子代Osterix-Cre (+);Acvr1fx/-;RS/+基因型小鼠为实验组,Osterix-Cre (+);Acvr1fx/+;RS/+小鼠为对照组。分别取新出生(n=3)、出生后21天(PN21)(n=4)和出生后42天(PN42)(n=5)雄性小鼠,X-gal染色检测MCC组织中Osterix-Cre表达,micro-CT法检测2组小鼠下颌骨髁突宽度和髁头长度,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析2组小鼠MCC细胞形态及各层软骨厚度,免疫组织化学(IHC)染色检测2组小鼠MCC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阳性细胞数和Ⅹ型胶原水平。结果:X-gal染色和IHC染色,ACVR1条件性基因缺失小鼠模型构建成功。在PN21时,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下颌骨髁突宽度和髁头长度明显变短(P<0.05);2组小鼠MCC细胞形态表现和结构无明显差异。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肥大软骨细胞层(Hy)和成软骨细胞层(Ch)这2层及Hy单层MCC组织中PCNA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多(P<0.05或P<0.01)。在PN42时,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部分下颌骨髁突软骨细胞形态异常,部分髁突肥大软骨细胞的排列紊乱,实验组小鼠髁突软骨前1/3区的Hy和中1/3区除Hy以外的其他层细胞厚度明显增大(P<0.05或P<0.01);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小鼠MCC组织各层PCNA阳性细胞数和Ch中Ⅹ型胶原水平明显升高。结论:ACVR1通过抑制MCC细胞增殖和成软骨细胞向肥大软骨细胞的分化,从而影响MCC细胞形态及MCC组织结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对H型高血压患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影响,旨在探讨临床治疗该病的有效疗法,促进患者尽早康复。 方法 选取金华市中心医院2018年9月—2019年9月诊治的86例H型高血压患者,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分成A组(43例)与B组(43例),分别运用马来酸依那普利片与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血压水平(收缩压、舒张压)、降压效果、Hcy水平以及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 结果 B组治疗后的收缩压、舒张压[(119.5±9.2)mm Hg、(79.5±7.0)mm Hg]均低于A组[(136.3±10.4)mm Hg、(87.1±8.3)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934、4.590,均P<0.05);B组降压效果的总有效率(93.0%,40/43)高于A组(76.7%,3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0,P<0.05);B组治疗后的Hcy水平[(10.5±3.3)μmol/L]低于A组[(13.8±3.6)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31,P<0.05);B组治疗后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颈动脉斑块面积[(1.13±0.16)mm、(19.87±1.82)mm2]均小于A组[(1.19±0.17) mm、(21.79±1.89)m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5、4.798,均P<0.05)。 结论 马来酸依那普利叶酸片治疗H型高血压的疗效理想,可降低患者血压与Hcy水平,且可改善颈动脉彩超检查结果,降压效果的总有效率高,有助于稳定患者病情,促使其尽早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川芎嗪对哮喘小鼠血清干细胞因子(stem cell factor,SCF)表达的影响,及抑制气道炎症的作用.方法:24只雄性BALB/c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正常对照组(A组)、哮喘模型组(B组)、小剂量川芎嗪组(C组,40 mg/kg)、大剂量川芎嗪组(D组,80 mg/kg),每组6只.用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气道病理改变;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SCF含量.结果:小鼠血清中SCF含量哮喘组(114.9±27.3)p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48.6±11.2)pmol/L(P<0.01);小剂量川芎嗪组(70.6±7.9)pmol/L与大剂量川芎嗪组(51.4±8.1)pmol/L均明显低于哮喘组(P均<0.01);肺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EOS)和淋巴细胞总数,管壁面积/支气管管腔内周长(WA/Pi)和支气管平滑肌面积/支气管管腔内周长(ASM/Pi)哮喘组分别为(32.6±4.5)个/mm2、(1.196±0.111)mm、(0.292±0.027)mm,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6±1.2)个/mm2、(0.571±0.057)mm、(0.139±0.014)m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小剂量川芎嗪组分别为(26.0±2.5)个/mm2、(0.949±0.105)mm、(0.243±0.027)mm,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大剂量川芎嗪组分别为(12.1±1.6)个/mm2、(0.875±0.111)mm、(0.178±0.023)mm,与哮喘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川芎嗪可能通过抑制血清SCF表达抑制哮喘小鼠气道炎症.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腹腔镜肝切除与开腹肝切除治疗原发性肝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2015年2月—2017年7月宁波市鄞州第二医院收治的12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两组,各60例。A组行腹腔镜肝切除术,B组行开腹肝切除术,比较2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变化以及近远期效果。 结果 A组术中出血量、进食时间、下床时间、住院时间、止痛药用量[(145.48±12.59)mL、(1.65±0.52)d、(4.60±0.78)d、(10.07±1.17) d、(139.24±62.47) mg]均明显低于B组[(202.56±13.68)mL、(2.73±0.75)d、(6.84±0.90)d、(13.22±1.36) d、(282.79±80.01) mg],t=23.782、9.166、14.596、13.601、10.954,均P<0.05。术后1周,A组CD3+、CD4+[(55.33±5.70)、(46.18±7.33)]显著高于B组[(51.97±3.29)、(41.60±6.53)],t=3.955、3.614,均P<0.05,A组CD8+(30.07±3.26)显著低于B组(33.60±3.31),t=5.886,P<0.05。A组并发症率(3.33%)显著低于B组(13.33%),χ2=3.927,P<0.05。 结论 相较于开腹肝切除术,腹腔镜肝切除术治疗原发性肝癌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15.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9):48-51
目的探讨气管镜介入治疗对良性气道狭窄患者的疗效及狭窄程度、气促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2018年10月我院及广东医科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收治的良性气道狭窄患者30例,根据良性气道狭窄病因不同分为三组,分别为瘢痕组(13例)、肉芽肿组(12例)、良性肿瘤组(5例)。所有患者均进行气管镜介入治疗。比较三组患者疗效、气道狭窄程度、气促评分、肺功能。结果瘢痕组、良性肿瘤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6%、80.0%均高于肉芽肿组(75.0%)(P0.05);瘢痕组气道狭窄程度(1.4±0.5)%小于肉芽肿组(12.2±0.3)%、良性肿瘤组(14.9±0.6)%(P0.05),肉芽肿组、良性肿瘤组气道狭窄程度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瘢痕组气促评分(1.1±0.4)分大于肉芽肿组(0.5±0.1)分、良性肿瘤组(0.3±0.1)分(P0.05);瘢痕组、良性肿瘤组FEV1[(2.0±0.6)%、(1.9±0.6)%]、Vcmax[(2.7±0.5)L、(2.5±0.5)L]大于肉芽肿组[(1.7±0.3)%、(2.3±0.2)L](P0.05),瘢痕组、良性肿瘤组FVC[(2.2±0.2)%、(2.4±0.4)%]小于肉芽肿组(2.7±0.3)%(P0.05)。结论良性气道狭窄治疗中,气管镜介入治疗疗效确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李雪斌  王洁  林栩 《右江医学》2009,37(5):518-520
目的对比腹膜透析(简称腹透)、血液透析(简称血透)对维持性透析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简称P300)的影响。方法选择72例须行维持性透析的终末期肾衰竭(ESRD)患者,腹透组30例,血透组42例,分别测定两组治疗开始前及治疗后1年P300的潜伏期、波幅。结果治疗前腹透组和血透组P300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397.6±35.9)ms,(8.3±1.57)μV和(405.3±46.7)ms,(7.9±1.43)μ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年后腹透组和血透组P300潜伏期和波幅分别为[(320.6±31.95)ms,(10.8±1.06)μV和(345.6±33.28)ms,(9.5±1.12)μ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不同透析方式对维持性透析患者P300的影响程度不同,腹透对改善长期维持性透析患者的认知功能可能较血透好。  相似文献   

17.
沈英  梁世凯 《中华全科医学》2017,15(11):1901-1903
目的 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及骨质疏松与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的关系。 方法 选择绍兴市中医院肾内科2012年1月—2015年12月进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200例进行研究,将其分为骨质疏松组93例,非骨质疏松组107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测定患者的跟骨骨密度及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 结果 骨质疏松组患者男性比例(33.3%)低于非骨质疏松组(62.6%)(P<0.05),骨质疏松组≥60岁患者比例(63.4%)高于非骨质疏松组(29.9%)(P<0.05),骨质疏松组患者体重、身高、体重指数[(59.34±10.27) kg、(1.62±0.08) m、(20.89±1.34) kg/m2]均低于非骨质疏松组[(67.35±12.63) kg、(1.67±0.06) m、(22.14±2.54) kg/m2](P<0.05)。骨质疏松组血磷和甲状旁腺素水平(1.91±0.57) mmol/L、(381.34±77.36) ng/L均高于非骨质疏松组(1.64±0.52) mmol/L、(243.64±64.35) ng/L (P<0.05),2组血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血磷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女性、高龄、血磷升高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值与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结论 女性、高龄、高磷血症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质疏松的独立危险因素,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骨密度与血清钙、磷、甲状旁腺素水平无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与探讨采用依那普利联合叶酸治疗H型高血压患者的疗效,并研究其对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 方法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收治的170例H型高血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85例,对照组给予马来酸依那普利片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叶酸片进行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及治疗24周后动态血压、同型半胱氨酸(Hcy)、血浆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血管内皮素(ET-1)、一氧化氮(NO)的变化情况。 结果 治疗后2组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24hSBPV、24hDBPV、dSBPV、dDBPV、nSBPV、nDBPV均下降(P<0.05),观察组下降明显(P<0.05)。治疗后观察组Hcy[(7.4±2.9)μmol/L]、sICAM-1[(342.4±39.5)μg/L]、NO[(78.4±9.1)μmol/L]、ET-1[(53.4±9.6)ng/L]以及IMT[(1.0±0.6) mm]明显优于对照组[Hcy(9.2±3.0)μmol/L、sICAM-1(366.5±39.5)μg/L、NO(75.3±8.0)μmol/L、ET-1(57.4±9.8)ng/L以及IMT(1.3±0.6)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依那普利联用叶酸治疗更有利于改善H型高血压患者的血压及血压变异性,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飞针针刺法联合促排卵药治疗排卵障碍性不孕的效果及对性激素与子宫内膜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76例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通过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38),对照组给予克罗米芬的口服,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飞针针刺法治疗,连续治疗2个月经周期.比较治疗前后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雌二醇(E2)以及子宫内膜厚度的变化,并比较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FSH、LH、E2较治疗前均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FSH、LH、E2均明显高于对照组[(23.42±2.75)IU/L vs(15.78±1.93)IU/L,(54.84±4.50)IU/L vs(29.75±2.04)IU/L,(418.34±27.56)IU/L vs(367.45±25.34)IU/L](P<0.05);治疗后,两组子宫内膜厚度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P<0.05),观察组子宫内膜厚度明显厚于对照组[(8.12±0.32)mmvs(7.31±0.37)mm](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92.11%(35/38)vs68.42%(26/38)](P<0.05)结论:在排卵障碍性不孕患者中应用飞针针刺法联合促排卵药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性激素表达,增加子宫内膜厚度,提高妊娠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